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起源於近代?或許它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2020-12-26 騰訊網

人工智慧是什麼?第一反應定然是無所不能的機器人,雖然在人們的想像中人工智慧總與機器人脫不了關係,不過單「機器人」一詞並不能完全代表人工智慧。

什麼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從人工智慧定義與研究領域來看,人工智慧包含機器人,但又不限於機器人。這些人工智慧領域從字面看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阿爾法狗大勝人類圍棋大師到自動駕駛技術;從日常與Siri、小愛同學、小度調侃,到微信語音轉化、谷歌翻譯、圖文轉換等等,其實都與人工智慧相關。

人工智慧的前世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那麼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起源肯定與計算機發展有關。的確說起人工智慧起源,不得不提兩位偉大的科學家。

第一位「計算機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他曾於1936年,發表名為《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的論文,論文中,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而後又在1950年10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可謂是拉開了人工智慧的序幕。

而另一位「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當圖靈在1950年提出機械能思考的問題,馬文·明斯基於同期也開始著手研究此類問題,在1951年提出了關於思維如何萌發,並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論,建並造了一臺學習機,名為Snare,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其目的是學習如何穿過迷宮,也是人工智慧研究中最早的嘗試之一。而後在1956年他與麥卡錫、香農等人一起發起「達特茅斯會議」並提出人工智慧概念,更在兩年後,在麻省理工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大大推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

人工智慧萌芽可能追溯更遙遠

雖古代無法與現代人工智慧技術同日而語,但是人工智慧思維的雛形卻早已產生,早在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列子·湯問》中「偃師獻技」這一在戰國時期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所獨創的科學幻想寓言,便描繪了一名叫偃師的匠人,其技藝精湛,以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等材料,製作出一個的形似真人歌舞演員,能歌善舞,而且還有思想感情,甚至有了情慾,可以假亂真。寓言中的所描繪的自動人偶,正與現代人工智慧機械人異曲同工。

而在2000多年前的西方,古代先哲亞里斯多德在《工具論》中談到:「對象決定內容,特定的對象決定特定的內容」,這正與初始計算機所應用的核心內容——特定的程序解決特定的問題同出一轍。

