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女真社會的演變
在當代,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金朝的女真和清朝的女真,其實已經並非一個民族,因為清朝的女真來自北亞,遷入女真故地以後,冒認為女真。
不論金女真和清女真是否有淵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明朝時期的女真各部,處於較為蠻荒的狀態——類似原始社會後期的情況。
明朝萬曆帝在位期間,女真頭目努爾哈赤宣布反明,並且建立後金汗國,一般認為,後金的屬性是奴隸制國家。
奴隸的來源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來源於人口買賣(包括自己願意賣身為奴),另一種,則是基於戰爭的俘虜。
後金汗國的建立,大明朝廷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明朝不斷發兵討伐後金汗國,雙方長達數十年的戰爭由此拉開,而明朝也在戰爭中不斷衰落,最終崩潰。
而在這場戰爭中,很多明軍士兵被後金軍隊俘虜,成為奴隸。
此外,皇太極在位期間,後金(清朝)軍隊還曾多次入關,甚至跨海到山東一帶進行劫掠,這些被劫掠的,除了財富以外,還有人口,這些被掠走的人口,也成為了奴隸。
奴隸的等級和成分
如同一家公司的員工,同樣都是給人打工,但是資歷新老有時候會決定地位不同。
隨著後金(滿清)的勢力不斷膨脹,奴隸的基數也隨之增加,成分也變得複雜,由此,導致奴隸之間的地位也存在三六九等。
一般來說,最早的奴隸往往是地位最高的。
努爾哈赤起初只是個女真酋長,除了他的部落之外,還存在許多別的不臣服於他的部落,努爾哈赤徵服這些部落以後,這些部落的成員也隨之成為了奴隸——這算是後金朝廷最早的一批奴隸。
之後,則存在著大量和明朝甚至朝鮮作戰時候,被俘虜來的奴隸,這部分奴隸起初的地位很低,甚至用朝不保夕來形容也不為過。
不過,所謂千年古道走成河。在過去,惡婆婆也都是從溫順兒媳婦熬成的,奴隸也不例外。
包衣奴才的翻身
明朝崇禎十七年,滿清應大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邀請,進了山海關。起初南明弘光皇帝對此感到歡欣鼓舞,還曾派人冊封吳三桂為公爵,表示認可、嘉獎吳三桂的這一決定(按:所以單說放清兵入關,這個鍋不能全讓吳三桂一個人背)。
清軍入關以後,用了二十餘年時間完成對中國的統一,但是,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清朝統治者面前:大明故地太過龐大,如果依賴漢人治理明朝故地,那麼很可能導致清朝喪失地方政權,因此,清朝需要在各級政權裡,塞進自己覺得可以信賴的人。
如同蒙古人徵服了漢人和南人以後,色目人也從起初的奴才變成了主子一樣,此時清朝入關前的奴隸——包衣們,也由此實現了階層飛躍:清朝統治者將包衣們安插在朝廷和地方,讓他們幫自己的主子來掌握大清國的政權。
不過 ,可以確定一點,那就是起初,並不是所有包衣都認可這種「分配」,因為人心有個特點,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時常存在,比如甲乙二人都是窮漢出身,但假設甲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或者甲乙一起提高,但甲略高於乙,那麼,這世界上最恨甲的人裡面,必然有乙一個——儘管,甲的地位、成就沒有任何成分來自於對乙的掠奪。
又或者如同《舊制度和大革命》一書中提到的這樣觀點:法國農民的生活水平要好過普魯士,但是普魯士農民沒想著如何造反,反倒是日子相對好的法國農民考慮革命。
包衣因為大清國的定鼎中原,而從奴才變成了相對的主子,但即便這樣,還有很多人對清朝統治者產生了恨意。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朝在雲南俘虜南明永曆帝以後,部分八旗兵居然突發奇想:覺得比起康熙小兒,永曆帝才是真龍天子,於是策劃劫走永曆帝,並且擁立永曆帝繼續抗清,當然這場兵變圖謀最終遭到了粉碎。不過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包衣內部也因為分「髒」不均,而爆發衝突。
包衣的「盛宴」
很多人對清朝存在這樣的誤解,那就是清朝存在著「滿漢分界」,但其實,在清朝「滿漢分界」並不明顯,反倒是「旗民分界」十分明顯。
所謂「旗」指的是旗丁,按照民族劃分可以劃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而按照旗人內部的劃分,可以分為三種:
正身旗人。指的是正兒八經的滿洲貴族;
包衣旗人。既清朝入關前的家奴。
旗下家奴。旗人家裡的家奴,這類人是滿清入關後因為跑馬圈地等因素,導致自身的身份從自由民轉化成了旗人的家奴。
隨著清朝的發展,包衣旗人只要自身和後人持續努力,也可以取得很高的榮譽和地位:
比如康熙帝的舅舅家——佟家,有說法認為既屬於包衣出身。康熙時代清朝入主中原未久,而包衣家庭就可以和皇家通婚,由此可見包衣地位提升之快。
當然,佟家的情況並非孤立現象。除了佟家之外,還有曹雪芹的祖上曹寅,本身就是包衣旗人出身,但一樣曾擔任過康熙帝的重臣。甚至包衣旗人擔當軍機大臣的現象,在清朝也有過發生。
而正身旗人則會因為自身不努力等因素,導致社會階層下滑:比如在清朝中期以後,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正身旗人淪為普通百姓,而包衣旗人則在朝廷擔任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