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軍公教加薪解決不了經濟困境

2021-02-15 U臺說

軍公教明年加薪百分之三,希望帶動民間企業加薪,藉此刺激消費、促進經濟成長。圖為賣場內逛街購物的民眾。 記者徐兆玄/攝影

 

行政院長賴清德前天突然宣布,明年1月起軍公教人員加薪3%,這是過去六年以來第一次軍公教人員加薪。由於之前林全院長認為經濟情況並不好,剛剛決定不加薪;現在賴院長就任之後卻突然宣布要加薪,讓各界都感到意外。

依照賴院長的說法,加薪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臺灣的經濟情況逐漸變好了;另外,股市上萬點已經有一陣子了,表示臺灣的經濟不錯。另方面,他也希望民間企業能夠跟進加薪,讓廣大的勞工也能夠受惠。

 

由於賴院長才上任沒幾天,臺灣的經濟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為什麼兩位院長對於經濟的解讀會有這麼大的不同?我們先看一下現在的總體經濟情況,依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去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只有1.48%,今年的情況略好,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為2.11%,可見這兩年的經濟情況並不怎麼樣。

其次,再比較一下過去幾次軍公教人員加薪時臺灣的經濟景氣,前三次加薪的時間分別是民國90年、94年和100年,每一次加薪的幅度都是3%;而當時前一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6.42%、6.51%與10.63%,都遠遠超過去年的1.48%。也就是說,如果要以經濟成長表現當做是否給軍公教加薪的標準,其實現在是完全沒加薪條件的。

 

另外,賴院長說,股市站上萬點,表現不錯。但是大家都知道,股市上漲主要集中在龍頭股,而且大都是外資持有,比方說,臺積電的外資持股約佔八成左右;也就是說,在這一波股市上萬點的過程中,臺灣民眾獲利有限。而且,雖然股市上萬點,但是成交量卻很低,結果造成證交稅收入嚴重不足,這些都顯示股市對大多數國人而言,可能還是無感的比較多。

 

賴院長不可能不清楚臺灣經濟的現況,因此更可能的原因在於賴院長一方面想要用這個政策來展現他的魄力,因為他敢給軍公教加薪,而林全不敢;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利用加薪的機會來展現他是支持公務人員的。而且,他也希望如果可以帶動民間企業加薪的話,那麼對於全國勞工都有利,所以大家也都應該會支持。

 

但是,問題是林全前院長才說政府的錢有限,所以不會加薪,怎麼現在就突然有錢了?如果政府的經費夠的話,為什麼要砍公務人員的退休金?試想,公務人員的士氣在年改的過程中受到不小的打擊,而現在政府施予一點小惠,公務人員會因此買單嗎?令人懷疑。另外,我們要說的是,很多地方政府首長經常用一些灑錢的政策,來爭取民眾的支持,現在地方官員到了中央仍然一樣,政策買票真的那麼好用嗎?在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在採行重大政策時,應該詳細說明經費來源。據估計,軍公教人員加薪3%,大約需要180億元的支出,請問這些經費從何而來?會不會因此排擠了其他的支出,行政院應該要說清楚,講明白。

 

此外,賴神也喊話要企業跟進加薪,問題是現在企業經營狀況真的好嗎?今年上半年出口成長率達到12.51%,也許一些龍頭企業還不錯;但是民間消費疲軟,上半年實質成長率只有1.89%;社會投資也不足,成長率只有1.70%,所以才造成經濟成長只有2.11%。也就是說,如果大多數企業賺不到錢,又如何加薪呢?

