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2021-01-14 尤裡今天不復仇

自2007年以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大飛機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當年啟動的072大型運輸機工程孕育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首飛,2016年7月裝備部隊,隨後啟動的純國產幹線客機——C919也在2017年5月完成首飛,目前已有兩架原型機在試飛取證,而30多年前,中國也曾研製過一種劃時代的大飛機——運-10,則引發廣泛爭議,它的下馬究竟可不可惜?

圖片:運-10下線

運-10的技術特徵,大家都很熟悉了,1980年9月完成首飛,基本上和早在60年代初就投入使用的波音707類似,都屬於單通道中遠程四發客機,這種客機在50到70年代比較流行,但隨著70年代的雙通道寬體客機,如波音747、麥道DC-10、空客A300等出現,這種客機載客量少、單位客座成本高的弱點就已經暴露無遺。

圖片:1980年9月,運-10首飛

運-10是1970年上馬的,直到1980年才完成首飛,1982年後研製陷入停頓,1986年完全停止了研製。由於渦扇8發動機研製困難,實際上運-10研製進度是一拖再拖的,如果國家繼續投錢來發展它進入民航服役,最保守的時間,也要在80年代末才能投入使用,這還是當時國內民航飛機適航標準不完善的情況下,且支持「國貨」的特例,按照現在ARJ21新支線客機如此嚴格的執行民航局的適航標準,運-10試飛取證的周期會更加長。

圖片:保存下來的運-10原型機

而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民航已經大批引入西方製造的客機。中遠程國際航行上已有和運-10類似,但成熟度遠超運-10的波音707-320系列,短程國內航線已有波音737-200型,而到了運-10下馬後一年的1987年,全新的單通道中遠程雙發客機波音757已經引入民航,而在此之前,雙通道雙發遠程客機空客A310也已經引入中國。

圖片:1987年交付中國的波音757

和以上機型相比,不論從舒適性、經濟性還是安全性,運-10都處於下風,但運-10試飛後不久,上飛公司就在1982年開始研製運-10特種機型,作為軍用用途,比如作為國產預警機、加油機平臺,畢竟和運-10參考的藍本——波音707,就有軍版的C-135平臺,衍生出的KC-135加油機、E-3「望樓」預警機、RC-135系列偵察機,種類繁多、數量龐大。

圖片:運-10預警機風洞模型

運-10具備8300公裡的最大航程,相比運-8改進而來的特種機,它的航程、舒適性都佔據很大的優勢,尤其是運-10特種機當年優先考慮的是改成預警機使用,是很有先見之明的,畢竟中國的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因為伊爾-76平臺欠缺,只造了4架,只能等運-20成熟了,運-9平臺衍生的空警500雖好,但屬於「小平臺、大預警(雷達)」的無奈之作,平臺顯然還不如運-10。

所以說,運-10當年沒有作為軍用特種飛機平臺堅持下來,是真正可惜的地方。但考慮到80年代正處於「軍隊要忍耐」的特殊時期,中國空軍的裝備,更多的還需要現代化的殲擊機,國產三代機殲-10項目都幾次差點下馬,所以運-10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即使是軍用用途,也很難堅持下去。

圖片:空警500

當然,現在討論運-10作為軍用特種飛機下馬可惜這件事,也純屬馬後炮了,一切還要向前看,雖然運-20的出現,能夠一定程度解決空中加油機、大型預警機等平臺,但電戰機、反潛機卻依然要靠運-8衍生而來的運-9平臺支撐下去,國產寬體客機CR929雖然有了老師傅俄國人幫忙和全球化子系統供應鏈,卻遠水難解近渴。

