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1932:潼關霍亂,最後是怎樣撲滅的

2020-12-14 漯河統戰網


陝西省的這次霍亂首發地是在潼關,然後迅速向周邊及其它地區傳播,進而蔓延全省。按照一般說法,潼關霍亂的發生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外地傳來,二是由本地引發。1933年1月創刊的《西京醫藥》刊登過一篇文章——《民國二十一年防疫經過談》,作者楊叔吉這樣寫道:「查潼關虎疫發生之日,在端陽節前三日,初染之人,為河南人劉姓母親,居徐家巷,由飲潼水而發。繼之者馬姓、劉姓,均由潼水入城之水閘處汲水。自此潼水兩旁居民,戶戶染疫,家家死亡。」


潼關霍亂得病者通常出現以下幾種症狀:嘔吐、腹痛、下瀉、眼眶下陷。最初每天死亡數十人,繼而逐日增多,單以縣城為例,從6月19日至7月31日,患病總數2148人,死亡726人。據潼關公安局統計,當時縣城人口4671人,也就是說,接近一半居民患病,死亡率更是高達33.7%。有錢人家還能購買棺木厚葬死者,沒錢的窮人只好草草收拾。當地慈善組織「洗心善社」發揮作用,提供簡易棺木和蘆席,做了不少公益善事。但隨著死亡人數與日俱增,棺木、蘆席等物資出現緊缺,有些家屬不得不拿出用於儲放糧食的木櫃代替,或者拆除家中門板釘成棺材。


如何撲滅疫災?潼關老中醫說:「貫眾泡水甕中,通過潑灑可以消毒。」所謂貫眾,中藥名,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蕨類植物,普遍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等功效。俗話說「一人傳十,十人傳百」,附近中藥鋪的貫眾很快去庫存,搶購一空。很多青壯年發現有利可圖,三五成群進山開挖貫眾,回城倒手吆喝,不愁賣不出去。貫眾到底管不管用呢?不知道。隨之而來的問題卻令人頭大,親歷者李靈齋認為,販賣貫眾增加了人口流動,以致加快傳染霍亂疫病,「重者半途死亡,輕者半夜亡故」,原本人心惶惶,如此越發民不安生。


眼看疫情大有失控之勢,縣城紳商、中產階級發急了,呼籲政府加大防控力度,軍民聯手消滅霍亂。陝東駐軍第42師師長馮欽哉、潼關縣長羅傳甲致電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請派軍醫指導防疫工作。楊虎城極為重視,即派綏靖公署軍醫處少將處長薛道五率領醫療隊進駐潼關。薛道五是陝西華縣人,畢業於南通醫學院,曾任陝西省獸醫訓練所所長、西北化學製藥廠總經理、西北醫專校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曾經協助陝甘寧邊區購買藥品和衛生器械,並輸送過一批製藥技術工人。原來,薛軍醫不僅術有專攻,而且大力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屬於典型的國民黨愛國將領。



霍亂籠罩神州,原本中央集權比較弱勢的南京政府不免顧此失彼,疫苗可以提供,但具體防控措施還得地方政府自己落實。陝西省政府下令及時展開調查並進行相關統計,「民政廳以日來各地發生霍亂,死亡頗多,特令各縣縣長將每日發現霍亂病人數,及死亡人數等,按內政部衛生署頒發表格填造,每周用快郵代電徑送報告」。楊虎城要求成立防疫處,鑑於公共衛生力量不足,除了抽調軍醫外,還緊急招募社會青年學習防疫技能,兩周期滿後派往疫區工作。


在省政府召開的政務會上,委員王一山提出:「現值時疫流行,擬請將西(安)潼(關)公路汽車停駛一星期,郵政及防疫人員汽車不在此列,但須接受檢查,才能通行。」西安作為西部大城市,人口聚集眾多,為了阻止疫情擴散,王一山的建議可謂合情合理,當即獲得一致通過。7月初,隴海鐵路局擔心陝西地方控制不住疫情,只準列車開至河南閿鄉縣,不準駛入陝西省境內。不得不說,積極的防控手段就是一把雙刃劍,確實不易拿捏。鐵路、公路封閉,人口流動大為減少,雖然有效遏制了疫情擴散,但長此以往,經濟受損在所難免。7月21日,《大公報》報導,「潼關雨後,虎氣大減,特電路局,即行恢復閿(鄉)潼(關)段交通,以利商民,路局擬於日內恢復雲」。顯然,楊虎城關心桑梓,在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之後,迫不及待提醒鐵路管理部門,適當解除禁令。此舉孰對孰錯,還真有些說不清。


