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2021-01-13 騰訊網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女真社會的演變

在當代,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金朝的女真和清朝的女真,其實已經並非一個民族,因為清朝的女真來自北亞,遷入女真故地以後,冒認為女真。

不論金女真和清女真是否有淵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明朝時期的女真各部,處於較為蠻荒的狀態——類似原始社會後期的情況。

明朝萬曆帝在位期間,女真頭目努爾哈赤宣布反明,並且建立後金汗國,一般認為,後金的屬性是奴隸制國家。

奴隸的來源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來源於人口買賣(包括自己願意賣身為奴),另一種,則是基於戰爭的俘虜。

後金汗國的建立,大明朝廷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明朝不斷發兵討伐後金汗國,雙方長達數十年的戰爭由此拉開,而明朝也在戰爭中不斷衰落,最終崩潰。

而在這場戰爭中,很多明軍士兵被後金軍隊俘虜,成為奴隸。

此外,皇太極在位期間,後金(清朝)軍隊還曾多次入關,甚至跨海到山東一帶進行劫掠,這些被劫掠的,除了財富以外,還有人口,這些被掠走的人口,也成為了奴隸。

奴隸的等級和成分

如同一家公司的員工,同樣都是給人打工,但是資歷新老有時候會決定地位不同。

隨著後金(滿清)的勢力不斷膨脹,奴隸的基數也隨之增加,成分也變得複雜,由此,導致奴隸之間的地位也存在三六九等。

一般來說,最早的奴隸往往是地位最高的。

努爾哈赤起初只是個女真酋長,除了他的部落之外,還存在許多別的不臣服於他的部落,努爾哈赤徵服這些部落以後,這些部落的成員也隨之成為了奴隸——這算是後金朝廷最早的一批奴隸。

之後,則存在著大量和明朝甚至朝鮮作戰時候,被俘虜來的奴隸,這部分奴隸起初的地位很低,甚至用朝不保夕來形容也不為過。

不過,所謂千年古道走成河。在過去,惡婆婆也都是從溫順兒媳婦熬成的,奴隸也不例外。

包衣奴才的翻身

明朝崇禎十七年,滿清應大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邀請,進了山海關。起初南明弘光皇帝對此感到歡欣鼓舞,還曾派人冊封吳三桂為公爵,表示認可、嘉獎吳三桂的這一決定(按:所以單說放清兵入關,這個鍋不能全讓吳三桂一個人背)。

清軍入關以後,用了二十餘年時間完成對中國的統一,但是,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清朝統治者面前:大明故地太過龐大,如果依賴漢人治理明朝故地,那麼很可能導致清朝喪失地方政權,因此,清朝需要在各級政權裡,塞進自己覺得可以信賴的人。

如同蒙古人徵服了漢人和南人以後,色目人也從起初的奴才變成了主子一樣,此時清朝入關前的奴隸——包衣們,也由此實現了階層飛躍:清朝統治者將包衣們安插在朝廷和地方,讓他們幫自己的主子來掌握大清國的政權。

不過 ,可以確定一點,那就是起初,並不是所有包衣都認可這種「分配」,因為人心有個特點,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時常存在,比如甲乙二人都是窮漢出身,但假設甲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或者甲乙一起提高,但甲略高於乙,那麼,這世界上最恨甲的人裡面,必然有乙一個——儘管,甲的地位、成就沒有任何成分來自於對乙的掠奪。

又或者如同《舊制度和大革命》一書中提到的這樣觀點:法國農民的生活水平要好過普魯士,但是普魯士農民沒想著如何造反,反倒是日子相對好的法國農民考慮革命。

包衣因為大清國的定鼎中原,而從奴才變成了相對的主子,但即便這樣,還有很多人對清朝統治者產生了恨意。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朝在雲南俘虜南明永曆帝以後,部分八旗兵居然突發奇想:覺得比起康熙小兒,永曆帝才是真龍天子,於是策劃劫走永曆帝,並且擁立永曆帝繼續抗清,當然這場兵變圖謀最終遭到了粉碎。不過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包衣內部也因為分「髒」不均,而爆發衝突。

包衣的「盛宴」

很多人對清朝存在這樣的誤解,那就是清朝存在著「滿漢分界」,但其實,在清朝「滿漢分界」並不明顯,反倒是「旗民分界」十分明顯。

所謂「旗」指的是旗丁,按照民族劃分可以劃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而按照旗人內部的劃分,可以分為三種:

