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前南斯拉夫的記憶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2020-12-14 愛畫畫的小博美
創作素材(上)素描作品(下)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大家好!這幅黑白素描畫源自一幅電影海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80後,以及90後、00後有多少人對這部電影有所印象、有所了解。但是對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來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這部電影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是他們當年所能接觸到的為數不多的國外電影。

劇中的主人公遊擊隊長瓦爾特和他的戰友蘇裡、吉斯;遊擊隊地下聯絡員鐘錶店老闆謝德和他的女兒;黨衛軍上校馮迪特裡施、上尉比紹夫、冒充瓦爾特的德國情報人員康德爾以及那個「典型的國防軍」的步兵團長哈根中校;還有那精彩的鬥爭劇情,都深深鐫刻在了那一代人的心目中。下面我來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由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於1972年出品的一部戰爭片。該片講述了在二戰末期遊擊隊長瓦爾特憑藉個人出色的謀略與眾多英勇的遊擊隊員們齊心協力,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在南斯拉夫準備實施的代號為「勞費爾行動」的A軍團主力撤退計劃,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

電影導演:

哈·克爾瓦瓦茨(導演哈·克爾瓦瓦茨在拍攝該片的20年後,死于波黑戰爭所導致的飢餓,死在了塞拉耶佛)

電影的主要演員:

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1933-2016) 飾演 瓦爾特

留比沙·薩馬季奇(1936-2017) 飾演 吉斯

197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的該片在全國放映。

1977年,《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在中國公開上映掀起狂潮,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那時的電影票是兩毛錢一張,成為世界上最低的票價。直到今天,人們仍把這部電影當做經典而津津樂道。

