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辛亥元勳熊秉坤

2021-02-13 文史精華


熊秉坤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功臣。他是湖北省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人,1884年生,字戴乾,曾名祥元,又名忠炳。武昌起義時,他親率新軍工程第八營首先發難,打響了第一槍,隨又率敢死隊攻佔清廷督署;在陽夏戰鬥中,誓死保衛新生政權。史學家稱他是一位忠貞不渝的共和衛士,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製造者,武昌起義的組織發動者,新生政權的英勇捍衛者,高風亮節的民主革命勇士……而湖北的父老鄉親們則口口相傳,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辛亥首義元勳「熊一槍」。 
  孫中山在1919年撰寫國慶賀詞時,提筆即謂:「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槍發難之日乎?」熊秉坤由於首義有功,後來擢升陸軍少將,成為混成旅旅長。1913年,熊秉坤鄙棄袁世凱的高官厚祿,參加反袁的二次革命,先組織改進團,後任鄂中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加人中華革命黨。護法運動期間,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高級副官、代參軍長等職。為實現孫中山先生宿願,謀求中國統一,回到武漢進行策反,時遇二七大罷工,根據當時湖北武漢中共的工作負責人張國燾回憶錄稱:當時黨的最後一次會議地點,因被敵人發現,臨時改在辛亥革命元老熊秉坤先生家召開;熊秉坤既作了掩護者,又作了參與者,他的發言,表露了他敢打敢拼、視死如歸的性格。 
  2001年恰逢辛亥革命90周年。慶典前夕,筆者專程拜訪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湖北省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熊秉坤的獨子熊輝先生,想請他談談熊秉坤的史績,以介紹給讀者朋友。熊輝生於1927年,原本是家中的第7個孩子,但上面的6個姐姐全都在戰亂顛沛中早夭了。因而他不僅是熊秉坤的獨子,更是其惟一長大成人傳有後嗣的獨苗;並且熊家從熊秉坤的父親開始,到熊輝這一代為止,已是三代獨苗單傳了。鑑於近來有人藉助某些傳媒聲稱是熊秉坤的侄子,熊輝笑著對筆者說:「那純屬子虛烏有。如果方便的話,請借你的筆代我聲明一下。」接著,熊輝笑道:「先父史績,國人多已耳熟能詳,我就談談周總理對先父及我們全家的深切關愛吧。」於是,筆者錄下了熊輝先生的以下回憶:
  父親曾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黃埔軍校開創期間,他結識了周恩來。北伐成功,國共卻分家了,從此天各一方。周恩來打響了南昌起義第一槍,參加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父親則一度擔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審計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兼任武昌市市長。1931年後,父親長期掛名南京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6年退役。解放戰爭期間,父親通電反對獨裁,推進和平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等職,受到各級黨組織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周恩來總理體貼人微的關懷。 
  早在50年代,湖北省省長張體學於百忙之中,來到我家,轉告了周總理關懷之情,並讓我家搬到水果湖張家灣居住。父親當即誠摯地感謝周總理及張省長的美意,並說:我已古稀,垂暮之年,一切都不講究,不必再遷新居,後人也自有後人福,無須考慮他們;何況國家在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處都在搞基本建設,需把錢用在基建上,國家富了,民族興旺了,兒孫們自然也受惠其中。張體學笑道:熊老,看來你真是一個廉潔自律者,一生兩袖清風,安於清貧淡泊,給你房子不要,捨不得這既破又老的房子,你時刻記得國家和人民;我們共產黨人講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你也有這民族傳統美德,我們真是好朋友,真是同心連根的一家人!走時,張省長再次勸父親遷移新居,父親婉謝。張省長見此情景,只好派人將先父住屋予以修繕。在修繕中,父親也只同意將屋面漏雨之處重點修繕,任何裝飾一律辭謝。