正身旗人。指的是正兒八經的滿洲貴族;

包衣旗人。既清朝入關前的家奴。

旗下家奴。旗人家裡的家奴,這類人是滿清入關後因為跑馬圈地等因素,導致自身的身份從自由民轉化成了旗人的家奴。

隨著清朝的發展,包衣旗人只要自身和後人持續努力,也可以取得很高的榮譽和地位:

比如康熙帝的舅舅家——佟家,有說法認為既屬於包衣出身。康熙時代清朝入主中原未久,而包衣家庭就可以和皇家通婚,由此可見包衣地位提升之快。

當然,佟家的情況並非孤立現象。除了佟家之外,還有曹雪芹的祖上曹寅,本身就是包衣旗人出身,但一樣曾擔任過康熙帝的重臣。甚至包衣旗人擔當軍機大臣的現象,在清朝也有過發生。

而正身旗人則會因為自身不努力等因素,導致社會階層下滑:比如在清朝中期以後,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正身旗人淪為普通百姓,而包衣旗人則在朝廷擔任高官。

相關焦點

  • 八旗與包衣
    萬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大部分女真地區,領地和人口急劇膨脹,他於是又擴編了四個「固山」,分別是鑲紅、鑲黃、鑲藍、鑲白,其中後三個的旗幟鑲紅邊,第一個的旗幟鑲白邊。原有的黃、白、紅、藍四旗則在前面加了個「正」字——讀「整」音——改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估計是努爾哈赤覺得顏色不夠用了,才想到在原來的正旗上鑲一個邊框,這想法的確獨特。滿洲所有子民,都被納入八旗之中,這幫人平日裡就是老百姓,一旦打起仗來,每一個都是身先士卒的士兵,戰鬥力極其強悍。等到滿洲勢力延伸到蒙古和漢地以後,為了擴充編制,他們不得不又搞出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不過社會地位還是滿八旗最高。
  • 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封建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
    包衣奴才,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語,包衣奴才出現於清朝,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和漢族人,是滿族奴隸制的延續。
  • 年羹堯是忘恩負義且不讀書的包衣奴才?別再被《雍正王朝》誤導了
    在二月河先生所著的《雍正王朝》中,以及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中,年羹堯的身份,是雍正潛邸時的包衣奴才,算是世代家奴。後來,因得到雍正器重,開始飛黃騰達。然而,旗分佐領≠包衣家奴。我們知道,清朝八旗包括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鑲黃、正黃、正白屬於上三旗,由皇帝本人親自統領。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則被稱之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貝子分領。
  • 在清朝什麼樣的人叫包衣奴才?
    因為清朝皇帝偏好任用包衣奴才管理內務。清代宮廷制度的重要特色,在於內務府這個中國歷史上獨有的宮廷管理機構。  內務府的主要人員是皇帝直轄的上三旗包衣(booi),他們在身份上屬於皇帝的家僕。換言之,清朝皇帝偏好任用包衣家人來為其管理家務,與傳統王朝喜好任使太監的作法不同,也是清代不曾發生宦官亂權的主要原因。
  • 領袖:統一女真,努爾哈赤甘當傀儡35年,建立後金翻臉打明朝
    在北京城,努爾哈赤和弟弟打著學習中原文化,互通有無的旗號,與中原人士進行貿易,結交朝中官員。也從這些朝廷官員那裡,努爾哈赤得知了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朝政有魏忠賢等一眾閹黨把持的情況。看到貪汙腐敗成風的大明王朝,努爾哈赤的心中漸漸有了統一女真,並帶領女真人踏上廣闊中原的想法。
  • 年羹堯是漢人,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不是說滿漢不通婚嗎?
    而「漢人」指的則是一般的,沒有加入旗籍的普通漢族百姓,或者是在清軍入主中原後才在清朝做官的漢族普通官員。 按照清朝的權力層級劃分,旗人為統治階級,普通漢人為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之間可以通婚,儘管漢軍旗人的地位不如滿洲和蒙古八旗,但依然不乏漢軍旗人通過聯姻,躋身最高權力層的例子。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許子東:當年魯迅批判「奴才」,而現在古裝劇卻在培養這種文化
    後來在17世紀初,努爾哈赤再次統一女真各部,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大概也就是在1616年建立起後金,「後金」是為了延續前金之優勢,也有直接聯繫女真人的意思,努爾哈赤也打著他的小算盤
