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沒復學,家長教育孩子養成這幾個好習慣,上學後就是學霸

2020-12-22 墨染閱讀室

好習慣能成就人,讓孩子自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讓他們受益終生。孩子成績優劣,主要不是因為智力上存在差異,而是來自生活與學習習慣的競爭。可見,好習慣的培養比獲得好分數更重要。而良好的習慣要有一個養成、教育及訓練的過程,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習慣的養成期,對於他們來說,抓好習慣就顯得尤其重要。目前一二年級還沒有接到復學通知,但只要家長用心培養孩子這幾個好習慣,上學後就是學霸。

01培養孩子做事的習慣

一二年級的孩子目前在家天天都要上網課,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專註上課的好習慣。為了防止孩子上課分神,家長不要讓孩子在客廳、廚房這樣很多人走動的地方上網課,應該給孩子設置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讓孩子不受任何幹擾,專心上課。除了上課,家長還可以陪孩子看看書,下下棋,打打球,但不管做什麼,一定要教育孩子認真專注,不要分心。這樣集中力和持久力就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

02培養孩子正確閱讀的習慣

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閱讀習慣跟隨並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讓孩子愛上讀書很重要,但培養孩子正確的閱讀習慣更重要。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讀了很多書,但看不出效果,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的時候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根本就沒有從書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每讀一本書都要寫讀書筆記或做摘記,並且養成在書中做圈點批註的好習慣。

03培養孩子規範書寫的習慣

很多孩子錯誤認為書寫只是形式,對學習沒有多大影響,其實書寫的好壞是一個人學習態度的體現、直接影響到學習質量、甚至影響到個人素質的評價。一個能夠認真對待書寫的孩子,往往也能認真對待學習及其他事情,還能促使其養成凡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提高整體素質。更重要的是考試時書寫潦草會導致老師的低判或誤判,而且拿不到卷面分,直接影響成績。所以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規範書寫的習慣。

04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生活有條理、學習有條理的習慣對孩子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許多孩子沒有養成收拾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習慣,生活、學習用品亂放,書包亂得不行。要用時找不到,經常因找東西花了不少冤枉時間。上學時,不是書沒帶,就是作業沒帶,嚴重影響了學習。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作業也不講條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效率低。所以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收拾生活用品、學習用具的習慣,並且學會歸類整理。

05培養孩子科學安排時間的習慣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在完成學習任務後再玩耍的習慣。在做作業的時候,要預先科學安排好做各科作業的時間,按制定的計劃按時完成作業。做到寫作業的時候至少保持一節課的時間不隨便走動。嚴禁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吃水果,一會兒上廁所。做作業時保持高度專注,不磨蹭、高效率,養成九點之前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堅持早睡早起,規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好在家的學習時間,預留好課餘學習與閱讀的時間。

06培養孩子預習和複習的習慣「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是一個高效學習的環節。很多學生從小沒有養成「先複習後作業」的習慣,作業寫不來就去抄課本或參考書,老師所講的知識沒有當天消化,這樣不斷「積食」,缺陷越來越多,導致成績不好。所以家長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要求孩子先看上課筆記,該記的記,該背的背,再像考試那樣,丟開課本作題。做完作業,要預習一下第二天上課的內容,標註好第二天聽課的重點,帶著問題聽課。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從小狠抓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每一個家長的明智做法。上面是一套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繪本故事書,是家庭教育必讀寶典,建議家長收藏購買。

