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東德人會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2020-12-22 騰訊網

正文共: 3488字 4圖

預計閱讀時間: 9分鐘

責任編輯:彭朵爾 | 作者:佚名 | 來源:網絡

前言:

最近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大選灌票事件的時候,卻幾乎忘記了11月9日是柏林圍牆被推倒31周年紀念日。1989年11月9日,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存在了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圍牆。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樂意看到柏林圍牆的倒塌。而這些人之中,很多都是東德當年的特權階層。

極端主義導致極端的權力,極端的權力導致極度的腐敗——在東德,納粹主義來不及腐敗就滅亡了,不過,腐敗的事業,由另一個極端主義來繼承。

在上世紀40—50年代,東德的共產黨,即統一社會黨領袖烏布利希掌握國家權力,按照史達林的模式進行了「清黨」,151000名黨員被整肅。而當時東德的人口總數,不足1700萬人。通過這樣的清洗,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在個人手裡。由此為開端,圍繞著黨的無限權力,逐漸形成了一個官僚特權階層。

「所謂的特權階層,就是黨內以第一書記為首的主要高幹,依據級別的大小,享受著合法的特權。他們可以在商店買到老百姓見不到的、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商品,周末和節假日可以到別墅去度假,而此時人民卻在為明天的麵包排著長隊。官員出行時,往往警車呼嘯,行人讓路;不管有病沒病,特權者享受特殊的醫療服務……為了保衛這種特權利益,在這個權力圈內,特權者嚴格禁止外人進入。用人惟親愈演愈烈,裙帶關係猖獗。

昂納克當政的時候,幹部的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任人唯親的暗箱操作,使得整個統一社會黨完全被特權集團把持。這樣的體制必然導致溜須拍馬之風盛行,平庸之輩盤踞高位,賄賂公行,貪汙腐敗成風。入黨的人感興趣的不是什麼社會理想,而是社會地位……」(丁建弘《德國通史》)

當柏林圍牆倒掉以後,這些特權階層無疑失去了他們曾經擁有的榮光和待遇。結束蛀蟲一樣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樣工作。因此,他們由衷的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柏林圍牆下,發表了傳誦一時的著名演講:「……讓我請求你們抬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險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這道牆看到正義來臨的一天;超越你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看到全人類。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當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時我們便能期待這樣的一天到來:在和平與希望的光輝中,這座城市獲得統一,這個國家獲得統一……」

而對於「在統一後,哪些夢想被實現」這個問題,90%的受訪東德人和94%的受訪西德人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法制和自由!

柏林圍牆,必須被推倒!

柏林圍牆,本就不應該存在!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媒體每年都會進行各種關於柏林圍牆的社會調查,尤其是在五周年、十周年這類整數紀念年份,類似調查更是鋪天蓋地。進行調查的媒體很多,涉及的地區和樣本不同,不同年份又有區別,所以可以參考的數據非常多,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閱。

數據雖多,但大方向趨同,也可以見到德國人普遍的價值觀。比如說,不管是德國的經濟低迷期還是高速發展期,不管是順風順水的時代還是危機當口,大多數人都認為柏林圍牆的倒塌是正確的。

為了讓數據更能說明問題,類似調查一般會將前東西德地區分開,形成兩組數據相互觀照。多年來,前西德人贊同柏林圍牆倒塌的比例一直高於前東德人。但即使是前東德,也一直維持在高比例水平。

當然,在可以自由表達觀點的德國,這類問題肯定也有反對聲。那麼,是哪些人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反對者是老人,年輕人比例較低。其次,這些老人多半是在前東德有穩定社會地位,有一定特權或鐵飯碗保障的人。

對於前東德人而言,幸福感的高低取決於他的經歷與身份。一些原先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對兩德統一後的生活表示失望,儘管西德通過各種方式為原東德地區提供高福利,但他們失去了特權,失去了計劃經濟下的各種免費保障,失去了原先的鐵飯碗,仍心有不甘。

因此,在各種調查中,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兩德統一的看法往往大相逕庭,年輕人滿意度明顯高於老人。此外,高學歷、具有社會競爭力的群體,滿意度也遠高於低學歷者。

