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天色微亮,整座城市還睡眼惺忪之時,寂靜的街邊巷口已經隱隱傳來鍋碗碰撞的聲音。總有小店早早開門,以熟悉的老味道守候多年的近鄰,以不同的新滋味喚醒一天的憧憬。開在滄州市民族路西路口的「劉記煎餅」,就是這樣一家小小的老店。
建國前的老店
住在民族路附近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劉記煎餅」的,甚至不少人是吃著他家早點長大的。
現年36歲的劉寅8年前開始跟隨父母做早點生意。在此之前,劉寅的父母也是跟著劉寅的爺爺奶奶學習做早點,那時是1985年。而再要追溯祖輩向上一輩學習做早點的手藝,就到了建國前。
劉寅的祖父17歲時從天津回到滄州老家。劉家最早在十字街(現清池大道與解放路交叉口)擺攤兒,炸餜子、攤煎餅、賣豆腐腦,後來搬到了新開路(現民族路)。劉寅接手後,又在民族路西路口租了間鋪子,早點也多了丸子湯、餛飩等。現在,每天早上,劉寅在鋪子裡炸餜子、「老虎」,賣豆漿、豆腐腦,劉寅的母親和弟弟在民族路口攤煎餅。
平凡的早點,貫穿著劉家幾代人的生活,也溫暖著近鄰的胃與心。
純綠豆面的本色
劉寅的母親算得上是民族路上的老人了,不少街坊鄰居路過都會和她打聲招呼,圍在煎餅攤兒前的也大多是熟客。
「今兒要什麼的?」
「素的」「蛋的」「肉的」,這些答案在別的煎餅攤兒可不常見。
所謂素的,是煎餅皮上不加雞蛋,直接夾上餜子。蛋的,就是常見的加雞蛋的煎餅餜子。而肉的則是煎餅皮上不但加雞蛋,還加牛肉粒、蝦仁等。
花樣雖多,劉寅母親最先推薦的卻是最簡單的「素的」。「什麼東西品質好都得從原料說起,最正宗的天津煎餅就得是純綠豆面的,素的最能嘗出滋味,嘗到煎餅的本色。」
劉家攤煎餅用的綠豆面選用的都是優質綠豆,攤出來的煎餅皮不軟塌,有種脆脆的口感,能夠嘗到綠豆的清香。夾的餜子是鋪子裡剛出鍋的,既鬆脆又有韌勁。將夾上餜子的煎餅皮兩邊各折上一折,面醬、辣醬、蔥花滿滿地鋪上一層,這樣做出來的煎餅看著簡單,滋味卻很豐富。鹹香中混雜著一點辛辣,蔥香在齒間迸開,各種滋味在純綠豆煎餅皮的襯託下格外突出。
就像劉寅母親堅持用純綠豆面做煎餅,劉家也保持著祖輩代代相傳的初心,和面、煮豆漿都沿用老法子,哪怕辛苦一些,也堅持不放添加劑。劉寅母親說,建國前就有的老店不多了,是老店就得有老店的本色。
蝦仁牛肉炸「老虎」
與母親攤子前絡繹不絕的熟客不同,劉寅鋪子前排長隊的顧客中有不少是新客。若問起顧客為啥大老遠跑來吃個早點,得到的答案多半是——蝦仁牛肉「老虎」。
劉家的炸「老虎」並不油膩,沿著邊緣一口下去,「咔哧」一聲,焦香酥脆。迫不及待地咬上第二口,表面酥香,內裡暄軟,脆與軟、酥與嫩,迥異的口感體驗讓人禁不住好奇面與油的神奇反應。下一口,終於吃到炸「老虎」的精華,炸過的面裹著雞蛋,面中的酥香中和了蛋黃原本有些乾澀的口感,蛋白的嫩滑緩解了麵團炸後的油膩。但驚喜卻不止於此,筋道鹹香的牛腱子粒、Q彈鮮嫩的蝦仁粒,不甚均勻地藏匿在雞蛋中間,像是過年時吃到的「錢餃子」,讓人收穫額外的喜悅。
這蝦仁牛肉「老虎」是劉寅的創意。最初,劉寅在自己吃「老虎」時經常會額外加些料——蔥花、榨菜、牛肉、蝦仁,怎麼好吃怎麼來。後來,朋友嘗了也覺得好吃,出去一說,不少人來店裡問,劉寅就乾脆推出了這款蝦仁牛肉餡的「新品」。
然而,很多顧客起初並不願意嘗試這有違傳統的新品。賣的最少的一天,劉寅只賣出了6份蝦仁牛肉「老虎」。但是,劉寅認為自己這新品真材實料,又有營養,認真做總會有市場。果然,這蝦仁牛肉「老虎」讓新客都成了回頭客,大家口口相傳之下竟然有不少人來「打卡」嘗鮮。蝦仁牛肉「老虎」也成為了年輕人口中的網紅。
下一步,劉寅還琢磨著在餛飩上搞點創意。他說,做什麼都不能一成不變,不斷往傳統早點中添加新的食材,熟悉的早點也能帶給顧客新鮮與驚喜。
隨著時代而流變的美味要保持生命力,既不能失了本色,也不能少了創意,正如「劉記煎餅」幾代人的堅守與創新。
來源:滄州晚報 見習記者 張嘉慧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