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2020-12-26 小七行旅記

「文|小七(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

大家都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恐慌,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才是最主要的,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枚原子彈,日本宣布投降,這才結束了長達多年的戰爭,人們的生活才得以安定,不再顛沛流離擔驚受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情就和戰爭與關,但是卻是一段兩國人民的真情意,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日本宣布投降,戰爭告終之後,日軍狼狽回國,因害怕遭受報復,所以撤退十分慌張,導致眾多傷兵被拋棄在了國內。在1945年的一天,一名河南老農孫邦俊前往縣城辦事兒,走在街頭看到有一個乞丐被眾人圍著不知說些什麼。而從乞丐所穿服裝能夠看出,他是一名日軍。日軍在我國犯下無數罪行,孫邦俊對其也無任何好感,但看著乞丐十分可憐,還是將僅剩的兩個窩頭送給他。

畢竟戰爭不是由一個士兵就能決定的,因為戰爭流落到異國他鄉的石田,也挺可憐的,老人生了惻隱之心,就想著幫幫他。他將這個日本人帶回家以後,經過了幾天的相處,孫邦俊了解了這個日本人本來是一名學生,卻被強行徵軍來到中國。由於他不敢殺人,所以在軍隊中也是備受排擠。最後便被自己的戰友遺落在了遙遠的中國領土。

將一個日本人帶回村子,可想而知村民的態度,完全不能接受石田的存在,可是因為孫邦俊一直極力維護,村民才忍住報復的衝動。後來石田傷勢好轉之後也會幫忙做農活,村民見他卻是老實巴交不曾有過什麼壞心思,便也默許了他的存在。就這樣,石田在中國待了整整47年。雖然孫邦俊一家人對他很好,但是石田還是思念自己的家鄉。據了解,在1964年,孫邦俊病逝,但在他臨終前還不斷叮囑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要將石田送到他自己的家鄉當中。

而他的兒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囑託,直到1972年,中日恢復建交,日本訪華團要經過河南,被孫保傑知道後,立馬帶著日本兵前往訪問團所在之處,也是巧,在見到訪問團之後,訪問團裡面一名人員恰好是那名日本兵的戰友,即便時隔四十多年,兩人仍然一眼就認出了對方,抱頭痛哭。終於石田也終於返回了自己的故鄉。

回到日本的石田並沒有忘記孫邦俊的救命之恩,他仍然和孫保傑保持著聯繫,還邀請孫保傑一家前往日本做客。後來他找到日本的政府,並且呼籲日本籌集善款,和中國一起開辦學校,最終和在南召縣修建起了一所中日友好的小學。

不得不說,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一個人,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對於這件事情你們怎麼看呢?

