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破除蓋路解決塞車的迷思

2021-02-17 U臺說

汐止主要幹道大同路、新臺五路每逢上下班時間都十分壅塞。記者胡瑞玲/攝影

交通部長林佳龍上任後大力倡導「科技交通」、「智慧運輸」,並於12月初高調舉辦首次「全臺交通科技產業會議」,矢言要結合產官學界,一齊借重科技技術、運用智慧化來改善交通,發展交通產業。然而,現實上政府卻是每每遇到塞車,便沉溺於開新路就可解決塞車的迷思裡,把所謂智慧運輸完全拋諸腦後。

 

5G時代即將來臨,5G頻寬和傳輸速度都遠大於4G,物聯網運用的技術和方式,將因5G的開通而愈來愈廣泛、愈來愈便利,只要搭配大數據,智慧化的交通引導與管理模式,當可應運而生。屆時所有交通運輸系統,包括鐵公路行車資訊、各大眾運輸工具時刻表、各地車流情況,甚至各風景區人流、車流與周邊道路行車現況,均可透過網路讓民眾即時查詢、掌握,根本不必不斷的大興土木。

 

事實上,臺灣鐵公路興建的高峰期已經結束,現在要做的,應該是優化鐵路、公路系統,並有效地整合運輸功能,而非無止境地擴建。當年興建第二高速公路,是基於臺灣自用小客車成長快速,僅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無法負荷龐大的車流量;而為照顧西部濱海地區民眾的交通,交通部再闢建一條不收費的西濱快速道路,形同西部走廊有三條高速及快速道路,加上從北到南有連結兩條高速公路和西濱快速道路的12條東西向快速道路,西部由此形成一個便捷、綿密的快速公路網。

 

公路網的形成或許有交通、經濟和城鄉發展的需求,但也因為過於便捷,從而養成了民眾隨時開車出門的習慣,不利於推廣大眾運輸。此外,各地立委只要選區內的高速公路交流道出現塞車,就強烈要求交通部要再闢建交流道來紓解車流,結果就出現交流道愈蓋愈多的奇特現象;中山高五股到楊梅高架道路通車後,大為紓解了前往桃園和機場的壅塞情況,但楊梅到新竹因沒有更寬闊的高速公路,經常塞車,於是近期交通部又想要將五股楊梅高架再延伸到新竹,還是跳脫不出開新路就可以解決塞車問題的舊思維。

 

再說到軌道系統,20年前政府規劃興建高鐵,除了確定西部鐵路城際運輸以高鐵為主、臺鐵為輔的模式外,再規劃興建臺鐵支線或是地方捷運系統,將兩條鐵道動脈串聯,於是有桃園機場捷運串連高鐵與桃園機場,新竹六家的鐵路延伸線至市區,臺南沙崙延伸至臺南車站,以及臺中捷運和臺鐵烏日站擴建等工程連結雙鐵與市中心區。

 

至於南部的高屏鐵路,以及北部的基隆、宜蘭鐵道,政府分別斥資數百億元以鐵路電氣化、雙軌化、高架化,並新建通勤車站、購置新車來改善,結果選舉年一到,完全摒棄整合各鐵路與公路接駁系統,透過方便性的運輸模式來鼓勵民眾搭乘綠色運輸,直觀地就宣布要高鐵南延屏東、東延宜蘭。

 

還有,交通部想當然耳地認為,高鐵到宜蘭比臺鐵快14分鐘,有助於吸引旅客搭乘,進而減少雪隧的車流量。但從未認真想過民眾為何選擇自行開車到宜蘭,一則是開車既方便、機動性又強;第二是三、四個人出行,開車的費用絕對比搭大眾運具要來得便宜。因此,即使花費近千億元來興建高鐵宜蘭延伸線,北宜高的塞車現象也未必會獲得改善。

 

