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353篇原創文章,作者鷹從天降。全文共6409字,配圖N幅,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曾於2020年9月26日首發。
謹以此文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抵抗的各國人民致敬!
作者來自於燃燒的島群微信群,喜歡研究二戰巴爾幹戰場。
「燃燒的島群」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群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群。入群後務必先看群公告,違規者移出群聊。燃燒的島群歡迎您!
筆者之前寫過:
《追夢瓦爾特——尋找老電影記憶深處的萊爾上將》(以下簡稱《萊爾》)、
《紅星閃耀巴爾幹——電影中的南斯拉夫遊擊戰》系列(以下簡稱《紅星》)、
《目標:狄托!——電影<突襲德瓦爾>中的跳馬行動》(以下簡稱《德瓦爾》),
歡迎大家從燃燒的島群公眾號裡搜索、閱讀、分享。
——經過城市——
要想了解德軍撤退路線上的幾個城市,必須先了解當時軸心國佔領下的南斯拉夫形勢。
德軍具體兵力展開,可以參考筆者的《紅星》系列第一篇
1941年德、意、匈、保四國軍隊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後,對領土就近進行了瓜分:
德軍接管了斯洛維尼亞北部的2/3和塞爾維亞的大部分,並在貝爾格勒成立了米蘭·內迪奇領導的傀儡政權「救國政府」。
1941 年8月底,南斯拉夫王國的前國防部長米蘭·內迪奇(1878年9月2日 - 1946年2月4日)在納粹安排下,組建塞爾維亞傀儡政權——救國政府,領土範圍包括了中塞爾維亞、科索沃北部地區和巴納特地區,內政實際由德軍控制。
救國政府將切特尼克招募為軍隊,從此切特尼克以暴制暴,同樣用屠殺報復克羅埃西亞烏斯塔沙、南共遊擊隊,甚至對穆斯林進行了部分屠殺。
德軍在希臘佔領了薩洛尼卡、馬其頓中心區域、雅典、克裡特島中部和西部,愛琴海的一些群島以及土耳其邊境地帶等重要地區。
義大利得到了斯洛維尼亞餘下的1/3和波士尼亞的一小部分、黑山、達爾馬提亞、科索沃南部(歸屬傀儡政權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族聚居的桑賈克地區、希臘的絕大部分地區,克裡特島東部。至於多澤卡尼斯群島,那本來就是1912年意土戰爭勝利後的戰利品。上述所有意佔領土,在義大利投降後全部由德軍接管。
(關於義大利與克羅埃西亞的領土協議:1927年,克羅埃西亞獨立運動強硬派領導人、民族主義者帕維利奇向義大利政府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後者支持克羅埃西亞獨立。作為回報,帕維利奇許諾讓義大利主宰亞得裡亞海,也就是割讓部分克羅埃西亞土地。
1941年5月,帕維利奇和義大利籤署三份條約,把亞得裡亞海沿岸最富庶、最發達的地區割讓給義大利,烏斯塔沙不得在亞得裡亞海沿岸地區建立軍事設施和海軍。義大利國王維託裡奧·埃曼紐埃爾的侄子斯波萊託公爵,也經過帕維利奇的同意出任克羅埃西亞國王,直到1943年10月義大利倒向盟國後放棄王位。他擔心個人安全,從未去過克羅埃西亞,實權仍然是帕維利奇控制。)
南斯拉夫領土中部是烏斯塔莎建立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包括今天的克羅埃西亞和波赫區域(波赫和馬其頓這兩個民族地區是70年代狄托劃分的)。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國旗
