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罷黜儒家後儒家第一次廷爭

2021-02-23 新經學

西漢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學,「置五經博士」(《漢書·武帝紀》)。班固評論這件事說:「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書·武帝紀贊》)

有學者認為,就在這年,儒家作為百家之一,被褫奪官方學術地位。過去立於官學的《孟子》博士官,遂失去其職。錢大昕《潛研堂答問》:「問:劉子俊(劉歆)《移太常博士書》言:『孝文帝時,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據趙邠卿(趙岐)《孟子題辭》,則《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孝文帝時皆立博士,所謂『傳記博士』也。此等博士,未識罷於何時?曰:《漢書》贊武帝云:『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以《本紀》考之,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則傳記博士之罷,當在是時矣。」

其後五十年間,漢武帝參考六藝經術,因時勢制其便宜,採取靈活多樣的措施治國。儒家歷來的主張多被冷落。漢武帝發動規模龐大的打擊匈奴的戰爭,在野的儒家不同意。漢武帝為支持戰爭而實施的鹽鐵酒榷què國家專賣財政,在野的儒家不同意。

漢武帝崩,昭帝繼位,大將軍霍光主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開鹽鐵會議,把天下的讀書人,一共六十多人,召集到京師,討論鹽鐵酒榷等問題。

政府方面參加討論的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史、御史等官僚。民間來的學者,有「賢良」即有功名的讀書人和「文學」即無功名的讀書人。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史、御史等官僚為一方,支持朝廷現行財政。賢良文學為一方,反對朝廷現行財政。丞相田千秋居中主持。

賢良文學的學問,是「六藝經術」和「儒家思想」的混合體,正如當年董仲舒一般。這種學者,依照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確立的名謂,可稱作「儒者」。

賢良文學儒者們「願罷鹽鐵酒榷」(《鹽鐵論·本議第一》)。他們一方面依據六藝經術大量引用《詩》《書》《論語》等經典,另一方面多次引用儒家孟子、董仲舒等之言行,作為立論依據。其引據孟子之處,摘錄如下:

1.孟子云:「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蠶麻以時,布帛不可勝衣也。斧斤以時入,材木不可勝用。田漁以時,魚肉不可勝食。」(《通有第三》)

2.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勢,不能一朝居也。」(《論儒第十一》)

3.孟子適梁,惠王問利,答以仁義。趣舍不合,是以不用而去,懷寶而無語。(《相刺第二十》)

4.孟子曰:「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順其惡。」(《孝養第二十五》)

5.孟子曰:「野有餓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檢也,為民父母,民饑而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何異乎以刃殺之,則曰非我也,兵也?」(《水旱第三十六》)

6.孟子曰:「堯舜之道非遠人也,而人不思之耳。」(《執務第三十九》)

7.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也。」(《取下第四十一》)

8.孟子曰:「君不鄉道,不由仁義而為之強戰,雖克必亡。」(《伐功第四十五》)

9.孟子曰:「觀近臣者以所為主,觀遠臣者以其所主。」(《大論第五十九》)

賢良文學引用孟子、董仲舒等的儒家言行攻擊朝廷現行財政,可算作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的第一次廷爭。

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丞相史、御史們認為鹽鐵酒榷「罷之不便」,辯論中他們不但譏諷儒家思想,有時也譏諷當時立於官學的六藝之術。據《鹽鐵論》一書描寫,論戰甚至上升為人身攻擊,於是場面如戲劇演出焉。

