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坡村:喜看大荔冬棗的接「二」連「三」

2021-01-09 農視網

在黃、渭、洛三河匯流的陝西大荔縣,有個鄉鎮,叫安仁鎮,東臨黃河10公裡。在安仁鎮有個村子,叫小坡。這幾年,小坡村因盛產冬棗,冬棗產業「二」連「三」,多產融合,群眾戶均收入4.7萬元。

昔日的小坡村可不是這個樣子,「近看水一片,遠看全是鹼,種啥啥不長,群眾真可憐。」是那時的真實寫照。灘下10000畝耕地排鹼不暢,常年積水。鄉親們靠天吃飯,沒有收入,大部分土地被棄耕荒蕪。一時形成了「渠爛、坡斷、路不平,辛苦一年沒收成,花錢全靠打短工,村裡有地不能種,外出包地去謀生」的貧困局面。1995年至199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450元,2000年被陝西省政府確定為貧困村。

1998年,薛安全被村民推選為黨支部書記後,他「帶著群眾幹,幹給群眾看」, 他個人貸款20萬,承包了村上灘下560畝荒地進行改造,率先在黃河灘地引種冬棗,並將購買的冬棗苗木免費提供給村民。

鹽鹼地裡的地下水無法澆灌棗樹,缺水,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為此,薛安全向身邊人借錢,再加上縣裡的配套資金,小坡村共投資279萬元修成主渠3.8公裡、小渠3條共18公裡。修渠第一年,冬棗豐收。李建華的10畝冬棗品質最好,23.8萬元進腰包。李建華心裡樂開了花,村民們種棗熱情高漲。

「我們村的棗樹,全長在大棚裡,冬棗掛果後,還要給它們蓋棉被。」薛安全介紹,全國多地都盛產冬棗,為了讓冬棗能賣出好價錢,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他們不斷改良技術,該村冬棗上市的季節,已從原來的10月中旬提前到了5月中下旬。冬棗變「夏棗」,身價倍增——其中,出口杜拜的優良品種,每公斤能賣到20美元!

特別是,村裡成立起「大荔縣綠源農莊冬棗專業合作社」,建起了大荔縣萬畝有機冬棗扶貧科技示範園,種植面積1.6萬畝,產值3.75億元。園區通過改革,把貧困戶全部納入到合作社經濟組織中來,貧困戶通過土地權屬入股,參股建園,合作社給貧困戶統一提供農資、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指導、統一採購銷售,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合作社下屬成立的「村狀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貧困戶提供23個就業崗位,其中網絡銷售人員6名,每人每月800元底薪+銷售提成工資,包裝運輸人員有15名。200餘戶的冬棗種植園成了電商產品基地,提高種植技術,生產優質合格的產品,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在網上銷售,依託電商新模式,讓貧困戶直接進入市場銷售領域,達到創業增收。整個園區每年通過電商模式銷售冬棗達1800餘噸,銷售額達到8000餘萬元。

近來,小坡村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旅遊旺縣」思路,投資1260萬元建成規劃建設了「冬棗小鎮」西北首家有軌觀光旅遊小火車項目,後續完善兒童樂園、水上樂園、網紅橋、成人拓展訓練、休閒垂釣等特色旅遊項。每年舉辦全國性的冬棗推介會和「開園節」「採摘節」等田園體驗活動,實施農家樂旅遊項目,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從單純發展產業向休閒觀光農業轉型,提高冬棗產業的附加值,推動了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按照村企合作經營模式,規範經營,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益。目前園區已成為集冬棗生產、經營交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有機高效生態園區。實現一產接二產連三產,力促三產融合,讓產業效應覆蓋全村,惠及每一戶群眾。

(作者:武德平 肖力偉)

