圖片來源:成都市青白江區提供(資料圖片)
「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如何衝破短期阻礙,尋求新的變革,是世界經濟關注的焦點問題。
11月30日,場景匯·「供應全球 鏈通未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國際供應鏈創新應用專場活動將在成都市青白江亞蓉歐國家(商品)館拉開帷幕。
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前世界經濟論壇歐洲業務副總裁託斯登·耶裡尼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疫苗接種和經濟復甦是全球首要重任。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聚焦國際供應鏈,啟動全新的供應鏈產業環節,創造投資機會則顯得更為重要。
當前,中歐關係正越發緊密。在過去幾年中,中歐班列為中歐良好貿易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鐵路集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已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送貨物92.7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98.3%,運輸網絡持續拓展,已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成為國際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2019年,中歐班列開行8225列, 同比增長29%,發運72.5萬標箱,同比增長34%,綜合重箱率達94%。
「這樣的實體聯繫對於當前經濟的復甦尤為重要。」耶裡尼克表示,成都在國際供應鏈上付出的努力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歐班列(成都)是連接成都和歐洲沿線各國間的重要鐵路橋。截至10月12日,中歐班列(成都)今年累計開行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量,同比增長58.6%。10月以來,中歐班列(成都)保持日均8列的開行頻次。目前,成都國際鐵路港已形成7條國際鐵路通道,6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持續拓展,聯接境外55個城市、境內17個城市。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歐班列的高質量發展,今年11月,中歐班列國際供應鏈聯盟也在成都成立。聯盟落地有助於凝聚國際國內優質資源,實現各地優勢互補,促進商品流動,提升全球供應鏈網絡韌性。
跨境運輸是確保全球供應鏈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對於全球經濟的復甦至關重要。耶裡尼克博士同時也指出,「由於運力、時間和需求的不可預測性,不同的運輸方式和商品也將影響復甦的時間。」
據世界貿易組織11月20日發布的全球貿易趨勢評估報告《貨物貿易晴雨表》,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100.7,相較於第二季度84.5已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