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華社主任編輯牟柏蒼撰著的《中華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說》一書,近日將由世界圖書出版社付印出版。全書上下兩卷,共36萬餘字,13章250多大節,130多幅圖表,314條文獻注釋,融史論、編年、記傳、圖、表為一體,是國家出版社約請編著的歷史文獻類文圖綜合型重點圖書。
西周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情深,在世界文明發展上獨樹一幟。長期以來國內史學界包括陝西本土學者,大多是重秦漢、說盛唐,對西周研究則略顯薄弱。牟柏蒼先生出生於西周發祥地岐山縣,多年被周秦濃重的文化氛圍所包裹。從事新聞採編工作30多年,工作之餘對西周文化進行了針對性的系統調研。
本書是由人民出版社特邀作者進京,與新華文摘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社、東方出版社、國家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和陝西省、市有關專家領導專題評議列入國家出版序列的。著作人是用新聞記者的眼光回望歷史,通過田野調查、遺址考證、專家訪問、民俗走訪、史料分析和現場拍攝等手段,打開西周厚重的歷史「硬碟」,調查西周、再現西周、解讀西周、論述西周。
本書尤為耐讀的是將西周每個重大歷史節點與巴比倫、古埃及、愛琴海和古印度等文明做橫向掃描、比較分析,論述西周和世界文明的差異、優勢及共生共榮的歷程,探索史學界一種新的述史方式。本書是闡述中國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對號入座」的典型作品,雖不全是通俗暢銷類讀物,但必將是您的教學書、案頭書、枕邊書。
史學專家認為該書有四大看點:一、將西周歷史與五大文明古國做比照分析;二、對灃鎬二京淵源布局做全面系統調查考評;三、對先周和西周重大遷徙的現場探尋;四、對西周歷史疑案的考察解讀。
當我們伴著時鐘奔走旅行時,總忍不住回頭望一望,左右看一看,時間無法重複,歷史卻會重現。歷史重現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遠程互動,聚成一股元氣,幫助我們釐清歷史、把握現在,昭示未來。而西周正是中國歷史回頭望的首要看點,這也是作者編著本書的最初動因。
另據報導,目前已經有國內頂級電影集團和網絡文化產業投資機構擬將《中華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說》改編,製作成十集歷史文獻型網絡電視紀錄片《大周天下》,在電視和網絡系統向國內外發布,相信西周文化勢必是繼大秦、漢、唐、宋等朝代之後,文化界、藝術界、學術界及市井巷陌關注的又一個文化熱點。
作者簡介:
牟柏蒼,生於1960年1月,陝西省岐山縣人。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新華通訊社記者。先後任陝西省寶雞電臺記者、新華社陝西音像中心編輯部主任、《陝西內參》編輯部主任、新華社陝西分社編委、新華網陝西頻道總監等。
發表新聞稿件、電視紀錄片和散文、史學論文500多篇(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特等獎、一等獎以及二等獎、好稿獎等獎項21篇次。
主要作品有《大山深處的呼喚》、《一個危險的信號——陝西企業汙染追蹤》、《憤怒的「神農」》、《沉重的「紅腰帶」》、《陝南檢察官為何外出打工?》、央視三集電視記錄片《天音——古陽、聖土、火流》和《曠世文人的尋覓與落拓——李白在長安考論》、《論炎帝神農氏發祥於寶雞》、《祭黃大鐘敲響時炎帝是何等寂寞》、《先周世系兼論周原的核心地段在岐山縣京當鄉》等。著作有《風雅網談 文化大道》等。
《中華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說》一書,由著名先秦史專家趙世超先生作序。評價該書「立意高遠、點評得當、史料詳實、記述準確,堪稱國內史學研究的大書力作。」全文如下——
(趙世超 陝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榮譽主席、陝西師範大學原校長、中國先秦史學研究會副會長)
序:中國夢的遠古回聲
看了新華社記者牟柏蒼的《中華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說》,書稿目錄十三大章和數百條小節的內容布局就令人耳目一新,顯然有別於傳統寫西周的作品。全書融史論、紀實、編年、圖片、表格五位一體,立意新穎,點評得當,史料詳實,記述準確,而且配有豐富的圖和表等,堪稱大書力作。最為可貴的是把西周放在世界五大文明的歷史旋渦,在人類自身的衝撞、互動和發展進步中,看中國的位置和永恆。本書告訴我們,尋夢西周是中國夢的遠古回聲,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掃描。西周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當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東西文化相互交融之時,中國更需要彰顯自身文化自信,豎起華夏民族的文明旗幟。