本文由「小七行旅記」原創,歡迎評論,收藏,點讚。未經允許請勿抄襲,感謝你們的閱讀,請持續關注,讓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河南老農收留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是如何對待老農一家的?
    不過,好在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最終我們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標誌著中國戰勝了日本,更是代表中國華民崛起的開端。但大家要知道,這樣的成果都是無數中華兒女用生命換來的。 不過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位河南老農收留了一名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一家的?
  • 日本傷兵被河南老農供養47年,接回日本後,他這般回報老農一家
    動物尚知有返哺之恩,真心對待的人自然也會報以真心回饋,電影《生者的墳墓》,講的是中國老農供養日本兵長達半個世紀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那就是以中國河南南召縣山廟鄉老農孫邦俊一家,收養戰爭中傷殘日本兵石田長達47年,戰爭結束後將其送回日本的真實事件為原型,那麼被送回的日本兵是如何對待昔日恩人的呢
  • 河南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國後,他是如何報答恩人的?
    河南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國後,他是如何報答恩人的?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和善的民族,在面對敵人入侵的時候,全民都會奮起反擊,而在面對鄰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國家也會不計前嫌的幫助他們。
  • 日本戰敗後傷兵被棄,河南老農收留照料47年,日本兵如何報答的?
    中國近代歷經過非常多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令人難以忘記的就是抗日戰爭,當時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給中華兒女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傷害。為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無數優秀的英雄兒女拿起了手中的武器。雖說當時我軍的武器裝備相當落後,但是我軍依舊以非常頑強的意志將侵略者趕出了中國。
  • 日本傷兵被中國農民收養47年,回日本後,傷兵是如何報答老農的?
    在經過十四年艱苦抗戰之後,中國人民終於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中國在近代史上的百年恥辱從這一刻開始被終結。然而戰爭可以由一紙無條件投降書結束,中國人民心裡的傷痕卻無法立刻因此戰爭結束而痊癒。由於日本人在中國大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切切實實的傷害,因此中國人民簡直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 河南老農養一日兵47年,回到日本後,他又是怎樣對待老農一家的?
    但是在抗戰的時候,其實也有日本人他們也不樂意戰爭,也是被逼無奈。曾在抗日的戰場上,就有一個我軍的將領救了日本的一個小女孩,並將她送回日本。在新中國成立後,她又回到中國看望當年的救命恩人,並對中日建交有一定的貢獻。
  • 河南一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他如何報答的老農一家
    1945年左右,日本瀕臨投降邊緣,日本軍隊陸續撤離中國,國內傳來一片歡呼聲。可是儘管大部分日本軍隊都撤離了中國領土,但少許日本重傷兵依舊被拋棄留了下來,當時在中國河南地區,就有這麼一位日本重傷員。石田東四郎是日本撤退過程中被拋棄的一員,因為戰鬥中傷勢嚴重,滯留在了戰場上,無人理會。
  •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兩代人照顧他47年,日本兵回國這樣報答
    2012年在國內院線上映了一部名為《生者的墓碑》,電影主旋律是宣傳以德報怨,將鏡頭聚焦在抗日戰爭後期,農村的一位名為孫邦俊的樸素村民無意間在路上遇到了深受重傷的日本兵,出於同情心他將其收留。如果不去了解,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部電影的劇情不過是導演和編劇的創作,想要宣傳主旋律,畢竟14年的抗日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在大家思維中很難出現這樣大愛無疆的事情。可能這樣的事情在其他國家很少見,但是在中國如果發生了真是一點也不要驚訝,中國人歷來都有這樣的美德,自古以來以德報怨的例子數不勝數。
  • 歷史解說:河南一老農收留日本逃兵47年,逃兵回國後,是這樣
    但就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河南卻有一位老農,以德報怨收留了一位日本逃兵47年,逃兵回國後,是如何報答老農的呢?戰爭結束後,河南南召縣泰山廟縣裡,一位叫作孫邦俊的老農,某天與妻子趕集時,偶遇了一位行為奇怪的人,此人穿著破衣服走在路邊,不停問路人討要食物。經了解,孫邦俊得知此人並非附近的居民,而是戰爭後遺留的日本兵。
  • 被日軍拋棄的日本兵,後被河南一老農照顧47年,他是如何報答的?
    不可一世的日軍在抗戰勝利後,低下了頭,面對著國人憤怒的目光,慢慢地離開了中國,雖然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日本兵並沒有被遣送回國,其中有一個名叫石田東四郎的日本士兵,他因生病而被日軍遺棄,流落街頭。當日本兵拿到之後,狼吞虎咽,孫邦俊夫婦離開時,這位日本兵就跟著他們,一直到了家,孫邦俊是個善良的老人,戰爭已經結束,這位日本兵也許也被遺棄了,孫邦俊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收養這位日本兵,也算是結了一段善緣,不一會兒,這位日本兵家裡又收養了一位日本兵,消息傳到十裡八鄉。
