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解密文物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1-01-07 瀟湘晨報

現場展出的典型外牆工藝清水磚牆。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供圖)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對文物修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嚮往。而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我們又知道多少?

眼下正在閔行區博物館展出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1878年徐家匯天主堂的地磚、跑馬總會舊址樓梯欄板花飾、天后宮的蝴蝶瓦……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建築構件,既呈現了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歷史剖面,也傳遞出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複雜性、專業性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

年代最久遠的一塊花磚,距今有142年的歷史

此次展覽共有展品86件,歷史原物48件,90%以上為首次對外展出。記者看到,展廳模擬建築修繕工地,隨處可見腳手架,迎面的一面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安全帽,參觀者可以選擇一頂心儀的戴上,遊走穿梭在腳手架之間,實實在在體驗一段「我在修文物建築」的歷程。

展覽分為「昔日芳華」「技護瑰寶」「再現榮光」三個部分。各式建築構件是展覽的一大亮點。比如,僅「磚」就有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的清水牆磚、徐家匯天主堂的花磚等。「瓦」有天后宮的蝴蝶瓦、上海歷史博物館的紅色西班牙筒瓦等。此外,還有柚木壁爐、五金構件、藻井模型等。

其中,年代最久遠的一件展品是徐家匯天主堂的花磚,生產於1878年,距今有142年的歷史。據主辦方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學術顧問沈三新介紹,上海徐家匯天主堂是1906年動工建設的,為何使用1878年的花磚,目前是個謎。「很可能是從之前的建築上挪用過來,因為原址上以前也是一個天主教堂。」

除了花磚,該歷史建築的排水構件——石雕滴水獸也頗具特色。據專家推測,大致原理是:雨水從獸尾部的進水口進入,通過脊背上的流向槽引向頸部和獸口的排水口。雨量較小時,從滴水獸頸部的排水口排水;雨量較大時,滴水獸頸部和獸口的排水口可同時排水。此次展出的滴水獸缺了一隻耳朵,是一個殘缺的構件,但仍能從中感受到當年的精美雕工。

「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美,需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到保護修繕隊伍中來

「上海之所以有『萬國建築博覽群』的美譽,傳統施工工藝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看來,正是匠心的傾注,成就了上海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而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便是將建築修復的優秀案例、精湛工藝和工具搬進了展廳。清水牆修繕工藝、傳統水刷石施工工藝、天花修繕工藝……它們與歷史建築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息息相關。

比如,上海總商會舊址的外立面90%所採用的是清水磚牆工藝,即通過磚的排列和磚縫的形式來表現清水磚牆的美麗。原跑馬總會(現在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外立面採用水刷石工藝,通過水泥和石渣攪拌,塗抹在牆上,而後用刷子刷去表面水漿,用水衝洗,形成有小石子凸起的紋理作為牆面主裝飾。水刷石1916年開始在上海逐步推廣使用,成為上海近代建築主流的外牆裝飾形式。眼下正在修繕的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其外立面也是水刷石,這次修繕也是採用原始工藝。而「網紅建築」武康大樓,外立面採用的是面磚貼面,這也是上海比較普遍的近代建築的裝飾形式。

「傳播這些技藝知識的同時,我們還想藉此契機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文物建築修繕隊伍中來。」沈三新坦言,因為各方面原因,文物建築修繕領域的技術工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上海在文保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有些技藝也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上海市歷史建築保護事務中心曾舉辦三次技能大賽,比拼的是清水牆修繕工藝、傳統水刷石施工工藝和天花修繕工藝,希望以此培育更多青年人才。