作者著眼中國大文化需求,打開西周歷史「硬碟」,評述西周和世界文明的差異優勢及共生共榮。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巴比倫、古埃及、愛琴海和古印度等文明各有輝煌顯赫,也時有陷落斷裂,甚至漸遠漸消。而華夏文明歷經數千年不斷不衰,雖然中間也有些許低潮,但總體看來一直保持了比較旺盛的生命活力。從先周古公亶父到文王、武王尤其是「成康之治」等,都是古代中國甚至世界的「黃金時代」。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形態以及大一統的架構等等,都是在此期孕育、塑造並綿延拓展的。正如孔子當年所說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本書從世界文明的深處解析西周歷史,論著有較強的理性精神。寫歷史要重考古、重數據、重先論,無證不信。但也不能就史論史,就考古說考古,不能跳出本土文化的圈子。要按照自然力量的啟示和趨勢,用理性精神對西周史實與世界文明做橫向的比照分析和解讀。在第十章《西周文化,波及世界的精神財富》中,作者用中國文化語境的創新與革命、初創的中國教育體系 、中國最早的診治保健制度、西周天文曆法和五行八卦、中國最初的藝術音樂元素等五大節比照五大文明。如通過西周金文,對世界上古老的中國文字、蘇美人楔行文字、埃及人聖書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做仔細考證、系統分析,從而論證漢字是中國傳播最久、在古代向域外衍生最廣的文字。
對灃鎬二京系統論述也是本書的一大看點。在世界都市中,西周豐鎬二京是結構最完整和唯一延續拓展三千年的國家都城。古印度的瓦拉納西,埃及的法尤姆,敘利亞的阿勒頗,巴勒斯坦的傑裡科等城邦城市,早晚不同,政治形態各異。但能融政治、軍事、經濟為一體的綜合性「雙子城」結構布局,豐鎬二京是獨領風騷的。本書用一大章篇幅寫豐鎬,其中周人從侯邦向帝國進軍、華夏文明的赫然帝都、壯大豐鎬再建洛邑東都、世界古城最遙遠的回音等四大節26小節,通過文物、文獻和訪談等,對豐鎬的緣起、建成、發展做了全面細緻的考證,對世界文明古國的都市做了系統的類比評判。
人類定居離不開農耕,國家興衰依靠的是農耕。本書把握西周經濟脈搏,重點論述農耕文明。對當時天象氣溫、水質水溫、土壤結構、種子類型、工具變遷、耕作方式、收穫季節和除草施肥、防治蟲害、五穀豐歉等等進行詳實的考證研究;考察訪問了大農業的水利建設,灌水排水,防堵防洪等;並對農業衍生的服飾如葛、麻、絲、革及其材質色彩也有較為全面記述。以考古發現、數據資料以及詩文記載來證實其中國農耕文明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同時對西周歷史疑案做了突破性探索。如對先周時期的「泰伯奔吳」,古代典籍和當代研究,大多是寥寥數語,點到為止,欲說還休。泰伯奔吳屬重大歷史事件,泰伯究竟怎麼了?第四章作者考察周原、無錫、鎮江、樟樹、平陸、衡山等,進入當地的遺址、廟宇和博物館、展覽館,並訪問了當地的學者、老農。對泰伯奔吳的緣由、起點、去向、路徑、落點和對當地農業、漁獵、水利、建築以及對當地政治文化變革推進等,提出了泰伯奔吳是中原文化與江南土著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論斷。雖為一家之言,但其大膽探索、實地考察的精神值得肯定。
寫史論史,縱向考究是基礎之基礎。西周的重大史實和中國數千年歷史往往是前呼後應的。如從成康之治到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永宣盛世、康乾盛世,從灃鎬二京到西漢未央宮、唐朝長安城乃至十三朝古都,就其各代的連動、規模、氣勢、成敗等都有較為詳細的考證。「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高揚文、武、成、康和周公的文韜武略、德政安民、仁禮慎刑,是為後世施政者再樹標本;揭示昭、共、夷、厲和幽王的專制止謗、腐敗貪淫,江山離散,更是對當今一個深沉的警告!
西周歷史勾畫出中國夢的原始藍本,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原動力。《中華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說》即將付梓,牟柏蒼作為新華社記者,在常年奔忙採訪之餘,堅持研究先周和西周歷史實屬不易。而這種身份和閱歷恰恰令他擺脫以史論史的教條。用記者的眼光回望歷史,在史論中融入新聞真實準確和客觀全面的特點。而親力親為的現場田野考察更使得其論點最大程度地逼近事實。
我希望《中華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說》出版發行後能引起學術界的積極關照和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更盼望作者在中國古代史研究上再出佳作,為建設中國夢再奏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