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之史記》——傳說中的君王

2021-01-12 梓傑茶館


各位看官,很高興光臨鄙人茶館!請您做好小板凳,準備開始今天的奇妙之旅………..


        中國古代有著將近400位君王,在我們的歷史記載中曾稱呼他們為「聖人」。相傳中國的第一位君王是黃帝,黃帝一出生就非常聰明,據說在襁褓中就開始說話了。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當時統治天下的是神農氏,由於其權力的沒落,導致各個諸侯國開始了手足相殘。而戰爭的受害者無疑是當時的黎民百姓,但是神農氏卻沒有辦法去制止。



          這時黃帝便開始訓練軍隊建造武器,去全國四處徵討諸侯。過了十幾年大部分的諸侯都歸附了黃帝,然而有一個諸侯卻最為殘暴不願歸附。它就是歷史有名的蚩尤部落,但是由於當時蚩尤部落兵力較強,所以黃帝暫時沒有去徵討他。當時神農氏見自己失勢,便站了出來要與黃帝用武力解決。黃帝便率領各種猛獸與諸侯和神農氏炎帝在阪泉開始大戰,在持續打了三仗後發現打不過黃帝,便與黃帝談和。最終兩人達成協議,將兩軍合併把矛頭指向蚩尤部落。就這樣炎黃軍與蚩尤族戰爭打響了,並在逐鹿展開大戰。最終炎黃軍大勝蚩尤族,還活捉了蚩尤將其斬首。


         

            黃帝死後,他的曾祖孫孫高陽繼承了王位,被稱為顓頊。他也是個很聰明的君王,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疆土又擴大了很多。顓頊死後,他的堂兄弟高辛繼承了天子之位。高辛也是個偉大的君王。高辛有兩個兒子,他死後立了摯,但摯並不是個好天子。他死後由弟弟放勳繼承了王位,放勳就是堯帝。堯簡直是神的化身,他的仁德可以和天相比,和神仙一樣博學多才。當時的百姓在他的統治下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諸侯們對他很忠心。據說堯制定了一年的天數,還規定了東西南北方向等等,為當時中國的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故事,明天梓傑茶館不見不散.......


(希望各位客觀提出自己寶貴意見,或者投稿給我,我都會細心採納哦。各位看官碼字不易,求得一贊,謝謝大家!)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二十五史 經典名句.
    二十五史是中國歷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五部史書。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的編寫。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 二十五史編輯部區塊鏈溯源
    二十五史編輯部區塊鏈溯源當前:自漢到清陸續 編寫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
  • 國產影視劇中的「二十五史」!
    集四大名著之二,這劇的質量,可想而知。 老戲骨仇永力出演太史公,他在《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中扮演的是孫臏。 這兩部劇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9、《昭君出塞》(2006)
  • 司馬遷史記中的八句「警世名言」,你能理解幾句
    《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雖然金針姑沒了,但手中的筆桿子卻更粗更有力了。。。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用他的筆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讓後人只能高山仰止。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史記中的八句話,領略司馬遷作為史學家的那份冷靜與客觀。
  • 煌煌《二十五史》三十句名言,中華五千年智慧盡現
    二十五史是中國歷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比二十四史增加了《新元史》。二十五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二十五部史書。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1.
  • 《史記》中的8則經典名言,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1.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 《二十五史》25句,五千年沉澱下這些智慧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
  • 周穆王:古代傳說中遊歷西方的第一個君王
    這首名為《瑤池》的七絕,是一首以神話傳說為背景寫成的詩。詩裡寫到了兩個很不一般的人物,一個是西王母,也就是中國老百姓熟知的王母娘娘,一個是周穆王,此人可稱得上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驢友」,他一路西行到了據說是黑海和裏海之間的曠野之地。這兩個人一個是天上神仙,一個是人間君王,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故事呢?周穆王,姓姬,名滿,是西周第五代君主。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同樣通古今之變的含義就是尋找從古至今的變化規律,歷史從一開始就按照一個固定規律去走,比如《三國演義》的開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本就概括了歷史規律。
  • 《史記》——《周本紀》之周文王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
  • 《史記》中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代表——世家三十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了上到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的太初四年間,期間一共記載了中國古代3000多年的歷史。而在《史記》中又被司馬遷劃分成了五個部分,即: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和八書五個部分,其中的「世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史記》中除了紀傳體意外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眾所周知,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三個思想綱領,於是讀者可以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於世家的篇目安排中,便可以深深領略到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理念。
  •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歷史大科普: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傻傻分不清楚?
    一提起《朝代歌》三個字,不少朋友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自己學過、聽過的那個版本,在「胖達君」的腦袋瓜子裡,這樣的句子倏然出現:「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殊不知,僅僅是《朝代歌》,便有人教版、蘇教版、香港版、網絡版等等。儘管如此,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一首《朝代歌》才這麼幾個版本顯然有些微不足道了。
  • 史記精讀-白起列傳-新城之戰(下)
    按照諡法,「襄」的含義是闢地有德,甲冑有勞,可以說是對這兩位君王最大的褒揚與肯定。要知道在這兩位君王的執政前期,可謂乏善可陳,魏襄王被亞聖孟子譏諷為「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遠看不像個國君的樣子,就近接觸也看不出什麼威嚴——筆者注)」,韓襄王則是連年敗於秦軍,三川重鎮宜陽、河外重鎮武遂就是在他手裡相繼丟失的。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載了上至遠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 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01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01史家絕唱    作者:司馬遷   主講:王立群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bai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史記》之《五帝本紀》介紹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
  • 《史記》的四句話名言,雖然很短,卻說透人性
    二十四史裡,若只能讀一本書,我會推薦《史記》,這本書從上古傳說黃帝開始,一直講到了漢武帝時期,中間3000多年,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完這本書,真有一種多活3000年的感覺。此句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句話成了後世帝王的必殺技,講的是一同打江山的兄弟,在江山已定後,卻因利益之心,而被計殺。歷史上開國功臣中、輔國重臣中鮮少有能安穩度過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