相關焦點

  • 小坡村: 黃河灘上的「億元村」
    地處黃河畔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安仁鎮的小坡村被譽為「中國冬棗第一村」,該村上萬畝「小坡」牌冬棗暢銷全國,漂洋過海,打入日本、泰國、俄羅斯和捷克等多國市場,年產值過億元。  柳暗花明冬棗村  秋收時節,科技日報記者來到小坡村,站在該村冬棗觀景臺上四處眺望,陝西的西嶽華山、山西的中條山盡收眼底,黃河灘地裡冬棗設施大棚一展天際,走進一座座棚內,棗樹鬱鬱蔥蔥,棗子枝頭滿掛。  「渠爛、坡斷、路不平,辛苦一年沒收成,花錢全靠打短工,村裡有地不能種,外出包地去謀生。」
  • 「美麗大荔 棗想約你」大荔冬棗評優活動
    大荔有「中國棗鄉」、「全國冬棗名縣」的美譽,是全國鮮食棗的優生區。為了引導廣大棗農提升「大荔冬棗」品質,強化品牌意識,促進產品推廣和銷售,8月21日,由陝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大荔縣農業農村局主辦,陝西農業品牌網、大荔縣果業中心、大荔縣農檢中心承辦的「美麗大荔 棗想約你」大荔冬棗評優活動在大荔縣舉行。讓我們一起去現場看看。
  • 關中沃野正春風,這就是陝西大荔!(附震撼航拍)
    說起在村子裡搞冬棗設施農業,薛安全有說不完的話(人民網李志強 攝)  薛安全是土生土長的小坡村人。1972年高中畢業回鄉後,學過建築,當過泥水匠,從1975年開始他一直在村裡擔任基層幹部,改變小坡村的境遇成為他最大的心願。  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被人稱之為「薛大膽」的薛安全與9名黨員,於2009年8月15日註冊了「大荔綠源農莊冬棗專業合作社」,開創了 「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
  • ...跳起「現代舞」——聽大荔三位村黨支部書記話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小坡村一望無際的冬棗大棚。 本報記者 姚志偉攝76.44萬畝……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大荔是如何一步步贏得「現代農業看大荔」之美譽的呢?現在的生活比冬棗還甜,但薛安全一直記得曾經的苦澀。那時候,小坡村是出了名的「小破村」。「要知道,過去我們這片地是『撒一葫蘆種子收不回半瓢糧』,白給都沒人要的鹽鹼灘地。」薛安全說,20世紀90年代,全村4000多口人守著萬畝鹽鹼地過著窮日子,村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500元,娃娃上學交不起學費,村民進城看病掏不起路費。1998年,33歲的薛安全當選村委會主任。
  • 大荔:一片鹼到一片綠,甜棗兒成了「金蛋蛋」
    誰又知,有著「冬棗第一村」之稱的小坡村,20年前,卻是一片貧瘠:  「近看水一片,遠看全是鹼。種啥啥不長,群眾真可憐。」  「渠爛、坡斷、路不平,辛苦一年沒收成,花錢全靠打短工。」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  1998年,33歲的薛安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帶著小坡村4000多個村民開始了向鹽鹼地要效益的徵程。
  • 大荔人的「金蛋蛋」熟了,每斤賣到150元!
    原標題:全國冬棗第一熟——大荔範家鎮大棚冬棗每斤賣到150元!
  • 大荔:唱響黃河生態保護歌
    美麗鄉村是模範,周未大荔人人贊。 黃河溼地翠鳥鳴,沿黃公路伴你行。 設施農業冬棗園,特色產業走在前。 立足生態的優勢,現代農業看大荔。 三農轉型思路新,旅遊發展是根本。 依託黃河的資源,保護生態是底線。
  • 大荔新聞人,李世居老師
    亮堂人不需要多說,這裡盛活奈裡上手,天不亮起身、繁星當空才歸,十多米高的高臺車是爬上趴下,近十斤設備永滿不離身,7天轉戰16個鎮辦70多個村,風裡來、雨裡去,連陪同協助的三個精壯小夥都扛不住了,年近七旬、心臟搭著三個支架的李老師卻是始終的精力充沛、熱情滿滿。實質我能想來,李老師不是不累,支撐他的是心中滿滿的愛啊,對大荔、對生活、對攝影、對他人,皆是如此。
  • 大荔:弘揚黃河文化 人與水相和而歌
    大荔縣古稱同州,素有「三秦通衢」之稱,是黃、洛、渭三河匯流地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在黃河邊的大荔人千百年來與黃河休戚與共,受到黃河文化的持久影響,進而留下來了頗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大荔縣圍繞講好「黃河故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組織拍攝了多部影視作品。
