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一句「惡語」所帶來的果報有多嚴重,佛用一個故事揭曉

2020-12-23 凡心問禪

廣結善緣,感恩有您點點「關注」吧!此文字數「一千六百餘字」閱讀時長預計需要6分鐘!

在當下,有很多人覺得「因果之說,只是佛門中忽悠他人的一種手段。」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古人云:「不要以為無人知曉,虛空中有注視你的眼睛,善惡臨終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就是在敘說「因果報應,並非虛談。」

對於不明因果之理、不信因果之人來說。往往遇到事情,都喜歡抱怨,甚至於做出種種傷害他人之事。如惡口而言,大部分都覺得「辱罵」了就辱罵,反正我贏了沒有吃虧。但實際上,卻是自己已經吃了大虧。你罵他人,他人不理你是在修「忍辱」。而你只要一張口罵人,其實就已經種下了惡因,有這個惡因,果報自然你也逃不了。

關於「惡語」在當下其實很普遍,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勾心鬥角」。無論在何處,我們皆可以聽聞到很多「惡語」。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句「惡語」,往往就會給我們鑄下大錯。在佛教諸多典籍之中,佛就講過這麼一個故事,以此告誡諸比丘和眾生惡語的果報到底有多嚴重。

佛陀住世期間,在舍衛城中有一位富豪,名叫「師資」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他準備了各色各樣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諸僧眾。佛陀受過其供養,又開示一番之後,就帶領諸比丘回到精舍。

在回去精舍的路上,佛陀和諸比丘在河邊大樹底下休息之時,從樹上跳下來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陀的缽具之後,馬上就跳入了樹林,一會會就出來了,並且在缽中裝滿了「甜蜜」。

此猿猴來到佛陀跟前,雙手恭敬地將缽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其缽,並且將缽中的甜蜜分施給諸比丘,令猿猴多得其福報。猿猴看到佛陀的一舉一動,歡喜跳躍。此事之後沒過多久,猿猴便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大富豪師資家中。在他出世之時,師資家中所有的食具,都裝滿了蜜糖。師資夫婦覺得奇異,遍給這個孩子取名為「蜜勝」。

光陰如劍,歲月如梭,一轉眼過了幾年,蜜勝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厭煩塵俗,想要出家,在得到父母的允許之後,蜜勝到祇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為他前世供佛的功德,所以成就了他很快就證到了果位。

在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除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熱渴異常,大家都想要一杯飲料。這時蜜勝比丘,將空缽往空中一擲,然後用雙手去接時,缽中已盛滿了佳蜜。並且將這些佳蜜,送給眾僧解渴。在回到精舍之後,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說;「蜜勝比丘過去修的是什麼福?為什麼能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夠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猿猴求借缽具,裝滿了佳蜜前來供養佛陀和僧眾嗎?由於他的喜心施捨,死後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供養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佳蜜。」

在佛陀說完之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是什麼因緣造成,才墮生為猿猴的?」這個時候,佛陀看了看四周,已經圍繞了很多弟子。

佛陀看了看他們說道;「蜜勝比丘會墮為猿猴,那早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了。在當時是迦葉如來住世弘法,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見另外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同猿猴一樣,因此種下了惡語之因。而這個惡語的果報,使他墮落為猿猴,但他後來知道自己錯了,並且向那一位比丘懺悔,從而免墮地獄受苦,並因此殊勝因緣,猿猴能夠遇佛的度,今生也很快證的阿羅漢果。」

在佛陀講完之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會招來不可思議的苦報。因此在往後修行之中,時刻告誡自己需要善護口業。因為一句惡語的果報,就讓一位比丘受到如此嚴重的果報,更何況我們還是愚痴凡夫。

因此,無論學佛與否,這「善護口業」是必須要做好的。若不能善護住自己的口業,一句惡語接著一句惡語,那麼所種下的惡因有多大,而自己需要受到的果報又有多大。從此佛陀開示之中,就能很好得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一直都在,不要以為不信,就不會受到的該有的果報。

