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2021-01-14 手機鳳凰網

眾目期待的2018年珠海航展明天就開幕了,相信好多小夥伴們提前就去了現場。那麼全場體型最大的兩架飛機,當屬兩架嶄新姿態的運-20。還要進行飛行表演。運-20是我國大飛機研製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創建戰略空軍的法寶。


但是,在大家為運-20的各種「特技」高興叫好的時候,千裡之外的上海飛機製造廠,一架老態龍鐘的大飛機正躲一個角落裡靜靜地看著自己出生的地方。它就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大飛機——運-10

令人惋惜的是,運-10研發早在1970年就啟動了,就比空客公司成立晚了兩年。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在那個連殲-7和殲-8都搞不明白的年代,搞一架噴氣式客機的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運-10的指標是劍指當時非常成功的大型客機——波音-707。雖說運-10在起飛重量,巡航速度,航程等指標上與波音-707相差甚遠。即便如此,它的性能還是超越了當時中國民航市場最先進的客機——英國三叉戟和伊爾-62客機


波音707客機


在整個研發過程中,只造出兩架原型機,第一架用於靜力測試,第二架從1980年9月首飛後參加了各種試飛工作。不過在運-10翱翔藍天之際,時刻關注中國航空工業的美國媒體卻給運-10「抹黑造謠」,說運-10的氣動布局照抄波音-707。即便波音老總親口澄清,這些美國媒體仍各持己見,胡說八道。



資料來源:《航空發展史》


雖然運-10的下馬令我們十分惋惜,但在整個研發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首先是運-10的疲勞測試尚待進行,雖說這個問題非常容易,給錢就完事了,但受限於國家經濟,錢真的沒有。其次,當時國產高密度鋁合金LC4韌性較低,無法滿足運-10的需求。最後,受限中國航空發動機,運-10的噪音和油耗簡直無法忍受。在民航機領域,經濟性始終是客機的第一指標,如果運-10始終是油老虎的話,肯定對外銷產生負面影響。


運-10和它的總設計師


當然,這些並不是運-10下馬的直接原因,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一架「洋人」大飛機——麥道DC-9。別看波音麥道平時鬥的歡,但其實後者已經日薄西山。可咱們還是要引進DC-9,放棄研發運-10。美國《財富》雜誌在報導相關新聞時強調:「因為上飛搞過運-10,麥道才會跟他們合作,否則不打倒運-10,美國飛機都不好進中國市場」。


運-10的結局可以說是中國立項的所有飛機裡最慘的。原本價值數千萬人民幣(80年代不是小數)用來製造第三架原型機的設備和材料,全都為了DC-9拿去練「技術」。



而DC-9也在組裝兩架之後,因麥道公司的破產而結束。不過運-10用它的慘痛經歷告誡我們,中國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大飛機,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大飛機工業!

