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戲·有傳承

2020-12-14 大河網

    目連戲

    □劉小江

    早就知道南樂縣一些鄉村還保留著演「鬼戲」的習俗,終於覓到個機會去了一趟南樂縣寺莊鄉前郭村,真真切切地看了幾場,並深深地迷上了這種深藏於民間的藝術形式。

    那是一個春風和煦的三月天,我們一行人驅車來到了前郭村。這裡地處縣城西北10公裡,村中大小街道胡同縱橫40餘條,像一個迷魂陣圖,大致的建築布局依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村落風格,古舊而神秘。村東有座天爺廟,村中的目連戲傳承人張佔良老人告訴我,從前,每到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村裡都要把目連戲搬到天爺廟前演出,十裡八鄉的老百姓都趕來觀看,人山人海。

    目連戲,演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到了唐朝被文人改編成說唱文學《目連救母》。有關目連戲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南宋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止,觀者增倍。」宋朝南遷之後,目連戲亦廣泛傳播於南方諸省。張佔良說:「俺村演目連戲已有幾十輩子啦,說是從大宋傳下來的。俺小時候聽八九十歲的老人說,他們上幾輩的人就會演目連戲。」

    前郭村目連戲集戲曲、雜技、武術、焰火、魔術於一身,服裝、道具、化妝等均有獨特之處。「非遺保護」項目未實施時,它還不被外人知曉,因此顯得十分古樸,諸多藝術內容仍保留著原始的面目。比如唱腔,原以花鼓調為主,後改為大平調,真刀真槍、粗獷豪放;一些情節並無臺詞,俗稱「啞巴鬼戲」,演員要靠著身段、手勢、表情、武打來體現劇情;使用的樂器有鑼、鼓、大鐃、大鑔、尖子號、大弦、二弦、三弦等,尤以海螺最為獨特;臉譜主要是鬼妖臉,青面紅髮或紅面綠髮,二目兇惡、血盆大口、巨齒獠牙、頭上長角;特技則有鋸解、磨研、開膛破肚、噴火等,令觀者膽戰心驚、毛骨悚然。在過去文藝節目匱乏的年代,目連戲成了當地百姓在勞作之餘的主要娛樂內容之一,頗受歡迎。

    一些專家如是說:歷史上最為有名、劇目最多、保存最為完整、內涵最豐富、規模最為宏大的漢傳佛教戲劇,當數目連戲。著名戲劇專家張紫晨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裡也說道:「原以為起源於北宋開封的目連戲已在中原消失了,1986年在全省民間舞蹈普查活動中,又意外發現了它還鮮活地生存在河南的民間。南樂民間演出的《目連戲》,就是北宋雜劇《目連救母》的遺響……」

    去前郭村那天,正趕上戲班排練,張佔良說:「本來戲班的人都出去打工啦,現在大城市裡缺人,管吃管住一天還掙一百多塊呢,耽擱不得。前幾天省裡來通知要調咱的戲去鄭州演出,這是事關咱目連戲風光的大事,我只打了個電話,他們都自覺地從外地趕了回來,下一步要好好排練幾天,去省城演出可不能丟了人。」不過,如今的年輕人大多出門在外為生計奔波,昔日的娛樂技藝正在淡出他們的視線。張佔良無奈地說:「咱農民掙個錢也不容易,要不是有演出任務,還真捨不得喊他們回來。」看來,傳統藝術在自身傳承、樹立品牌、打造產業等方面,仍是一個有待探討的重要話題。

    前郭村目連戲已經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市縣文化部門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外出表演的機會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些都讓前郭村人感到自豪和榮光。那天,村裡的一些年輕人認真地對我說:「在外邊掙的錢再多,也沒有俺村目連戲演出的事兒重要。老輩兒傳下來的活兒,不能毀到咱手裡。」

