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越南,繞不過去的就是「胡志明」這個人,此人被譽為「越南之父」,曾經,穿梭於中國與越南之間,為了越南的獨立,吃盡苦頭,付出非常之多。
1945年8月26日,在日本投降後的第11天,胡志明回到越南並宣讀了《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
在那一刻,無數胡志明的夥伴,很多胡志明的學生,都留下了激動的淚水,畢竟,越南有了自己獨立的國家。而胡志明在中國的那些老朋友們,周恩來、陳賡等人也為胡志明感到高興,發去了賀電。
不久,胡志明等人開始統一思想,統一文化,其中,對於官方的文字統一為「越南國語」,而在越南使用了兩千年左右的漢字,則完全退出了越南的文化舞臺。
為何要廢除漢字?胡志明此舉到底是為了什麼?
1、漢字普及已經斷代,重新撿起來不容易。
越南,在中國悠長的歷史當中,大多數時間都和我們關係非常密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讓大軍收服南方一帶,並在廣西、廣東等地設了三個郡,其中,越南的北部就屬於「象郡」。
幾十年後的漢武大帝,在滅了南越國後,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其後的一千多年歲月裡,從西漢到東漢,從東吳到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再到五代十國的南漢時期,越南中北部都是華夏各王朝的直屬領土。
公元968年,越南的第一個獨立王朝誕生了,叫丁朝,從這之後,越南從華夏直屬地變成了藩屬國,直到1885年中法戰爭後,中國清政府與歐洲法國籤訂了《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從此,華夏和越南漸行漸遠。
無論是華夏的直屬也好,還是藩屬也罷,越南在兩千年的歲月裡,官方語言一直是漢語,這可以從越南很多的古建築看得出來。那時候的越南人,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寫的都是方塊漢字,而越語更像是方言。
漫長的歷史中,越南本土也誕生了一種文字,叫「喃字」,是越南人的一種改良品,是契合越語的,這時方便越南底層百姓使用的方塊字,讀寫一致,但看起來比漢字更為複雜。不過,喃字一直是漢字的一種補充,沒有成為所謂的主流。
1885年,法國人來了後,逐漸地開始改革文化系統,試圖推廣法語,普及法語。這是對越南原有文化體系的一種巨大衝擊。
不過,法語也不是那麼容易學的,學堂裡的年輕人學起來還可以,其他人太費勁。當然,胡志明的法語是一級棒的,曾經留學法國,並和在法國的周恩來成為了親密朋友。
在推廣法語的時候,越南還產生了一種適合他們的羅馬拼音文字,這就是後來越南人所說的「越南國語」。
大家想一想,從1885年到1945年,整整60年時間,漢語沒有被官方使用,也沒有被學校使用,那會怎麼樣?只會有一種結果:懂漢語的人越來越少,出現嚴重斷代。
1945年,胡志明的選擇來了,是撿起斷代了的漢語和漢字?還是採用新的語言和文字?權衡再三,越南廢除了漢字,讓漢字徹底退出了越南。
當然,「漢語斷代」只是一個原因,廢除漢字還有其它原因。
2、漢字不好學,不好普及
漢語好不好學?我們當然覺得好學,不過,在很多老外看來,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而方塊漢字書寫起來更是不容易。
就連我們民國時期的錢玄同等大師級人物,都拋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言論,影響了當時很多人。何況越南的胡志明等人乎?
當時,對於文字使用上,胡志明等人有四種選擇:一是普及了幾十年的法語,二是越南本土的喃字,三是漢字,四是越南所謂的「國語」。
如果把遙遠的歷史放置一邊,僅僅考慮文字的容易普及性,不難得出結論:漢語和漢字普及最難,越南的本土喃字普及也不容易,法語相對容易,最容易的,是所謂的越南國語,就是那個羅馬字母改良過的拼音。
文字普及性越弱,文盲脫盲越慢,對於國家發展越不利。
而剛建了國的胡志明等人,巴不得越南小步快跑,超越周邊小國,最好是能追趕上一眾大國。美好的理想,常常能促使人做出最為激進的行為,於是,胡志明等人對新的「越南國語」青睞有加,這意味著重新開始,也意味著要選擇放棄歷史的連接工具。
如今,在越南的那些年輕人,對於古建築上的文字大多不認識,而對於越南的古老歷史沉澱,也無法解讀,當然,那些懂漢語,會漢字的專業人才除外。
一句話,胡志明等人選擇廢除漢字,和他們的當時具體情況有關。
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下一條。
3、不願意成為中國的「文化附庸國」
何謂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在胡志明等人看來,那就是和過去做個了斷,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價值體系,要減少其它國家對自己國家的影響。
想想也是,如果胡志明選擇了繼續使用漢語,那麼,越南的百姓怎麼看歷史?看到自己原來是華夏的一部分,作何感想?會不會有重新投入華夏懷抱的念頭?
從另一層面講,如果越南上下都使用漢語和漢字,勢必,新時代的小國越南會被隔壁鄰國深深影響,從文化到經濟,從政治到人文,越南很難脫離開來。
如此一來,越南就會成為中國的文化附庸國。
越南的獨立,並不是想附庸於誰,而是想成為獨立的自己。所以,法語文化是他們要廢除的,而漢語文化也是他們要放棄的,只有這樣,越南人才會漸漸有所謂的文化自信,才會有強烈的民族精神。
胡志明等人想要打造的是一個嶄新的越南,而不是回歸歷史,回歸原有文化,哪怕如此失去很多,他們也願意失去。
從國家層面來說,此舉看起來沒有大錯。
不在文化上附庸於中國的越南,後期在政治上也慢慢和中國疏遠,即使胡志明時期和中國關係不錯,即使越戰時期中國又是派人又是給錢,都沒有暖和了越南的心,而且在1979年和我們幹了一仗,讓中越關係直線下降。上世紀九十年代後,中越關係才漸漸升溫。就算如此,如今的中越關係,也沒有恢復到越戰前的水平。
總體說來,胡志明在1945年建國後,廢除了漢字,這是有三個原因決定的:一是漢字斷代已經60年了,重新撿起來相當不容易;二是漢字、漢語學起來難,普及不容易;三是胡志明想謀求文化上的獨立,打造越南人在文化上的自信,不願意成為文化附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