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父親作為全國紀念會的籌委和湖北推選出的辛亥革命志士代表,參加了北京盛典。國慶宴會上,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得知父親也出席這次宴會,便向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執一表露想見父親一面,張立即稟報周總理,總理欣然同意。「末代皇帝」來到父親面前,高舉酒杯說:「辛亥革命,你打響了第一槍,可稱蓋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統治,打倒了我這個當年還是小孩子的皇帝,讓我能順應歷史潮流,改造為新人。為表達謝意,容我敬你一杯。」父親則謙遜地回答道:「承當不起,我們過去是夙敵,你是皇帝,我是亂民;今天是共產黨領導,冤家路寬,大家擇善而從,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新人做新事,讓我們為國家昌盛,民族興旺共同乾杯。」此後,周恩來又精心安排組織了溥儀等人與我父親等革命黨人的正式會見。這一會見成為曠古未聞的歷史性會見,是一次奇人奇事奇會的「三奇」會,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1964年,全國政協開會,組織上特許我陪同父親前往。湖北省的委員都住在民族飯店。記得有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張廣才,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建國前國民黨最後一任湖北省主席朱鼎卿,建國後任武漢市副市長的民建武漢市委副主委孫耀華,還有著名漢劇藝術大師、鬚生泰鬥吳天保……他們一起應邀出席了周總理主持的國宴。父親因飲酒過量,回到飯店,顯現出一副醉態。孫耀華等幾位對我說,你父親今晚太高興了,多喝了幾杯,吃醉了。張副司令員哼著楚劇《蔡鳴鳳》走過來說:「嘿,你父親今天風頭出足啦!」我緊張地問道,是否酒後失態。他們哈哈大笑起來。孫耀華說:「周總理到湖北這邊打招呼,與你父親握了手,又一同坐下來談天,我們這些人都只能在一旁靜聽。」吳天保說:「像跑龍套的站立兩廂。」朱鼎卿說:「大家列隊行注目禮。周總理走後,大家為你父親高興,稱道你父親為湖北添光增彩,還都知道你父親是海量,你一杯,我一盅,喝多了。」 
  父親通宵睡得很香。第二天大早一醒來,就對我說:「周恩來總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宴會上那麼多人,那麼忙,他各處都事無巨細地照顧到了,到了湖北這邊與大家乾杯後,拉我坐下來,肩並肩地談家常,讓人感到他是那樣的偉大,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摯誠。身為一國總理,一點兒官氣也沒有,毫無架子可言。過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了得?怎麼會與我促膝而談?我在過去,家裡應該是高朋滿座,可被打入冷宮,無人問津,而今居然能和當朝『宰相』坐在一起……」我急忙問父親,周總理說了些什麼?父親說:「那真是體貼人微,問我血壓,問我心跳,問我住得怎樣,吃得怎樣,過得怎樣,到北京習不習慣,問你們在哪裡工作,問有幾個孫兒孫女……」 
  俗話說,好男有淚不輕彈,可父親這時哽咽起來,他說:我活了80歲,哪有什麼淚水不淚水;可昨天,兩個眼睛都溼了,心要跳出來了,血像燒開了的水,人如同在夢裡一樣;周總理問我有什麼要求,我這時哪裡又說得出一句話來,只是搖頭連說不不不,連謝一聲都沒說。我太糊塗,太對不起周總理,太抱歉了。後來周總理對我說:我前幾年的許諾,會放在心上,你在湖北,有事還是找找張體學,方便一些。我趕緊說,張省長是個好省長,很關心我的。周總理聽了,滿意地點點頭,並讓我有什麼要求大膽地講,包括個人及兒孫的。我連忙回答道,個人及家庭的絕對沒有,要有就是希望早日建成辛亥革命紀念館。周總理連連點頭說:提得好,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是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繼承者。我們肯定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歌頌辛女革命,要把這一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全國人民了解和知道。辛亥革命不僅是改朝換代,推翻了封建,廢除了專制,打倒了皇帝,更主要的是人們在精神上、思想上獲得空前大解放,共和深入人心,反對皇帝,反對獨裁,為以後的革命發展,開闢了道路。沒有一百多年來諸如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前僕後繼,流血犧牲,夢寐以求地追求真理,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金光大道。周總理還說,辛亥革命是國共兩黨的認識上的一個重要共同點,促進世界和平,實現祖國統一,都需要有這麼一個辛亥革命紀念館,應當積極籌備。 
