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是華僑之鄉,
那裡的人天生就有一股闖勁。
100多年前,
青田石雕匠人就攜帶著自己的作品,
在世界各地闖出了「海外謀生」之路,
也使美麗的青田石雕工藝為世界人所認識!
20多年前,
青田有位石雕匠人就憑著僑鄉人的這股闖勁,
南下香港,最後在海南發展,
使青田石雕技藝在異鄉發揚光大!
他便是 「石雕明星」麻雙鳴
麻雙鳴,1977年出生於青田麻宅村。2018年,獲評「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麻雙鳴的「雕刻人生」始於11歲那年。
「當年,我在電視上看到了我堂叔,他當時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石雕藝人.每次看到他出現在電視節目中,總覺得特神氣。」於是,麻雙鳴便主動找到堂叔的師父朱松唐學藝。
朱松唐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嗣,把麻雙鳴像兒子一樣對待。不過好景不長,大約在麻雙鳴13歲那年,朱松唐就去世了,臨終也未交代徒弟的去處,麻雙鳴便想去堂叔麻成昌那裡繼續學藝。
▲盛世騰飛,麻雙鳴作
在他的強烈要求下,父親準備了一把椅子、兩條魚、一些大米,麻雙鳴用擔子挑著前往堂叔家行了拜師禮。「那幾年,吃在堂叔家,住在堂叔家,同時也要在堂叔家幹活。」麻雙鳴說。
極高的天賦加上苦練,麻雙鳴的雕刻技藝提高得很快。當時,有位外商到青田收集彌勒佛石雕,結果麻雙鳴的37件作品被選中,比當地一些雕刻名家入選的作品還多。一時間,「石雕神童」這個名號便在當地傳開。
14歲,他便開出自己的工作室,自立門戶,開始收徒弟了。
17歲,是麻雙鳴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那年,嵩山少林寺慕名而來,找麻雙鳴定製了300尊羅漢像,他賺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後來,香港一位富商去少林寺參觀,一下子被羅漢像精湛的雕功所折服,邀請他前往香港發展。
少年氣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也真想出去看看!於是,20歲時,麻雙鳴便帶著石雕的理想和抱負前往香港了。
▲釣魚島之春,青田龍蛋石,麻雙鳴作
香港之行,大大開拓了他的眼界,他也逐漸在香港打開了青田石雕的市場。1997年,他在香港開辦了自己第一次面向世界華人的石雕展覽。這次展覽,他印象極為深刻。他說,「展出的全部作品都是用行李車一車車拉過去的,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拉78趟,每趟都排一個多小時隊」。
因其雕刻作品構思獨到、技藝精美,受到了不少國際友人的欣賞,並紛紛被香港社會名流購買收藏。
2004年,麻雙鳴又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去海南三亞發展。這一決定給他的石雕生涯帶來了巨大的突破。
「老家的冬天很冷,手上的皮膚被凍得裂開,雕刻時的石頭粉末會鑽進這些裂縫裡,又疼又難看。」麻雙鳴說,海南的景色給他帶來了無限靈感,更重要的是,長夏無冬的氣候讓他有更多的創作時間。
在海南的10多年時間裡,麻雙鳴將青田石雕工藝發揚光大,推動了當地工藝文化的發展。他培養了數十名海南徒弟,讓青田石雕技藝在異鄉找到了傳承者;他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成立藝術品加工重點實驗室,深入研究海南石材雕刻技藝,挖掘開發本土工藝。
這個時期,
他也迎來了自己石雕生涯的高峰期!
這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麻雙鳴的努力。他的身上有一股青田人的「犟勁」,只要認準的事,就會堅持不懈去做好。11歲學藝而「少年有成」,20歲南下而後在香港打開石雕之路,靠的都是這股勁。
他憑藉3件作品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其中,他的代表作《絲海物語》的創作過程
最能體現他的這種「犟勁」↓↓
▲絲海物語,雅安綠,麻雙鳴作
《絲海物語》採用雅安綠石雕刻而成。這塊原石,麻雙鳴一直放了七八年沒有動刀,他希望能雕出更好的作品,但是一直沒有好的方案。
最初,他雕了一幅山水圖,石頭上的300頭牛栩栩如生,但他對立意不是很滿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帶一路」:無論從顏色布局還是形狀,這塊石頭都跟構圖很吻合。
他決定用300多頭駱駝來表現絲路元素。但是若要修改的話,只能全部鑿掉重新刻,徒弟們都很不舍。麻雙鳴為了追求「完美」,最終還是毅然決定:「鑿掉!」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決心與毅力,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一鳴驚人!整個場景恢弘壯闊,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雄渾景象。國大師評委用了「巧奪天工」四個字來形容它:這件作品表現手法獨特,雕刻技藝可謂巧奪天工。
其它參評作品↓↓
▲萬重山,泰順石,麻雙鳴作
▲野山菊,紫檀黃金耀,麻雙鳴作
從少年早成到南下香港,
再到如今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麻雙鳴在開拓自己藝術生涯的同時,
也將青田石雕技藝傳播到了大江南北!
這便是獨特的「僑鄉工匠」,
在行走中傳承千年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