保加利亞得到了馬其頓部分區域和希臘的西色雷斯地區,自一戰戰敗後又重新獲得了愛琴海出海口。
匈牙利獲得了巴奇卡、巴蘭尼亞。
各個不同的佔領當局,各自不同的佔領制度和互相衝突的利害關係,使軸心國對南斯拉夫的控制如同南斯拉夫民族矛盾一樣,陷入錯綜複雜的境地。
這種情況後來遭到了某些德國人的抨擊,說這樣反而便利了抵抗運動。遊擊隊時常得以利用這些分歧,而國家的分裂狀態又有助於南斯拉夫民族感情的復甦,這種民族感情正是抵抗運動得以發展壯大的力量來源之一。
再談談A軍團撤退路線上經過的這幾個城市:
薩洛尼卡:1918年9月,英、法、俄、意、塞爾維亞軍隊在此地,對德軍和保加利亞軍,發起了薩洛尼卡戰役並取得勝利,導致同盟國在巴爾幹戰場全線崩潰,是協約國軍隊在山地進攻作戰中由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的典型戰例,牽制了德、奧部分兵力,支援了其他戰場的作戰。
1941年4月6日開戰後,德軍12集團軍的第2裝甲師隱蔽向西迂迴,沿著斯特魯米察河逆流而上,進入瓦達河的南斯拉夫區域,然後沿著瓦達河下遊挺進,4月8日佔領薩洛尼卡,直接切斷了希臘東部防守梅塔克薩斯防線的東馬其頓集團軍(第7、第14、第17步兵師共7萬人)的退路,9日該集團軍向德軍投降。
德軍佔領希臘
薩洛尼卡
當時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義大利投降後由德軍接管)由德軍F集團軍群管轄,時任司令魏克斯元帥,駐紮貝爾格勒;希臘(義大利投降後德軍接管希臘全境)由E集團軍群管轄,時任司令勒爾大將,駐紮希臘海濱名城和第二大城市,也就是電影A軍團的出發點——薩洛尼卡(也音譯塞薩洛尼基)。
斯科普裡,現在的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和最大城市。1941年4月7日,德軍12集團軍一部從保加利亞出發,閃電佔領斯科普裡,並西進與阿爾巴尼亞的意軍建立聯繫,切斷南斯拉夫軍隊至希臘的退路和聯繫。
南斯拉夫全境淪陷後,該城所在的北馬其頓地區劃給了僕從國保加利亞。保加利亞軍在各個領域實施了「保加利亞化運動」。1944年9月,蘇軍進入巴爾幹地區,保加利亞對德宣戰,北馬其頓也隨之脫離德國的勢力範圍。德國不希望失去戰略要地,但自身兵力捉襟見肘,難以強化對馬其頓的統治。權衡利弊之下,德國扶植親德的馬其頓民族主義者,於1944年9月8日成立傀儡政權「馬其頓獨立國」。但隨後,北馬其頓各地掀起了反抗軸心國的民族解放鬥爭,「馬其頓獨立國」迅速崩解,德軍也難以招架南、保聯軍的攻勢。
1944年9月13日,馬其頓獨立國僅僅成立5天,首都斯科普裡就被南斯拉夫遊擊隊旗下的「馬其頓解放戰線」和保加利亞軍解放。1944年11月底,北馬其頓地區全部被南、保聯軍解放,成立不到3個月的「馬其頓獨立國」宣告覆滅。斯科普裡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後,成為所屬的馬其頓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所以電影裡,A軍團撤退不可能經過早已被解放的斯科普裡,這裡可能是電影一個小瑕疵。
烏日策,即圖中科索沃的烏羅舍瓦茨,烏日策這個名字與南斯拉夫遊擊鬥爭緊密聯繫在一起。1941年9月24日,該城就獲得解放,遊擊隊成立了烏日策共和國,以狄托為首的南共中央和遊擊隊最高司令部遷往該地,在這裡開辦學校,出版《戰鬥報》(整個狄托時代它都是南共的機關報),工廠恢復生產,僅兵工廠就生產了2萬多支步槍、500挺機關槍、27萬發子彈和上萬枚手榴彈,還採取了很多保障人民生活的措施。11月底,德軍、意軍、烏斯塔莎、切特尼克等大舉進攻,遊擊隊被迫於當月25日撤退,烏日策共和國也於29日瓦解,名義領袖杜迪奇同日犧牲。遊擊隊損失慘重,分頭向波士尼亞、桑扎克和黑山突圍而去。烏日策共和國僅存在了67天(9.24-11.29)就滅亡了。