其實,早在柏林圍牆仍然存在的時期,這種代際差異就已初現端倪。西德政府曾於柏林圍牆倒塌前夕做過一個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柏林圍牆倒塌前出逃西德的東德公民,其特點是「年輕、壯勞力、情緒樂觀並受過良好教育」。被調查的出逃者中在談及出逃原因時,74%的人認為沒有自由,93%的人認為東德的政治狀況在後退。

2011年,《柏林日報》調查顯示,10%的受訪者認為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完全正確」,62%的受訪者認為「完全錯誤」。其中,被訪者中的前東德幹部群體幾乎都認為「完全正確」,這也側面說明了當年的既得利益者才是如今最失意的群體。

其實,對於東德人來說,他們曾經在柏林圍牆倒塌後面臨人生最好的機遇。

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採取了一步到位的輸血政策,通過巨大的財政支持東部經濟改革。當時最重要的舉措當屬東德馬克對西德馬克的兌換。

西德人拋出了大手筆,東德人也獲得了其他前東歐國家無比欣羨的「福利」——前東德公民可按1:1的比率將手上不值錢的東德馬克兌換為西德馬克,封頂數量為4萬馬克。要知道,如按實際匯率計算,東德馬克被高估了400%!

此外,德國政府還徵收「團結附加稅」,佔個人收入的5.5%,用於原東德地區的建設。也正因為新德國政府的包辦,在前東歐國家中,前東德一度轉型代價最小,復甦也最快。

當時的東德人因1:1的馬克兌換比率,購買力大增。原先在東德倍受歡迎的商品立時無人問津,口袋裡有錢的東德人紛紛轉而購買質量更佳的西德產品。

不過有些人認為,這個「福利」是短暫的,甚至有負面作用。因為東德人熱衷西德商品的結果是本國的低效率工業進一步萎縮,產品無人問津,大量工廠倒閉,進而使得許多人失業。

在他們看來,這有點像是惡性循環:因為就業崗位減少,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選擇前往前西德城市,城市人口減少,稅收隨之減少,剩下來的老人則需要政府更多的財政支持,政府又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大規模的基建以吸引投資者,就業崗位因此進一步減少。

那麼,是不是不該實行這樣一步到位的兌換呢?當然不是。

德國政府選擇1:1的兌換比率,其實是一種轉移支付,迅速實現了東西德社會福利和收入的接近,同時也使得西德的資本在東部無法獲取廉價勞動力資源,無「血汗工廠」之憂。加上社會福利保障,從而確保了原東德人的基本生活。

雖然前東德地區確實面臨產業轉型的艱難,不過,高額福利還是能夠確保前東德地區的變化,道路和住房是最明顯的變化。

更何況,即使沒有這個貨幣兌換,難道前東德地區就不需要產業轉型了嗎?當然不是,那些落後僵化的產業,本就應該被淘汰。將產業轉型的陣痛歸咎於西德政府的補貼,簡直就是「拉不出粑粑賴馬桶」,也倒置了因果關係。而這種思維邏輯,恰恰是前東德既得利益者的邏輯,因為鐵飯碗沒了。

其實,在這個產業轉型期裡,前東德人面臨著巨大的人生機會。他們有了自由創業的可能,有了各種制度和福利保障,也有了自由遷徙的權利,可以去前西德地區乃至西歐其他國家發展……他們還有了更多學習機會,新的教育體系和知識體系向他們敞開大門,無論是大學教育、職業教育還是繼續進修,都帶來了人生的多種可能。

換言之,只要你努力,完全可以在新德國的自由空間裡尋找到人生的方向,但許多前既得利益者選擇了放棄,並在此後若干年裡怨天尤人。

同樣是2011年的數據顯示,前東德地區的平均工資仍比前西德地區低17%。許多人將這類數據當成了如今德國東部不如前東德的佐證,其實非常荒謬。因為在柏林圍牆倒塌前,東西部工資差異達到了60%。

東西德不僅僅工資差異大,生活水準差別更大。東德人民在計劃經濟下想要改善生活,也得跟著國家的腳步,訂購一臺洗衣機需要幾個月時間,買一輛小汽車甚至需要排十年以上的長隊。

曾有前東德學者說,許多家庭因為要等十二三年才能拿到車,所以家中若有孩子出生,就立刻以孩子的名字去訂車。兩德統一後,他們獲取的自由中,也多了購買自由這一選項。

而且,經濟並不是唯一。有一項統計結果是這樣的:85%的東德人和81%的西德人認為東德人應當為通過和平方式結束黑暗統治而感到驕傲。對於「統一後,哪些夢想被實現」這個問題,90%的受訪東德人和94%的受訪西德人提出了同樣的答案:法制和自由。

至於其他,完全可以通過時間去彌補。

【版權聲明】圖文及視聽資料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傳播而發,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會第一時間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是剩男剩女?做自己的王!