因此,交通部要達成智慧運輸服務的願景,就該徹底打破逢堵便開路的迷思,認真思考如何真正運用科技與智慧化來解決,否則花大錢蓋再多的路,也永遠無法跟上車輛增長的速度。

相關焦點

  • 評論│連假塞車噩夢,政府無計可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清明五天連假,第一天就爆出史上最嚴重塞車,西部交通流量比春節多出三成,東部比春節多出四成,且不少要道從凌晨一直塞到晚間。這次交通部顯然嚴重低估情勢,僅沿用春節的交通管制措施,取消國道廿公裡免費裡程,並採取若干高承載管制,但顯然用處不大。除非政府能運用大數據分析改善管理,並佐以新科技即時告知駕駛人選擇道路,否則連假必塞車的噩夢不可能消失。
  • 短評 | 塞車乃連假唯一結局?
    每逢連續假期,國道塞車幾成常態。
  • ​觀察│解決零售業缺工 借鏡日本
    而且除了進行超商店主與從業人員問卷調查研究,以了解超商經營現況之外,為檢視相關具體方案的成效,並於11月中再度召集八家超商業者,討論研商以下三個關鍵議題:其一是如何建立未來新型態的超商經營模式;其二是如何優化總部與加盟主的關係,尤其是24小時經營時間彈性調整、人手不足因應之道;其三為如何利用智慧零售科技方案解決人手不足問題,以及協助構建數位時代的商業經營模式。
  • 元朗、屯門、天水圍 香港塞車重災區三巨頭
    生活喺香港,塞車對唔少人嚟講可能已經係家常便飯,特別係返工放工嘅時間,唔塞車嘅話絕對係奇蹟。不過當每一區都面對緊塞車問題嘅時候,有啲區似乎比其他區塞得更嚴重。以下呢幾區就係傳說中嘅「塞車重災區」,你又見識過未呢?
  • 觀察│解決老屋問題 讓房市健康成長
    解決老屋問題能讓民眾對房市的健康成長更有感,這件事今天不做,他日必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 觀察│務實解決美豬美牛爭議
    記者吳淑玲/攝影政府在1月1日開放符合萊克多巴胺容許值標準的美豬,以及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對萊豬的檢驗及上市,目前臺灣還在紛紛擾擾爭論不休,政府必須務實面對以解決美豬美牛之亂
  • 觀察│當總裁道歉後 誰來解決低薪危機
    但是,年輕人的困境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不管願不願意或責任何在,都是整個社會逃避不了的課題,只有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承擔、處理,才可能解決問題,將阻力變成助力,讓社會往前進步。而承擔、處理的最佳途徑,可能是所有的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都必須對年輕人面對未來的視野和能力,給予最大的關心,投注更多的資源,才能有效解決,而不是在口頭上不斷提供儀式性的問候和關懷而已。
  • 觀察│思考高明對策 解決口罩之亂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臺灣雖然沒有完全買不到口罩的恐慌,但「口罩之亂」至今仍未完全解決,甚至在產能大增之後,還有「口罩之謎」,有待政府釋疑。
  • 觀察│終結垃圾大戰 從源頭減量做起
    驚動行政院長林全要求環保署解決,環保署則講場面話,說垃圾處理攸關民眾生活品質,地方政府應摒除政黨與派系,善用既有設施,共同合作解決,雖也提出短、中、長期七點對策,但問題至今仍然無解。 民眾搞不懂的是,為什麼垃圾大戰年年上演?為什麼又是蓋有垃圾焚化爐的雲林縣出事?三個層級政府無法垂直溝通並合作解決問題,設置那麼多政府豈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 「偽出境」亂象篇│溪頭人潮太多 塞車、汙染引民怨
    記者黑中亮/攝影溪頭暑假每天遊覽車逾2百輛,遊客享受芬多精,卻造成塞車、空汙、垃圾等問題,縣議員曾提案要求取消銀髮族10元特惠價門票,鹿谷鄉公所希望徵收一人10元觀光捐,但財政部不同意;為改善人潮車流問題,臺大林管處今年6月推出午後入園半票優惠,實施成效不錯,因此延長辦理至10月底,但民怨仍難解。
  • 觀察│政府應正視景氣下滑的警訊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次景氣分數變化,有兩個地方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 第一個是這次的景氣分數由5月的29分,大幅下滑到6月的22分,這是非常大的降幅;第二,在九個指標中,有六個指標都下滑,包括M1B、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銷售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出口、批發零售餐飲營業額等;其他三個指數則維持平盤,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是改善的。