電影《烏日策共和國》(又名《67天》,可以參考我寫的《紅星》系列)講的就是這一段可歌可泣的鬥爭,烏日策共和國當時被認為是歐洲淪陷領土上第一個抵抗運動政權。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成立後,大力宣傳狄托領導的遊擊戰爭,烏日策也被改名「狄托烏日策」。南斯拉夫在四個共和國各挑了一個與南共事業有關的城市,以狄托冠名,分別是克羅埃西亞的狄托科倫尼查、塞爾維亞的狄托烏日策、黑山首都狄托格勒和馬其頓的狄托韋萊斯。1980年狄托逝世後,南共為了紀念他,又命名了四個狄托城:波赫的狄托德爾瓦爾(即1944年德軍擒拿狄托的跳馬行動發生地——德瓦爾)、斯洛維尼亞的狄托維列尼耶、科索沃的狄托米特羅維察和伏伊伏丁那的狄托弗爾巴斯。至此南斯拉夫的8個聯邦主體(6個共和國和2個自治省)各自都有了一個「狄托城」。其中除了黑山首都取消了原名——波德戈裡察外,其他7個都是原名前加上「狄托」前綴。
這樣的改名方式一不忘根本,二便於區別,不像蘇聯的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斯克、史達林諾、史達林諾沃、史達林尼裡和美國每個州的華盛頓、傑佛遜、麥迪遜、哥倫布等,到處都是,容易混淆。
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所有「狄托城」都已恢復舊名。黑山首都改回了波德戈裡察,其餘7個城市則去掉了前綴。
烏日策於1992年取消「狄托」前綴,在市內實行了相當徹底的「去狄托化」,一度把「烏日策共和國」的歷史也迴避了。
烏日策兵工廠的坦克紀念碑,是遊擊隊繳獲的德軍法制哈奇開斯。
狄托的紀念碑就建在兵工廠秘密出口旁邊。
維謝格拉特,即維舍格勒(grad音譯不同而已),是塞拉耶佛以東100公裡處、靠近塞爾維亞邊境的一個小鎮,是電影中A軍團的中途加油點。電影中在維謝格拉特和塞拉耶佛之間還有個小車站叫比斯特裡克,地圖上沒有找到。
維舍格勒著名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羅維奇橋,歷經四百多年風霜,目前已收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塞拉耶佛,相信軍迷都非常熟悉了,這是一座伴隨著血與火的悲劇城市。以它命名的事件引爆了一戰,二戰中又於1941年4月13日被德軍佔領。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塞拉耶佛又因穆斯林族、克羅埃西亞族和塞爾維亞族的種族矛盾和不同政見,爆發了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長達1425天的慘烈的塞拉耶佛圍城戰。大約50萬平民被圍困在城內,長達四年,時間比列寧格勒保衛戰還要長,導致13,952人喪生,其中有5,434名平民。《瓦》的導演哈克瓦瓦茨也在這場戰爭中被餓死(一說心臟病)。這場戰爭所帶來的創傷,至今都沒能痊癒。
塞拉耶佛夜景
如今的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的首都,被狄那里克山脈環抱, 米裡雅茨河自城東流經市中心,向西匯入波士尼亞河。塞拉耶佛是波赫三角形國土的幾何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借用電影臺詞說,就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可是並不平靜,該是讓她平靜的時候了。
——重要任務——
「我聽說他在挪威,執行一項重要任務」,那麼1944年,馮·迪特裡施如果在挪威,會執行什麼樣的重要任務呢?
筆者大膽猜想,並且最希望他執行的任務就是:保衛帝國的超級戰列艦——提爾皮茨號!