    這質樸又擲地有聲的話語,讓我心頭一熱。

相關焦點

  • 辰河「目連」有傳人 古老非遺煥活力
    辰河「目連」有傳人 古老非遺煥活力 ——漵浦辰河目連戲傳承人畢業匯演圓滿舉行 雷文錄 劉芳
  • 中元節話目蓮
    當時所演的目蓮戲中,內容上有「天神地祇、牛頭馬面、鬼母喪門、夜叉羅剎、鋸磨鼎鑊、刀山寒冰、劍樹森羅、鐵城血澥」, 演員表演技巧上,則有「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鬥蜻蜓、蹬壇蹬臼、跳索跳圈,竄火竄劍」 ,「一似吳道子《地獄變相》」,我想哥德的《浮士德》中的地獄,也不見得有目蓮戲那樣豐富多彩。在演到《招五方惡鬼》、《劉氏逃棚》時,鬼哭狼嚎,鼓喧鬧時,還驚動了官府,以為倭寇入侵,形成一場誤會。
  • 《目連救母》的典故
    目犍連急於想知道他的母親生在何處,於是進入定中看到一處很恐怖的地方,原來那裡就是地獄。在地獄中,目犍連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樣樣刑具都有,每一個都非常的可憐,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餓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餓鬼模樣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幹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飢餓難耐,那種境界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 秦腔李夢聰《目蓮救母》值得一看!
    小梅花」均獲一等獎; 2003年7月赴河南鄭州參加第七屆全國戲曲「小梅花」薈萃獲金花獎;2004年七月赴江蘇崑山參加第八屆全國戲曲「小梅花」薈萃獲金花狀元獎突破了秦腔零的空缺,2006年畢業,同年10月考入銀川市秦腔劇團工作(現寧夏秦腔劇院),2009年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次文學藝術表演三等獎,2016年9月參加「名師高徒」中國秦腔傳承行動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霹靂布袋戲參展IDO!三十載傳承創新演繹新派武俠
    我國的木偶戲文化早在2006年就已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古老珍稀的傳統藝術。霹靂布袋戲就是從泉州、漳州布袋木偶戲中衍生、發展而來,這期間不僅促進了兩岸木偶藝術的發展交流,更加深了兩岸同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認同感。 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地區早已家喻戶曉。
  • 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原標題: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尚長榮、寇春華、孫毓敏、朱世慧、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等京劇名家來到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
  • 盂蘭盆節的故事--目連救母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接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當於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 萊西瑰寶「木偶戲」,有序傳承兩千年
    頭、眼、嘴、手指皆有機關,表演生動靈活,形象逼真,個性鮮明,偶味十足。萊西木偶戲又稱「頭子戲」,唱腔以呂劇、京劇、膠東大鼓、柳腔為主,伴奏的樂器有京胡、二胡、鼓、鑼、鈸子等。演出劇目有《西遊記》《大報國》《三娘教子》《小姑賢》《空城計》等。
  • 臺灣大學生傳承布袋戲開辦社團操偶 帥到發片
    (交大布袋戲社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華夏經緯網4月24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師範大學、交通大學、文化大學等島內不少大學開辦布袋戲社團,其中以交通大學布袋戲社最具標的性,不只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劍塵道魔錄》在臺灣巡迴上映,深獲戲迷好評,推出DVD市售,近期更在PILI App及LiTV影音平臺線上播映,運作已超越學生社團規模。
  • 霹靂國際黃亮勳:布袋戲的傳承需要IP的打造與不斷演繹
