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一塊小小的晶片,就把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把所有手機製造企業緊緊攥在手心裡,生死懸於一線之間。
像晶片這種高度依賴進口的產品,中國還有很多,而大飛機無疑位列其中,甚至嚴重程度遠甚其他。
截止2019年底,中國民航在冊的飛機架數達到3818架,而國產飛機只佔了1?還全都是支線飛機,對外依存度高達99?
2017年5月5日,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填補了國產幹線民用客機的空白,更難能可貴的是,此型飛機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這場勝利早在1980年就已經取得過,但卻因為各種原因被迫中止,並最終造成了中國在大飛機領域的全面落後。
01 運-10橫空出世
從1970年開始立項研究的運-10客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當時,空客A300的研製也才剛剛起步。
1972年,飛機總體設計方案通過審查;1975年6月,設計圖紙全部完成;1976年7月,第一架用於靜力試驗的運-10製造成功;1980年9月,運-10首飛成功,之後又在國內各大主要城市進行飛行測試,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在成都到拉薩的試飛過程中,正好趕上西藏遭受天災,運-10奉命向西藏運送救災品,天天載重起飛,連軸轉。
據運-10項目副總設計師程不時介紹,成都機場的民航飛行員曾經憤怒地說:「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拿來我們飛!」
當時,波音的一位副總裁在實地考察了運-10的情況後,感慨地說:「如何研製大型噴氣式運輸機,你們畢業了,我們也不過是早畢業而已。」
所有這些讚譽,都從側面肯定了運-10的成功,
運-10經濟艙設計了178座,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巡航速度974公裡/小時,升高12000米,最大續航裡程8300公裡,足以媲美波音707。
飛機上的原材料幾乎全部國產,研發過程中誕生了100多項新標準、新工藝,技術人員還為此開發了138個計算機應用程式。
機體100?產,航電和機械系統國產化達到96?只有發動機還在外購,我國對運-10擁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可以說,運-10寄託了當時整個中國的航天希望,擎起了中國的航天工業。
可就是這麼一款明星產品,最後卻銷聲匿跡了。
1985年2月,累計試飛130架次,累計飛行170小時,未出現過任何問題的運-10被迫停飛。
關於運-10的落寞下馬,原因眾說紛紜。
2004年7月,運-10項目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教授作客央視《大家》節目。
當被問及運-10「為什麼停飛」時,不願多說的程不時教授給出了一個答案,「沒錢買油」。
那到底需要多少錢呢,數字在今天看來,讓人匪夷所思。因為,程老的答案是「三千萬」。
運-10研製費用總計5.8億元,區區三千萬元竟然就讓價值5.8億的項目,中國航天的希望斷送了,實在無法讓人信服。
運-10下馬還有其他幾個藉口,比如「產品不成熟」「沒有市場」。
運-10連試飛都還沒結束,技術能成熟嗎?
至於沒有市場,更是扯淡。
就在運-10成功試飛後不久,美國就開始積極促成麥道公司和中國民航的合作,也才有了後來的「襯衫換波音」。
1985年3月,也就是運-10下馬僅一個月後,美國麥道和上海航空公司籤署了聯合生產MD-82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合作協議。
到了1986年12月,國務院重新決定開始研製大型幹線飛機,但可行性報告直到6年後的1992年初才上報,並且變成了中美合作生產MD90飛機。
同年11月,國務院下發文件,決心研製150座以上的幹線飛機,但最後還是變成了中外合作研製大支線飛機AE100。
到底為什麼停掉運-10,雖然現在已經無法查證,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外資企業得以進入中國市場,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
蘇聯解體就是被裡根忽悠的,中國停掉運-10難保不是被裡根忽悠瘸的。
七十年代,中國設立了四大重點攻關項目,分別是701衛星項目、708運-10項目、728核電站項目、718遠洋測量船項目。
運-10曾經是最早出成果的項目,卻也是結局最悽慘的項目。
運-10的下馬不僅讓前期投入打了水漂,也讓積累的技術力量、專業人才失去用武之地,更使得中國航空事業一蹶不振。
經歷晶片斷供後,再次回看這段歷史,我們才深深認識到當時決策的失誤,本來握著一手好牌,最後卻打成了這幅鬼樣子。
以史為鑑,知恥後勇,相信中國將會吸取教訓,走好未來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