相關焦點

  • 蔡仁厚先生:儒家經教與人文教化--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主題演講
    但五四時代的人,似乎不了解這層道理,以為尊儒﹑讀經,就是思想獨裁,學術獨霸,所以反對「讀經」,又誤解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話,認為這二句話,便是儒家思想獨裁的鐵證。事實果眞如此嗎?當然不是。我們知道,在先秦時期,諸侯之中就有立百家博士官(學官)的。秦朝仍其舊,西漢之初亦然。董生所謂「罷黜百家」,只是罷黜諸子百家的博士官,而不是罷黜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
  • 是誰「製造」了漢武帝?
    《資治通鑑》採用《漢武故事》       田餘慶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提出漢武帝與衛太子之間存在著政見之爭。漢武帝持續對外徵伐,衛太子則有「守文」的傾向;漢武帝多用酷吏執法之臣,而衛太子則獲得寬厚長者的支持。然而,檢視《漢書》的相關記載,卻看不出有田餘慶所說的現象。
  • 【「法家的法即儒家的禮」略辯】
    不獨韓非子,便申不害,太史公亦謂之「本於黃老而主刑名」。(6)夫以太史公之殫見洽聞,豈不知儒法尊禮法而黃老反禮法耶?退而言之,陳氏若謂尊禮法與反禮法乃儒法與黃老之塙然之別,則輕仁義和重仁義又何嘗不是法老與儒家之塙然之別耶?設謂上雲無非偏頗卮言,則該段中「法家的法即儒家的禮」之論的然繆矣。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我們應該為孔子平反,還孔子和儒家一個公道,儒生的儒教不是儒家
    首當其衝的,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把矛頭指向了孔子、指向了儒家,甚至連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懷疑,都否定,認為西方的什麼都是好的。更有甚者,當年還有個所謂的學者,建議把中國的漢字改為拉丁文。一個國家,不怕亡國,怕的是文化亡了,文化如果沒有了,那麼這個國家就真的亡了。拿同期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比較,古埃及早已物是人非,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的人雖然還在,但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區別。
  • 儒家思想的生死觀
    這裡,我就先談論下影響我們巨大的儒家思想對生死的看法。未知生,焉知死在儒家經典的《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的弟子季路因如何侍奉鬼神的事來請教孔子,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好鬼呢?」季路又問到:「什麼是死呢?」孔子說:「活都還沒活明白,怎麼能知道死呢?」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忠誠、信用」的信徒儒者們看重忠誠、信義而非金銀財寶,他們也不貪圖廣袤的家田而是把信任當作自己的家產。
  • 儒家平天下,憑什麼?怎麼平?
    到秦統一,一排查,禍亂的根源是個體崛起,自己成功的緣由是大量的啟用了「自由人」,這些人是自己成功的關鍵,恐怕有朝一日也是萬世帝業的掘墓人吧,而一個勁的還在鼓吹個體崛起的是儒家,你非得去平天下,就不知道消停消停嗎?辦了吧。
  • 「儒家」——楊涪林
    ▲「儒家」楊涪林策劃:阿輝撰文:陶然攝影:林昊編輯:羅傑認識楊涪林,是個意外——美的意外。,阿輝的一聲招呼,讓我把楊涪林又多打量了幾眼:一派謙和的儒家形象,腦袋裡突然就蹦出八個字——「士人之氣、君子之風」。認識過後,走進楊涪林那間古色古香的創作室,桌案上正好有一本《子昂詩集》,一問,原來楊涪林和寫下《登幽州臺歌》的陳子昂,同是四川射洪人。有意思,儒家風範君子氣、一是今人一古人,冥冥之中,自有關聯啊。
  • 九儒十丐:在金朝,儒家思想是如何由繁盛走上衰落的
    其中儒家思想獨佔鰲頭,居於主體地位。那麼,儒家一派怎樣上升為主流思想的?和其他思想關係如何?有何特徵與價值呢? 金朝建立後,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君主專制的加強,與漢化同步進行的儒家文化,經過三次演變,主體地位牢固地確立起來,並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衝擊。
  • 儒家有「三禮」
    儒家「三禮」都有哪些「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這三本書,是儒家有關「禮」的三部經典。《周禮》是「三禮」之首,這部書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捨彙編而成。《儀禮》主要是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儒家學者為解釋說明《儀禮》而寫的文章選集。
  • 墨子為什麼反對儒家的「禮樂」?
    儒家特別重視禮和樂,主張以禮樂教化民眾。禮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並固定下來的儀式,儒家主張,一個人從生到死都應遵從相應的禮儀規範;在行禮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音樂。儒家思想認為禮樂是對人類感情的彰顯和節制,是合乎人的性情的,對人的性情有調節和安慰作用。
  • 儒家思想與中國式腐敗
    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傳統政治的指導思想——儒家思想。只要有儒家思想做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它就必然會帶來中國式的腐敗。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認為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儒家「性本善」思想必然造成反腐不力的局面。  儒家思想的邏輯起點是「性本善」,《孟子?公孫丑上》篇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儒家傳統與企業創新:文化的力量
    ,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能夠造就現代科技發展和經濟騰飛的奇蹟。那麼,儒家文化到底對當代企業技術創新有何影響?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儒家傳統又具有怎樣的時代價值和功能?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綜合運用典籍解讀、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方法,試圖從非正式制度視角系統考察儒家文化及其隱性價值規範對當代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理。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儒家文化能叫「儒教」嗎?儒家和佛教、猶太教的關係哪個更近?
    有人認為,儒家文化沒走向宗教是一種幸運,這使得中國文化更加務實、更有實用性,少了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如上帝、皇天。對於這個問題,應當辨證來看。一,儒家文化不是沒有宗教因素。如果把宗教視為一種高度結構化的社會現象,如有宗教經典和宗教機構,有專門的儀式和神職人員,則儒家文化不能算是宗教。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儒家道德的一種解讀
    梁漱溟先生在一篇談《道德為人生藝術》的文章中,憶起與泰戈爾的一段談話,梁先生去的時候,泰戈爾正在和楊丙辰先生談論宗教問題,楊先生認為儒家為宗教,而泰戈爾則說不是。當徐志摩為泰戈爾介紹說梁漱溟是「孔子之徒」時,泰戈爾表示他很願意聽梁先生講一講儒家的道理。梁先生贊同泰戈爾的孔子儒家不是宗教的觀點,但卻不同意其所依據的道理。
  • 儒家的「儒」到底是怎麼來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從儒家的誕生,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儒釋道三家並立,直至宋明理學,到對儒教的批判,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完成的循環。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最最初的「儒」說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但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給他的思想冠上「儒家」之名,充其量只是一種學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孔子的思想甚至算不上當時的顯學。直至後世的不斷發展,在其弟子及傳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