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健身實現身心雙贏,必順天道之法,修形、神、意、勁

2020-08-29 春寶太極

太極拳膾炙人口,愛好者眾多。要實現健身的目的,需入太極之門;通曉太極陰陽之理,順應天道、知行合一,才能使得健身效果事半功倍。

列子言:「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是說:人的生存和死亡、身體強弱盛衰,與天地是有密切關聯、與萬物是互相適應的。太極拳講求「以武入道、拳法講求自然、通透。這是養生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強調順應天時、道法。


日出而作


太極拳是一種健康的運動,選擇一天裡最佳的時間健身,對於健身愛好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有意識地安排時間,順應自然規律健身,積累一段時間後結果大不一樣。比如說黎明即起、日落而息。

而生活中很多的時候是不允許按照我們的計劃行事的,那可如何是好? 應該在「一段時間」之內,安排好一切,採用有力的態度執行自我修煉計劃。使得一定時間之內自己的身體是朝著健康的方向行進的,逐漸增加健康健身時間。如果說「一段時間」也沒有,那是矯情或懶惰。

聞雞起舞

在選擇健身的同時,你也選擇了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技術、方法和知識,太極拳鍛鍊的目標之一就是「知行合一」。

太極拳講究「形神意勁,周身一體,內外相合,天人合一」的運動理念。天意即是道法,道法自然;然而人有獨立個性,與自己相向而行的道法才是正道。

形神意勁

《西升經》說:「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形體」和「精神」是構成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論六家要旨》指出:「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因此要取得如意的健身效果,已達到健身、養心的目的,非從形與神(身與心)兩方面著手不可。

應該怎樣「形、神」兼顧呢?首先,要規範、定型拳架以求逐漸入裡。

形神兼顧

有的愛好說『道法自然』,我就隨意而為就對了!這樣想對於初學者來說,大錯特錯。事實皆陰陽,走路有順序。用一句最通俗的話來說:拳法中,你不知道什麼是不自然,根本做不到自然。所以初學者要注重外形的定型,堅持已久,定型逐漸成為養成,就離著「自然」不遠了。

「而單純地追求外形是否正確呢?肯定不對。要形神意勁並存的體驗,才是入門。」形者生之具也」,意思是說:身體是神的載體。修煉外形就是練身體,練好身體則神意勁俱生。而逐漸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不僅僅是追求拳意,而是養生之法。達到修身養性的鍛鍊目的是絕大部分愛好者的追求。

拳法自然


「閒心勞形、靜神默想,遊心虛靜、委慮無欲、和心少念、靜心損慮」。在有了基本的理念和方法之後,就是堅持和科學安排了。

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清靜為天下正。太極拳的動靜結合,陰陽相濟也揭示和提醒學練者要由表及裡,層層進階。學習心、意、氣、力的充分協調統一是個修煉的過程。

太極

​但見拳意自然,似與天地融合,心神淡定,不見人間是非。此念不是脫離現實,而是進入太極拳境界的意識引領之法。如此,才能曉理貫通。

最後就是練養結合,知行合一了。一味地消耗體力,形散神潰。殫精竭慮,耗神廢體。事物是相輔相成的,在太極拳健身運動中,要想實現身心的雙豐收,必是形神意勁,,動靜結合,練養協調,知行合一的結果。

