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主要幹道大同路、新臺五路每逢上下班時間都十分壅塞。記者胡瑞玲/攝影
交通部長林佳龍上任後大力倡導「科技交通」、「智慧運輸」,並於12月初高調舉辦首次「全臺交通科技產業會議」,矢言要結合產官學界,一齊借重科技技術、運用智慧化來改善交通,發展交通產業。然而,現實上政府卻是每每遇到塞車,便沉溺於開新路就可解決塞車的迷思裡,把所謂智慧運輸完全拋諸腦後。
5G時代即將來臨,5G頻寬和傳輸速度都遠大於4G,物聯網運用的技術和方式,將因5G的開通而愈來愈廣泛、愈來愈便利,只要搭配大數據,智慧化的交通引導與管理模式,當可應運而生。屆時所有交通運輸系統,包括鐵公路行車資訊、各大眾運輸工具時刻表、各地車流情況,甚至各風景區人流、車流與周邊道路行車現況,均可透過網路讓民眾即時查詢、掌握,根本不必不斷的大興土木。
事實上,臺灣鐵公路興建的高峰期已經結束,現在要做的,應該是優化鐵路、公路系統,並有效地整合運輸功能,而非無止境地擴建。當年興建第二高速公路,是基於臺灣自用小客車成長快速,僅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無法負荷龐大的車流量;而為照顧西部濱海地區民眾的交通,交通部再闢建一條不收費的西濱快速道路,形同西部走廊有三條高速及快速道路,加上從北到南有連結兩條高速公路和西濱快速道路的12條東西向快速道路,西部由此形成一個便捷、綿密的快速公路網。
公路網的形成或許有交通、經濟和城鄉發展的需求,但也因為過於便捷,從而養成了民眾隨時開車出門的習慣,不利於推廣大眾運輸。此外,各地立委只要選區內的高速公路交流道出現塞車,就強烈要求交通部要再闢建交流道來紓解車流,結果就出現交流道愈蓋愈多的奇特現象;中山高五股到楊梅高架道路通車後,大為紓解了前往桃園和機場的壅塞情況,但楊梅到新竹因沒有更寬闊的高速公路,經常塞車,於是近期交通部又想要將五股楊梅高架再延伸到新竹,還是跳脫不出開新路就可以解決塞車問題的舊思維。
再說到軌道系統,20年前政府規劃興建高鐵,除了確定西部鐵路城際運輸以高鐵為主、臺鐵為輔的模式外,再規劃興建臺鐵支線或是地方捷運系統,將兩條鐵道動脈串聯,於是有桃園機場捷運串連高鐵與桃園機場,新竹六家的鐵路延伸線至市區,臺南沙崙延伸至臺南車站,以及臺中捷運和臺鐵烏日站擴建等工程連結雙鐵與市中心區。
至於南部的高屏鐵路,以及北部的基隆、宜蘭鐵道,政府分別斥資數百億元以鐵路電氣化、雙軌化、高架化,並新建通勤車站、購置新車來改善,結果選舉年一到,完全摒棄整合各鐵路與公路接駁系統,透過方便性的運輸模式來鼓勵民眾搭乘綠色運輸,直觀地就宣布要高鐵南延屏東、東延宜蘭。
還有,交通部想當然耳地認為,高鐵到宜蘭比臺鐵快14分鐘,有助於吸引旅客搭乘,進而減少雪隧的車流量。但從未認真想過民眾為何選擇自行開車到宜蘭,一則是開車既方便、機動性又強;第二是三、四個人出行,開車的費用絕對比搭大眾運具要來得便宜。因此,即使花費近千億元來興建高鐵宜蘭延伸線,北宜高的塞車現象也未必會獲得改善。
因此,交通部要達成智慧運輸服務的願景,就該徹底打破逢堵便開路的迷思,認真思考如何真正運用科技與智慧化來解決,否則花大錢蓋再多的路,也永遠無法跟上車輛增長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