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農收留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是如何對待老農一家的?

2020-12-14 騰訊網

中國近代以來,爆發過讓所有中國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戰爭那就是抗日戰爭。至今為止依舊有很多影視劇再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為背景拍攝故事。可見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不過,好在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最終我們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標誌著中國戰勝了日本,更是代表中國華民崛起的開端。但大家要知道,這樣的成果都是無數中華兒女用生命換來的。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在我國製造了太多的「罪惡」,雖然最後日本投降,但是中國人民心中的傷痛並不會癒合。戰爭結束後,無數人對日本人都是恨之入骨。不過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位河南老農收留了一名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一家的?

這位河南老農名叫孫邦俊,就是當地縣城中的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農民。日本投降後,還多日本軍人有傷在身就被遺留在了中國。某一天孫邦俊和妻子在街上遇到一個乞丐,兩人也沒多想,哪知道這個乞丐一直跟著孫邦俊夫婦。

這個乞丐名叫石田東四郎,到家後的孫邦俊看著乞丐受傷了,相當可憐,頓時就不忍把這乞丐趕出家。後來孫邦俊知道了這個乞丐是日軍留在中國的殘兵,內心也有過糾結,但是善意還是戰勝了邪惡,他決定收養這個日本兵。

一開始的時候孫邦俊還是把這個日本兵隱藏得很好的,但是時間一長,還是被村民發現了。在知道孫邦俊家裡有一個日本兵之後,很多村民都要求孫邦俊殺掉日本兵以此洩憤。但是孫邦俊不同意。時間一長,村民 也漸漸適應了石田東四郎的存在,孫邦俊一家供養石田東四郎維持了47年的時間,他們早就親如一家了。

後來孫邦俊因病去世,其兒子依舊沒放棄石田東四郎,同樣對其照顧有加。後來中日兩國關係好轉,日本交流團來到中國,石田東四郎也藉此機會回到了日本。

石田東四郎回到日本後,一直想要感謝孫家人這47年來對自己的照顧,於是提出了贈與孫家人一筆資金改善生活,不過被拒絕了。後來石田東四郎出資在當地修了一座「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園」,以此來感謝孫家人。

戰爭是殘酷的,日本兵給中國人的印象是「殘暴」的,但實則上不同國家的軍人因陣營不同,很多事非自己所能控制。很多軍人天性都是善良的,就像石田東四郎,也許他殺害過中國人,但是他依舊懂得感恩,沒有泯滅人性。

孫邦俊收留這位日本兵的事件後來被當做中日友好關係的典範,如今中日關係正常化,很多中國人都願意去日本旅遊,而日本人對中國人也都是很客氣,希望這樣的關係可以持續下去,當年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相關焦點