相關焦點

  •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圖片:運-10下線運-10的技術特徵,大家都很熟悉了,1980年9月完成首飛,基本上和早在60年代初就投入使用的波音707類似,都屬於單通道中遠程四發客機,這種客機在50到70年代比較流行,但隨著70年代的雙通道寬體客機
  •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在我國民用航空史上,我國一共研製過兩款中大型客機,它們分別是今天還在試飛的C919,150座級單通道窄體客機和早已經下馬的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我們這裡要為大家特別提一下,大型客機一般是指載客量大於100人的客機。
  • 當初運-10為什麼被下馬?都是造不如買的風氣惹的禍
    中國大飛機項目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也在研發,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大飛機計劃被延遲和取消,這些意外裡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技術的原因,自身技術水平不足以研發大型飛機,最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大飛機項目下馬,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研項目其實也是一樣,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其實不便多說。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
  • 運10入選國家工業遺產的背後:項目突然下馬,和世界開始拉開差距
    據媒體報導,1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的名單,這次的榜單展現了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其中運十飛機也被入選。運十飛機的上馬,使中國成為了第五個能生產先進大型客機的國家,而運十飛機的下馬,也導致中國在航天事業上的停滯,一度與世界一流拉開差距。
  • C919試飛 此前的運10為何最終難逃下馬命運?著實令人惋惜
    很多人不禁想起了當年的運10大型飛機,對比現今的C919,除了興奮之外,更多的人是一聲嘆息。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國當時能夠把握住運10,很可能現今的大型客機市場就有我國的重要份額。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國產飛機運10下馬,中國航空業誤入歧途?5大問題曝光:教訓深刻
    另外備受矚目的C919和CR929這兩種機型,C919即將在不久後服役,CR929未來則有可能成為中國單獨研發的寬體大客機。各種好消息傳來令人喜悅,然而回望歷史,中國曾經有一款承載了國人的殷切期望,項目卻中途下馬的大客機。它就是1980年首飛成功的運10。
  • 第一代國產大飛機運-10下馬:性能不及美國貨,廠房被取代者使用
    同時,之前的「噴氣式運輸機」項目也被改名為「國產大型客機」項目,設計模板就選擇了才進口不久的波音707客機。在確定研發計劃之後,「國產大型客機」項目也被正式命名為運-10,並且還制定了相關的設計指標,飛機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000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可以搭載100名乘客。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中國大飛機項目再度上馬時,波音和空客的圍剿(競爭)也馬上隨之展開,特別是機身複合材料和發動機技術被視為核心中的核心技術,不但歐美企業不會對中國轉讓這種技術,而且歐美政府也嚴厲限制,嚴格管控這些技術流向中國,甚至不能提供給轉包生產商。藍天白雲,對一些國家來說是滿天黃金,對中國人而言則是一條荊棘叢生的飛天之路。
  • 50年前,我國差點造出類似B52的戰略轟炸機,為何最終下馬?
    《50年前,我國差點造出類似B52的戰略轟炸機,為何最終下馬?》 我們都知道,在當今世界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其中美國以B52「同溫層堡壘」、B1B「槍騎兵」和B2「幽靈」三款戰略轟炸機為代表,俄羅斯則以圖160「白天鵝」和圖95「熊式」兩款戰略轟炸機為主。
  • 值此「運十」下馬三十一周年之際 再度回望其研發歷史
    1985年,「運十」宣布下馬,距離今年已經過去了三十一個年頭。當年,中國「運十」大飛機研製工程經毛澤東主席決策,於1970年8月上馬,又稱「708工程」。出於物質和技術力量的優勢,該工程主要放在上海,同時全國許多地方和單位也都參與其中。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大家都知道,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業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的,至中蘇關係破裂,已能仿製多種型號的蘇式發動機,包括渦噴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唯獨沒有渦輪風扇發動機,這是因為當時蘇聯發展此類發動機也是剛剛起步。
  • 運-10是波音707的副本?原來中國80年代就造了大飛機,下馬成遺憾
    之所以會這樣定義,是因為C919客機屬於一款已經準備量產並且接到了訂單的成熟產品,而當時的運-10客機嚴格意義上來說也只能算是一款技術驗證機,尚且沒有獲得任何訂單。不過,在近期有國外網友在論壇上發文稱,中國運-10客機在外形上跟美國波音公司的707客機非常相似,除了沒有波音公司的「眉毛」窗戶和「毒刺」風格的HF無線電天線以外,這兩款飛機的外形看起來相同。那麼運-10真的是波音707的副本麼?
  • 低空霸主,直升機隱身化開拓者,科曼奇武裝直升機為何黯然下馬
    其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它採用了直升機中前所未有的全面隱身設計,這種隱身不只是指雷達隱身,還包括視覺隱身和聽覺隱身,通過優化機身外形和在機身塗抹雷達吸波材料等。作為一款武裝直升機,攻擊能力必然是一大重點,科曼奇擁有強大的火力系統,其內置彈艙可容納6枚長2米的飛彈,能裝載地獄火反坦克飛彈和毒刺對空飛彈,加上外掛架的話,一共可以攜帶14枚飛彈,再加上備彈500發的雙管機炮,其火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由此可見,單從武器掛載來看,其不僅可以進行對地攻擊,還可以執行空對空的作戰。
  • 殲-12為何試飛多次卻下馬?老想著用落後飛機打先進!
    正是在1968年,在當時沈飛研製的殲-8高空高速殲擊機之外,當年的「8.25」會議上決定研製「小殲」,以「空中遊擊戰」應對國土防空作戰,這種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320廠,今天的洪都)研製、生產的新型殲擊機,就是殲-12。
  • 轟油-6,自主研製和國外引進同步,運-10下馬後的無奈選擇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見識過西方先進航空技術和空軍建設發展趨勢,戰機力量倍增器的空中加油機,也成為空軍裝備規劃重點項目。我們知道目前空軍加油機主力是轟油-6、以及伊爾-78,或者將來的運油-20,最核心的轟油-6雖然性能一般但它的發展同樣艱辛坎坷。
  • 我軍唯一國產加油機,發展過程有多曲折?運10下馬的無奈選擇
    在戰爭中,取得制空權對作戰勝利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各國都十分重視對戰機的研製。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落後,並且沒有掌握武器製造的先進技術,戰鬥機、槍枝彈藥的數量很少,使我軍把裝備精良的侵華日軍趕出國門之時,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 俄羅斯「末日列車」或將下馬
    據報導,由於俄羅斯新版國家武器裝備計劃總體經費未能達到預期的24萬億盧布,所以可能會下馬部分核力量建設項目,其中可能包括"巴爾古津"鐵路機動洲際彈道飛彈系統。該系統原計劃在已經研製成功的RS-24公路機動洲際飛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每列"巴爾古津"列車可配備6枚"亞爾斯"飛彈,每枚飛彈可搭載4個分導式核彈頭,最大射程超過10000公裡,預計2020年正式進入俄軍部隊服役,但是目前由於資金問題,該項目可能下馬。利用火車作為洲際彈道發射平臺的設想由來已久,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就曾考慮把當時研製中的"民兵"一型飛彈部署在火車上。
  • 35年前,中國最先進大飛機運-10,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2004年7月,運-10項目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教授作客央視《大家》節目。 運-10研製費用總計5.8億元,區區三千萬元竟然就讓價值5.8億的項目,中國航天的希望斷送了,實在無法讓人信服。 運-10下馬還有其他幾個藉口,比如「產品不成熟」「沒有市場」。 運-10連試飛都還沒結束,技術能成熟嗎? 至於沒有市場,更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