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國產大飛機運-10下馬:性能不及美國貨,廠房被取代者使用

2020-12-14 航空新視覺

在上個世紀60年達, 我國西飛公司成功以蘇聯圖-16為基礎仿製出國產轟-6中程轟炸機之後,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可以獨立生產中型噴氣式轟炸機的國家。而在轟-6首飛之後不久,以轟-6為基礎研發的「國產噴氣式運輸機」項目也提上了日程。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和經濟實力,基本上無法滿足空軍的需要指標,這也導致該項目也無限期擱置。而在進入70年代之後,隨著我國和美國關係的緩和,美方表示可以向我國出售一批新型民用客機來填補國內民航客機市場的空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美方甚至可以自己出資在我國修建廠房進行客機的生產組裝工作。這顯然一個非常大的誘惑,為了能夠推進國產噴氣式運輸機的研發,我國在向美國採購了一批波音707客機。

除了波音客機之外,我方還專門採購了一批普惠公司生產的JT3D-7渦噴發動機作為備用發動機,以便為波音-707更換和進行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究。同時,之前的「噴氣式運輸機」項目也被改名為「國產大型客機」項目,設計模板就選擇了才進口不久的波音707客機。在確定研發計劃之後,「國產大型客機」項目也被正式命名為運-10,並且還制定了相關的設計指標,飛機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000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可以搭載100名乘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款飛機將會是我國民航市場的主要產品,同時也是領導人出訪國外使用的專機,類似於後來普京總統使用的伊爾-96客機。

運-10客機一共建造了三架原型機,第一個專門用作靜態試驗,第二架則用於測試發動機和進行試飛,第三架飛機用於確定疲勞斷裂的試驗。在1980年,第二架原型機完成了首飛測試,整個飛機過程中飛機的表現達到了預期的設計標準。隨後,該機又前往了其他地區進行飛行測試,一直到1984年下馬之前,第二架原型機完成了130次飛行,總共飛行了170個小時,整體的性能都實現了當初設計的預期值。但是僅僅是三架原型機,再加上後續的飛行測試就耗費了大約3.4億美元,再加上其他技術問題,運-10客機的研發計劃被無限期終止,基本上也就是下馬了。一直到現在,外界認為當初運-10下馬主要原因還是因為MD-82噴氣式客機的加入。

運-10測試期間,美國麥道公司表示,如果順利合作的話,麥道公司可以轉讓MD-82噴氣式客機的相關生產技術,幫助我國生產和組裝這款中短程客機,這款飛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一款飛機,性能也非常優秀。並且麥道公司還拋出了一個「殺手鐧」,未來中方可以參與參與麥道公司新一代幹線飛機研製計劃,並且獲得一定的數據資料,來推動國產飛機的研發。所以這也是國內媒體認為MD-82客機能夠幹掉運-10飛機最大的原因,因為這些條件對於當時我國的航空工業來說太誘人了。於是,生產和組裝運-10的廠房被稱為了取代者MD-82客機的生產廠房。而我們一直心心念念的技術和資料也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直到30年後國產C919客機的首飛才算是國產大飛機新的開始。