  • 評論│寧可「商人無祖國」,切勿「祖國無商人」
    例如,林全明知產業的「五缺」問題必須解決,環評制度設計不當致延宕建設也必須改善,才能讓海內外企業樂於進場投資;然而,十五個月來,內閣卻一項也無法解決,一例一休修法更是拖住中小企業。以供電問題而言,任何明智的企業,都不會進入一個瀕於限電的國家投資設廠;蔡政府命令公務人員午間關掉冷氣,這種「勒緊腰帶」的救饑手法,像是一個有遠見的政府之作為嗎?
  • │275
    袁盎的意思就是,只要殺掉晁錯,叛軍就沒有了繼續進攻的藉口,然後再派使者赦免了他們叛亂的罪行,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他們自然就會退回各自的封地,這樣,這場叛亂,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解決了。本來對七國亂兵心存懼意的漢景帝,猶豫再三,同意了。
  • 臺積電三奈米廠 可以蓋了│聯合報臺商版1220曬新聞
    環保署昨舉行環評大會,通過南部科學園區二期基地開發案,臺積電三奈米廠後續可望順利進駐。記者曾吉松/攝影攸關六千億元重大投資的臺積電位於南部科學園區二期的三奈米廠,可以蓋了!決定臺積電三奈米廠是否順利進駐的南部科學園區二期基地環差變更計畫,昨天通過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由於三奈米廠技術領先全球,政府相當重視這個重大開發案,昨天環評大會中,包括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水利署長賴建信、臺電副總籃宏偉都出席說明,全力助攻臺積電。
  • 觀察│軍公教加薪解決不了經濟困境
    賴院長要做的是,努力改善臺灣投資環境,比方說,如何調整一例一休,增加彈性,對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規定;再比方說,企業界一直希望政府能夠協助解決缺水、電、土地、人才和技術的「五缺」問題,比如說815全臺大停電的問題等等。如果五缺問題不解決,民間企業仍然不願意投資,那麼臺灣經濟將會長期停滯不前,相信這絕對不是民眾所希望看到的。
  •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觀察即思考——張路峰老師的手機攝影藝術展│影像•看世界
    策展機構:中原大學藝術中心策展人: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陳歷渝張路峰目前任教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從事建築學及其理論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他造訪過許多城市和鄉村,透過他的雙眼觀察相關連結:•一個手機攝影愛好者的日常:入眼的都是故事│影像•看世界•影像•看世界│中規院人攝影作品賞析[第1輯]•影像•看世界│中規院人攝影作品賞析[第2輯]
  • 微談健康│伸展拉筋,痛才有效? 八個易誤解的伸展迷思
    由曾協助陳怡安、陳詩欣等跆拳道國手奪得奧運金牌,及我國成棒隊在巴塞隆納奧運奪得銀牌的亞洲第一位華裔防護員黃益亮所著的《打造不受傷的身體》(大喜文化出版),提出八個易誤解的伸展迷思,讓你運動熱身不受傷。伸展拉筋,痛才有效? 圖片來源/ingimage迷思一:「拉筋=伸展」嗎?
  • 觀察│美中貿易戰 進入關鍵時刻
    主要的重點是301條款下與中國的關稅戰,目前已對由中國大陸進口5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選前還會加碼;232條款下對車輛及其零組件的貿易措施,及將在10月公布的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臺灣都會受影響,須有所因應。 目前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由於雙方課徵關稅的產品範圍不斷擴大,對於臺灣的影響也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