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什麼意思?四百年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2021-01-09 Cindy的聰聰不乖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719字,閱讀約4分鐘

如果一個熟人欠我們錢,我們通常不會擔心。因為他「跑不了和尚,跑不了廟」,即使人跑了房子,家,也還在。而我們對「你辦得了和尚,辦不了寺廟」這句話的理解也正是如此。

明朝萬曆年間,河北滄州某處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寺廟。寺廟裡住著一個和尚。這位和尚的法名是善通。他不僅身材魁梧,武藝高強,而且心地善良。他經常用施捨來幫助窮人。所以,他一直是人們眼中的活佛,高僧,大家見到他都心存敬畏。

這一天,他照例進城化緣。突然,他看見一個邪惡的少爺帶著幾個家人在街上搶劫平民女兒。少女掙扎著,用一生哭泣,但女子身體虛弱,眼看就要被抓獲。這種混蛋既然被和尚看到了,就不會坐視不管。

和尚氣得立刻上前喊道:「阿彌陀佛,光天化日之下,搶奪平民婦女的制度是什麼?罪,罪。」說完這句話,邪惡的師父瞥了一眼,原來是個和尚。他也沒當回事。他不耐煩地說:「你這個和尚,別多管閒事,今天這位少爺要娶這個姑娘,你要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滾出去吧!」

和尚怎麼會怕他呢?他面不改色:「阿彌陀佛,既然恩人要嫁人,就應該找媒人獻聘書,然後用轎子帶人去朝廷,這樣的強搶不符合禮節,也不人道!」小人一聽,生氣了:「你這個和尚,別去找麻煩了,回去念你的經,做你的法。」

和尚確實想把這樁生意管到底:「阿彌陀佛啊,恩人的話太差了,路不平的時候,窮和尚自然要幫忙。你欺軟怕硬,不講王法,現在只是勸你從善從惡,何樂而不為呢?」惡棍們不想再糾纏它了。他們急得焦頭爛額。

和尚一點也不害怕,繼續念經:「我是大慈大悲救貧的佛,既然今天施主決心作惡多端,那可憐的和尚就得管了!」惡棍說:「好你這個禿驢!來人,給我打一架!給我狠狠地打一架!」既然敵人先動了,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和尚舒展筋骨,應招而動。

不一會兒,這些就在他們傲慢的手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惡棍們一看不是和尚的對手,就灰溜溜地帶著眾人跑了,姑娘才得救。女孩自然對得救心存感激。說著,他正要跪下來感謝和尚,但和尚什麼也不想救,趕緊把他扶起來說:「姑娘,不用謝他,趕緊回家吧。」然後他繼續乞討施捨。

和尚走在路上,突然兩個衙門邀請他到衙門出差。和尚一頭霧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到了縣衙問:「不知大師對窮和尚說了什麼?」縣令說:「你是個和尚,大白天公然攻擊人,膽子真大。」和尚一聽,就明白了是什麼,於是慢慢解釋道:「師父,是惡霸先搶了平民婦女,以多欺少,企圖打她們。」縣令不依不饒:

和尚毫不畏懼,直言:「你既然說自己是縣官,就應該為百姓著想。而不是不分黑白地包庇有罪的人。」縣令怒了:「放肆,你這和尚竟敢口出狂言,有人帶他到周府,交給周師傅。」本周的豪宅不在別的地方,而是在街上與之爭吵的惡棍們的豪宅。

於是幾個長官上來把和尚綁起來。和尚氣得大罵:「你這糊塗官!是非不分,善惡顛倒,我要告你為虎作倀……」縣長一聽,不怒反笑:「那你就告吧,誰叫你年紀小,不見泰山?你要告我,就是飛蛾撲火。」

看到這裡,大家也明白了,這周師父是個「狠人」。到底有多「狠」?他的叔叔是當朝的宰相,父親是朝廷官員。他的家世顯赫,誰也不敢招惹他。直到和尚出面,他才是這裡的地頭蛇。搶劫,殺人,強姦婦女,他沒少幹,但沒人敢管,也沒人管得了。連地方官都不得不巴結他以保住官職,這才導致縣官捆綁僧人。

不久後,和尚被送到周府。周家的小人咬牙切齒,開始琢磨怎麼折磨他。想了一會兒,他下令把和尚捆起來,掛在池塘中央的一棵歪脖子樹上。然後派人拿繩子的另一端控制高度,先把和尚泡在水裡,快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拉起來,過一會再放下,反覆折騰。

和尚不屈不撓,放開喉嚨,大罵道:「你們這些欺負人的動物,千萬不能死!你們要泡我這個和尚,是什麼本事……有本事,也搬廟來泡……」

然而,和尚並沒有白死。周某的什麼惡行,早已引起眾怒。百姓看到和尚的死訊,更是痛心疾首。於是有人發動了「萬人民間」,幾經周折後送到皇帝手裡。最終,這個惡霸和他的狗腿被斬首示眾,而他的叔叔,父親和當地官員也被免職調查。