相關焦點

  • 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塌
    但當時,東德官方將其稱之為「反法西斯防衛牆」,西柏林市政府則認為這是限制行動自由的「恥辱之牆」。 從1961年建造到1989年倒塌,柏林圍牆存續了28年。連同更長的「兩德邊界」,它們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 為了跨越柏林圍牆,東德人發明了這些極端方法偷渡到西德
    文|遊天嬋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一夜間從天而降,1989年11月9日,它又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轟然倒塌。在這28年中,有無數東柏林人用盡各種方法、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偷越柏林圍牆去到西邊,釀成了一幕幕的悲喜劇。
  • 從前有一堵柏林圍牆
    1989年11月9日,分隔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柏林圍牆倒塌。1990年6月13日,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東德併入西德,完成統一。柏林圍牆的倒塌被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歐洲乃至世界的新秩序和格局開始顯現。這裡摘錄「德國之聲」的圖文報導,回顧這一歷史事件。圖片來源請見圖中右下角。
  • 程映虹:東德人為什麼要跑?
    這樣的制度為什麼不能維持下去呢?  這是參觀德國柏林的東德社會展覽館(DDRMuseum)後的感想。  這個博物館坐落在柏林的李卜克內西大街一號。李卜克內西是德國共產黨的領導人,1919年被右派暴徒殺害。
  • 那就是柏林圍牆
    東德政府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動用那麼多人,拼命似的修起這麼一道隔東西柏林於兩側的大牆,這麼一道很像監獄和牢房的圍牆的大牆?是圍住了法西斯還是圍住了自己?一道人為的「鐵幕」能真正做到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真能隔斷東德人往西德跑的路途?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這是「牆」一詞的第一次出現。同年8月1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和烏布裡希的電話記錄顯示赫魯雪夫最初有意修建一堵牆。然而其他資料顯示赫魯雪夫最初十分搖擺不定,擔心會導致西方的負面反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烏布裡希宣稱東德的政權很不穩定因此決定關閉邊境一段時間。赫魯雪夫對於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默許而不會反對柏林蘇佔區的這項行動具有充分信心。
  • 柏林圍牆邊防部隊是如何把守柏林圍牆的?
    位於柏林圍牆的邊境軍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支屬於國民的軍隊。 在1945年納粹政權失敗之後,德國就處於美、英、法、蘇聯軍的控制之下,每個同盟國都瓜分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區域。德國解體了,被分解為西德和東德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城也被分解為兩片區域。
  • 柏林,牆,世界的碎片
    一片歡慶的氣氛裡,布蘭登堡門旁的柏林圍牆西側,一塊大木板上,無名者留下了筆跡優美的散文:「柏林圍牆被掘開了,但是,這並沒有伴隨著勝利的凱歌,只有沉重的記憶帶來的苦澀思索。」整個東邊的世界,都在廢墟之上,陷入苦澀的反思:為什麼偏偏是主張整個人類擁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構築起了高牆,把人從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絕開,畫地為牢?
  • 柏林圍牆倒了,真是「西方民主自由」的勝利?
    「柏林圍牆」,這座橫穿冷戰最前沿柏林的隔離建築,建於58年前(1961年8月13日),倒塌於30年前(1989年11月9日),存在了28年零2個月26天。建牆之前,約有250萬人逃離東德地區,而柏林則是逃亡的最佳地點;建牆之後,逃亡人數大幅減少,從1961年到1989年,只有約5000人嘗試翻越「柏林圍牆」。根據各類統計,死亡人數約在136至245之間,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了。墉垣雖高,倒塌卻在須臾間。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在民眾的抗議下被迫開放「柏林圍牆」,同時也等於宣告了自己的滅亡。
