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七(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
大家都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恐慌,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才是最主要的,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枚原子彈,日本宣布投降,這才結束了長達多年的戰爭,人們的生活才得以安定,不再顛沛流離擔驚受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情就和戰爭與關,但是卻是一段兩國人民的真情意,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日本宣布投降,戰爭告終之後,日軍狼狽回國,因害怕遭受報復,所以撤退十分慌張,導致眾多傷兵被拋棄在了國內。在1945年的一天,一名河南老農孫邦俊前往縣城辦事兒,走在街頭看到有一個乞丐被眾人圍著不知說些什麼。而從乞丐所穿服裝能夠看出,他是一名日軍。日軍在我國犯下無數罪行,孫邦俊對其也無任何好感,但看著乞丐十分可憐,還是將僅剩的兩個窩頭送給他。
畢竟戰爭不是由一個士兵就能決定的,因為戰爭流落到異國他鄉的石田,也挺可憐的,老人生了惻隱之心,就想著幫幫他。他將這個日本人帶回家以後,經過了幾天的相處,孫邦俊了解了這個日本人本來是一名學生,卻被強行徵軍來到中國。由於他不敢殺人,所以在軍隊中也是備受排擠。最後便被自己的戰友遺落在了遙遠的中國領土。
將一個日本人帶回村子,可想而知村民的態度,完全不能接受石田的存在,可是因為孫邦俊一直極力維護,村民才忍住報復的衝動。後來石田傷勢好轉之後也會幫忙做農活,村民見他卻是老實巴交不曾有過什麼壞心思,便也默許了他的存在。就這樣,石田在中國待了整整47年。雖然孫邦俊一家人對他很好,但是石田還是思念自己的家鄉。據了解,在1964年,孫邦俊病逝,但在他臨終前還不斷叮囑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要將石田送到他自己的家鄉當中。
而他的兒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囑託,直到1972年,中日恢復建交,日本訪華團要經過河南,被孫保傑知道後,立馬帶著日本兵前往訪問團所在之處,也是巧,在見到訪問團之後,訪問團裡面一名人員恰好是那名日本兵的戰友,即便時隔四十多年,兩人仍然一眼就認出了對方,抱頭痛哭。終於石田也終於返回了自己的故鄉。
回到日本的石田並沒有忘記孫邦俊的救命之恩,他仍然和孫保傑保持著聯繫,還邀請孫保傑一家前往日本做客。後來他找到日本的政府,並且呼籲日本籌集善款,和中國一起開辦學校,最終和在南召縣修建起了一所中日友好的小學。
不得不說,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一個人,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對於這件事情你們怎麼看呢?
本文由「小七行旅記」原創,歡迎評論,收藏,點讚。未經允許請勿抄襲,感謝你們的閱讀,請持續關注,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