  • 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大家都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恐慌,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才是最主要的,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枚原子彈,日本宣布投降,這才結束了長達多年的戰爭,人們的生活才得以安定,不再顛沛流離擔驚受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情就和戰爭與關,但是卻是一段兩國人民的真情意,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 日本傷兵被河南老農供養47年,接回日本後,他這般回報老農一家
    動物尚知有返哺之恩,真心對待的人自然也會報以真心回饋,電影《生者的墳墓》,講的是中國老農供養日本兵長達半個世紀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那就是以中國河南南召縣山廟鄉老農孫邦俊一家,收養戰爭中傷殘日本兵石田長達47年,戰爭結束後將其送回日本的真實事件為原型,那麼被送回的日本兵是如何對待昔日恩人的呢
  • 日本傷兵被中國農民收養47年,回日本後,傷兵是如何報答老農的?
    在經過十四年艱苦抗戰之後,中國人民終於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中國在近代史上的百年恥辱從這一刻開始被終結。然而戰爭可以由一紙無條件投降書結束,中國人民心裡的傷痕卻無法立刻因此戰爭結束而痊癒。由於日本人在中國大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切切實實的傷害,因此中國人民簡直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 河南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國後,他是如何報答恩人的?
    河南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國後,他是如何報答恩人的?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和善的民族,在面對敵人入侵的時候,全民都會奮起反擊,而在面對鄰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國家也會不計前嫌的幫助他們。
  • 河南老農養一日兵47年,回到日本後,他又是怎樣對待老農一家的?
    但是在抗戰的時候,其實也有日本人他們也不樂意戰爭,也是被逼無奈。曾在抗日的戰場上,就有一個我軍的將領救了日本的一個小女孩,並將她送回日本。在新中國成立後,她又回到中國看望當年的救命恩人,並對中日建交有一定的貢獻。
  •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他47年,報答方式讓人感慨
    在我國河南,一名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他47年,而那個傷兵回國後的報答方式讓人感慨。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倉皇而逃,而後我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生活逐漸趨於平靜,但人們的心中仍持深深的恨意,久久不能平息。然而在我國河南農村,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名日本士兵被拋棄後被當地的老農救起。
  • 河南一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他如何報答的老農一家
    1945年左右,日本瀕臨投降邊緣,日本軍隊陸續撤離中國,國內傳來一片歡呼聲。可是儘管大部分日本軍隊都撤離了中國領土,但少許日本重傷兵依舊被拋棄留了下來,當時在中國河南地區,就有這麼一位日本重傷員。石田東四郎是日本撤退過程中被拋棄的一員,因為戰鬥中傷勢嚴重,滯留在了戰場上,無人理會。
  • 日本戰敗後傷兵被棄,河南老農收留照料47年,日本兵如何報答的?
    中國近代歷經過非常多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令人難以忘記的就是抗日戰爭,當時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給中華兒女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傷害。為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無數優秀的英雄兒女拿起了手中的武器。雖說當時我軍的武器裝備相當落後,但是我軍依舊以非常頑強的意志將侵略者趕出了中國。
  • 歷史解說:河南一老農收留日本逃兵47年,逃兵回國後,是這樣
    但就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河南卻有一位老農,以德報怨收留了一位日本逃兵47年,逃兵回國後,是如何報答老農的呢?戰爭結束後,河南南召縣泰山廟縣裡,一位叫作孫邦俊的老農,某天與妻子趕集時,偶遇了一位行為奇怪的人,此人穿著破衣服走在路邊,不停問路人討要食物。經了解,孫邦俊得知此人並非附近的居民,而是戰爭後遺留的日本兵。
  •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兩代人照顧他47年,日本兵回國這樣報答
    2012年在國內院線上映了一部名為《生者的墓碑》,電影主旋律是宣傳以德報怨,將鏡頭聚焦在抗日戰爭後期,農村的一位名為孫邦俊的樸素村民無意間在路上遇到了深受重傷的日本兵,出於同情心他將其收留。而《生者的墓碑》也確實並不是導演杜撰,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確實有一位名為孫邦俊的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兵,為他治病,兩代人照顧了他47年。1945年抗日戰爭已經是尾聲,日本人的垂死掙扎也沒能換回一絲生機,正義必勝的天秤越來越明顯的朝向中國人民,飽受戰爭困擾的百姓終於要回歸正常生活。