   我問父親:「周總理說答應你的事會放在心上,是什麼事?」父親幸福而又神秘地一笑說:「現在還不到告訴你的時候。」 
  1969年,父親病危。當時高於病房被取消了,連一般病房的醫治與護理也被打亂。張體學雖擔任湖北省革命委員會第三把手,但仍有時時被揪鬥的風險。他不好對醫院下命令,而是設法示意讓醫院為父親改善醫療條件。醫院立即以搶救重病號為名,封閉了一個樓梯轉角,闢成一個臨時單間病房,加強了醫療與護理。又讓我已下鄉當知青的長子熊永鑄請假回城,與我日夜輪流照顧。這時,父親告訴我:「你曾經問過的一件事,現在該告訴你了。1959年春,全國政協開會,周總理邀約了部分年歲較大的委員開座談會,鼓勵大家把自己親身經歷,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記下來留給後人。他說,這是一筆財富,了不起的財富,可以讓後人借鑑、學習,從中吸取經驗,接受教訓,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祖國統一服務。總理祝願大家健康長壽。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這是自然規律,人人有份,十分公平,誰也有這白的喜事到來的一天。大家已是高齡,時不待人,錯過了時機,就再也無法挽回損失,因此希望老先生們在有生之年,寫些東西留給後人。在座的百年之後,我儘量提供服務……散會時,周總理又特意對我說,你老在外地,找張體學就行。」父親講到這裡,稍停又接著說:「到時候,你去找張省長,報個喪,不必也不要提要求和照顧。」 
  父親去世是在1969年5月31日下午5時左右。我遵照遺言,找到時已古稀之年的陶述曾副省長,他領我到省政府辦公廳秘書長等領導家中,可就是無法與張體學聯繫上,他們都感嘆地說,熊老死得太不逢時了。這時,已是夜晚10點,我送陶老回家後,無可奈何但又抱一線希望地與好友到湖北省革命委員會門前傻等。剛去,警衛還誤認為是去靜坐的,後來了解情況後,得到了理解與支持。深夜兩點前後,我們攔住了時為「抓革命促生產」負責人的丁力,說明情況,他先讓我們在門前等候5分鐘後,將我們請入了會客廳,轉告了張體學的意見:熊老生前,周總理十分尊重和關心,喪事要報周總理;先用小車送你們回家,並問有什麼要求。我回答道:「沒什麼照顧要求,是騎自行車來報喪的,不必用小車送了。」丁力說是體學同志的意思。於是,我們坐小車回到家中。第二天一大早,果由以後曾擔任參事室主任的安平等幾位同志來到家中,代表張體學及組織慰問家屬,並傳達了周總理四點指示:①安葬在武昌九峰烈士陵園;②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操辦喪事,贈送花圈;③開追悼會,報紙電臺發布訃告和消息;④慰問家屬,聽取意見。自此以後,我當了甩手「孝子」,省革命委員會操辦一切喪事。只是在臨開追悼會時,突然改為告別儀式。張體學帶口信來:「很想親自主持參加,但不太方便,以後有機會到家中看望,務望節哀。」這時,我知道了體學同志有難處,,也不再提任何異議,因為一切都是徒勞的。告別儀式由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湖北軍區司令員、老紅軍韓寧夫主持。參加告別的父輩們,既感傷失去了一老友,又慶幸得到這樣一個機會,在浩劫中被允許聚會相見。 
  話到此處,熊輝先生稍稍停頓了一會兒,接著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有幸參加民革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鄧小平、李先念等領導同志的接見,並一起合影留念。我深深感受到黨的優良傳統又回來了,黨的統戰工作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相關焦點

  •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熊秉坤的結局
    :「這就是武昌首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啊!」1918年10月10日,孫中山為上海《晨報》撰文,稱「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槍起義之日乎」。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稱「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此後,「熊一槍」之說逐漸廣為流傳。      熊秉坤原名祥元、字載幹。1885年出生於湖北江夏(今武漢)修元鄉熊家灣。
  •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到底是熊秉坤還是程正瀛?