「文物建築的修繕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除了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必須要有實打實的真本領。」文物保護專家李孔三表示,伴隨著全社會保護意識的增強,相關修繕任務逐年在增加,這需要足夠的專業力量去做這件事。「期望有更多人加入進來,把傳統工藝繼承下來、傳承下去。畢竟歷史建築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們不僅是建築大師的智慧體現,更是城市精神與內核的象徵!」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開幕
    2020年12月19日,《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在上海閔行區博物館展出。展覽共有展品86件,歷史原物48件,90%以上的展品為第一次對外展出。展覽將持續4個月。    2020年12月19日,《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在上海閔行區博物館展出。展覽共有展品86件,歷史原物48件,90%以上的展品為第一次對外展出。展覽將持續4個月。
  • 頂著安全帽遊走在腳手架間 看建築遺產如何保護修繕
    上海文物建築遺產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有何秘訣?大家可以從《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中找到答案。正值上海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4周年,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將於12月19日在閔行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覽將持續4個月。
  • 留住一磚一瓦裡的老上海……看這些建築遺產是如何保護的
    2020年,正值上海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4周年,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12月18日,「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在閔行博物館開幕。從華東政法大學(原聖約翰大學舊址)的清水牆磚、徐家匯天主堂的花磚、石雕滴水獸到天后宮的蝴蝶瓦、葉家花園的綠色琉璃筒瓦……展覽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既呈現了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歷史剖面,又向公眾傳遞出建築遺產背後的保護和修繕理念。蝴蝶瓦展覽現場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展覽分為「昔日芳華」、「技護瑰寶」、「再現榮光」三個部分。
  • 「敦煌研究院文物科技保護展」亮相上海建博會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源(北京)文化發展中心、德國萊比錫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在上海開幕。
  • 促進文物規範合理修繕,上海成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協會
    解放以來,建築師參與度遠遠不夠,今天特別欣喜,看到上海文物保護工程協會的主體是建築師,這對整體保護,特別是上海近現代建築的保護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上海的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呈現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革命文物佔比高的特點,其中優秀歷史建築,革命遺址、工業遺產和名人故居這4塊最能體現上海建築特點的。
  • 從這裡,穿越回上海百年建築的施工現場
    即將於12月19日在閔行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上,一個個歷史建築構件的展示與剖析,將會帶領參觀者以一個「文物修復者」的身份,進入百餘年前的建築工地,地磚、牌科(鬥拱)、壁爐、樓梯欄杆、蝴蝶瓦……有意思的是,參觀者將每人得到一頂貨真價實的安全帽,而且,現場還用腳手架的元素串起了每一個場景。
  • 上海的「老底子辰光」,都藏進了這個「百載重光展」
    閔行博物館邀你去體驗 「凝固的音樂,以時間為譜」 即將於12月19日 在閔行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的 「百載重光—— 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
  • 文物建築維修中的保護和傳承
    製圖:蔡華偉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於它是人類文明歷史印跡的直接物證,保護修復文物古蹟就是努力減少這些歷史印記由於歲月或人為造成的磨損蛻化,或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恢復。文物建築維修既要有科學態度,也要有人文理念。具有歷史、科學、藝術以及情感價值的建築物,又可統稱為「文物建築」。
  • 「百載重光」特展今開幕 共有展品86件歷史原物48件
    昔日上海跑馬總會舊址樓梯的欄板花飾是怎樣的?那些修舊如舊的上海老建築,用怎樣的工藝「恢復」原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從今天開展的《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上找到。展覽正值上海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4周年,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展覽通過宣傳推廣本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經驗,讓市民更加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複雜性、專業性,以及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在這裡,上海的老人可以在老房子、老建築的細節裡找到自己的舊時光。」
  • 舊居修繕活化、文物「三級聯保」……廣州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
    舊居修繕活化、文物「三級聯保」……廣州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被推介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鄧勃 穗文廣旅宣  2020-06-09 記者了解到,廣州7年來投入3億多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補助文物修繕保護項目近800個。
  • 保護歷史遺珍,賡續千秋文脈——湘潭市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綜述
    攝影/方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湘潭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將保護成果惠及民眾作為文物工作的宗旨,文物保護、考古調查、文物搶救修復與合理利用等工作全方位開展,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檢察機關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安平橋文物和文化遺產行政公益訴訟案【關鍵詞】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  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  非遺活態傳承  訴前圓桌會議  跨域協作【要  旨】保護文物應當同時加強對文物承載或關聯的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
  • 文物建築維修中的保護和傳承(文明之聲)
    圖①②③分別為上海武康路民居、貴州海龍屯海潮寺建築、陝西旬邑泰塔修復前後對比圖。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於它是人類文明歷史印跡的直接物證,保護修復文物古蹟就是努力減少這些歷史印記由於歲月或人為造成的磨損蛻化,或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恢復。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  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安平橋文物和文化遺產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 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 非遺活態傳承 訴前圓桌會議 跨域協作  【要 旨】  保護文物應當同時加強對文物承載或關聯的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
  • 2020上海第6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暨「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展開幕
    上海第六屆鄔達克建築文化月開幕 (央廣記者吳善陽 攝)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代上海,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讓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薈萃,留下了最為豐富的近現代文物歷史建築遺存,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肌理和城市文化氣質。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重點: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
  • [分享]古建築修繕保護措施方案資料下載
    位於海珠區東部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黃埔古村,現存文物建築51處,堪稱嶺南特色古村落的「活博物館」。記者昨日從海珠區獲悉,繼黃埔古村的市政設施改造、立面整飾工程陸續進場施工後,古村內古建築的保護與修繕工程也將於近日啟動,第一期工程施工主要修繕9座古建築,包括著名的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樓、姑婆屋等每座建築量身定製一套方案,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下實施修繕,全部工程計劃年底前完成。
  • 新河浦文物歷史建築屢遭「破壞性修繕」
    在水刷石立面噴仿石漆,在紅磚牆上貼紅磚片……新河浦「破壞性修繕」 (上)在水刷石立面上噴仿石漆、在紅磚牆上油紅漆、貼紅磚片,以民國小洋樓著稱的網紅打卡點——廣州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下稱新河浦)接二連三發生受保護建築外立面在修繕時被破壞的事件,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線索的「破壞性修繕」,大部分是由文保志願者發現,負責巡查保護的街道及城管人員並不知情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院、張載祠、紅光溝航天工業遺址、周公廟、龍門洞石窟、九成宮遺址公園等等,這離不開我市對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和落實。「十三五」期間,我市積極實施文物保護項目,累計投資3.4億元,實施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秦公一號大墓保護大棚、北首嶺東崖保護工程、申新紗廠舊址建築保護修繕、張載祠古建修繕等各類文物重點項目38個。
  • 當文物保護迎來剛性監督
    截至2020年11月,全國23個省級人大常委會作出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專項決定,其中有17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新領域案件範圍。   一年來,檢察機關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聚焦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又遇到了哪些新問題,本版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