  • 推倒柏林圍牆,重啟一座城!
    一堵高牆,兩個柏林,西側在牆體上直抒胸臆,盡情塗鴉,並隨時準備接應和幫助對面的同胞;東側是全副武裝的邊防軍、隱蔽的地雷,以及自動觸發的機關槍。這道被東德政府稱為防止西德「法西斯政權」的間諜和特工進入的「反法西斯防衛牆」,並沒能阻止東德人的逃離。翻越柏林圍牆,註定是激情的,更是慘烈的。
  • 柏林圍牆倒塌25年後的德國:不談主義只談錢
    周末在柏林舉行的慶祝活動難免受其影響。東西德曾經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名義經歷長達五十多年的分裂與對峙。然而柏林圍牆阻攔了公民的自由遷徙,卻不能阻礙觀念的自由流動,對自由的渴望最終衝破了柏林圍牆的封鎖。而在兩德統一前很久,作為資本主義橋頭堡的聯邦德國就在普及與深化曾經由社會主義者所主張的各項政治與經濟權利。
  • 東德人的花式逃亡:為了翻越柏林圍牆,挖隧道造潛艇無所不用其極
    柏林圍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真實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居民逃往西柏林。由於東西德的物質水平和文化的差異,大批民主德國公民經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造成大量技術人員和勞動力的外流。
  • 圍牆易拆,心牆難平——柏林圍牆倒塌是對時代告別,也是德國的新生
    但即便如此,還有不少人不惜冒著失去生命的代價,也要越過柏林圍牆。那麼,民主德國為什麼要在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為什麼後來又有那麼多的民主德國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翻越柏林圍牆呢?一、背景:英國首相演說掀起美蘇冷戰序幕柏林圍牆為何要建立?
  • 裡根呼籲推倒柏林圍牆,蘇聯評價「公開挑釁,煽動戰爭」
    在蘇聯的支持下,一夜之間,160公裡長、3米多高的柏林圍牆拔地而起。東西柏林之間的邊境被徹底封鎖,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又經過10餘年的翻修,花費了數百萬馬克後,柏林圍牆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堵牆了,而是形成了一個戒備森嚴的工事。柏林圍牆的整體結構包括觸髮式報警器、探照燈、瞭望塔、反車輛壕溝、186個瞭望塔和20個碉堡。
  • 10張珍貴老照片:真實記錄柏林圍牆的崛起和倒掉,讓人五味雜陳
    人們之所以將這一天視為柏林圍牆倒塌的日子。只是因為在這一天,柏林圍牆第一次重新開放。最終,它於1990年6月13日開始進行拆除。實際上,它的拆除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持續了有好幾個月。直至今日,依然有一部分柏林圍牆被保留下來,以供人們進行參觀,並銘記那段歷史。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西柏林位於東德之內,可是在主權上不屬於東德,在政治經濟上,於西德聯繫密切。在美國的嚴重,西柏林就是政治網中一個漏洞,也是東德人流入西德或者西方世界的一個通道。
  • 柏林圍牆倒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柏林圍牆不單單標記著二戰以後德國所經歷的一段經歷期間,更標記著兩種認識形狀在一個國度之中相互相對的非常終後果。而在柏林圍牆倒下以前,全部人都不信賴它有一天會倒下,並且是被確立的一方推倒。它的倒下不不過標記著德國的統一,更標記著冷戰的寧靜收場。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氣球只是一種逃離方式,為了穿過柏林圍牆,東德人有開卡車撞牆而過的,有偽裝成蘇聯軍官混過界的,有挖地道的,有自製潛水艇的,有偷扒在卡車底部混過的,有在樓頂用蹦床彈飛、然後傘降西柏林的,可謂上天入地、各顯神通。
  • 讓人厭惡的柏林圍牆,甘迺迪是這樣評價的,網友這樣評價
    柏林圍牆當年是將柏林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兩邊的同胞都只能隔牆相望。對於這種狀況,甘迺迪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百姓的牆。」那這個柏林圍牆到底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 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華盛頓郵報對比倒塌之前和現在的柏林
    11月7日,在象徵德意志民族分裂的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之際,德國聯邦議院舉行了紀念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