再說潼關霍亂。薛道五會商陝東軍政要員,決定以軍事行動成立搶救機構,第42師軍醫處處長梁子秀、華陰兵工廠醫務所所長徐仰之共同參與負責,縣城舊有的西醫診所和中藥鋪子悉數納入統籌。總醫療處隨即頒布防疫規定,由晉入陝的渡口,由豫入陝的第一關,以及縣城四個城門處,一律強迫注射疫苗,不注射者不準入境。街頭巷尾如有死亡者,馬上裝殮埋葬,不準停放。用石灰撒灑街道,用溴水噴灑垃圾堆及各戶廁所。禁止任何人在潼水中洗衣服等汙物,水井加蓋。保甲長發動老百姓拍蒼蠅、蚊子,政府出錢收購,按數付款,收後挖溝深埋。宣傳衛生知識,強調不吃生冷食物,碗筷最好放在蒸籠消毒,然後再可使用。


經過一個多月的嚴格操作,疫情漸漸得到控制,薛道五初步完成任務,帶著醫療隊返回西安。不過據親歷者李靈齋說法,縣城防控相對容易,鄉村居住分散,一些農民沒有文化,衛生觀念落後,死活不接受預防接種,政府難以管理,疫情延遲到秋天,才算全部撲滅。值得一提的是,薛道五在新中國建立後,歷任西安市臨時商會會長、市醫藥公司副經理、新城區商業局副局長、市工商聯主任委員、陝西省工商聯主任委員、陝西省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等職。毫無疑問,薛道五不僅是楊虎城的得力幹部,也是人民政府的好公僕。

