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中旬和9月上旬,是我們項目的黃金時間:再早孩子們在放假,再晚就大雪封山,好多地方都進不去出不來了。
因應基金會的藏文典籍保護項目,今年同事的調研重點之一是寺藏典籍探訪。
藏區寺廟是藏文化歷史上的主要傳播者和物質承載者,也是藏文典籍的主要藏存地。這也是我們藏文典籍保護項目把首批保護重點放在寺院的重要原因。
這幾天,我們就跟著項目同事一起,開啟一次藏區寺院的文化之旅吧。
白居寺位於江孜縣城東北隅,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裡,海拔3900米。
十五世紀初始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廟。藏稱為「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樂寺」。
白居寺有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
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座佛塔是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
江孜白居寺創建之前正處於公元十四世紀、十五世紀之交西藏薩迦派勢力日落西山和山南帕莫竹巴逐漸走向鼎盛、內地中央王朝元明過渡的特殊時期。
白居寺由江靈敏度法王繞丹貢桑帕和一世班禪克珠傑於15世紀中葉的前半期(1418年至1436年)共同主持興建。
同時,白居寺的主要創建者,江孜法王繞丹貢桑帕的先輩們在江孜建下的基業為白居寺的創立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文化條件。
宗教在居民精神上的統治地位逐步轉移了他們心理上的安全需求。精神和心理中心的轉移使得城市發展中心亦發生偏移,江孜以宗堡與寺廟為中心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
白居寺建成之後便成為江孜的宗教中心,信仰藏佛教藏民的日常朝拜使之成為人流環繞和集聚的中心。
而從取代薩迦王朝的帕竹地方政權開始,其政教合一的制度又強化了江孜老城的雙核中心。
當然,寺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也是因其掌握著整個城市的經濟大權。試想一個人食不果腹,衣不禦寒,即使對佛祖有萬般嚮往,也很難訴說衷腸。
在江孜,真正發展成較大規模城市的時期便是白居寺的建立,但其宗教意義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寺廟擁有著整個城市的經濟大權同樣起著重要作用。
《走過僧俗生活的強久》一文寫到,有些僧人選擇寺院生活,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精神方面的東西只在其次,他們的生活也和俗人一樣要經歷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們生活中世俗的畫面也很精彩,很感人。
人類學家於式玉教授認為:「各處寺院建立起來之後,一部分老百姓為了供應活佛差役,離開了遊牧的大隊,來到寺旁定居下來,內地商人,為供給寺院用品……也同他們一起住下來。以後,收買皮毛的商人,也從四方聚居到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莊逐漸成為後來的城鎮,特別是政教中心形成之後,城鎮自然形成一定的規模。
考察藏區城鎮,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藏區城鎮都是以寺廟為依託發展起來的,這是藏區城鎮發展的一個特點。
| 格局
白居寺原有建築主要包括措欽大殿、吉祥多門塔、16 座扎倉(其中格魯派 8 個、薩迦派 4 個、普魯派 4 個)和部分生活用房。席耐扎倉是格魯派 8 個扎倉中規模最大的扎倉,佔地面積約 1760 ㎡,建築結構屬典型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建築,前部三層,後部兩層。
西藏民主改革前,白居寺僧人人數達 1500多名,其中格魯派僧人佔 50%左右。在重大宗教活動期間,白居寺措欽大殿、吉祥多門塔供三個教派共同使用;而在平日,三個教派約定措欽大殿不能被其中任何一個教派獨佔使用,各個教派均只能在自己的扎倉中開展佛事活動,互不幹擾、和諧共處。
但文革動亂中白居寺遭到嚴重破壞,原有的 16 座扎倉有 14 座被毀,現僅存措欽大殿、吉祥多門塔、2 座扎倉(普魯派的仁定扎倉、薩迦派的古巴扎倉)。格魯派扎倉文革中已全部被毀,至今無自己的扎倉開展佛事活動。
白居寺為三層平頂藏式建築,平面為壇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護法神殿、金剛界殿、羅漢殿、道果殿、無量宮殿、轉經迴廊等建築組成。
| 壁畫
江孜白居寺壁畫自1418年開始繪製,歷時近20年,是西藏繪畫藝術的巔峰之作。
白居寺壁畫可謂吸收了古格藝術、夏魯寺、薩迦寺等壁畫與造像藝術的精華,在畫面的布局、人物勾勒、色彩暈染、背景處理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藝術境界。
從白居寺壁畫的題材看,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顯教壁畫;二是密教壁畫;三是歷史人物壁畫。
根據《江孜法王傳》記載,其壁畫的繪製嚴格遵守密教四續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儀軌要求、以及修習次第繪製而成。
白居寺壁畫的人物造型、神態表情,頭部、身段、手腳、服飾、配飾等的描繪,非常注重人物神態與情態的優美渲染,人物與人物、主像與協侍、背景與造像等,都處理得非常細膩,畫面比例協調,在嚴謹莊嚴中流露出清新與靈動的美感。
與後期格魯派寺院哲蚌寺、色拉寺壁畫相比,白居寺壁畫中少了一些富貴的金碧輝煌的裝飾追求,但莊嚴妙好,其風格具有早期單純古樸的畫風。
貝葉經:這是寺內現存的最珍貴文物之一。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一至十世紀,古印度佛教徒攜帶大批寫有經、律、論三藏的貝葉經前往中亞、西藏、新疆等地弘揚佛法,這些地區的佛教徒去印度學習後,回國也帶來了大量貝葉經。
由於不易保存,大部分皆毀失。白居寺保存的貝葉經基本完好,長55、寬 5.5 釐米,共 95 頁。梵文清晰,在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處有二小孔,作為穿繩之用,首頁上畫彩色佛像,中間為佛母,二邊分別是釋迦牟尼與強巴佛。
甘珠爾經,甘珠爾經是寺內所藏名貴的手抄本,系拉當寺有第一部木刻甘珠爾經版以前,在西藏地區為最完善、最正確的標準經文。藏文大藏經有二個組成部分,「甘珠爾」意為佛語部,袞噶多吉編訂。據德格版統計,共收書1108 種。編成於十四世紀後半葉。包括顯密經律,分為七類,即:戒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集、涅槃、密乘。
作為一座薩迦、夏魯、格魯各派共存的寺院,白居寺建築、雕塑、壁畫都極具特色,是一座佛教藝術寶庫。
蘋果基金會自2003年成立以來,在西藏的教育、醫療、文化和環保等領域持續開展公益慈善項目。作為面向藏區的基金會,我們深感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傳統藏文化保護和傳承出點力。
為此,基金會設立了「文化保護項目」,致力於藏文化傳統的相關保護工作。未來,蘋果基金會希望能為藏文化保護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