人本是塵間物,有不甘而頓悟。

緣能有幾分福,來禪去皆是空。

感恩閱讀、分享、關注、南無阿彌陀佛!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相關焦點

  • 因果報應:因「邪淫」而帶來的果報,到底有多嚴重,你不可不知!
    這位宰相為了作樂,特地請工匠建了一個寬闊無比的睡房。在這睡房之中,放置了一個大床,周圍環繞了很多張小床,並用金玉做成了屏風,翡翠做成了帳幔將其一一分隔開來。並且精選了諸多妙齡美女住於小床,自己則居住於中間大床之上,然後輪番作樂,日日如是。這王甫的母親見到二字如此縱慾,心如刀割。
  • 佛教: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嚴重!
    因果報應就是因緣和果報,因果就是前因和後果,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前因和後果,你若能仔細去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世上沒有一件無因之果的事,也沒有一件無果之因的事。無論你當下正在經歷任何事情,你當下的經歷都是過去的行為,來帶的一個結果,如果沒有過去就不會有現在,更不會有將來。
  • 民間故事:寡婦的因果報應,前後因緣令人唏噓不以
    」而今日我們所承受的果報,皆是由於往日所造的因成熟感召而來。但世間之人常常不能察覺到這其中的緣由,當世人在種因的時候,常常不自知,等到果報來臨時,想要再避免卻也回天乏力。種因必會得果,只不過這果報有時來得早,有時又來得比較晚,但不管早晚,它終究會到來。小到境遇的順或不順,大到生死沉浮,都是因因果往返循環感召。
  • 真的存在因果報應嗎?聽108歲高僧講的這個故事,讓人心向善
    中國古話也曾經說過:「自作孽不可活」,很多人自作聰明,自欺欺人,做了許多壞事都以為沒人知道,卻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任何事情都逃不過因果循環。其實,很多人都懷疑因果的存在,畢竟凡塵不過幾時載,而因果通三世,有時候,看不到因果也實屬正常。但是,因果報應確實是真實不虛而存在的。接下來讓我們聽一聽高僧給我們講的故事,真真切切感受因果的力量。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楞嚴經》上註解:「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這一生多劫難,多災禍,言語不慎,用詞不當是非常重要的禍根來源。關於口語危害,無論是世俗還是佛家,都有描述。譬如晉·傅玄所著的《口銘》中有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以及佛家常說的:「嘴是福禍門,舌是利害本」,這兩者雖然出處不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
  • 千萬不要輕易說別人的缺點和毛病,後果很嚴重!
    有的人熱衷於說些沒用的閒話、廢話,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綺語。自己的經歷在別人不問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說。如果有人想知道,在對他有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說一些。惡語這個罪過非常嚴重。因為人只要生起一剎那的嗔恨心,就會摧毀相續中所有的功德、福德和善根。你讓他傷心,讓他生氣,他就會毀壞這些,這等於你毀壞了這一切!這個罪過非常嚴重。
  • 造口業的果報很嚴重!教你一個生氣時避免口業的佛咒!
    文:佛學日曆脫口而出的話,非常嚴重,善舍曾經做過,非常後悔,因為造口業的果報太嚴重了!善舍因為說錯話,犯口業,有後悔過,你,有沒有呢?有一個佛典故事,就是講口業到底有多可怕的。在迦葉佛時代,一位老僧人帶著小沙彌修行。
  • 高僧說,這4種話不要說,會感召不好的因緣果報
    」福與禍是途經不可尋求的,全靠自己的言行感召而來;做善行善就會產生福德,做惡行惡就會招來禍端,這種善惡報應,就像影子一樣,會緊緊跟隨著你,不會有絲毫差錯。在佛教中還有一個偈子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偈子告訴我們,你想要得知過去生中自己是什麼樣的?
  • 佛法:這四條因果報應,越早知道越有福氣!
    《易經》上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人的智慧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世間因果報應,真實不虛。」佛家對因果報應更是深信不疑。佛家說:「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所為者是。」
  • 佛教講究因果報應,那為什麼總是「好人不長命,惡人無報應」?
    佛法講究「因果報應」,每個人的命運如何,皆和他過去所製造的「因」有關,實際上很多人卻發現,生活中善惡顛倒,壞人一生囂張狂妄,好人卻被各種苦難纏身,這似乎和「因果」相反,讓人很難去認可佛家之言。其實,因果有一個複雜的體系,它並非短期內的因果報應,佛家認為它「通三世」,也就是前、今、來世。前世犯下的因,會形成今天的果報,而這輩子所造諸業,還會讓來世受到影響。因果並非是當下業果報應,很多人只看到惡人今生犯下的惡果,沒看到他們上輩子所修得的福報,以至於對修佛產生懷疑。
