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寺院的佛塔建築

2021-01-08 旃檀佛藝

日本的佛教寺院由金堂、講經堂、僧房、迴廊、山門、佛塔等建築組成。上述圖片是最具日本代表性的佛教寺院建築。而佛塔是最早的佛教寺院建築之一,大凡世界宗教建築都有塔的存在,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的建築中都有塔。然而,塔的用途與意義因宗教而異。

基督教建築中的塔是鐘樓。來自城中鐘樓的鐘聲告訴人們每天以及特別日子中的每個時刻。伊斯蘭教的塔也極為類似,它告知城中的人們登高詠吟古蘭經進行禱告的時刻的到來。

佛塔應該說是具有佛教建築起源的特質,猶如禮拜堂承載著基督教建築的歷史一樣。

與基督教一樣,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講經布道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佛教建築。唯有釋迦牟尼的教誨,語言是信仰的唯一依存。然而,當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人們開始尋找語言之外的信仰依存。

首先,將信仰寄託於釋迦牟尼的遺物上。如用過的器具、穿過的衣服等等,但最受重視的是其遺骸,即佛舍利。當然埋葬遺骸的墳墓也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人們面向墳墓合手拜祭。墳墓由單純的土堆逐漸演化為建築。佛塔就是由此演化而來。

當初,佛塔非常簡單,只是用石塊或者磚頭將土堆堆砌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佛塔逐漸增高,並開始分為幾層。另外,還出現了木結構的佛塔,這應該是由中國傳入的。這種木結構的佛塔是在飛鳥時代經朝鮮傳入日本的。對此,甚至許多佛教徒都一無所知。佛塔下面安放著釋迦牟尼的遺骨。釋迦牟尼的遺骨稱為佛祖舍利,因而佛塔正確的稱呼應為「佛祖舍利塔」。

佛塔層數為奇數,通常為三層、五層、七層,五層塔最為常見。於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法隆寺佛塔即為五層,日語稱為「五重塔」,是過渡類型的佛塔。

佛塔的外貌顯示它源自墳墓。我們先看看佛塔頂端塔尖的凸起物稱為「相輪」。它的底部是個小基座,由此伸出的芯棒串附著九個輪,最上端是鏤空的裝飾品。

相傳,遵循當時的習俗,釋迦牟尼的遺體採用了土葬,在土墳的上面栽種了樹。相輪下部的小基座代表著土墳,上面的芯棒意味著樹幹,而串附於芯棒上的輪與鏤空的裝飾品表示樹的枝葉。

不只是相輪,整個佛塔也與相輪同樣明示著墳墓的形態。重疊著的屋頂相當於樹的枝葉。立於塔中的那根粗圓柱,雖然從外面看不見,但它代表著樹幹。並且,它延伸至地下,立於基石之上。基石上被挖出一個小洞,洞中安放著佛祖舍利。

佛教在印度初創時,信仰的對象全是佛袓釋迦牟尼留下的實物。安放佛祖遺骨和遺齒的墳墓當然也就成了信仰的對象。隨著墳墓的高大化、建築化,逐漸演化成為佛塔。

如果一味如此發展下去,佛教或許會象印度教那樣,塔建築隨處可見。但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印度遠徵改變了事態的發展。受亞歷山大帶來的希臘雕刻的影響,佛像出現了,於是為了安放佛像供信徒膜拜而建造了金堂。

從此,佛塔與金堂兩座主要建築並立在佛教寺院中。不久,在兩座建築的基礎上,佛教寺院中又增加了講授佛經的講經堂。

佛教建築於6世紀傳入日本。這時,佛教建築處於佛塔、金堂、講經堂並存的階段。

佛教傳入日本之初,佛塔位於寺院的中心。但是,很快金堂取代了佛塔的中心位置。法隆寺彰示了這一過渡階段,右側為塔,左側為金堂,兩者恰當地並立於寺院中心。

位於日本古都奈良的法隆寺五重塔大約是在釋迦牟尼涅磐千年後建造的。高度約31.5米,具有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風格。細看之下,五重塔確實還殘留有墳墓的痕跡。在二次大戰之前,日本一般還在實行土葬。人們在遺骸上方堆砌土堆,土堆頂部上面立有稱之為「卒都婆」、上面刻著火焰形裝飾的木牌。在不久以前的農村,這都是些極為常見的墳墓形式,原本這也是從釋迦牟尼的墳墓演化而來。據說,釋迦牟尼沿襲當時印度教自然信仰的形式,葬於樹下。