「會跑的和尚跑不了廟」的說法,就是因為這個故事流傳下來的。400多年來,這句話一直廣為流傳,但大多數人誤解了原意。

這裡是《Cindy的聰聰不乖》,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

相關焦點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此話什麼意思?四百年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因為他「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算人跑了房子和家還在呢。而我們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的理解也正是如此,那麼這句話究竟從何而來?意思又是否真如我們所理解的呢?事情得從一個傳說說起:明朝萬曆年間,河北滄州某地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住著一個和尚。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錯,和尚根本不在廟裡!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有學生問我:老師呀,為什麼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 伍嶽峰:萬法皆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是錯的
    你熟悉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在大灣區行走,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古建築;一般人會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你可能不知道,廣東有句俗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是錯的,因為和尚並不住在廟裡。從建築文化上考究,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異呢?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和尚根本不住在廟裡......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是錯誤的!
    整理 | 博士有句俗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和尚並不住在廟裡!
    聽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人自然會以為和尚住在廟裡但其實和尚並不住在廟裡寺和廟並非一回事在古代,寺和廟是兩個概念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一直受歷代王朝統治者所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民眾有教化作用,遂興建了一些場所,供僧團教授佛法、居住、學習、修行所用,這類的建築場所就稱為「寺」。相當於國家公辦的教育機構,是國家出資建立的。到了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名字用的越來越少,逐漸成為佛教場所的專用名詞。
  • 古語常說:「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到底什麼意思
    但是作為現代的孩子都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做,不能說,為什麼這句話就是真理,這無疑讓我們困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諺語的意思。看到這句話想必大家都在心裡解釋了一下,很多人就會認為不就是一個人不要到廟裡去,兩個人不要到井邊看,讓個人不要去抱樹嗎?小編不能說你是錯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我大概明白他說的意思:人的苦都是自找的,人不要有太多追求,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既然到頭來每個人還不都是兩手空空而去,還不如現在就斷了念想,免遭痛苦。我之前也不知道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我後來在文章評論區又看到許多網友說了相同的這句話,便特意查閱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豫薦你|文【全文1918字,圖片9張】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想必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些人經常拿這句話出來,把小人和女子並列在一起,用以詆毀女人,歧視女性,說女人就和小人差不多,很難伺候。事實上,那些詆毀女人的人,不過是斷章取義罷了,這句話根本不是這麼理解的,很多人都錯了。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的「樂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先有大學選手分不清「鋤禾日當午」是插秧還是收割,讓蒙曼老師都懵了;後有親友團的高材生用諷刺詩「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來鼓勵選手,讓網友十分不解。如果這些新選手的表現還可以接受的話,那詩詞高手彭敏犯的錯就讓人有些無奈了。作為兩屆亞軍,彭敏可是被稱為「萬能文藝青年」。
  • 崔康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這雖然是玩笑,但也不全是無中生有。而就實際情況看,就算面對弱隊的時候,申花依然不具備以我為主的打法,前面也不一定攻的進去,後面麼妥妥的防不住,中場的起承轉合的作用,更加沒有什麼體現。而一向是以他為主的建業,更加不可能存在輕敵的想法,但這恰恰是申花目前不太好把握的分寸,面對建業到底是一口氣吃掉它,但又怕不吃掉;還是退回來守守住先?這多丟我豪門的臉面,今年買了這麼多好漢。這是申花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就算伊沃拉傷不在,目前的申花想吃掉建業,態度不端正恐怕不行。
  •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麼意思?原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孔子有次在談到魯國的貴族季氏時,說出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至現在,很多人還會拿這句話說事兒,以表達憤懣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八佾(yi)舞」之「佾」指行列,周代的奏樂舞蹈一佾為8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禮規定,只有天子的樂舞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就是由四十八人演奏的樂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是魯國的正卿,按照季氏的官階,只能用四佾舞,但他擅自僭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這就超越了本分,是一件嚴重的越軌行為。
  • 寺和廟意義一樣嗎,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區別非常大
    我們印象中的寺廟就是佛教中和尚居住的地方。而且寺和廟也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一個詞而已。不過嚴格的來說,寺和廟的區別很大,和我們認為的完全不一樣。學習古人的朋友能夠發現,古代沒有詞語這個說法。每個字都有每個字的意思,所以寺廟這個詞肯定是後來產生的。在最初的時候寺就是寺,廟就是廟。我們看一下這兩個到底有什麼區別。先說一下寺。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俗語:「窮不走南,富不去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裡的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叫做:窮不走南,富不去北。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看,說的說窮人不要去南方,富人都不會去北方。但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俗語裡的南北,並不是單純的指北方,南方,接下來老段就給大家說一下這句俗語的真實意思。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具體啥意思?
    除了這些有形體的文物之外,古人其實還將很多生活智慧,總結成了俗語。其中有一句就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具體啥意思?從字面上理解,一個人的時候,最好不要進入寺廟。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經常有盜賊在寺廟裡藏身。如果一間寺廟看起來特別的荒涼,最好不要進去,因為裡面很有可能藏了壞人。
  •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