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60年達, 我國西飛公司成功以蘇聯圖-16為基礎仿製出國產轟-6中程轟炸機之後,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可以獨立生產中型噴氣式轟炸機的國家。而在轟-6首飛之後不久,以轟-6為基礎研發的「國產噴氣式運輸機」項目也提上了日程。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和經濟實力,基本上無法滿足空軍的需要指標,這也導致該項目也無限期擱置。而在進入70年代之後,隨著我國和美國關係的緩和,美方表示可以向我國出售一批新型民用客機來填補國內民航客機市場的空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美方甚至可以自己出資在我國修建廠房進行客機的生產組裝工作。這顯然一個非常大的誘惑,為了能夠推進國產噴氣式運輸機的研發,我國在向美國採購了一批波音707客機。
除了波音客機之外,我方還專門採購了一批普惠公司生產的JT3D-7渦噴發動機作為備用發動機,以便為波音-707更換和進行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究。同時,之前的「噴氣式運輸機」項目也被改名為「國產大型客機」項目,設計模板就選擇了才進口不久的波音707客機。在確定研發計劃之後,「國產大型客機」項目也被正式命名為運-10,並且還制定了相關的設計指標,飛機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000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可以搭載100名乘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款飛機將會是我國民航市場的主要產品,同時也是領導人出訪國外使用的專機,類似於後來普京總統使用的伊爾-96客機。
運-10客機一共建造了三架原型機,第一個專門用作靜態試驗,第二架則用於測試發動機和進行試飛,第三架飛機用於確定疲勞斷裂的試驗。在1980年,第二架原型機完成了首飛測試,整個飛機過程中飛機的表現達到了預期的設計標準。隨後,該機又前往了其他地區進行飛行測試,一直到1984年下馬之前,第二架原型機完成了130次飛行,總共飛行了170個小時,整體的性能都實現了當初設計的預期值。但是僅僅是三架原型機,再加上後續的飛行測試就耗費了大約3.4億美元,再加上其他技術問題,運-10客機的研發計劃被無限期終止,基本上也就是下馬了。一直到現在,外界認為當初運-10下馬主要原因還是因為MD-82噴氣式客機的加入。
運-10測試期間,美國麥道公司表示,如果順利合作的話,麥道公司可以轉讓MD-82噴氣式客機的相關生產技術,幫助我國生產和組裝這款中短程客機,這款飛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一款飛機,性能也非常優秀。並且麥道公司還拋出了一個「殺手鐧」,未來中方可以參與參與麥道公司新一代幹線飛機研製計劃,並且獲得一定的數據資料,來推動國產飛機的研發。所以這也是國內媒體認為MD-82客機能夠幹掉運-10飛機最大的原因,因為這些條件對於當時我國的航空工業來說太誘人了。於是,生產和組裝運-10的廠房被稱為了取代者MD-82客機的生產廠房。而我們一直心心念念的技術和資料也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直到30年後國產C919客機的首飛才算是國產大飛機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