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詩,讀起來總是那麼輕鬆、自然。讀他的詩,有時都看不見詩了,只看見他的生活、他的詩意。《過故人莊》也是如此。
「過」,就是經過、拜訪的意思。孟浩然去拜訪一個老朋友,到他家的田莊裡做客。那麼,他是不請自來呢,還是應邀而至呢?或者是偶然經過,厚著臉皮蹭飯呢?於是,詩的第一聯就非常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緣由,「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你們看,讀孟浩然的詩就是這麼舒坦!你想知道什麼,他就告訴你什麼。
這位「故人」,一定非常熱情,準備了「雞黍」,有肉有飯,邀請我去他們家吃飯、喝酒。「雞」和「黍」,古人經常這麼並稱,說明準備飯菜比較認真,不是粗茶淡飯,而是有葷有素,有一定排場了。
另外,「雞黍」放在一起還暗含典故,即「範張雞黍」的故事。《後漢書》記載了東漢的兩個人,一個叫範式,一個叫張劭。兩人關係特別好,屬於知己。他倆相約,兩年後在張劭家相見。有些人說話比較隨便,隨便就約,到時候不一定去。但這兩個人都屬於講義氣的朋友,都一定要信守諾言。範式更是跑了老遠的路,千裡赴約。張劭準備了美食美酒,等範式一來,相談共飲,十分歡樂。這就是「雞黍之約」。後來,張劭去世了,範式又千裡跑來給他送葬。這兩件事說明,兩人既是活著時候的好朋友,也是死後可以託付後事的真知己。
知道了以上典故,你就知道「故人具雞黍」這句,既描述了朋友家飯菜不錯,也宣告了詩人和「故人」一定是好朋友,是知己。
朋友「邀我至田家」,那我就去唄。去了之後,發現他們家風景不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注意「郭」字,本義是城牆,這裡指村莊,跟「村邊合」是相呼應的。兩句放在一起,意思就是綠樹環抱村莊,村莊之外還有青山堆疊。注意兩個動詞,「合」和「斜」。「合」,是環抱;「斜」,說明山是綿延的小山丘,不是崇山峻岭,看著比較悠閒自在。景物是有層次感的:村莊最近,稍遠一些是綠樹,再遠一點是青山。這是村莊周圍的景色,也可以認為是孟浩然一路走來所看到的景色。
既然來了就不能只看風景,他們得聚會、聊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開軒」,字面意思就是打開窗子。「面場圃」和「話桑麻」,傳達出什麼意思呢?
「場」,就是曬穀子的空地;「圃」,則是種菜的田地;「場圃」也可以泛指整個莊園。「桑麻」是什麼呢?也是泛指,「桑」是種桑,「麻」是種麻。種桑當然是為了養蠶,蠶吐出來的絲可以織衣服。麻也可以用來織衣服,但質量比蠶絲差很多。「桑麻」與「場圃」放在一起,可以泛指各種各樣的農業生產。這位朋友家,不僅種菜、種穀、種桑、種麻,可能還種桃、種李、養雞、養豬。詩人舉其一二,概指全部。
他們談論的事情非常多,但是範圍僅局限於農家雜事,肯定不包含考試、做官、送禮、交際等俗事。這是孟浩然的個人身份所導致的結果。他人生絕大部分時候是不做官的,是一個隱士。他結交的人,以及遠近鄰居,也都是這樣一些人。孟浩然與朋友之間的談話內容,無非是今天你們家種了什麼?蔬果長勢如何?蠶絲質量好不好,能不能做出好衣服?給我也弄一件穿穿?可見,他們有一種不關心世間俗事的超然態度。沒有官場上的鈎心鬥角,沒有讀書人的迂腐較真,他們談論的就是日常生活、田園樂趣,非常輕鬆!
酒也喝了,肉也吃了,農家的事也談了很多,這場飯局怎麼收尾呢?其實這首詩最精彩的一筆,在於收尾,「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說,喝完吃完我就走了,顯得情分太薄,趣味太淺。我太喜歡你這裡了!你邀請我來,我就來。我吃完要走,還跟你約下一頓飯。由此可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自然,多麼率真、敞亮!下次什麼時候來呢?孟浩然說,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時候,我還來。來幹什麼呢?「還來就菊花」。
什麼叫「就菊花」?有兩種解釋,一是觀賞菊花,一是飲菊花酒。重陽節這天有很多習俗,其中有個習俗就是飲菊花酒。陶淵明有個名句,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麼要採菊呢?放在酒裡面,用來製作菊花酒。據說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我們現在有時候還喝點菊花茶,且不說它能不能延年益壽,至少能明目,能降火,夏天喝起來尤其舒服。古人會在九九重陽節這天喝菊花酒。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到這天需要表示一種祝福,於是就一起喝菊花酒,希望大家都長命百歲。
整首詩看下來,其實就說了一件事,約飯。詩人先赴約,吃今天這頓飯,然後又約了下一頓飯。在吃飯、約飯的過程中,孟浩然既展現了兩個人的友誼,也展現了兩個人的心情,還順帶展現了一下村莊的風景。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整首詩讀起來真的沒有一點障礙。心情,事物,景物,都如小溪一樣靜靜流淌,以至於他吃這頓飯之後,又約下一頓飯,這個過程也顯得那麼自然。讀孟浩然的詩,不僅是讀他的字句,更要讀出輕鬆自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