  • 從女真到滿洲,不僅變了名字,這個民族還經歷了什麼?(中篇)
    他們大多被劃入元朝四種民族身份中的第三種:漢人。四年後,後金與大明在「薩爾滸之戰」中決戰並獲得全勝,順帶還收拾了海西女真最後一支殘餘葉赫部,徹底剷除了這一同族中的頭號勁敵。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後金女真人的麾下,已經雲集了建州、海西的全部和野人女真一部,還建立了八旗制度,人多地廣,實力雄厚。
  • 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韃靼,現在全弄明白了
    中國是現存唯一沒有斷開傳承的文明古國,在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多個民族,但古代各族可沒有像當代一樣相親相愛,他們對漢人盤踞的中原一直都很眼紅,即便是短暫臣服於漢人的統治,但他們入侵中原的野心可從來都沒有削減過。
  • 正史極少提清朝包衣制度,解剖演變過程沒想到它竟是內務府的起源
    我一直以為的包衣奴才,指的是大家奴僕的後代,長大後接著給東家當奴僕。因為從小就吃東家的用東家的穿東家的,所以叫包衣奴才。
  • 後金汗國和明朝的較量:蒙古人為何選擇了後金?原因讓人嘆息
    甚至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大明有種被蒙古包圍的感覺:大明的東北是女真人的地盤,不過,女真有時候會受到蒙古的脅迫。因為畢竟蒙古有騎兵,從蒙古抵達女真,可要比從中原抵達女真近太多。北方和西北,也都是蒙古。甚至於說個顛覆大家常識的認識:青海和藏地,以前也是蒙古的勢力。雖然藏地的活佛老爺們向大明朝廷稱臣,並向大明朝廷納貢。但是,蒙古軍如果從藏地借道,藏地的活佛老爺也不敢牴觸蒙古騎兵的力量。
  • 歷史上的今天丨努爾哈赤以金朝後裔自居,為何不使用女真文字,卻自創滿文?
    大金帝國建立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經命令完顏希尹和葉魯創造了女真文字,完顏希尹和葉魯也奉命「依仿漢人楷書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語,制女真字」而獲得了「女真倉頡」稱號,女真族也從此有了屬於本民族的文字。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一,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那大明不僅解決了努爾哈赤的後金繼續在東北關外做大並威脅大明王朝國家安全的問題,還順帶重新對白山黑水的女真各部加強了控制,女真各部也重新對大明宣誓效忠,這樣大明就可以在國內別的地區有戰事時,效法西漢、東漢從邊疆徵調忠於自己的少數民族部隊去打仗的舊例,去從效忠自己的女真各部徵調部隊,為自己平定其他民族的叛亂效力
  • 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後金為大清?
    後來努爾哈赤離開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積極擴展勢力,逐漸統一女真各部。在李成梁死後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起兵反明。但是「後金」卻是努爾哈赤定的國號,沒錯,是兩個字的國號。估計努爾哈赤認為他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國家,自然和女真老祖宗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一脈相承,所以就用了後金作為國號。
  • 「入關學」暴論:明朝對女真發起「貿易戰」,努爾哈赤如何應對?
    如果要說2019年到2020年網絡上「鍵政局」(鍵盤政治局)群體最火的「暴論」是什麼,那必然是最早由著名的、暴論頻出的知乎大佬山高縣首先提出,卻因為論述簡潔有力、比喻恰如其分而迅速被大多數九零後年輕人所接受的「入關學」了。何謂「入關學」呢?
  • 為何在乾隆面前,紀曉嵐是臣,和珅是奴才?身份地位有何區別?
    在清朝,什麼是包衣奴才?所謂包衣奴才,就是清朝特有的產物和稱謂。為了鞏固滿清在中華大地的統治,因此提出滿漢一家的政策。在滿族大臣裡就有包衣一詞。考包衣之名,「包」者,滿洲語「家」也; 「衣」者,虛字,猶漢文「之」字。
  • 皇太極作為後金奠基人,到底算不算「中國人」?
    但,作為從關外後金政權所在地攻入中原地區的「外族」之人,皇太極的身份,一直為人們所熱議。 對於他究竟應不應該算作「中國人」的問題,大家看法不一。 家族獲封自明朝,皇太極是「中國人」? 欲探究一個人的身份,先看他的家族。從家族淵源來看,皇太極絕對算「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