國產初代大飛機下馬固然可惜,運-20和C919橫空出世固然可喜,但中國的大飛機夢依然任重而道遠。

『有趣有料的軍情秘聞,盡在烏龍防務直通車,喜歡我的觀點,就關注並隨我上車吧!任何未經授權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國產飛機運10下馬,中國航空業誤入歧途?5大問題曝光:教訓深刻
    據中國新聞網11月10日報導,11月初,中國國產客機已經獲得了100架訂單,訂單中包括了ARJ21和C919系列客機。數據顯示,目前ARJ21客機已經累計交付了39架,安全運送旅客超過了131萬人次。據中國新聞網近日報導,最近運10的2號機在上海浦東基地亮相,這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運10項目的研製,其實當時再有3000萬元的經費,就能夠最終定型了。遺憾的是,在國際合作等一些因素的影響下,運10項目最後則是無疾而終下馬了。
  •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在我國民用航空史上,我國一共研製過兩款中大型客機,它們分別是今天還在試飛的C919,150座級單通道窄體客機和早已經下馬的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我們這裡要為大家特別提一下,大型客機一般是指載客量大於100人的客機。
  • 國產大飛機 從運10到C919
    1981年12月8日,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大型噴氣旅客機運10成功完成從上海到北京的轉場試飛課目。運10是中國航空工業研發大型噴氣式旅客機的首次嘗試,研製工作從1970年開始,1972年總體設計方案通過審查。1975年6月全部設計圖紙完成,5年之後的1980年9月26日,運10在上海首飛成功。
  • 第一代國產大飛機運-10下馬:性能不及美國貨,廠房被取代者使用
    在確定研發計劃之後,「國產大型客機」項目也被正式命名為運-10,並且還制定了相關的設計指標,飛機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000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可以搭載100名乘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款飛機將會是我國民航市場的主要產品,同時也是領導人出訪國外使用的專機,類似於後來普京總統使用的伊爾-96客機。
  • 運-10是波音707的副本?原來中國80年代就造了大飛機,下馬成遺憾
    在購買客機的同時,中國還特意採購了一批普惠公司生產的JT3D-7渦噴發動機作為備用發動機,以便為波音-707更換和進行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而在不久之後,中國決定製造自己的民用大飛機,也就是中國的運-10客機。這款客機在研發初期,獲得了不少技術和資金上的幫助,並且成功進行了100多次的試飛,性能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 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首先是運-10的疲勞測試尚待進行,雖說這個問題非常容易,給錢就完事了,但受限於國家經濟,錢真的沒有。其次,當時國產高密度鋁合金LC4韌性較低,無法滿足運-10的需求。最後,受限中國航空發動機,運-10的噪音和油耗簡直無法忍受。在民航機領域,經濟性始終是客機的第一指標,如果運-10始終是油老虎的話,肯定對外銷產生負面影響。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我國民用大飛機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是國外進口的,但這不等於中國在發展民用渦扇發動機上沒有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
  • 35年前,中國最先進大飛機運-10,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像晶片這種高度依賴進口的產品,中國還有很多,而大飛機無疑位列其中,甚至嚴重程度遠甚其他。 截止2019年底,中國民航在冊的飛機架數達到3818架,而國產飛機只佔了1?還全都是支線飛機,對外依存度高達99?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但是,一邊是科研人員的埋頭苦幹,一邊有人卻對國產大飛機漠然以對。1981年1月,當時的民航總局就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打了個報告-《對國產運十飛機的幾點看法》,事實上等於告訴中央,民航不會採購運十客機,那怕你成功試飛N次。6月份上海市和三機部也向中央政經領導小組寫報告,建議繼續開展運十研製,但沒有得到答覆。
  • 一言難盡話運10,回顧第一種國產大型四發噴氣客機的坎坷研製之路
    1971-1973年,我國又從英國引進了三叉戟飛機。至此,中國民航的各型民航客機總數達到117架。但沒有國產大飛機始終是一個大問題。1970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時提及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隨後在7月28日,空軍向三機部傳達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飛機,搞什麼機型由三機部與上海聯繫。上海市革委會提出要搞大飛機作為周恩來總理專機。
  • C919試飛 此前的運10為何最終難逃下馬命運?著實令人惋惜
    運10客機是我國70年代開始立項研製的一款大型噴氣式客機,相對於歐洲的空客公司立項製造大飛機也只晚了兩年。不僅我國國內比較轟動,而且國外媒體反應比較強烈,有評論甚至說,中國運輸飛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民航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短了15年,而我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能生產大型噴氣式客機的第四個國家,但是比較可惜的是,就在該飛機測試還沒有結束時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俄羅斯最先進客機圖334沒人要?具體原因,跟中國運10下馬很相似
    原來是「圖波列夫」的圖-334客機與國內另一個項目蘇霍伊Superjet 100客機競爭激烈,並給蘇霍伊 Superjet 100客機項目開綠燈,這樣看來圖-334客機是懷才不遇呀。俄羅斯最新型國產客機蘇霍伊SSJ100型飛機,該機是是俄羅斯第一次完全使用西方的適航標準從頭研製的商用客機。至2018年交付140架,其中海外用戶40架。
  • 國產C919大客機和夭折的老運10,誰更適合當軍用特種機?
    圖片:C919客機在中國國產客機坎坷的發展歷程中,C919不是第一種單通道幹線客機,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曾研製出比C919還大、航程還遠的運10客機,雖然民航部門沒有對它打開大門,但運10在研發後期,上飛也曾有意將其改為預警機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隨著中國第一種大型客機C919的總裝下線,中國第一種大飛機運10又再度走上了輿論的前臺。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當初運-10為什麼被下馬?都是造不如買的風氣惹的禍
    中國大飛機項目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也在研發,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大飛機計劃被延遲和取消,這些意外裡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技術的原因,自身技術水平不足以研發大型飛機,最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大飛機項目下馬,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研項目其實也是一樣,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其實不便多說。
  • 大型飛機運十:國人永遠的痛
    運十的系列化發展設想也曾著手考慮。運十的座公裡耗油量優於伊爾-62和「三叉戟」飛機。80年代初,「三叉戟」飛機仍是我國民航機隊的主力機種之一,運十能在主要性能上超過它,對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的我國來說,其意義非常巨大。運十的研製費用總計5.8億元人民幣,而西方研製一架民用大型客機的費用一般是15-20億美元。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
  • 美國禁止發動機出口,C919客機被卡脖子,重蹈運10的覆轍?
    實際上這種理由完全站不住腳,早在2011年C919就已經有了國產發動機計劃,2017年國產發動機CJ1000AX大涵道渦扇發動機(技術驗證)正式裝配交付,而CJ1000A大涵道渦扇發動機計劃數年內裝機試飛。
  • 美國要掐斷中國大飛機命脈,別著急,國產發動機就快要好了
    研製一款國產民航大飛機,打破西方波音空客等老牌航空公司在民用航空業的壟斷,一直以來是我國幾輩航空人的夢想。然而,由於航空發動機和飛機子系統等設備技術門檻過高,以及西方的各種技術禁運和阻攔,不僅我國在大飛機領域的首次嘗試,運-10項目被迫下馬。如今就連潛力無限,即將結果的C919中型客機也面臨著美國製造的巨大危機。
  • 值此「運十」下馬三十一周年之際 再度回望其研發歷史
    1985年,「運十」宣布下馬,距離今年已經過去了三十一個年頭。當年,中國「運十」大飛機研製工程經毛澤東主席決策,於1970年8月上馬,又稱「708工程」。出於物質和技術力量的優勢,該工程主要放在上海,同時全國許多地方和單位也都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