相關焦點

  • 國產飛機運10下馬,中國航空業誤入歧途?5大問題曝光:教訓深刻
    各種好消息傳來令人喜悅,然而回望歷史,中國曾經有一款承載了國人的殷切期望,項目卻中途下馬的大客機。它就是1980年首飛成功的運10。技術方面來看,當時運10面臨著5大技術瓶頸,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也非一朝一夕之功。5大問題妨礙運10發展首先,運10的結構壽命較低,有人說運10逆向仿製了波音707。
  • 國產大飛機 從運10到C919
    1981年12月8日,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大型噴氣旅客機運10成功完成從上海到北京的轉場試飛課目。運10是中國航空工業研發大型噴氣式旅客機的首次嘗試,研製工作從1970年開始,1972年總體設計方案通過審查。1975年6月全部設計圖紙完成,5年之後的1980年9月26日,運10在上海首飛成功。
  •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當年啟動的072大型運輸機工程孕育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首飛,2016年7月裝備部隊,隨後啟動的純國產幹線客機——C919也在2017年5月完成首飛,目前已有兩架原型機在試飛取證,而30多年前,中國也曾研製過一種劃時代的大飛機——運-10,則引發廣泛爭議,它的下馬究竟可不可惜?
  • 運-10是波音707的副本?原來中國80年代就造了大飛機,下馬成遺憾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中美關係緩和之後,中國從美國採購了一批波音-707客機來進行民航使用,畢竟當時中國民航局的客機主要還都是蘇聯軍用運輸飛機的仿製品,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真正的民用客機。在購買客機的同時,中國還特意採購了一批普惠公司生產的JT3D-7渦噴發動機作為備用發動機,以便為波音-707更換和進行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而在不久之後,中國決定製造自己的民用大飛機,也就是中國的運-10客機。這款客機在研發初期,獲得了不少技術和資金上的幫助,並且成功進行了100多次的試飛,性能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在我國民用航空史上,我國一共研製過兩款中大型客機,它們分別是今天還在試飛的C919,150座級單通道窄體客機和早已經下馬的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我們這裡要為大家特別提一下,大型客機一般是指載客量大於100人的客機。
  • 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它就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大飛機——運-10。 令人惋惜的是,運-10研發早在1970年就啟動了,就比空客公司成立晚了兩年。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我國民用大飛機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是國外進口的,但這不等於中國在發展民用渦扇發動機上沒有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
  • 35年前,中國最先進大飛機運-10,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像晶片這種高度依賴進口的產品,中國還有很多,而大飛機無疑位列其中,甚至嚴重程度遠甚其他。 截止2019年底,中國民航在冊的飛機架數達到3818架,而國產飛機只佔了1?還全都是支線飛機,對外依存度高達99?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隨著中國第一種大型客機C919的總裝下線,中國第一種大飛機運10又再度走上了輿論的前臺。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國產C919大客機和夭折的老運10,誰更適合當軍用特種機?
    圖片:C919客機在中國國產客機坎坷的發展歷程中,C919不是第一種單通道幹線客機,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曾研製出比C919還大、航程還遠的運10客機,雖然民航部門沒有對它打開大門,但運10在研發後期,上飛也曾有意將其改為預警機
  • 美國要掐斷中國大飛機命脈,別著急,國產發動機就快要好了
    研製一款國產民航大飛機,打破西方波音空客等老牌航空公司在民用航空業的壟斷,一直以來是我國幾輩航空人的夢想。然而,由於航空發動機和飛機子系統等設備技術門檻過高,以及西方的各種技術禁運和阻攔,不僅我國在大飛機領域的首次嘗試,運-10項目被迫下馬。如今就連潛力無限,即將結果的C919中型客機也面臨著美國製造的巨大危機。
  • 當初運-10為什麼被下馬?都是造不如買的風氣惹的禍
    中國大飛機項目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也在研發,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大飛機計劃被延遲和取消,這些意外裡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技術的原因,自身技術水平不足以研發大型飛機,最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大飛機項目下馬,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研項目其實也是一樣,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其實不便多說。
  • 一言難盡話運10,回顧第一種國產大型四發噴氣客機的坎坷研製之路
    陳毅元帥則說:「我這個外交部長,出國不能坐自己的飛機,地位就與別的國家不同。」但事實證明研製大飛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僅僅憑藉著熱情和志氣是遠遠不夠的。無奈之下我國就只能繼續引進國外的民航客機。1963年我國民航從英國訂購了「子爵號」飛機,改變了以往主要使用蘇制飛機的狀況。1971年,從蘇聯訂購的伊爾-62和安-24飛機也先後投入使用。
  • 我軍唯一國產加油機,發展過程有多曲折?運10下馬的無奈選擇
    在1949年的閱兵儀式上,我國的戰機數量很少,周恩來總理說飛機數量不夠可以再飛一遍,而在去年的閱兵儀式上,我國的殲-15、殲-16以及殲-20等戰機從天安門廣場上空呼嘯而過,讓我們看到了我國空軍的強大。在所有機型中,有一款戰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空中加油機,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款空中加油機是轟油-6加油機,它的發展十分曲折。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但詭異的是,從來沒有正式文件讓運十下馬。1984年後,運十又跟美國麥道公司進行了病危之人與病危之人間的合作,隨著麥道公司90年代初被波音合併,一切合作成了泡影,中國的投入也成了水漂。後來總結運十下馬的悲劇結局,有很多說法,充分展示了什麼叫推諉藝術:一。技術不成熟,工藝不過關,雖然初期決策具有戰略遠見,但沒有尊重客觀規律。二,計劃經濟的錯。
  • 殲-12為何試飛多次卻下馬?老想著用落後飛機打先進!
    越戰初期,越軍的米格-17以弱勝強多次擊落強大的F-4鬼怪II型戰機更是讓我軍十分觸動,受此影響,上世紀70年代一型全新的國產戰鬥機應運而生,準備複製落後戰鬥機以弱勝強的奇蹟,但幸好它下馬了。越南戰爭初期,美國空軍、海軍擁有相當明顯的空中優勢,全飛彈化、連機炮都沒有的早期型F-4鬼怪II型戰鬥機卻遭遇滑鐵盧。
  • 大型飛機運十:國人永遠的痛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15年沒有升空(1984年國家財政停止撥款、1985年2月被迫停飛),它就是時至今日僅存的一架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四發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飛機,它的性能和技術水平大體相當於當時美國已研製成功的波音707。
  • C919試飛 此前的運10為何最終難逃下馬命運?著實令人惋惜
    運10客機是我國70年代開始立項研製的一款大型噴氣式客機,相對於歐洲的空客公司立項製造大飛機也只晚了兩年。 關於運10飛機的下馬,有多種說法。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
  • 轟油-6,自主研製和國外引進同步,運-10下馬後的無奈選擇
    新世紀大空軍,自從殲-20、直-20、運-20系列新時代機型問世之後,空軍一夜之間似乎已經成為不可忽視力量。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們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殲-10、直-9、運-9等,雖然看起來都是國產自主研製,但是大部分機型還是建立在模仿改進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