電影片頭有處硬傷,德軍A軍團裝甲部隊按計劃撤向塞拉耶佛,一輛接著一輛。雖然車體塗著二戰時期德軍特有的迷彩以及鐵十字標誌,但對於很多具有一定軍事知識的人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用作參演道具的裝甲車輛是典型的二戰時期蘇軍的裝備:T-34/85、SU-85自行反坦克炮。(估計原因是南斯拉夫當年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其人民軍的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是以蘇聯武器為主)。儘管有這樣一處明顯的硬傷,但該片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懷舊經典《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1972 南斯拉夫)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片,該片由哈依魯丁
  • 外域|保衛塞拉耶佛的「瓦爾特」,走了
    他就是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的主角「瓦爾特」的飾演者,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再見」至今流傳。對30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瓦爾特」就是一個英雄的代名詞,一段融入生命的記憶。
  • 「保衛」瓦爾特——記塞拉耶佛雅戈泰漫畫書店
    這是3月11日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拍攝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新華社發(內迪姆·格拉博維察 攝)  新華社塞拉耶佛3月18日電 通訊:「保衛」瓦爾特——記塞拉耶佛雅戈泰漫畫書店  新華社記者張修智  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雅戈泰漫畫書店毗鄰當地的地標景點巴什察爾希亞廣場,在這樣的黃金地段,店家的主打圖書竟是漫畫版《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故事,主演是狄托朋友,導演餓死在城裡
    這麼多前南教練的湧入,一方面是因為人家足球水平確實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家對前南斯拉夫地區的人有一種先天的親切感,甚至於在國際比賽當中不自覺就會為前南球隊加油助威。《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保衛塞拉耶佛的英雄倒在了勝利的黎明,為了紀念他,當地人民為他樹立了雕像,同時在1972年拍攝了這部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 走進戰火紛飛的塞拉耶佛——重溫經典影片《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它是曾經經歷過無數次戰火洗禮的波赫首都——塞拉耶佛,是無數英雄們浴血奮戰過的城市,是「瓦爾特」單槍匹馬和黨衛軍的戰鬥之所,是老鐘錶匠「謝德」倒下時那無言的見證者。《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是一部幾乎所有老一輩的國人都耳熟能詳的譯製片。1972年,這部影片由前南斯拉夫拍攝。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幕後故事,配音演員全是大腕,吉斯長著中國...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幕後故事,配音演員全是大腕,吉斯長著中國面孔?對於很多中國觀眾來說,塞拉耶佛這座城市,和瓦爾特這個名字是緊密相連的。這完全源於一部充滿特殊記憶的老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據統計,這部電影在我國的觀影總人次,竟然高達上百億之多。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從1973年它上映開始,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看過這部電影,而且不止一次。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片,哈依魯丁·克爾瓦瓦茨執導,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留比沙·薩馬季奇等主演
  • 與塞爾維亞分家的波赫:今天的瓦爾特還會保衛塞拉耶佛嗎?
    一戰前的塞拉耶佛在奧匈帝國的版圖。奧匈帝國與德國、義大利結盟,稱為同盟國。俄國與法國、英國結盟,稱為協約國。塞爾維亞的斯拉夫人與俄國的斯拉夫人同宗,是受俄國保護的小弟。當時奧匈帝國早就有意吞併塞爾維亞,引起塞爾維亞人的憤怒。
  • 最經典的戰爭電影,火遍全中國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Hello,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部非常經典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這也是一部紅色戰爭電影。該片主要講述了瓦爾特這個人物在與敵軍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成功地抓到間諜,並且給敵人重重的一擊的故事。電影中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形象的人物,他們無一不為了人民的解放的隨時鬥爭著。
  • 「瓦爾特」永別塞拉耶佛
    這讓人想起了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的經典臺詞:「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就要來了」。當天,眾多熱愛「瓦爾特」的人在貝爾格勒送這位銀幕中的英雄最後一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給包括中國影迷在內的眾多人留下了經典形象。飾演男一號的塞爾維亞著名演員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因而成為人們心中的「瓦爾特」。
  • ——品《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2)
    作者來自於燃燒的島群微信群,喜歡研究二戰巴爾幹戰場。  「燃燒的島群」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群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群。入群後務必先看群公告,違規者移出群聊。燃燒的島群歡迎您!
  • 與中國"零距離":冬奧之城塞拉耶佛
    當時的南斯拉夫塞拉耶佛市,擊敗日本的札幌市和瑞典哥特堡市獲得第十四屆冬奧會的舉辦權。南斯拉夫國民對這次冬奧會來到塞拉耶佛非常重視,以極大的熱誠歡迎各國運動員。塞拉耶佛建於1263年,是前南斯拉夫第四大城市,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首府。城周山巒起伏,積雪長達半年,有時雖是5月時令,山上仍有雪花飄。
  • 塞拉耶佛,不再是瓦爾特的城市
    我是在《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這樣的蘇維埃或者東歐國家反法西斯電影的薰陶中長大的,我們從那些電影裡學會勇敢和正義,學會欣賞歐式的英姿勃發的男子氣概。我們背誦著那部電影中發生在鐘錶店裡的接頭暗號:「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要來了。」「我是遊擊隊聯絡員,有重要情報要交給瓦爾特,是關於勞費爾行動的。
  • 波赫疫情防控升級 全國宵禁 實拍疫情前的塞拉耶佛
    那麼,疫情前的波赫首都塞拉耶佛是什麼樣子的呢?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它有著發達的旅遊產業,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600年的歷史受到來自東西各大帝國的強烈影響,這也是塞拉耶佛觀光的魅力。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前所未有的旅行意義。因為很多景點都會有很類似的樣子,所以這裡給大家整理了相對有代表性的幾個地方,而且都是幾乎免費參觀的哦!
  • 塞拉耶佛的玫瑰
    塞拉耶佛是波赫的首都,是一個充滿了悲情的美麗城市。這個地方對於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1972年上映的著名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前共產主義國家和中國有著錯綜複雜的情結,塞拉耶佛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其中1914年的「塞拉耶佛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開啟了歐洲之死,或是歐洲之始。 然而塞拉耶佛又是一個文化豐富的地方,因為宗教的多元化還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然而那裡的戰爭卻才短暫的離開。
  • 疫情逼近塞拉耶佛,浙江小夥堅守在這座二戰英雄城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還記得南斯拉夫老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嗎? 和《橋》一樣是當年中國電影院中經久不衰的代表作,在那個文化娛樂極其貧乏的年代,可謂是家喻戶曉。而那些久違的臺詞再次聽到仍然是那樣熱血澎湃!
  • 塞爾維亞就是南斯拉夫啊,這些老電影依然記得!
    小的時候沒少看南斯拉夫的電影,比如《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夜襲機場》等等,都給我們那一代人留下了保衛祖國,英勇捍衛國家打擊侵略者的印象。現在,我們依然與塞爾維亞這個國家非常友好。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塞爾維亞就是前南斯拉夫,首都依然是貝爾格勒。前一段時間,我去理髮店打理頭髮,有個金髮碧眼的洋妞也在那理髮。她說中醫藥大學的留學生。後來問那洋妞是哪國人?她說是塞爾維亞。當時還真沒搞清楚這個國家。洋妞解釋說,你們沒看過電影《橋》嗎?
  • 塞拉耶佛:戰爭已成往事
    如果在身邊做個小調查的話,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結果:一些年輕朋友不知道這是座城市;歷史課不錯的同學會想到一戰導火索;年齡稍長的則對塞拉耶佛圍城印象尤深;父母輩則會激動地聊起一部上世紀的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對劇中人物如數家珍。「非常懷念曾經中國最鐵的哥們,南斯拉夫。」一位長輩對我說。 早先,塞拉耶佛對於我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 「瓦爾特」一路走好—我和巴塔的最後一次見面
    這是曾經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的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的臺詞。本想見面時和巴塔先生用塞語重溫這句經典對白作為問候,但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奢望——老先生的健康狀況已經很難允許他完成如此簡單的對話。或許如他之前所說,自己最為中意的角色是影片《瞬間》中遊擊隊員阿爾辛並因此榮獲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獎,但在中國人眼中,他永遠是那個神出鬼沒的遊擊隊長「瓦爾特」,或是那個英勇無畏的少校「老虎」……他主演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和《橋》,成為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影片;他因為成功詮釋了一個個光輝的英雄形象,成為那一代中國百姓心中正能量十足的國民偶像;他不曾因此在中國斬獲任何獎項
  • 塞拉耶佛——神奇的國家,神奇的首都
    塞拉耶佛: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很多人對塞拉耶佛的記憶來自於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吧。 塞拉耶佛並不是一個熱門的旅行地,但不來就可惜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雖然是一個國家,但內部分為三個政治實體。而塞拉耶佛正處於這幾大實體的影響下:它的文化相當地包容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