法隆寺五重塔雖說光彩奪目,但它仍為釋迦牟尼的墳墓。據說,這裡埋藏著釋迦牟尼的遺骨,但自明治時代開始的挖掘調查得知,在這裡的水晶容器中收藏著鑽石和其他寶石。

法隆寺五重塔與金堂面向正面,並列排列著。這種布局反映著釋迦牟尼涅磐後千年的歷史。

法隆寺左為佛塔、右為金堂排列的布局向人們昭示著對佛舍利與佛像在信仰上的「對等」。

據研究,法隆寺建於公曆607年。近年,通過年代年輪法對立於塔中心的五重塔立柱進行科學的調查表明,其原木材的採伐年代比7世紀初還要早近百年。這就有力地證明了佛教早於6世紀前半葉的538年便傳入了日本。

不久,佛塔被逐於圍繞金堂與講堂的迴廊之外。如今,只有大規模的寺院才建造佛塔。

有學者指出:「日本的文明,與其說是創造,不如說是選擇了模仿的道路。」 但應當看到的是,日本的寺院建築是在與中國很不相同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歷史上,日本在隋唐和宋元兩次大規模輸入中國文化後,都有自我消化吸收的所謂「鎖國時期」。儘管日本寺院建築文化的主流源於中國寺院建築體系, 也儘管日本寺院建築的發展與演變不斷的受到中國寺院建築的影響。但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民族的特色。不同的自然條件與文化環境造就了日本寺院建築獨特的氣質與風格。