 

賴院長要做的是,努力改善臺灣投資環境,比方說,如何調整一例一休,增加彈性,對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規定;再比方說,企業界一直希望政府能夠協助解決缺水、電、土地、人才和技術的「五缺」問題,比如說815全臺大停電的問題等等。如果五缺問題不解決,民間企業仍然不願意投資,那麼臺灣經濟將會長期停滯不前,相信這絕對不是民眾所希望看到的。

相關焦點

  • 觀察│當總裁道歉後 誰來解決低薪危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日前在新書發表會中,發言表示「年輕人很會花錢…應該要少花點,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並以自己為例,認為即使「暫時吃苦,但老闆看到你很認真,就會幫你加薪」。這一番原來是善意提醒的發言,卻誤觸了年輕人的低薪痛處,引發網友在全聯粉絲團網站留言大加撻伐。
  • 觀察│正視2019經濟成長減緩警訊
    2.41%,其他海內外經貿機構預測則大約落在2%到2.5%之間,臺灣經濟又將面臨走下坡的困境。 今年臺灣經濟是「外熱內冷」,主要是靠出口帶動,內需仍相對成長遲緩,表現並不算出色;明年臺灣出口將面臨更大考驗。全球景氣已經由高峰開始下滑,直接影響臺灣出口。 美中貿易戰雖然暫時休兵三個月,但川普為了2020年要競選連任,不可能就此罷手,未來不確定性仍高。在美中臺三角貿易形態下,大陸對美出口的縮減,也會衝擊到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
  • 從「自經區」與中美貿易戰看臺灣的經濟困境
    正因如此,臺灣「五缺」問題尚未解決,這些投資是否真能落實,仍有待觀察。由此顯示,蔡英文近來表示,臺商回臺投資大爆發,似乎輕忽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又誤判以為臺灣在中美相爭是漁翁得利者。殊不知,當前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臺灣接單、大陸製造、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模式,談何容易?又臺商資金回流,利弊互見,其創造的效益恐低於相關產業在貿易戰中所減損的價值。
  • 觀察│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即使這回倒掛僅維持約6.5小時,不若過往持續數月或一至二年,卻仍讓市場倍感驚慌,當日道瓊指數更暴跌800餘點。畢竟,1978年迄今的五次美國經濟衰退發生前,2年期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都出現倒掛現象,而最近一次是出現在2007年。 鑑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道瓊指數劇跌又令全球投資人注目,使美國經濟是否將步入衰退成為各界矚目的關鍵問題。
  • 觀察│從諾貝爾獎趨勢 看臺灣減排困境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日前揭曉,諾德豪斯教授及羅默教授分享此榮耀,瑞典中央銀行贊詞說,他們兩人的主要貢獻在於分別將氣候變遷與技術進步納入長期總體經濟分析之中
  • 觀察│思考高明對策 解決口罩之亂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臺灣雖然沒有完全買不到口罩的恐慌,但「口罩之亂」至今仍未完全解決,甚至在產能大增之後,還有「口罩之謎」,有待政府釋疑。
  • 軍公教明年加薪3% 賴揆:盼帶動民間企業加薪│聯合報臺商版0913曬新聞
    行政院長賴清德改變前院長林全的決策,趁著中央總預算案退回重編,昨天拍板對軍公教加薪百分之三。記者曾學仁/攝影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昨天表示,臺灣201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經過調整後,行政院決定明年全臺軍公教人員,待遇調升百分之三。執政高層表示,經濟數據維持穩定成長,所以藉撤回總預算機會,明年一月就立即執行。徐國勇表示,軍公教人員待遇調升百分之三,中央約需支出一百八十億元,政府以「開源」及「節流」方式並進,可支應調薪所需的預算。
  • 觀察│破除蓋路解決塞車的迷思
    然而,現實上政府卻是每每遇到塞車,便沉溺於開新路就可解決塞車的迷思裡,把所謂智慧運輸完全拋諸腦後。 5G時代即將來臨,5G頻寬和傳輸速度都遠大於4G,物聯網運用的技術和方式,將因5G的開通而愈來愈廣泛、愈來愈便利,只要搭配大數據,智慧化的交通引導與管理模式,當可應運而生。
