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因為什麼認識了莫言?
我想,比起他的作品,大多數人認識莫言是因為他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如同屠呦呦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醫學獎一樣,這本該是一件值得讚譽的事,可若干年後的莫言卻感慨道:
"倘若能預知後事,當初真不該屁顛顛一路小跑,真去斯德哥爾摩領回那個獎盃。"
面對如此至高無上的榮譽,莫言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
讓我們先回到2012年的10月11日,正在高密老家電視機前"葛優躺"的莫言,很錯愕地接到一個從瑞典上空掉下的"頂級餡餅"——諾貝爾文學獎。
對於莫言來說,那個金燦燦的西方特質杯子,委實不免燙手,因為自從拿起這個獎盃,無論網絡上、現實中,不管是同行還是讀者,罵聲四起,來勢洶湧。
難道這是所謂的"人紅是非多",再或者是"樹大招風"?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級大獎,是由西方設立評選沒錯,但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等不也都是西方評出來的嗎?為何一定要厚此薄彼?
從語言環境、歷史、文化等角度看,可以說一國文學是有國界的,不是世界性的,但文學中所蘊含的真實、樸素、激蕩的情感,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學作品中對人性的剖析,對社會的洞察,也存有人類基礎共鳴。
就敝身觀感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斷定為胡攪蠻纏,並且頗為如此變異的輿論生態而沮喪。在我看來,莫言獲獎,說到底還是因為他的創作,他的作品。可是,很多甚至沒有讀過他作品的人都開始跟風"圍毆"他,不妨先從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予莫言的頒獎詞開始了解:
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他很好地描繪了自然。""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馬爾克斯之後的多數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語言辛辣。""莫言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被人遺忘的農民世界,雖然無情但又充滿了愉悅的無私。每一個瞬間都那麼精彩。作者知曉手工藝、冶煉技術、建築、挖溝開渠、放牧和遊擊隊的技巧並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筆尖描述了整個人生。"
在頒獎詞裡,諾貝爾文學獎朱曦帕·瓦斯特伯格稱,莫言將一個被人遺忘的農民世界在我們的眼前崛起,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傳海報"。莫言所呈現是遮羞布後的事物,莫言不想去美化每一個人物,而有關醜化,只能說原本醜陋的事物是無須醜化的。
正是因此,罵他的人甚囂塵上,但沉默的才是大多數。
謾罵之外,也曾有網友這樣評論到:" 莫言長篇以《生死疲勞》最瑰麗宏闊,尤記得四年前讀這本書時通宵達旦,難以釋懷的情境。只有真正讀了莫言之後,你才會理解瑞典皇家學院那些人不是吃素的,人家可是目光如炬,心明似鏡。據我的閱讀涉獵,當下中國文學的確只有莫言當之無愧堪領此獎。"
"莫言的創作力是一流的。"
"莫言的作品富有批判性,能啟迪人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站在人民的立場出發,很受人民的喜愛。"
……
不得不說,莫言的創作來源就是他的生活,他來自高密,兒時經歷過被欺辱、忍飢挨餓的歲月,那一切都深深印刻在了莫言的記憶裡,所有創作都是一種"尋根"。
就拿其中飽受爭議的一部《豐乳肥臀》來說,不少評論家批評為"低俗"、"不堪入目",甚至是"羞辱母性"。但是是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認為,你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去讀,就會看到什麼東西。我看到的《豐乳肥臀》中的典型人物是母親和上官金童,以及八個姐妹,她們的夫婿、子女。母親的形象是偉大的,閃耀著光芒,她是聖母瑪利亞,母親身上具有最頑強的生命力,生命力不是自己苟延殘喘地活著,而是在困難的時候仍然引領新的生命。
"豐乳肥臀"四個字是對女性身材一種美好的描寫,但書中的女性無一不經歷了悲慘的命運,在困難面前隱忍和堅忍,"豐乳肥臀"是對中國女性的讚美。母親唯一的兒子上官金童患有嗜乳癖,刑滿釋放歸鄉已四十二歲,一事無成,先後被獨乳老金、外甥鸚鵡韓、司馬糧接濟,最後被騙窮困潦倒一事無成——這是一個悲劇人物。
不得不說,《豐乳肥臀》讓人頓感沉重,生命即使不堪重負,也承載了最沉重的東西。莫言說,認識人類之惡、自我之醜,認識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各異的悲慘命運,這才構成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悲憫。對人生解剖後的深厚悲憫,你讀懂了嗎?
很多人被標題和其他人的評價所影響,卻不知道自己錯失了多麼有價值的經典。點擊商品卡下方即可下單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