相關焦點

  • 「連載」雲南傣族寺院與佛塔(一)生活的中心
    【題記:傣族建築藝術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是中國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今日起連載《雲南傣族寺院與佛塔》,對其進行簡介。】特定的地理及文化背景賦予了傣族建築藝術以鮮明的民族特徵。傣族人民心靈手巧,善於從其他民族文化中去粗取精、吸收有益養分,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寺院建築和佛塔,無論是在建築藝術方面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 佛塔的前世今生
    佛塔與被埋葬的佛陀同名,也就意味著佛塔即是佛陀或高僧本身,所以佛塔這一極為特殊建築在寺院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但是中國的所有佛塔都偏離不開兩種建築體系:一是來源於古印度的▼這種像樓閣一樣的塔當然是佛教中國化的完美例證,中國的信徒和僧人用傳統的木結構建築技藝重新闡釋了古印度佛塔的含義,發展出了只屬於中國的佛教建築形式。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這一有別於藏區的信仰構成,反映在儀軌、建築等方方面面。加上有清一代,蒙古族與滿族之間的特殊關係——除了清初的三藩,蒙古親王是整個清朝時期唯一異姓封王的爵位制度,也決定了蒙古親王府的建築樣式格局等,也勢必也決定或影響到寺院的建築風格等。目前而言,格魯派是蒙古族同胞信奉的主要教派,內蒙古境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以格魯派寺院為主。
  • 日本著名佛教寺院
    日本著名的寺院主要集中在日本的三大古都京都、奈良和鎌倉。正式的名稱是鹿苑寺,位於北區,是京都北山文化的中心。作為該寺舍利殿的金閣,二、三層貼滿了金箔,因此顯得金碧輝煌。金閣寺住宅式的建築,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諧幽雅。是庭院建築的傑作,表現了足利義滿吸收各種文化的格調與品位。寺中的池泉回遊式庭園也頗引人注目。
  • 佛教:藏娘佛塔,乃世界著名的三座藏傳佛教佛塔之一
    公元1260年,元代帝師八思巴指派薩迦派著名高僧嘎啊尼當巴到藏娘村將原有的一座苯教寺院「仁真傲賽古剎」改建為薩迦派寺院,用以負責維護、修繕、管理藏娘佛塔,使藏娘佛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到公元15世紀,彌底大師的轉世活佛嘎然江巴·貢嘎意西修補了藏娘佛塔的上半部分,使藏娘佛塔成為一個宏偉的建築。
  • 很遺憾,你現在能看到的南北朝建築在日本法隆寺,被精心愛護著
    佛像傳入中國以後,原來的一塔一迴廊的寺院,顯得有些不適應,因為無處安放佛像。於是在塔的旁邊建造一座金堂,用來安放佛像。隋唐之後,造佛像成風,佛像越造越大,佛殿也就越造越高,接下來佛殿取代了佛塔,佛塔逐漸被擠出了寺院,置於寺院前後或兩側。在此之後,寺院又增加了講授佛經的講經堂。
  • 【寺院】唐招提寺——日式大唐建築的典範
    禮堂▲在寺院中心,坐落著最重要的建築——金堂。作為日本現存最大的天平時期建築,也是天平金堂的惟一遺蹟,其立面上的鬥拱以及出簷,彰顯著唐代建築的遺風。屋脊上一對鴟吻更展現了一種簡潔美。金堂內部供奉著本尊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立像、梵釋二天立像、四天王立像等天平時期的佛像,均為日本國寶。 唐招提寺金堂▲
  • 中亞最早的佛教寺院:鐵爾梅茲考察日記
    寺院建築布局類似印度的支提窟形式,庭院中央都有一座小型佛塔。西邊的丘陵上很多地區也進行過初步發掘,根據安那耶夫講蘇聯時期的發掘中,石窟裡還有小型佛塔和灰泥裝飾。考古工作者也對石窟旁邊的地面寺院也進行了發掘,在庭院區內圍繞佛塔的有講堂類建築等,也有居住生活、修行學習的僧房痕跡,但是看起來是一個具備綜合功能的寺院。
  • 佛塔究竟做錯了什麼?
    點擊此連結了解寺院最新動態:【五 臺 山 八 功 德 水 西 來 寺 「反 對 佛 塔 拆 除」 事 宜 最 新 近 況 通 告!寺院勝跡眾多,如二聖對談石、古窯洞、佛腳印、獅蹄印、龍爪印、古塔林等,且保護完好。八功德水(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全世界只有兩處,印度一處因遭受外道破壞目前已經乾涸,唯有本寺僅存一處。
  •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佛塔,日軍一炮竟然沒打倒,佛塔頂端石榴樹結果
    歷史上有名的萬古寺應該是許多禪林中最特別的一座,建設歷史悠久,北魏時代的寺院建成,是佛教聖地中的聖地,當初唐代很多詩人也多次參觀這裡,耿諱的《雲開夜中千村靜,月中峰萬明》流傳在這裡 萬古寺靠山,寺院內有泥形佛像,但在古代火災中燒傷,之後在抗日戰爭中佛像完全被破壞,現在留下的殘留物也驚人。
  • 建寺所需「一站」購齊 · 領略寺院建築之美
    第十四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秋季)展覽會將帶您提前探路「寺院建築」展區,領略寺院建築之美。
  • 甘泉寺寺院擴建建築功德
    棗莊市甘泉寺寺院建築捐款五百羅漢堂萬佛閣260萬,觀音百米長廊100萬,萬佛佛龕100萬。
  • 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建築之一,屹立不倒的法隆寺,值得一遊!
    日本的法隆寺,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寺院,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公元607年由聖德太子創建的,寺內建築包括樓廳、屋頂、牆壁和柱子,全部用木料建成,總建築面積達18萬平方米。法隆寺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院,西院有南大門、中門、迴廊、金堂、五重塔、三經院大講堂、鐘樓等建築:東院有夢殿、中宮寺等寺殿,共有40多座古建築,其布局和結構深受中國南北朝時代建築的影響。
  • 藏傳密宗之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桑耶寺簡志》記載:「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碧輝煌的『烏孜』大殿為主體,組成一座龐大、完整的建築群,總面積達25,000餘平方米。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教想像中的『世界』的結構設計而成」。引言中的「殿塔林立」,確實反映了桑耶寺的建築風格。這裡僅就佛塔作一介紹。  桑耶寺主要有四座著名的佛塔,分別在「烏孜」大殿四角成直線的地方,塔與殿角相距數十米。
  • 藏傳佛教寺院:用建築詮釋智慧 用土木傳承佛法
    大昭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佛教傳入吐蕃社會之初,吐蕃社會並沒有從意識形態上加以接受,而是把它作為一種神秘的、神奇祥瑞的寶物供奉起來,類似於苯教神抵中瑞物的崇拜對象之一。這即是藏文獻中記載的拉脫脫日聶贊時期,雍布拉康宮殿天降佛教四寶,虔誠供奉的歷史故事。
  • 廣德禪寺-多寶佛塔
    雲居寺主持道圓法師大為不滿,要率眾離去,襄陽諸佛寺院紛紛上書譴責襄王,襄王無奈只好奏請皇帝出面調解。成化皇帝朱見深下了一道聖旨,讓襄王就近擇一風水寶地,王府自備工料,建寺院一座與和尚。寺院建好後,朱見深並將寺命名為「 廣德寺」。「敕賜 廣德寺」至今還在 廣德寺山門上。
  • 名勝古蹟:大覺寺千佛塔
    小編今天今天帶大家一起去領略一下大覺寺千佛塔的風採。大覺寺位於陸良縣城中央,與寺中的千佛塔構成古蹟名勝景觀。大覺寺,全稱「大覺禪寺」,因建在古代魯昌城以北又叫「北禪寺」。此寺建於元朝至元初年,歷代曾加以修茸,明萬曆(1573至1620年)重修過一次;民國初年,由寺僧如客倡導進行過整修; 1985年,由省、縣政府撥專款重修山門及大雄寶殿。
  • 白居寺——舉世無雙的十萬佛塔
    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座佛塔是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
  • 京都日本寺院盤點:不知道這些寺院,可能對日本的佛教文化不了解
    佛教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日本的文學、音樂、美術和日常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日本著名的寺院主要集中在日本的三大古都京都、奈良和鎌倉。金閣寺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寺院】中國百大寺廟
    現存寺院的規模是經元、明、清歷次擴建而成。整個寺院的建築形式是漢、藏建築藝術的結晶。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最著名的是一件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金像,寺門正前方豎立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