由此來看也許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的發展,並不是近代的突發奇想,而是歷史的必然性,也是世界的大勢所趨。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已經發展到深度學習 (DL),這是一個比較新的名稱,指的是從經驗中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 (NN)。 DL目前已廣泛應用到了工業和日常生活中。 您智慧型手機上的圖像和語音識別,以及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自動翻譯,就是DL發揮作用的兩個例子。
  • 涮羊肉的歷史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
    平時周末在家沒事的時候,就會約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去外面涮羊肉火鍋,特別是冬天的時候最適合涮羊肉了,那日子過得簡直是不要不要的,但是大家對於涮羊肉起源於哪個朝代
  • 秦始皇為什麼可以兼併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2000多年前
    當然這也是因為考慮到「讀史可以知興替」,只有將歷史了解的足夠通透,才能夠儘量避免重蹈覆轍。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中華民族歷經了數十個封建王朝,而其中最令人感慨萬千的大概就是秦朝了。秦朝自建號到滅亡不過持續了15年,但我們不可否認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興盛起始於秦朝。
  • 武術起源於我們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演變成近代的體育運動
    武術起源於我們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演變成近代的體育運動武術起源於我們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由原始的生產生存活動中,形成徒手或持器械的格鬥技術,演變成近代的體育運動,在世界各個地域的人類活動中都曾出現,如擊劍、泰國拳等。
  • 從「深藍」到「阿爾法狗」, 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大步
    2016年3月15日,谷歌圍棋人工智慧「阿爾法狗」(Alpha 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對弈並以4:1的成績獲勝,這場「人機大戰」成為人工智慧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也再次為人工智慧技術做了科普——   從「深藍」到「阿爾法狗」,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似乎也在預示著,人工智慧終將改變人類的生活。
  • 旗袍的樣式起源於清代嗎?聽聽學者們怎麼說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有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具備其內涵,未免有失偏頗」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是源頭應該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有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江南大學的崔榮教授在《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道「漢族的袍服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足的袍或褂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
  • 木屐起源於日本?其實不然,我國三國古墓出土木屐,足以說明問題
    說到木屐,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日本的傳統服飾。其實不然。木屐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莊子·藝苑》中說:「介子推燒樹,晉文公伐作木屐。」也可以看出,木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文獻典籍中的記載更為常見。
  • 人工智慧通過鏡子測試或許只是一個悖論
    人工智慧通過鏡子測試或許只是一個悖論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正在攻讀演化心理學研究生的Gordon Gallup在晨起洗漱時突發奇想:他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能完成剃鬚的過程,是因為大腦識別出了鏡子中的像正是自己的鏡像,由此驅動手臂肌肉,完成對面頰上殘餘鬍鬚的剃除。
  • 通過「自我意識」反思人工智慧
    人類在面對人工智慧時的思維悖論就在於,人工智慧被設置的初衷,是作為工具為人所使用,屬於人類的輔助工具,被以「工具理性」的思維來對待。而人類為了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服務,又希望人工智慧能自主學習和思考,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結構性矛盾。人工智慧一旦具有「自我意識」,從「它」成為「他/她」,或許會產生某種身份困惑,可能會尋求某種對自我身份的確認。
  • 從神權至高無上,到人主天下,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知道人就是神
    事實上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中國也是一個神明遍地的國度,如創世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伏羲演化河圖洛書、神農嘗百草、軒轅黃帝敗蚩尤統天下御龍飛升等等,這些神明以他們的神通造福於人,享受極高的尊崇與虔誠供奉。
  • 人工智慧AI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甲骨文
    直到近代一二百年前人們才意識到,這些曾被入為中藥的龜甲殘片上蘊含著的巨大歷史文化價值。不過遺憾的是,因為年代久遠,文獻缺乏,研究甲骨文殘片上的文字變得非常困難。歷史學家們一直在嘗試解讀它們,但是進展緩慢。完全解讀甲骨文曾被認為是不太可能的。
  • 高大上秀口語:原來No可以追溯到古英語
    事實上,英文中還有很多詞可以用來表達否定的意思,讓你say 「no」不再重複。  1。 No 不  Let’s start with the easy one。 No dates to Old English。  讓我們從簡單的開始。No可以追溯到古英語。  2。
  • 它起源於四川這座古城
    原來它起源於這裡。在四川有一座古城叫閬中,是四川省和南充市的一個縣級城市,兩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巴蜀重要的軍事重鎮,自從元朝和閬州升格為保寧府以來,閬中一直是川北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商業中心,明清時期,閬中甚至在四川省服役了20年,到目前為止,清代唯一規模最大的四川貢院就在閬中。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看見它的名字,第一反應,為什麼叫蜻蜓眼?而不是兔子眼、貓眼?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上面一圈圈的紋飾,像極了蜻蜓等昆蟲的複眼,所以近代學者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不得不佩服學者的知識儲備和想像力。複眼根據考古發現,學者們基本認定這種獨特玻璃珠起源於埃及的十七王朝,大約是公元前1700~1500年,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商王朝。
  • 如何藉助棋類遊戲擴展人工智慧極限?
    之後,李世石的表現近乎完美,非常穩定的將優勢保持到最後,並首次讓 AlphaGo 主動認輸,將總比分扳成1:3。樊麾在接受機器之心專訪時所言:「它(AlphaGo )就像一堵牆」在「這堵牆」面前,或許我們不應該再去糾結人類是否能夠在圍棋(或者棋類遊戲)上打敗機器。
  • 人工智慧的威脅,從棋盤上說起,輸棋後的計算機竟電死人類棋手?
    它通過判斷落子的「利」、「弊」,自我學習,很快便戰勝了創造它的薩繆爾。於是1962年,薩繆爾帶著自己的跳棋程序向當時全美排名第四,康乃狄克州排名第一的棋手發起挑戰。結果跳棋程序獲勝。人工智慧初露鋒芒,第一次引起轟動,被世人知曉。
  • 人工智慧又盯上了德州撲克 它真的可以讀懂人心了嗎
    DeepStack成為了首個在一對一無限注德撲中戰勝人類玩家的人工智慧,並且平均勝率達到了492mbb/g(一般人類玩家到50 mbb/g就被認為擁有較大優勢,750mbb/g 就是對手每局都棄牌的贏率)。  圍棋被攻陷後,為何是德州撲克來承載人類應戰的責任?  圍棋對弈,雙方的棋子都盡顯在一方棋盤中,也就是「完整信息遊戲」。
  • 當人工智慧可以代替大多數人類勞動,「打工人」們如何生存?
    並且,新的技術帶來了新的工作,這些工作又可以對勞動力構成恢復效應,進而再度增加就業。然而近幾十年的自動化、人工智慧的大規模應用不是為了生產如農業產品到工業製品這樣大跨度的新產品,而是為了省掉人力背後的高昂成本和諸多麻煩。由於它從一開始便著眼於替代而不是增產,其結果也必然是經濟增長的趨緩,與更為深刻的結構性失業。所以阿西莫格魯認為,社會需要的不是「平庸的」科技創新,而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明。
  • 世界最古老洞穴壁畫曝光 可追溯至4.5萬年前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法新社1月14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發現了一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洞穴壁畫,至少可以追溯至45500年前。該發現13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2000多年前,我們如何給地球量腰圍?
    π可以通過數學推導計算,但是地球的半徑要怎麼辦呢?難道要鑽個洞去地心測量一下?有這個想法的人不如直接收拾行李去用雙腿丈量地球更靠譜一點:人類有史以來在地球上鑽的最深的孔,是在蘇聯時期打的深度為12.26千米的鑽孔,而它距離鑽到地心還有6369千米。好吧不賣關子了,人類第一次比較準確地獲得地球周長的數據,是在2000多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