  • 日本傷兵遭遺棄,河南一家收留照顧他47年,他卻用這種方式報答
    當戰爭進行到尾期的時候,很多駐紮在我國的日本人在聽到日本戰敗的消息後,都紛紛逃竄回日本,但在中間也有一些日本人因為被遺棄或者其他原因而選擇留在了中國,其中有一名日本傷兵就是被遺棄在中國,被河南的一個農民收留,並且悉心照顧了47年。在他找到家人以後,卻選擇了令人唏噓不已的方式報恩。
  • 被日軍拋棄的日本兵,後被河南一老農照顧47年,他是如何報答的?
    當日本兵拿到之後,狼吞虎咽,孫邦俊夫婦離開時,這位日本兵就跟著他們,一直到了家,孫邦俊是個善良的老人,戰爭已經結束,這位日本兵也許也被遺棄了,孫邦俊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收養這位日本兵,也算是結了一段善緣,不一會兒,這位日本兵家裡又收養了一位日本兵,消息傳到十裡八鄉。
  •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但是有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以德報怨,默默供養了一個受傷的日本兵長達47年,這種無國界的大愛值得我們稱頌。       機緣巧合,救回士兵       抗日戰爭越打越烈,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一個叫孫邦俊的普通村民在戰場上發現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士兵——石田東四郎。當時,整個村莊的人都慘遭日本兵蹂躪,他們根本容不下這個自己的敵人。
  •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
    事實上,抗戰時期曾有許多日軍士兵,被俘後經過我軍感化勸說而幡然醒悟,認識到侵華戰爭的邪惡性質,從而主動投身於反戰運動之中。戰爭結束後,一些傷殘日軍並沒有回國,而是選擇留在中國。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中國農民孫邦俊一家照顧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的感人故事。
  • 河南農民收養一日本兵長達30幾年 日本兵回國後 日本人是這麼做的
    在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很多日本兵被拋棄在中國。這些日本鬼子在中國也是害怕,東躲西藏的,生怕被發現,拉出去遊街示眾。在河南南召縣,一個叫孫邦俊的農民,碰到一個日本兵。這個日本兵向他比劃著要吃的,孫邦俊沒理他。這個日本兵一直跟著孫邦俊回了家,孫邦俊一心軟就收留了這個日本兵。
  • 老農收留日本傷兵47年,隨後老農兒子去了日本,竟被這樣對待
    因此,在與日本的戰鬥十多年中,我們遭受了重大傷亡,也讓我們對這個國家有了不可磨滅的仇恨,特別是經歷過戰爭的老年人,他們更恨日本。 日本戰敗後,許多受傷的日本部隊跟不上軍隊,留在中國。當石田四郎流浪到河南省的一個小村莊時,這個村莊很窮,一年四季都在打仗,收成不好。沒有人想扣除自己的食物來同情日本人。他只能拖著病態的身體四處乞討,大概說不完,他很快就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忠實而誠實的農民孫邦俊。
  • 老獵戶把日本傷兵帶回家,一住就是45年,老人去世之後才離開
    日本戰敗撤退後,中國留下了許多傷兵,而其中有一位日本兵,被河南一位老農照顧了47年。傷兵回家後是如何回報農民家庭的?這位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名叫孫邦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捕獵一些獵物,或者摘一些野菜到集市上去賣,補貼家用。那是1946年的一天,孫邦君像往常一樣來到集市,突然看到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人衣衫襤褸,蜷縮在地上。
  • 河南農民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兵是如何報答恩人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很多日本人便很快撤離了中國,但還有日本人被「拋棄」在了我國,日本諜報員石田是其中一位,他因為戰爭受了很重的傷,因此日本認為他根本活不下去了,於是就將他放棄了。自石田在孫家生存下來後,孫邦俊覺著石田的身上並沒有惡意,所以也不願意看到石田被處死,在孫邦俊看來,那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就看著他沒了,實在是不忍心。因為這件事,孫邦俊沒少被村民們責罵過,不過孫邦俊的妻子倒是很支持丈夫的抉擇,也給了孫邦俊很多安慰,後來村民們也接受了這件事情,雖然還是怨恨日本人,但對石田和睦了不少。
  • 河南老人收留日本傷兵47年,細心照料回國後,日兵如此回報!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害死了很多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戰爭初期,嘗到點好處的日本囂張的稱三個月就拿下中國,但是我國無數的英勇戰士站了出來一同抵禦外敵,他們認為他們可以佔領中國,但不現實。抗日戰爭結束時,小鬼子在我國寸步難行。直到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戰爭才徹底結束,日本一個接一個地被送回日本,但一些殘疾軍人被遺棄到了中國。
  • 在義大利的中國老農與當地老農
    在義大利看到了我們的明天模樣英國人瓦特,1776年,發明了人類第一臺「有用」的蒸汽機,應用到了各種機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