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戲 |
□劉小江
早就知道南樂縣一些鄉村還保留著演「鬼戲」的習俗,終於覓到個機會去了一趟南樂縣寺莊鄉前郭村,真真切切地看了幾場,並深深地迷上了這種深藏於民間的藝術形式。
那是一個春風和煦的三月天,我們一行人驅車來到了前郭村。這裡地處縣城西北10公裡,村中大小街道胡同縱橫40餘條,像一個迷魂陣圖,大致的建築布局依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村落風格,古舊而神秘。村東有座天爺廟,村中的目連戲傳承人張佔良老人告訴我,從前,每到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村裡都要把目連戲搬到天爺廟前演出,十裡八鄉的老百姓都趕來觀看,人山人海。
目連戲,演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到了唐朝被文人改編成說唱文學《目連救母》。有關目連戲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南宋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止,觀者增倍。」宋朝南遷之後,目連戲亦廣泛傳播於南方諸省。張佔良說:「俺村演目連戲已有幾十輩子啦,說是從大宋傳下來的。俺小時候聽八九十歲的老人說,他們上幾輩的人就會演目連戲。」
前郭村目連戲集戲曲、雜技、武術、焰火、魔術於一身,服裝、道具、化妝等均有獨特之處。「非遺保護」項目未實施時,它還不被外人知曉,因此顯得十分古樸,諸多藝術內容仍保留著原始的面目。比如唱腔,原以花鼓調為主,後改為大平調,真刀真槍、粗獷豪放;一些情節並無臺詞,俗稱「啞巴鬼戲」,演員要靠著身段、手勢、表情、武打來體現劇情;使用的樂器有鑼、鼓、大鐃、大鑔、尖子號、大弦、二弦、三弦等,尤以海螺最為獨特;臉譜主要是鬼妖臉,青面紅髮或紅面綠髮,二目兇惡、血盆大口、巨齒獠牙、頭上長角;特技則有鋸解、磨研、開膛破肚、噴火等,令觀者膽戰心驚、毛骨悚然。在過去文藝節目匱乏的年代,目連戲成了當地百姓在勞作之餘的主要娛樂內容之一,頗受歡迎。
一些專家如是說:歷史上最為有名、劇目最多、保存最為完整、內涵最豐富、規模最為宏大的漢傳佛教戲劇,當數目連戲。著名戲劇專家張紫晨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裡也說道:「原以為起源於北宋開封的目連戲已在中原消失了,1986年在全省民間舞蹈普查活動中,又意外發現了它還鮮活地生存在河南的民間。南樂民間演出的《目連戲》,就是北宋雜劇《目連救母》的遺響……」
去前郭村那天,正趕上戲班排練,張佔良說:「本來戲班的人都出去打工啦,現在大城市裡缺人,管吃管住一天還掙一百多塊呢,耽擱不得。前幾天省裡來通知要調咱的戲去鄭州演出,這是事關咱目連戲風光的大事,我只打了個電話,他們都自覺地從外地趕了回來,下一步要好好排練幾天,去省城演出可不能丟了人。」不過,如今的年輕人大多出門在外為生計奔波,昔日的娛樂技藝正在淡出他們的視線。張佔良無奈地說:「咱農民掙個錢也不容易,要不是有演出任務,還真捨不得喊他們回來。」看來,傳統藝術在自身傳承、樹立品牌、打造產業等方面,仍是一個有待探討的重要話題。
前郭村目連戲已經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市縣文化部門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外出表演的機會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些都讓前郭村人感到自豪和榮光。那天,村裡的一些年輕人認真地對我說:「在外邊掙的錢再多,也沒有俺村目連戲演出的事兒重要。老輩兒傳下來的活兒,不能毀到咱手裡。」
這質樸又擲地有聲的話語,讓我心頭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