自1943年用袖珍潛艇發起攻擊提爾皮茨號的「水源行動」開始,英國海空軍對心腹大患——挪威峽灣內的提爾皮茨號,出動了600餘架次飛機,共計13次大空襲。1944年,進行了鎢元素行動、古德伍德1號、古德伍德2號、古德伍德3號、古德伍德4號行動以及最後的高腳杯轟炸等,終于于11月徹底除掉了提爾皮茨號。
偽裝成海岸建築群的提爾皮茨號
筆者還猜想重要任務是保衛重水工廠,可惜滿載重水的海多羅號渡輪已於1944年2月20日沉入廷斯賈克湖湖底,時間節點不符合。
當然也有其他可能,比如在挪威的反盟軍登陸準備、接應芬蘭的德軍撤回及參加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
英軍登陸挪威的欺騙計劃叫做「北方堅韌」,在愛丁堡製造了一個第4集團軍司令部,對應的「南方堅韌」就是巴頓的盟軍的1集團軍群。
德軍原來為H級戰列艦準備的SK C/34型406mm主炮。原是艦載雙聯裝炮塔,生產了11門後,因H級方案取消而全部被作為單管岸防炮使用。其中8門運往挪威以加強海岸防禦,抵禦盟軍可能的登陸行動,保障德國鐵礦石運輸通道的安全。另外3門起初部署在波蘭的但澤港,但隨著法國戰敗,德軍將這3門火炮重新部署到了加來海峽,認為那裡是英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點。
8門運往挪威的火炮於途中意外沉沒1門,剩餘7門火炮則安全到達挪威。3門被部署到恩格洛雅島,稱作「迪特爾大將」炮臺,隸屬於第516海岸炮兵營;另外4門部署到特隆德內斯堡,稱作「西奧炮臺」,隸屬於第511海岸炮兵營。由於盟軍自始至終沒有在挪威登陸,這些威力巨大的炮臺沒有參加過任何作戰。戰爭結束後,7門火炮連同1227發炮彈被挪威陸軍接收。
1944年6月10日—6月20日,蘇軍發起了維堡戰役(這是歷史上第三次維堡戰役,第一次是1710年的大北方戰爭期間,第二次是1940年2-3月蘇芬戰爭期間的維堡戰役)與斯維裡-彼羅扎沃茨克戰役,是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四次打擊。蘇軍集結重兵進攻卡累利阿地峽,芬軍頑強抵抗,雖然有德軍有限的支援,但在蘇軍強大壓力下也只能後撤。芬蘭自知無法抵禦蘇聯,開始與蘇聯展開談判,準備退出戰爭。6月份的談判因為蘇聯條件苛刻而失敗。1944年9月4號,蘇芬兩國宣布停戰。芬蘭退回1940年的國界,並把北極出海口——佩特薩莫省割讓給蘇聯,同時與德國斷絕關係。
根據1944年9月19日的《蘇芬停火協定》(其實芬蘭早在1943年夏就計劃反水了),芬蘭在蘇聯武力入侵的威脅下,保證儘快清除德國勢力。德軍在受到芬蘭政府的相應要求後,口頭表示同意,但開始利用拖延戰術,遲遲沒有離開芬蘭領土。
德國人將芬蘭這種行為視為背叛(德國也早在1943年夏準備應付芬蘭隨時的反水),在撤離駐地時施行焦土政策,摧毀和焚燒居民區。而芬蘭軍隊也不希望與昔日盟友交戰,他們虛與委蛇,緩慢前進。正因為如此,拉普蘭戰役持續了7個月(1944.10——1945.4)之久,納粹德國滅亡前的4月27日,最後一批德軍才撤離,以芬蘭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為1944年10月7—29日蘇軍卡累利阿方面軍和北方艦隊實施的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十次打擊的最後一次打擊,目的將德軍逐出北極地區。