  •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他47年,報答方式讓人感慨
    戰火紛飛年代,饑寒交迫,人人自顧不暇,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善行更是珍貴。在我國河南,一名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他47年,而那個傷兵回國後的報答方式讓人感慨。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倉皇而逃,而後我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生活逐漸趨於平靜,但人們的心中仍持深深的恨意,久久不能平息。然而在我國河南農村,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名日本士兵被拋棄後被當地的老農救起。
  • 河南農民收養一日本兵長達30幾年 日本兵回國後 日本人是這麼做的
    在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很多日本兵被拋棄在中國。這些日本鬼子在中國也是害怕,東躲西藏的,生怕被發現,拉出去遊街示眾。在河南南召縣,一個叫孫邦俊的農民,碰到一個日本兵。這個日本兵向他比劃著要吃的,孫邦俊沒理他。這個日本兵一直跟著孫邦俊回了家,孫邦俊一心軟就收留了這個日本兵。
  • 河南農民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兵是如何報答恩人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很多日本人便很快撤離了中國,但還有日本人被「拋棄」在了我國,日本諜報員石田是其中一位,他因為戰爭受了很重的傷,因此日本認為他根本活不下去了,於是就將他放棄了。自石田在孫家生存下來後,孫邦俊覺著石田的身上並沒有惡意,所以也不願意看到石田被處死,在孫邦俊看來,那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就看著他沒了,實在是不忍心。因為這件事,孫邦俊沒少被村民們責罵過,不過孫邦俊的妻子倒是很支持丈夫的抉擇,也給了孫邦俊很多安慰,後來村民們也接受了這件事情,雖然還是怨恨日本人,但對石田和睦了不少。
  •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但是有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以德報怨,默默供養了一個受傷的日本兵長達47年,這種無國界的大愛值得我們稱頌。       機緣巧合,救回士兵       抗日戰爭越打越烈,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一個叫孫邦俊的普通村民在戰場上發現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士兵——石田東四郎。當時,整個村莊的人都慘遭日本兵蹂躪,他們根本容不下這個自己的敵人。
  •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民照顧47年,回國後他如何報答恩人?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當年日本戰敗後傷兵被棄,河南老農收留照料47年,日本兵怎樣報答? 孫邦俊將這個日本兵帶回家後也不敢聲張,畢竟那時候日軍在國內就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存在。
  • 二戰結束後,蘇聯是怎樣對待被俘虜的日本兵的?看了讓人直呼過癮
    日本投降後,蘇聯紅軍共俘虜日軍59萬人。從1945年9月開始,這些被俘的日軍便被蘇軍以1000人為一個單位用火車運往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用以償還他們在二戰中的罪孽。
  •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兵108聯隊士兵照片冊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兵108聯隊士兵照片冊。1937年8月31日,日軍大本營撤銷中國駐屯軍番號,編成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轄第1軍和第2軍,直轄第5師團(坂垣徵四郎)、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第11旅團(鈴木重康)、臨時航空兵團。
  • 老農收留日本傷兵47年,隨後老農兒子去了日本,竟被這樣對待
    因此,在與日本的戰鬥十多年中,我們遭受了重大傷亡,也讓我們對這個國家有了不可磨滅的仇恨,特別是經歷過戰爭的老年人,他們更恨日本。 日本戰敗後,許多受傷的日本部隊跟不上軍隊,留在中國。當石田四郎流浪到河南省的一個小村莊時,這個村莊很窮,一年四季都在打仗,收成不好。沒有人想扣除自己的食物來同情日本人。他只能拖著病態的身體四處乞討,大概說不完,他很快就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忠實而誠實的農民孫邦俊。
  • 中國籍,日本兵!二戰後這個敗類負隅頑抗30年,卻被日本追封軍官
    大家都知道,有著"最後一個投降的日軍"稱號的日本軍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小野田寬郎。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昭告,接受《波茲坦公告》,即無條件投降。但是小野田寬郎躲在菲律賓的原始叢林中進行遊擊戰,一直到29年後,也就是1974年的3月才主動向菲律賓警方投降。
  • 日本趙雲?悲劇英雄日本第一兵
    他因在大坂之戰以寡擊眾的英勇表現被譽為「日本第一兵」,他與源平合戰的源義經、南北朝時代的楠木正成並列為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他就是真田幸村,一個名字被搞錯的名將。「幸村」之名最早見於大坂之陣57年後寬文12年(1672年)出版的軍記物《難波戰記》。因為這本書的流行和高人氣使得幸村之名在後代的史書中反而取代了正式的名字,連德川幕府編纂的《寬政重修諸家譜》以及真田信繁長兄真田信之後代的子孫松代藩也在正史中使用「幸村」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