    此次重新翻拍《霹靂異數》,布袋戲第五代掌門人、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亮勳坦言:文化傳承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精彩,傳統文化要保持不間斷傳承,也要順應下一代人的價值觀喜好,所以在堅守傳統精髓的同時,也要試著通過創新去迎合現代新人的實際需求
  • 目犍連神通驚人 卻為這被人砸死
    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釋迦摩尼佛最初講經弘法時,隨侍在左邊的就是大弟子目犍連。目犍連不僅天眼通、天耳通,還有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裡所想,無論多遠的路程,他瞬間即達,可上天入地,水淹不死,火燒不焚。目犍連的神通僅次於佛陀,曾一足踏地球,另一足踏上梵天,搖動須彌,震撼天地,眾比丘無不嘆服。目犍連盡心幫助釋迦佛宣揚佛法,其功甚偉,也因此遭嫉。一些外道認為,只要將目犍連除去,就可以毀壞釋迦佛的名聲。
  • 《刀說異數》詮釋傳承與創新!霹靂布袋戲演繹新派武俠
    一手造就了人氣影視動漫IP「霹靂布袋戲」的霹靂公司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一個典型。 2018年12月14日下午,霹靂布袋戲舉辦了一場關於其2019年主推力作——《刀說異數》的試映觀影活動。而該劇早於一年前就放出相關信息,引得無數霹靂粉絲引頸期盼。這場提前劇透的觀影會,使得從全國各地競相前來的戲迷粉絲得償所願。
  • 《易經》:無耳能聽,無目能視,鼎卦中的長久傳承之智慧
    在《易經》鼎卦的智慧之中,聖人為我們開示了其中的關鍵所在,使人們可以一窺這個世界風雲變幻、各領一時之風騷背後的秘密,能領悟其中的智慧,並且可以以之一脈相承之人,才有可能將自己的一切保持的更長久,知而不為之人,想要傳承久遠,恐怕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 奮鬥泰順人 | 魏朝浩:守護木偶戲舞臺 執著傳承與堅守
    作為古老的傳統戲劇藝術,我縣木偶戲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木偶戲的演出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練成,這其中包含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魏朝浩就是其中一位木偶戲傳承人。   上世紀70年代初,一個普通的木偶戲戲臺前座無虛席,全村的男女老少無不興致勃勃地欣賞著傳統木偶戲表演,每一處喝彩、每一處驚豔,都刻在了魏朝浩的幼年記憶裡。因緣際會之下,魏朝浩師從著名木偶大師黃宗衙,由此走上了木偶戲表演的舞臺。
  • 《法華經》大目犍連得佛授記
    有一天,目犍連行腳在恆河岸邊,已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他想到夜晚行化不便,就靜坐在恆河邊上。不一會,恆河邊上聚集了很多的餓鬼,想取水來解除饑渴,但另有一個兇惡的守水鬼,手執鐵杖前來驅趕,眾鬼因此不敢走近水邊。此時的目犍連端身正坐,見這諸多的餓鬼受著不同的罪,就把他們叫到自己面前來,想了解一些情況,眾鬼也趁機向他一一請問其罪業因緣。
  • 這裡有好「戲」看!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裡有好「戲」看!壹湘劇專場 時間 演出劇(節)目8月25日晚19:30湘劇傳統大戲《拜月記》下8月26日下午15:00湘劇折子戲《兄弟酒樓》《雙下山》8月26日晚19:30湘劇折子戲《秋江》《打雁回窯
  • 農曆七月十五,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 目連救母
    據《盂蘭盆經》載,目犍連嘗於此日供養十方眾僧,以此廣大功德,救拔其母脫離餓鬼道。後世遂有於佛歡喜之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之舉,其功德廣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脫。《盂蘭盆經》中講:佛陀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目連尊者,已得道果,便欲濟拔他的父母。目連尊者發現亡母墮在餓鬼道中,苦痛萬狀,於是目連尊者就用缽盛滿了飯,請他的母親吃,當他的母親將要吃飯時,飯到嘴邊,變成火炭,不得下咽。
  • 他穿越到一個遙遠的世界 差點就回不來了——目犍連神通 難返娑婆
    一天,釋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講法,坐在禪室中的目犍連,沒有去聽講,但師尊說法的聲音,在他耳邊如雷貫耳。他很驚奇,離師尊很遠都能聽到師尊講法,那師尊的法音究竟能傳多遠?真能遍及十方世界嗎?於是,目犍連就以神通力,向空中飛騰而去,一剎那間,即到達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界。那裡,師尊的法音還在耳邊。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