關注春寶太極、健身有道。

相關焦點

  • 有沒有練出太極勁,一出手就知道了
    >有沒有練出太極勁,一出手就知道了人的動作是通過全身多個部位的協調運動來完成的,無論打球、踢球、長短跑還是跳高跳遠,都必須借腿腳的蹬地來實現進退上下。 就太極拳要求勁整來說,其太極勁講究「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此處之「勁起於足」,非指一般意義上的蹬腿,而是要求行功時勁沉下去,松到腿上腳上,再返回來上升,通過腰部的沉轉傳遞,最終「形於手指」。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是否練出了太極勁,不用看別的,看手指運化這一細節就足夠了。因為,太極勁最後就是「形於手指」。
  • 民國武術名家柳印虎論太極推手
    故而,初,兩者手段不同,理法似異,至上乘則相通。然雖曰相通,其異猶存,摔跤總是主動欺身,而推手總要勁隨彼意。高低成敗存乎於當事者,與修習何種技術無關。令人多推崇太極推手,蓋此能健養身性,漸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擊術耳。若以為推手乃跌入之捷徑,則必自誤其身矣。如館中之馬承智、袁偉,皆以善跤稱著,當今海內善太極者,除祿堂夫子外,何人能勝之?
  • 太極八法之「捋」詳解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
  • 太極十三式
    左右之斜角為好:二則捋之前,須用掤勁,掤則對方必起抗意,然後捋自得勢。功深者,掤、捋之勁轉換變化,至微至細,不但旁觀不易辨明,即身受者亦難以覺察。掤.、捋變換,也就是粘走相因,陰陽相濟之意。捋時還要注意手要輕(見《楊氏九訣》之「八要」),並將己身之腰腿略上升,當掤至胸口之前,人背己順之時,即坐腿松胯,轉腰而捋發之。眼神亦須注視,精神勿有一絲懈怠。
  • 盤架,盤出太極好拳架!
    太極盤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滲透著太極陰陽哲理。初學時主要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盤架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這樣才能產生內氣,發揮健身及技擊上的效果。  練陳式太極拳必須保持思想上的動靜結合,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這樣才有利於收斂內氣,引動鼓蕩。《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
  • 王培生談太極的練習方法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的柔和運動,著重思惟即意念的訓練,由大腦有意識地批示身體活動練習時要求必須全身鬆開,不患上有僵滯之處,故能全身氣血流暢,身心歡暢,到達健身的目的 太極拳也切協力學和心理學要求,這兩點主要表此刻太極拳的技擊功效方面力學表此刻拳中的重點是如何保持本身的均衡而能粉碎對方的均衡在粉碎對方均衡時要按照對方的心理表現而變化大概這就是他深受人們接待的緣故原由吧!
  • 太極健身VS太極養生
    什麼叫太極健身?太極健身是習練者通過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這些鍛鍊形式,來增強身體的機能,提高身體細胞的活躍度,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及耐力、提高協調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能力,而達到預防疾病、祛病強身的目的。
  • 楊式太極劍演練心得
    《楊式太極劍演練心得》一文,內容是根據恩師王志遠老師的《楊式太極劍詮釋》一書作參考,加入自己練劍的一點體會而書成,然限於資質,必有不少不足之處,還望武林前輩,同門賢哲多給意見,多多指正! 楊式太極劍,又稱為太極十三劍。
  • 太極技擊與養生之道,太精闢,不得不看!
    人之虛實,當其蓄勁未發時,我皆無由知之,故於此時進擊敵人最為不宜,蓋敵人富有伸縮餘地,我若輕進反為所乘。太極拳於此等處,必任敵人先我發勁,俟其逼近,則用逆來順受之法,引使入我彀中,然後從而制之(即打手歌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也),則無不應手而僕矣!語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皆此以靜制動之妙用也!
  • 王宗嶽《太極拳論》完整版 附全文註解闡釋深度好文
    按數術論,太極者一也;按性說,太極乃一中也;按象說,乃全體透空之藝境;按法說,太極乃一點子;按境說,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然而太極是由無極之「無形無象」而來。由此而看,「無極從無;太極從有」。拳本虛無,但必從有而論之。故王宗嶽以「太極」立論言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系列內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論無形無象之拳。
  • 練習太極,你入門了麼?
    是內外兼修、健身為基、修心為法、練身為用的武術。 天下沒有不打人的拳,更沒有不發力或不發勁的拳。太極柔乃是以方法為化、剛用為打,剛柔相濟方入太極,打人仍是太極拳的本質。
  • 太極八法五步的要領及核心功法
    在捋開對方來勁之後,可隨時以擠手進而攻之,把對方擊出。正如拳論所說:「捋擠二法趁機使。」我們一般在推手時,常用捋擠勁。「擠在手背」,是用合勁或長勁使之。合勁是兩手合成一勁施於對方身上,長勁是全身之勁串成一線,伸腰長往而發之。
  • 詳解太極十三勢
    提高身識形能,挑戰自我,修持「定性」,正肢體筋骨,平衡自身的陰陽,使三陰勁上升、三陽勁下降,下盤穩固合於規矩,達到忘我的境界,使心性反蹼歸真。功用:定神、定性、定型、平心靜氣使神形兼備、意識支配形體。三、中定勢中定勢:是在無極樁功的基礎上,進行以腰為軸的身體動轉,以下帶上,使陰陽動靜之勁力合於規矩。定勢培補的是「橫掃千軍」之勁力。
  • 真正的松腰之法
    百會朝天,虛領頂勁,松腰圓胯。太極五弓中的身弓也就出來了。不如此,太極五弓就不會有身弓了。拔筋是練拳的基礎,使骨肉之力順,運動範圍擴大,等於要存水先要造一個盆子,盆越大將來存水越多。養氣是練內家拳的基礎,氣足化神,神氣足才能運化身上僵塊,漸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
  • 對立統一化太極
    練好太極拳,是在不斷地否定錯誤,肯定正確的矛盾過程中獲得的,太極陰陽相濟之理是太極拳的總綱。下面簡介太極拳的對立統一關係。一、形意關係練太極拳研析太極拳形與意的關係是首要問題。形與意何為第一,需用哲學理論解答。實踐證明:太極拳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產物,它是一門融競技性、健身性於一體的具體科學。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具體科學以哲學為指導。
  • 太極拳之立身中正 對拉成勁
    關注: 王宗嶽宗師的《太極拳論》中,對形體的要求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匆隱勿現」。 太極大家顧留馨也在他的相關著述中講「上下一條線」,「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功法特點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取意「太極」陰陽和合、天人合一、內外和諧等傳統文化理念,借鑑《導引圖》中持杖圖像和「以丈(杖)通陰陽」表現功法特徵,繼承了傳統持杖功法的精要,整套功法動作柔和緩慢,舒展連綿,動靜相間,意境優美,意氣相隨,好學易練,易於推廣普及。
  • 「(掤)勁」者,「棉裡藏針,棉裡裹鐵」,此乃真正太極拳之謂也。
    我們要研究和求得太極拳中的「(掤)勁」,首先要弄明白「(掤)勁」與太極八法之首的「(掤)」的內在聯繫和區別。太極拳凡具備「(掤)勁」者,無論單雙臂自然撐合,均有「推之不癟,拉之不開,挑之不起,壓之不下」的功力,且彈性靈動,渾厚沉實而不死,毫無僵滯之感。太極拳者,「(掤)勁」備而「五弓」成,混元一氣內外通。
  • 太極八法詳解:捋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