  • 佛教:傷害四種人,會折損陰德,果報嚴重!
    當你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到自己,在我們身邊有四種人,你千萬不要去傷害,因為傷害這四種人,會折損你的陰德,果報嚴重。雖然佛家常說:眾生平等。但其實是指眾生的佛性是平等的,每一個眾生之間,其實是有差異的,如果你傷害一隻螞蟻,果報可能並不嚴重,但如果你傷害的是你的父母,這個果報就會非常嚴重。
  • 佛教講:因果報應,自作自受,那為何還會殃及子孫?背後道理很深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因果有報,善惡難消。因果問題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典籍中,如《周易》、《尚書》、四書五經,都記載有很多因果的道理。但佛教講的是三世因果,所謂因果通三世,在中國典籍中記載的基本都是一世的因果,因此擴展到三世因果,乃至多生多劫的因果關係,就令很多人難以相信。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感召來的,所以想要人生事業順暢,家庭吉祥,積德向善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又因必有果,我們與人為善,將來所遇到的事也都是善的。行善的前提,先做到不去作惡,不然就像往有洞的桶裡注水一樣,一邊積福,一邊折福。行善就要做到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男人邪淫,因果報應」:這3種人,「色慾」厚重,要及時自省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01前言其實在佛教當中已經分為正淫和邪淫,而邪淫是佛教禍是當中最嚴重的一條戒律其實用通俗的話語來講,就是按照佛門和佛教的戒律來要求的話,那一些觸犯到邪淫界的人,就會受到很嚴重的果報。因為邪淫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而我們在生活上經常所聽到的色慾心,也就是我們佛教當中所講的淫慾的心。
  • 果報是通三世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果報是通三世的。我也曾經有一些同修在跟我們探討一些發生的情況,這個人挺善良的,怎麼人生這麼不順利?其實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當事人有沒有懷疑因果報應?大家學佛的這幾年,看到一些現象,有沒有曾經傷腦筋?有沒有曾經懷疑過:怎麼是這個樣子?所以明理很重要,理得心才能安。不然遇到很多事情,自己就打煩惱了。
  • 佛說:命運坎坷,離不開因果報應,能做到這2點,福報自來
    發人深省的一句話:「人間很美妙,但是下輩子不會再來了,俯首敬紅塵,來世不做人,紅塵三千多磨難,世間百態如雲煙。」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但人生中就是充滿了坎坷,命運總喜歡捉弄人。由此可知,命運在於自己的行為,都是因果報應的驅使。很多人不相信因果,所以肆意妄。如果不相信因緣果報,那麼請想一個問題,今天有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你不要看現在沒有報應,看三年後,看五年後,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就會發現,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 佛教:因果報應,有3種情況,人生並非偶然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境遇,都是偶然,其實哪有那麼多偶然,看似偶然,都是理所當然,這其中的因因果果,哪是普通人所能洞察的。當我們看到惡人享福,善人受氣,就埋怨老天不公,懷疑因果,殊不知因果通三世,眼見不一定為真。有人說人死了就結束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對於學佛人來講,修行就失去了意義。
  • 常做善事卻常遭厄運,因果報應可信嗎?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現實生活總離我們所期望的相去甚遠。反省平生助人為樂,關愛親朋好友,鄰裡和睦,各種賑災募捐重病籌款也不吝錢財,各種愛心公益獻血捐資也沒少做,為什麼我還是那麼衰呢?佛說因果報應可信嗎?
  • 極其可怕的真實因果報應事例
    筆者有一位同事張教授,有一次與筆者談論因果現象一事時表示,他根據自己許許多  小時候在一個村子裡生活過幾年,現在回想起來,從村頭數到村尾,就數不出幾家真  我婆舅是徐州人,今年64歲了,有一子兩女。他曾經是我們村裡最有錢的人家,風我叫徐一竹,遼寧省沉陽市人,現居住於新民市。我所殺的是一條一米長的野生黑鯰魚,是我春節收到的禮物。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