相關焦點

  • 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墊底,三年級卻逆襲成學霸,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鑑
    等兒子一覺醒來,發現爸爸還在睡,也沒叫他,自己遲到了,孩子哭了幾聲知道爸爸指望不上,趕緊穿好衣服背上書包,飯也沒吃就上學了。經過兩三次遲到後,孩子以後再也沒有遲到過。一切按照爸爸的預想,兒子自己上學,吃早餐。
  • 學霸與學渣之間的差距,從一二年級就開始了,父母要重視
    學渣和學霸的父母不太一樣!學渣家長在孩子幼兒園、或當孩子上一二年級的時候,不督促孩子去學習,認為現在學得東西簡單,等孩子大了知道努力了再學也不遲。學霸家長擔心「三年級現象」,認為如果不打好基礎,到了高年級再學就吃力了,因此在孩子一二年級就開始狠抓學習。
  • 一二年級不努力,三四年級拉開差距!關乎每個孩子,家長速看
    有的家長說:小學一年級孩子基本不用管,隨便考考就能打95分,讓孩子自己學就好了。其實不然。一二年級,是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三、四年級,則是道坎兒,三年級易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有什麼有效對策呢?今天這篇文章,建議老師轉給有需要的家長。
  • 一二年級不努力,會毀了孩子整個小學階段
    小學六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二年級 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對於這種看法,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師往往無言以對,只能以」呵呵「應對。 這類家長到了三年級大多會有一個共同感嘆,孩子的很多或好或不好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緊跟孩子,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 為什麼會這樣?
  • 耶魯大學40年研究:孩子9歲前,養成這些習慣,成為學霸就不遠了
    因此,在9歲前,家長要儘可能幫孩子養成以下這些習慣,成為學霸就不遠了。01: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在老師們之間,會將小學一二年級叫做「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自主學習的概念,學習上處於完全依賴家長和老師的階段。這兩年如果沒有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三年級後自主意識的提升,孩子想要自主學習卻無法擺脫對家長的依賴,就會產生嚴重的矛盾心理,從而影響學習。一二年級孩子對父母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但三年級後總是頂嘴,到時候你想管都管不了。
  • 一二年級的孩子,應該著重培養孩子什麼呢?這裡告訴你答案
    很多做了家長的小夥伴們,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不知道該教些什麼,當然這個不知道的可以學,可是有的家長卻認為一二年級沒什麼好教的,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學些東西。但其實一二年級要學的東西還是要有的,因為孩子在不同階段學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一二年級的孩子是比較小,但該學的東西還是要學,不然錯過了這個階段再去學就很難了,但是具體要學些什麼呢?媚籽在這裡告訴小夥伴們。一二年級正是孩子養成一些小習慣的關鍵時候。讓孩子養成自己獨立準備上學用具是引導孩子形成認真準備習慣的一個關鍵點。
  • 葉聖陶:沒養成這3個習慣,孩子想要成為學霸的路是遙遠的
    雖然當前的素質教育已經不再以成績為孩子學習成果的唯一論據,但家長們希望孩子有好成績、進入一個好的學校的願望是始終沒有過改變的。家長們希望孩子成為學霸,有優異的學習成績,考試的名次也能夠佔據排行榜的前列。
  • 一二年級拿習慣說事
    這就落實到一二年級的重要培養目標「習慣」。小學六年,是一個很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二年級的重點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所以在這個培養的過程中,學習成績只是學習習慣的一個副產品。當我們的學習習慣好了,成績或許不能響噹噹的數一數二,但是他的持續性發展一定是好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把好習慣養成,他將會造成三四年級的斷檔和五六年級的跟不上。
  • 一二年級狠抓1個月,比五六年級緊盯1年更有效,建議家長們看看
    教育界盛傳一句話:「一二年級狠抓1個月,三四年級拉開差距,比五六年級緊盯1年更有效。」剛開始聽到這句話是從同小區孩子正在上三年級的家長說的,那時我還對她說:「這句話太誇張了,是你自己編的吧?」沒想到等我家孩子是上三年級後,這句話在我家孩子班級裡的同學身上印證了。
  • 孩子一二年級考滿分又怎樣?班主任:警惕一二年級的「成績假象」
    但開完家長會回到單位後,大姐臉上的笑容卻消失了,一問才知道原來老師給她的高興潑了一盆冷水,老師告訴她說:一二年級的孩子成績再好也算不得數,想要真正看出來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要等到三年級之後,要警惕一二年級的「成績假象」。
  • 一二年級考滿分,三四年級不及格,家長崩潰:到底是咋回事?
