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我國民用大飛機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是國外進口的,但這不等於中國在發展民用渦扇發動機上沒有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
大家都知道,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業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的,至中蘇關係破裂,已能仿製多種型號的蘇式發動機,包括渦噴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唯獨沒有渦輪風扇發動機,這是因為當時蘇聯發展此類發動機也是剛剛起步。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家在仿製成功轟6型轟炸機,運8型中程運輸機仿製取得積極進展,初步掌握大型飛機製造技術的基礎上,決定上馬大型噴氣式客機,並將此項任務交給了當時中國工業能力最強的上海市。

根據中央的指示,1970年8月27日,國家計委、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向上海市下達了研製大型噴氣客機的任務,這種大飛機,這就是後來的運10型客機。同年9月14日,上海市把研製為大飛機配套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任務,交給了上海長徵機械廠。這種渦輪風扇發動機,代號915,就是後來的渦扇8型發動機。
既然是研製中國第一種民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上海市上上下下自然非常重視,專門制定了「總裝集中,部件定點,零件擴散,工藝協作」和「一廠一角,各廠協作,一廠一件,百廠成線」的原則,調集精兵強將開展研製工作。據記載,參加研製工作的有上海市機電一局、冶金局、化工局、儀表局等所屬廠、所共65個單位,三機部系統也有10個單位承擔發動機成品附件研製的協作配套任務。至1980年底,參加渦扇8型主機研製的人員已達3232人,其中技術人員609人,工人2062人,初步形成了設計、製造隊伍,基本摸清掌握了民用渦扇發動機的研製技術。

渦扇8型發動機屬前風扇、短外函、軸流式雙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據史料記載,渦扇8型由1270項部件組成。在研製中,先後新開發了12項新材料,攻克了鈦合金焊接、等離子噴塗、真空釺焊等數十項新工藝,遇到的困難很多,但廣大技術人員和工人憑著一腔熱情,都一一解決。1974年底首臺發動機完成總裝。現在有人說渦扇8型是美國波音707上使用的JT3D發動機的仿製品。但不管怎麼說,在當時環境下能將渦扇8型搞出來,體現的是中國工業界的實力和智慧。
據史料記載,渦扇8型推力8165公斤,起飛耗油率54.56千克/千牛小時,其性能、壽命等指標在上世紀60年代算是較先進的。

為研製渦扇8型發動機,至1980年底國家投資1.84億元,先後生產3批12臺發動機。
1975年7月1日,首臺渦扇8型上臺試車一次成功,發動機壓力比達到1.73,運轉正常;同年9月29日第二次上臺試車,達到最大巡航功率6713公斤推力;12月25日第四次上臺試車,達到最大連續和起飛功率8165公斤推力,表明首臺樣機符合設計要求,運轉情況良好。
第二輪生產了4臺渦扇8型,其中第3臺吊裝在運10型飛機上試飛,其餘3臺分別用於分階段探索性長期試車、全程長期試車和臺架長期壽命試車等。

第三輪共生產了7臺渦扇8型,其中3臺裝在運10型飛機試飛,2臺用於長期試車,1臺用於反推力匹配試驗,1臺備用。
1982年4月,渦扇8型串裝在中國民航2402號波音707客機四發位上進行首次驗證性試飛獲得成功,此後幾年先後飛到北京、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拉薩等地,累計試飛130次,飛行時間170小時,各項性能達到設計指標。據飛行員反映,渦扇8型發動機在整個試飛過程中始終正常工作,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良好,與JT3D-7發動機配合也無明顯差別。
1983年6月,上海召開渦扇8型發動機研製成果總結交流會,會議認為渦扇8型已成熟,可定型並小批量生產。
1985年5月23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航空發動機分部副總裁克萊勃司在參觀渦扇8型時說:「你們在10年前能完成這樣一臺十分複雜的發動機,的確是一個偉績。
但接下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運10型飛機下馬,渦扇8型渦扇發動機夭折。(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