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什麼?第一反應定然是無所不能的機器人,雖然在人們的想像中人工智慧總與機器人脫不了關係,不過單「機器人」一詞並不能完全代表人工智慧。
什麼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從人工智慧定義與研究領域來看,人工智慧包含機器人,但又不限於機器人。這些人工智慧領域從字面看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阿爾法狗大勝人類圍棋大師到自動駕駛技術;從日常與Siri、小愛同學、小度調侃,到微信語音轉化、谷歌翻譯、圖文轉換等等,其實都與人工智慧相關。
人工智慧的前世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那麼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起源肯定與計算機發展有關。的確說起人工智慧起源,不得不提兩位偉大的科學家。
第一位「計算機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他曾於1936年,發表名為《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的論文,論文中,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而後又在1950年10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可謂是拉開了人工智慧的序幕。
而另一位「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當圖靈在1950年提出機械能思考的問題,馬文·明斯基於同期也開始著手研究此類問題,在1951年提出了關於思維如何萌發,並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論,建並造了一臺學習機,名為Snare,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其目的是學習如何穿過迷宮,也是人工智慧研究中最早的嘗試之一。而後在1956年他與麥卡錫、香農等人一起發起「達特茅斯會議」並提出人工智慧概念,更在兩年後,在麻省理工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大大推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
人工智慧萌芽可能追溯更遙遠
雖古代無法與現代人工智慧技術同日而語,但是人工智慧思維的雛形卻早已產生,早在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列子·湯問》中「偃師獻技」這一在戰國時期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所獨創的科學幻想寓言,便描繪了一名叫偃師的匠人,其技藝精湛,以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等材料,製作出一個的形似真人歌舞演員,能歌善舞,而且還有思想感情,甚至有了情慾,可以假亂真。寓言中的所描繪的自動人偶,正與現代人工智慧機械人異曲同工。
而在2000多年前的西方,古代先哲亞里斯多德在《工具論》中談到:「對象決定內容,特定的對象決定特定的內容」,這正與初始計算機所應用的核心內容——特定的程序解決特定的問題同出一轍。
由此來看也許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的發展,並不是近代的突發奇想,而是歷史的必然性,也是世界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