相關焦點

  • 陝西—潼關簡歷
    後經五代、宋、金、元約670餘年,均屬華陰縣明朝:明洪武七年(1374)設潼關守御千戶所,屬陝西都司。九年(1376),設潼關衛,屬河南都司(明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說洪武三年設潼關衛)。永樂六年(1408),屬中軍都督府清朝: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關衛,五年(1727),設潼關縣。
  • 1932年鏡頭中的河南:洛陽與想像差異巨大,函谷關道路崎嶇
    如今成為景區的古蹟在80多年前是一幅怎樣的姿態?這些曾經的老照片就是最好的答案。1932年手繪的旅行地圖本期共選取拍攝於河南省的8幅照片,從黑石關的第一幅照片出發,一路經過了洛陽,陝州,再通過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函谷關,兩天後最終來到河南與陝西的交界之地潼關
  • 1932年的霍亂之夏(外篇):赤腳醫生之父初露頭角(下)
    一個傳統詩書家庭中的小孩是怎樣的因緣際會而選擇現代公共衛生學這個很「現代」的專業呢?在他後來的回憶文章裡,很詳細地寫道:「在我們幼年時,除了父親和他弟弟以外,家中每個人都在我童年時逝去。父親的妹妹可能也和我母親一樣死於結核病,我弟弟死於傷寒,我們從來不曾知道是什麼病奪走了我姐姐的生命。
  • 陝西乾縣1928年至1932年曆時五年的奇荒大災是怎麼過去的?
    乾縣民國17年(1928)民國21年(1932)歷時五年的奇荒大災強文祥民國17年(1928),陝西關中大旱。小麥薄收,秋禾則無種無收,大災降臨。民國20年(1931)至民國21年(1932),旱象稍緩,災情卻因連年無收更為嚴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乾地民眾,這時卻更遭「虎疫」(霍亂)肆虐!這是中國北方歷史上歷時最長災害最重的一場千古奇災。而在長達五年的災荒年月,官府賦稅照舊,軍隊支應浩繁,盜賊蜂起,匪患迭生,縣城鄉除少數富戶尚能溫飽外,一般民眾幾陷滅頂之災。
  • 1932年的疫情危局與上海的時疫醫院
    除了清末即為人熟知的鼠疫,還有霍亂、白喉、瘧疾等,其中波及範圍最廣、受災情況最為嚴重、死亡率最高的疫災當數1932年的全國性霍亂。  1931年,中國各地水患多達657起,到了1932年,水患雖有所減少,但仍有284起,水災造成的汙染客觀上也成為霍亂疫情大暴發的溫床。
  • 「老潼關肉夾饃」陝西名小吃
    陝西肉夾饃最「受寵」的要數老潼關肉夾饃,與普通的臘汁肉夾饃不同,老潼關肉夾饃以熱饃夾涼肉,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分層,餅體發脹,外皮酥脆,內裡鬆軟,口感極佳。
  • 山坡羊·潼關懷古
    朝代:元代作者:張養浩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譯文(僅供參考)(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 【賞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踟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曆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②聚——聚攏;包圍③怒——指波濤洶湧④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⑤山河表裡——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⑥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
  •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 《潼關》清譚嗣同(七年級 上冊)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注釋選自《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潼關,在今陝西潼關北,關城臨黃河,依秦嶺,當山西、陝西、河南三省要衝,歷來為軍事重地。終古:久遠。
  • 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代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4·「山河」句: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裡: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裡山河,必無害也。」註:「晉國外河而內山。」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陝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5·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 吃貨到潼關不能錯過的美食!
    本帳號由陝西維真律師事務所安志英律師提供法律服務。潼關美食潼關縣。東鄰河南省靈寶市,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黃河相望。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老潼關肉夾饃、土特產「潼關醬筍」久負盛名。
  • 元曲(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朗讀+知識點
    (1)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2) 峰巒如聚:形容山峰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3)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洶湧澎湃。怒,指波濤洶湧。(4) 山河表裡潼關路: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暗示這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5) 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 何金銘專欄 特色陝菜之潼關醬菜
    潼關縣政協在20世紀90年代初曾編有潼關醬菜史一冊,凡十餘篇文章,五六萬字,而無一字提及魯迅。這是應當補正的。魯迅這樣的文化巨人,來陝西除對拓片、古玩及秦腔有興趣外,還對潼關醬菜發生興趣,一買成十斤,自食之餘,又用作贈送友人的禮品,無論如何,對潼關醬菜也是一種美評,一份光彩。時下廣告中多有宣傳某藥某酒曾為皇帝御用的,我看潼關人不妨也說一句:潼關醬菜,魯迅買過。
  • 10億人愛吃的陝西特色肉夾饃,臘汁肉夾饃和潼關肉夾饃你喜歡哪個
    肉夾饃是陝西特色小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白吉饃加上臘汁肉為一體,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在古漢語中,是肉夾於饃的意思,因為陝西人性格比較直爽,所以說就去掉了「於」字,成了肉夾饃了,有些人還把肉夾饃叫做
  • 潼關黃河鯰魚湯
    潼關黃河鯰魚湯文/李曉波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鯰魚湯就是潼關黃河沿岸人們靠水吃水而研製出的一道美味。「黃河鯉魚潼關鮮」,是說潼關黃河有得天獨厚的生長水質。黃河自青海,經甘肅,過寧夏,入蒙古,從北直下秦晉大峽谷。匯汾水、無定河水,入壺口、出禹門,經韓津直指潼關,又匯洛河、渭河轉彎東流。且渭河又自上遊匯涇水,融匯秦嶺七十二道峪的河水。秦嶺礦藏豐富,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
  • 山河「表裡」——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不滿上層腐敗而辭官閒居,屢召不赴的張養浩,卻在60歲上因為關中大旱拜陝西行臺中丞,星夜兼程奔赴任所。途經潼關,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西望舊都,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傾囊以賑災民,四月之內未嘗家居,不遑寢處,終因勞瘁而卒。消息傳開,「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原來,潼關竟是一座詩城。
  • 潼關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裡,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
  • 抗戰八年,為何日軍直到最後,都沒打陝西?
    關中地區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糧倉,對於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來說應該是一塊「肥肉」,但是為什麼直到抗戰結束,日軍都沒去打陝西? 但是這八年之中,日軍對這塊土地一直在垂涎,要知道只要能打通陝西,不僅僅可以握住這關中「糧倉」,還可以一路向西,直奔新疆,同是,陝西是紅軍的重要根據地,而且幹部的培養也都在陝西,對於日軍來說,這威脅性極大。 日軍在佔領了東北和華北之後,最想打的地方一是重慶——老蔣的老窩;二就是延安——紅軍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