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榮鵬,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財政局國庫集中支付中心結算科副科長。2018年3月我主動請纓,向局黨組申請加入脫貧攻堅戰鬥一線。這一去,便是1000多個日夜,這一駐,便成了半個南林人。
帶動村民種植冰球子
南林村由原上南刀村和下南刀村合併而成,因地處偏遠、海拔較高、氣候較差,素有「排羊西藏」之稱,初到南林村,蜿蜒陡峭的通村公路、髒亂的村內環境、破爛的辦公場所、拖沓的村幹作風讓我滿腔的戰鬥熱情頓時大打折扣。 但轉眼一想,不正是因為這裡貧困落後,才需要我們來幫扶嗎?慢慢的,我靜下心來尋找工作突破口,俯下身子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南林村2019年產業分紅大會
首先是走村串寨察民情、聽民意、問民計。每到一戶便詳細了解其家庭收支、生產生活等情況,同時作好記錄。一來二去,304戶的每家每戶的家長裡短就慢慢熟知,吃「百家飯」、管「千家事」,逐漸成為了我的工作生活常態,對村情民意也有了全面客觀的了解。其次是以「清潔風暴」為抓手開展村內人居環境整治,利用「十戶一體」、黨員群眾開展衛生片區包保和戶內衛生進行紅黑榜公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村內主幹道和戶內環境衛生大大提升,多次被州、縣、鄉領導表揚。同時,建立健全村兩委工作制度。將村兩委辦事章程以制度明確下來,改變了村兩委工作作風,也方便了群眾辦事。
為村內2020年高考錄取生捐款助學
在進村入戶中,了解到五保戶毛樹文夫婦生產生活飲用水存在困難。在駐村工作隊員、網格員和村兩委的共同幫助下,2019年8月28日,自來水順利接通到家。當時,毛樹文感動得熱淚盈眶,為我們豎起了大拇指,還為我們拍手叫好! 1000多個駐村日夜,在這不是故鄉甚是故鄉的地方,我跋山涉水踐行著使命,用自己的汗水帶領村民謀產業、求發展、強組織、搞基建、增動力,成功摘掉了基層黨組織後進村的帽子、使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零到17萬元的突破、帶領全村137戶貧困戶順利穩定脫貧,只因一份初心而堅守。
為特困供養戶毛樹文安裝自來水
南林村因地處雷公山腹地,境內山高坡陡,自然條件差,村級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發展幾乎空白。為改變南林村這種「一窮二白」的現狀,我與村兩委共同制定了南林村以中藥材種植為主,以養蜂、冷水養魚、蔬菜種植為輔的產業規劃。我積極跑項目、找資金,先後申請協調了州、縣、鄉政府等部門單位,爭取到產業發展項目資金120餘萬元,落實了南林村中藥材種植基地700畝(其中冰球子種植基地500畝、天麻種植基地200畝)、中蜂養殖300箱、高山冷涼蔬菜種植基地25畝、玉龍潭冷水魚養殖基地500畝等,實現了南林村首次產業分紅,137戶貧困戶每戶分紅了450元,167戶非貧困戶每戶分紅了1個燒水壺。
村民在種植天麻
同時,我積極籌集到200餘萬元項目資金用於南林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了安裝太陽能路燈180餘盞、改廁25戶、串戶路硬化8公裡、修建人行橋5座、修建踩鼓場1個、修建旅遊公廁1個等,極大地改變了南林村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 一路走來,有過歡笑也有過苦楚,有過激情澎湃也有過情緒低落,1000多個駐村日夜的辛苦付出,換來了現在137戶貧困群眾的如期穩定脫貧和昂首闊步奔小康的豪邁,值了!這就是我簡單而樸實無華的扶貧故事,更是我不凡而絢麗多彩的人生財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曉波
通訊員 邰勝志 整理 編輯 劉娟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