10月15日,第14集團軍在北方艦隊協同下,經過艱苦戰鬥佔領佩特薩莫。25日佔領希爾克內斯。29日戰役結束。蘇軍擊敗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的第19山地軍,佔領芬蘭的北極出海口——佩特薩莫,斷絕了德軍佩特薩莫的鎳礦供應,解放了挪威的希爾克內斯。
值得一提的是,指揮這兩場戰役、並施行焦土政策的德軍洛塔爾·倫杜裡克大將,在巴爾幹地區也有一段經歷。1943年8月,他被調往巴爾幹地區,9月指揮德軍解除了達爾馬提亞的25萬意軍武裝,參與圍剿狄托的遊擊隊。1944年擔任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5月參與策劃「跳馬行動」擒拿狄托(此次行動,第2裝甲集團軍下屬的歐根親王師把困獸猶鬥的500傘兵營救了出來),6月接替墜機身亡的愛德華·迪特爾大將,來到芬蘭擔任德軍20山地集團軍司令。他和艾哈德·勞斯、亞歷山大·勒爾並列為第三帝國內獲得最高軍職(都是大將)的三個奧地利人。
洛塔爾·倫杜利奇大將
當然,所有這些馮·迪特裡施可能在挪威執行的重要任務,僅僅是筆者個人猜想,並無電影真憑實據證明,僅供讀者一樂罷了。
上校馮·迪特裡施已經到達塞拉耶佛!
——裝備——
限於條件,片頭出現的A軍團坦克裝甲車輛為當時人民軍的T-34/85坦克與SU-100坦克殲擊車,扮演德軍裝備。
1945年,遊擊隊第二坦克旅的T-34/85開進了的裡雅斯特,該城市戰後被意、南兩國分區管轄劃界。
遠像「獵豹」挺嚇人。
近看五對負重輪。
SU-85
SU-100
從車長後面的兩個乳狀通風器,可以判斷出,這是SU100,而非早已過時的SU-85。
那麼歷史上巴爾幹地區的德軍是什麼裝備呢?
在1943年夏秋,希特勒為了防備美英登陸,的確在巴爾幹戰區部署了一個德國裝甲師——第1裝甲師。當時整個巴爾幹戰區德軍有118輛坦克(包括15輛廢舊坦克)和56輛突擊炮。德國人還把162輛繳獲來的坦克(很多法制坦克)也部署到巴爾幹。這些坦克雖然不適合野戰,但對付遊擊隊卻綽綽有餘。和預料的不同,盟軍並沒有在巴爾幹登陸。德軍逐漸覺得沒必要在巴爾幹保留太多裝甲部隊,當年冬季第1裝甲師就被調往緊迫的東線。這是《瓦爾塔保衛塞拉耶佛》故事發生一年前的事情,南斯拉夫遊擊隊也沒有力量阻止住第1裝甲師的調動。
《瓦爾保衛塞拉耶佛》的故事發生在1944年10月之後 ,此時德軍在巴爾幹地區並無大型裝甲部隊,只有一些小裝甲單位。戰爭結束前,德國人在巴爾幹地區只有57輛裝甲戰鬥車輛,包括9輛追獵者、18輛三號突擊炮、27輛繳獲的戰利品坦克(目測法國坦克)等等。
所以,筆者猜想,歷史上德軍撤退應該是這種畫面:
德軍在塞拉耶佛堅守到1945年4月6日。在此期間,德軍成功地從巴爾幹戰區撤出了20多萬部隊調到其他戰區。
很多軍迷認為德軍可以使用繳獲的SU-100,然而考慮到1944年底德軍已經是全面頹勢,敗多勝少,SU-100也才在同期投入使用。德軍即使在戰場上繳獲,其數量也是稀少的、不穩定的,不可能形成大規模,況且一般這種繳獲武器,鐵十字都塗得很大、很醒目,以免隊友誤擊 。
模友做的SU85德軍繳獲版,筆者沒有找到SU-100繳獲版。
德軍繳獲的SU-85
未完待續……
未完待續……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6年轉戰各種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4篇、制勝神器5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