    武昌起義紀念館建立在鄂軍都督府的舊址上,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收藏有數千件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分為「辛亥名人字畫」「共和紀念瓷器」「近代名人家譜」等多個展列,屬於國家一級博物館,於2008年10月17日起,向觀眾免費開放。武昌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麼,是誰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呢?
  • 辛亥元勳徐紹楨南京日記
    徐紹楨 正月十六日戊子上午四時半起寒暑表五十二度 餘舊在南京刊《學壽堂文集》,未成而遭辛亥之變
  • 周恩來是如何以武德修身的
    所以,當周恩來主動登「館」拜訪時便欣然接受(雖然首次單獨相遇,韓慕俠因為周恩來一次公園聚會上的表現亮眼,讓韓慕俠印象深刻),成為了韓慕俠的嫡傳弟子,並得緣「開小灶」與他的兒子韓少俠(參加過抗美援朝,開國大典,後來也是一代武術家)一起習武,韓慕俠並將他最心愛的寶刀拿來給周恩來練習,可見對周恩來的欣賞與器重。
  • 辛亥精神永放光芒
    這正如周恩來先生曾對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做過一個中肯的客觀評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正是經過辛亥革命的砸碎思想禁錮,浴血愛國精神,敢於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拉下馬,把中國延續了2100多年的反動封建帝制統統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由此孕育了現代中國的新文化思想革命運動。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丘逢甲生命的最後十年正值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他敢為人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周恩來東京日記
    紀念和緬懷我們的中國留學生先輩周恩來。周恩來認為學習知識文化的目的不應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是要為了國家和民族。「不以所學而私於個人」是周恩來在日本留學的重要思想。對於當時一些為了追求名利名譽的留學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周恩來指出「留美學生有一種風氣,好出風頭,看著實在難受」。周恩來日記1918年2月7日中寫道「我想起來現在我們中國一班青年大半都是口頭裡愛國救國的話說上很多,究竟將來入世能否如他所說的話去做,那就置之度外了。
  • 周恩來廉潔自律的故事
    我要中國料子   進北京後,為了接見外賓和出席會議需要,周恩來第一次做衣服,選中了北京「紅都」服裝店。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聞名全國的服裝店。」   周恩來笑著說:「我就是慕名而來的。」   面對工作人員介紹的英國呢料、澳大利亞毛料等各色的外國布料,周恩來搖搖頭,說:「我要中國料子,無論毛料布料都要國產的。」
  • 周恩來在重慶的抗戰
    周恩來、葉劍英等最後撤離了武漢,於12月到達重慶。在重慶,周恩來工作了8年。可以說,重慶是周恩來抗戰時期最主要的陣地。早有同志將準備好的報紙送來檢查,送來的報紙做了改動,事先由編輯同志找了兩段無關緊要的文字替代周恩來的題詞,在版面設計上和周恩來的題詞大小一樣。檢查人員沒有看出什麼端倪。而在印刷廠,印刷的卻是有周恩來題詞的報紙。第二天,趕在各大報紙發行前,《新華日報》就開始在大街小巷發售。整個山城因周恩來的題詞而震動。
  • 周恩來與淮劇的情緣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周恩來的出生地江蘇淮安,是淮劇的發源地,也是淮劇流傳的最主要地域。周恩來在此地長大,對淮劇有著不解的情緣。周恩來喜愛戲劇,也是個十分懂戲的人。一由於在周恩來紀念館工作的關係,筆者接觸到許多曾在周恩來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們告訴我,周恩來批評人、責備人最厲害的是兩句話:「胡鬧臺!」「這是不允許的!」後一句話人人都能聽懂,可前一句話許多人卻不知就裡。
  • 人物 | 「兩彈一艇」元勳、原國家二機部部長劉傑逝世:享年104歲
    9月27日,原國家二機部部長、河南省委原第一書記、「兩彈一艇」元勳劉傑同志於9月23日在深圳逝世,享年104歲。