  • 觀察│政府應正視景氣下滑的警訊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次景氣分數變化,有兩個地方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 第一個是這次的景氣分數由5月的29分,大幅下滑到6月的22分,這是非常大的降幅;第二,在九個指標中,有六個指標都下滑,包括M1B、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銷售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出口、批發零售餐飲營業額等;其他三個指數則維持平盤,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是改善的。
  • 王建民:臺灣經濟形勢如何?
    這對臺灣的影響非常大,造成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 」王建民說。  王建民對中評社說,制約臺灣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政治問題和兩岸關係問題。「全世界都想和大陸合作,中美之間簽訂了兩千多億美元的訂單。如果海峽兩岸關係好,跟臺灣簽訂一筆五百億美金的訂單,臺灣經濟就不得了了。兩岸一家親,同屬中華民族,如果臺灣放棄大陸市場,蔡英文當局就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 觀察│青年貧窮與少子化 三方向解危機
    這樣的作法在面對現實困境確實有必要,但我們也必須指出,面對青年貧窮及所衍生的少子化問題,這些政策只能治標,若政府真要解決問題,勢必要有更多突破既有結構的作為。 青年世代發展的困境在於弱勢的就業環境,這包含了低薪難解的就業機會與不夠友善的職場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弱勢並不會因為時間所累積的職場經歷而得以明顯改善,導致青年在看不到未來展望下,不僅難以改善生活條件,也對婚育卻步,衍生出少子化的危機。社會安全網或許能解決部分「安居」的問題,但要讓青年世代能樂觀展望未來,還必須做到「樂業」才行。
  • 觀察│解決老屋問題 讓房市健康成長
    今年以來房市穩定復甦,臺商回流、經濟平穩與低利環境讓房市出現近年少見的好轉跡象,不論住宅或商辦交易都有升溫跡象。
  • 郭董:我來拚經濟 5兆都可以回來│聯合報臺商版0511曬新聞
    記者吳淑玲/攝影王金平今天中午出席大臺南民眾服務社理事長、常務監事聯席會時強調,朝野互鬥及兩岸冷戰局面,已成為阻礙臺灣發展最大困境,他最有能力解決,帶動臺灣經濟發展,重新看到臺灣錢淹腳目。王金平説他在立法院17年,是為朝野和諧最有資格也最有能力解決,27年來第一次到大陸也剛回來,也最信心解決兩岸的困境、期待及未來方向,只要兩大困境解決,臺灣經濟自然會發展,臺灣人刻苦耐勞,有充足資金,好的領導人才及優質勞工,加上國際市場,臺灣錢淹腳目可以重新再看到。 6.
  • 六大數位經濟產業協會成立數位經濟大聯盟,催生臺灣的數位發展部會以共創臺灣數位經濟力!
    TFTA)、中華民國數位通路發展協會(ECDA)、臺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臺灣物聯網協會(TIOTA),KPMG和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協辧的臺灣數位經濟大會,今(24日)在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展開。
  • 觀察│中央地方齊心拚經濟
    ,而國民黨縣市長競選時的共同訴求就是「拚經濟、顧民生」,現在新科縣市長已經上任,在兌現拚經濟的承諾及壓力下,地方諸侯向中央要錢、要權,已是共同心聲。面對日益嚴峻的內外經濟情勢,未來中央和地方在施政上,能否放下政黨本位立場,分工合作,備受各方矚目及關切。
  • 湄公河經濟自由區
    同時解決醫療、教育、養老、工作等等問題。此特區為經濟特區和金融中心,在此區域的公司全部免稅,經濟特區只做服務,包括金融、經濟、娛樂、賭場、文化和養生旅遊,同時包括東南亞的電商平臺,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貿易集散中心,任何公司在此註冊都免收稅,特區只收房租和管理費。
  • ​觀察│解決零售業缺工 借鏡日本
    日本7-11總部在得知松本擅自縮短營業時間後表示,如果該店不恢復24小時營業即違約,需要支付1,700萬日圓違約金。事件曝光之後,日本社會輿論譁然,7-11總部受到日本鄉民強烈譴責,被批為「黑心企業」。7-11總部出面澄清說,除了車站和商務大樓內的7-11外,原則上都是24小時營業。
  • 議員關注施政著墨經濟復甦保就業
    他關註明年政府已經預告重組部門陸續有來,合併後部門的效能是否能夠提升,當局又如何透過重組合併提升各級公務員的積極性,以及解決部門各自為政和推諉責任等,期待有新的舉措和亮點。議員李靜儀關注疫情下政府如何保就業。目前本澳疫情相對穩定,經濟也較10個月前有少許起色,惟仍有不同行業僱員反映,工作和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近日工會更收到不少文職人員反映求職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