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學,「置五經博士」(《漢書·武帝紀》)。班固評論這件事說:「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書·武帝紀贊》)
有學者認為,就在這年,儒家作為百家之一,被褫奪官方學術地位。過去立於官學的《孟子》博士官,遂失去其職。錢大昕《潛研堂答問》:「問:劉子俊(劉歆)《移太常博士書》言:『孝文帝時,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據趙邠卿(趙岐)《孟子題辭》,則《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孝文帝時皆立博士,所謂『傳記博士』也。此等博士,未識罷於何時?曰:《漢書》贊武帝云:『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以《本紀》考之,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則傳記博士之罷,當在是時矣。」
其後五十年間,漢武帝參考六藝經術,因時勢制其便宜,採取靈活多樣的措施治國。儒家歷來的主張多被冷落。漢武帝發動規模龐大的打擊匈奴的戰爭,在野的儒家不同意。漢武帝為支持戰爭而實施的鹽鐵酒榷què國家專賣財政,在野的儒家不同意。
漢武帝崩,昭帝繼位,大將軍霍光主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開鹽鐵會議,把天下的讀書人,一共六十多人,召集到京師,討論鹽鐵酒榷等問題。
政府方面參加討論的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史、御史等官僚。民間來的學者,有「賢良」即有功名的讀書人和「文學」即無功名的讀書人。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史、御史等官僚為一方,支持朝廷現行財政。賢良文學為一方,反對朝廷現行財政。丞相田千秋居中主持。
賢良文學的學問,是「六藝經術」和「儒家思想」的混合體,正如當年董仲舒一般。這種學者,依照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確立的名謂,可稱作「儒者」。
賢良文學儒者們「願罷鹽鐵酒榷」(《鹽鐵論·本議第一》)。他們一方面依據六藝經術大量引用《詩》《書》《論語》等經典,另一方面多次引用儒家孟子、董仲舒等之言行,作為立論依據。其引據孟子之處,摘錄如下:
1.孟子云:「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蠶麻以時,布帛不可勝衣也。斧斤以時入,材木不可勝用。田漁以時,魚肉不可勝食。」(《通有第三》)
2.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勢,不能一朝居也。」(《論儒第十一》)
3.孟子適梁,惠王問利,答以仁義。趣舍不合,是以不用而去,懷寶而無語。(《相刺第二十》)
4.孟子曰:「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順其惡。」(《孝養第二十五》)
5.孟子曰:「野有餓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檢也,為民父母,民饑而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何異乎以刃殺之,則曰非我也,兵也?」(《水旱第三十六》)
6.孟子曰:「堯舜之道非遠人也,而人不思之耳。」(《執務第三十九》)
7.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也。」(《取下第四十一》)
8.孟子曰:「君不鄉道,不由仁義而為之強戰,雖克必亡。」(《伐功第四十五》)
9.孟子曰:「觀近臣者以所為主,觀遠臣者以其所主。」(《大論第五十九》)
賢良文學引用孟子、董仲舒等的儒家言行攻擊朝廷現行財政,可算作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的第一次廷爭。
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丞相史、御史們認為鹽鐵酒榷「罷之不便」,辯論中他們不但譏諷儒家思想,有時也譏諷當時立於官學的六藝之術。據《鹽鐵論》一書描寫,論戰甚至上升為人身攻擊,於是場面如戲劇演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