  •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周恩來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學寫毛筆字。他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每天完成功課老師和布置的作業外,還要練習寫一百個毛筆字。有一天,周恩來隨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
  • 毛澤東與周恩來是如何交往的
    在周恩來的堅持下,毛澤東終被恢復了軍中的職務。1933年12月20日,王明一夥就以統一前後方指揮為名,將周恩來、朱德調回後方,取消「前方總部」。廣昌戰役後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政治上由博古作主,軍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來只是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實行。周恩來曾經說,當時「李德成了總司令,我連參謀長都不如,只是一個參謀處長」。
  • 感受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嫁給周恩來的父親後,又開始掌管周家這個敗落大家庭的全部事務。 周恩來的曾祖父周攀龍早先給縣官當師爺,到了晚年才得任山陽知事。周攀龍去世後,周恩來的大伯周貽賡在奉天一個衙門裡當「主稿」,「主稿」屬於中下級職員,收入有限,對於家庭支持不多。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在外做點文書之類的工作,也無錢養家。周恩來的兩個叔父:貽奎殘疾,貽淦夭亡。在這個破敗的大家庭裡,周恩來的母親萬氏便成了頂梁柱。
  • 周恩來與中國「國球」
    周恩來與中國「國球」 1959年,在第二十五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上
  • 科技為民,奮鬥有我 ——回顧核工業「兩彈一星」元勳的傳奇人生
    科技為民,奮鬥有我 ——回顧核工業「兩彈一星」元勳的傳奇人生 2020-06-03 0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
    1922年,在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積極推動下,中共旅歐支部在巴黎成立,並開展更加深入細緻和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該組織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在極為複雜的異國環境和鬥爭實踐中,為中國共產黨培養和輸送了諸如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陳毅、朱德、李富春、向警予、蔡暢、陳延年、聶榮臻、王若飛、李維漢、鄧小平(希賢)等一大批黨的傑出領導人。
  • 他與周恩來結成忘年交,每遇國家有大事,周恩來必與他商談
    周恩來與張瀾相識在1938年。這年4月,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設立一民意諮詢機構叫國民參政會。7月,第一次會議在漢口開幕。張瀾、周恩來都是參政員。會議期間,周恩來經吳玉章引介與張瀾認識。第一面周恩來即對這位清肅剛正、威而不猛、德高望重的前輩肅然起敬。張瀾時年六十有六,周恩來正屆不惑之年,結成忘年交。
  • 周恩來與習仲勳的真摯情誼
    從中共中央到達陝甘地區後認識周恩來,到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習仲勳與周恩來之間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1958 年,周恩來率領國務院以及各部委負責同志到北京郊區的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周恩來和習仲勳一起「搭班子」拉車。習仲勳推車運送石頭和泥土,周恩來在前面拉車。習仲勳儘量走得快點,擔心累著周恩來,可周恩來的步子比他還快,拉著車子的繩子總是繃得緊緊的。他倆在工地共勞動 5天。
  • 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年
    [關鍵詞]《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周恩來;抗美援朝戰爭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檔案館聯合主編的《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 冊,收入的是1950 年7 月至12 月的文稿,直接或間接與抗美援朝戰爭有關的文稿約有140 篇,側重涉及抗美援朝戰爭的外交鬥爭、戰前準備、後勤工作、蘇聯援助、停戰談判等問題,這些文稿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研究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