  • 大荔渡口多矣!
    大荔有「三多」:水多,河流湖池遍布全境;河多,黃渭洛縱橫交匯;渡口多,東西南北天塹變通途。要說,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且相互制約的,從地理到人文、從歷史到文化,聯繫緊密、不可分割。
  • 臘月芽,染綠棗枝俏——【大荔農民說】冬棗種植18:發芽後的用藥及管理細節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冰雪低溫,終於在今天迎來了久違的陽光。一個多月的悉心照料、呵護,溫棚棗樹已發綠芽。隨著節令,年前升溫將會很快,勤奮的冬棗人,會更加忙碌。若棗樹二次枝的稀稠留的非常和適,棗吊留單個,每個梢頭可留兩個;若二次枝留的稀,全留雙棗吊;無論稀稠,弱樹可全留單吊。
  • 大荔人的酒文化,說的太到位了!
    大荔的男人有四可心:西鳳酒,秦腔戲,漂亮媳婦撈乾面,白酒鐵打不動地排在第一位。大荔人喜喝白酒,早上起來抿一口,提綱攜領,通血順氣;中午香香喝一杯,承上啟下,消困解乏;晚飯時喝上二兩,總結一天得失,享受小康生活。
  • 大荔:「騰籠換鳥」換出新動能
    (記者 單江鵬)「騰籠換鳥」引來一批重大項目落戶,促使大荔工業格局發生巨變。據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不到兩年時間,大荔招引正威新材料、陝西豐倉原、遠鴻鋼結構等重大項目49個,總投資超過16.9億元。「騰籠換鳥」是大荔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選擇。
  • 【吃在大荔·新年寄語】再見,2018!再創輝煌,2019!《吃在大荔》加油!
    先後有港商、臺商,深圳、延川、潼關等地的商會、企業家,看到陝西吃在大荔平臺的報導,前來大荔,考察大荔的荷蘭土豆、黃花菜、帶把肘子、冬棗等農特產品,考察大荔智通食材配送有限公司、陝西沙苑釀造有限公司、黃花集團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品嘗大荔一家春九品十三花、大荔賓館三河家宴、黃河集團公司旗下黃河賓館的黃花宴、許發記滷肉鋪的小吃、聯合飯店的爐齒面等大荔美食,購買景璧集團的帶把肘子、大荔特產冬棗
  • 韋莊鎮東白龍村 || 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23)
    南與大荔縣雙泉鎮接壤,連畔種地,毗鄰而居。北距縣城約三十公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村子距西(安)韓(城)線韋莊火車站、西禹高速(澄城大荔)出口僅幾分鐘車程。若去大荔縣城,二十公裡路程即可到達。想坐火車或是長途大巴去西安走親訪友,胡浪閒逛,打個轉轉,若是時間不胡耽擱,當天即可往返。一句話,自駕、搭車出行非常便捷。白龍村是難得的好地方。
  • 小坡村裡看變化|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
    「小坡村變了,變得我都快認不出了。」這是近年來多次前去採訪的記者郭然的感受。「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謝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小坡村繼續發展?小坡村人應該做些什麼?這是許多小坡村人在思考的問題。
  • 河圖洛書出大荔
    河圖洛書的文史出處在戰國時期,最有名的記載來自《易傳·繫辭》,時只知「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到底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直到宋代初年華山道士陳摶在《龍圖易》中提出「龍圖三變」高論才明了,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河圖洛書方以圖像形式為世人所熟知。
  • 走進大安村—大港翠果冬棗產地
    河的對岸磚石砌築,河堤上綠樹成蔭,黃綠的田野一望無際,一塊塊整齊冬棗樹林,果實纍纍。    一排排樓房掩映其中,十米河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婉轉縈迴的在村邊穿過,大安村紅頂、白牆、綠地、河流似一幅很美的田園畫卷。據記載:民國初年,曹錕部隊來此測量,在其駐地周圍挖溝,以藍旗為記,故稱藍旗溝。後來陸續有人來此開荒種稻,各自形成農民聚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