    一二年級考滿分,三四年級不及格,家長崩潰:到底是咋回事? 最近,有好幾位家長朋友私信我,說自己的孩子在上一二年級時,數學經常考滿分,但是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孩子卻經常考試不及格。小學考試不及格,這些學生基本杜絕了以後考高中、大學的可能,所以那些家長都很崩潰:這到底是是咋回事呢?
  • 孩子一二年級成績不好,真的是如家長們所說的只是開竅晚而已嗎?
    很顯然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說這種話的家長一是為孩子成績不理想找藉口,一方面是在推卸自己教育孩子沒有盡力的責任。有些孩子學習上確實是屬於開竅晚的,後來居上,但是這樣的孩子只是個例,並不是普遍存在的現在,個例不具有代表性,不能說明問題。
  • 小學一二年級常考滿分,將來是學霸?先自查孩子是否具備這些能力
    針對小學教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成績優異,甚至經常考滿分,還會收到其他家長投去羨慕的眼神,有時候還會收穫一句:「這孩子真是學習的料,將來是學霸無疑了。」
  • 9歲,孩子成長中的一道坎!家長要提前做準備,替娃把好關
    我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孩子9歲那年的暑假,他暑假作業拖到了最後三天,本想著趕工,好巧不巧他生病了,我們全家人咬著牙幫他完成了作業(當然這不提倡)。 雖然那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是之後飛流直下的成績,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沒有在9歲前替孩子把好關!
  • 身上有這5個表現的孩子,上學後多半是「學霸」,你家佔了幾個
    現如今,家長對孩子的學業問題都無比關注,因為在大家的觀念中,知識是能夠改變命運的。不過,孩子的學業問題是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能僅憑一段時間的優異來判斷,那麼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家的寶寶是不是個「學霸」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其實只要觀察孩子身上有沒有類似以下的這些特徵便可以,現在來看看你家孩子佔了幾個吧。上小學時成績中等,上了初中反倒排名拔尖洋洋是一個聰明且淘氣的孩子,小時候家長沒少跟著操心,尤其是洋洋的媽媽,在他小時候還特地花了不少錢給孩子報補習班。
  • 一張清華學習計劃表格,揭開了學霸姐妹花的養成:好孩子源於小學
    一張清華學習計劃表格,揭開了學霸姐妹花開掛般的學生生涯這是一張來自於清華大學學霸的學習計劃表,表格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這位同學一整天的安排。從學習鍛鍊到社團活動,再到運動提升,每一項都整整齊齊地羅列好。甚至被一些網友直呼為「拖延症救星」。
  • 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超前教育」!讓娃擁有這些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長輩們會傳授給新父母們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其實大都父母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是錯誤的。家長從孩子剛進入幼兒園開始,就給他報了各種興趣班,在幼兒園還沒畢業的時候,孩子就已經學會了一二年級的知識;還有的孩子還沒升入初中,家長就已經要求他去學完初中該學的知識,目的就是想讓孩子領先同齡人。
  • 成績下滑的「三年級現象」,三年級是道坎兒,家長如何幫娃度過
    小學生教育流傳這樣一句話:「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年級開始分化,四五年級兩極分化。」很多孩子在小學三年級之前成績優異,經常考滿分,到了三年級成績下滑,每天作業耗費大量時間,上課效率不高,學習壓力很大,家長和孩子都格外煩惱。
  • 語文老師的忠告:四年級前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
    升入四年級以後,不少同學開始覺得語文更難學了,走過「兵荒馬亂」的「三年級現象」,本以為能夠穩妥地來到四年級後,在語文學習成績上再努努力,結果發現,課文更長了、理解更難了、老師的要求更多了、家長更煩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老師也會發現,四年級的學生開始自主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但通常很難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和原則。
  • 不要被孩子一二年級的好成績欺騙了
    圖片來自網絡同時為了照顧孩子的學習情緒,出題往往比平時的題目簡單一些,讓儘量多的孩子得高分,提高學習的興趣。但是,家長們不要被孩子一二年級的好成績欺騙了。很多小學生一二年級學習成績很好,可是到三年級開始逐漸下降,四年級下降更多。究其原因,根源在一二年級家長只注重成績而忽略了兩個重要的能力培養。一是計算能力的培養,計算是一個人從簡單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過程,一年級20以內加減法看著很簡單,很多孩子查手指頭也可以算對,但是效率很低。有的孩子不用手指頭很快就心算出來。這為三年級思維方式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