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他如何報答的老農一家

2020-12-12 騰訊網

在中國戰爭史上,侵華戰爭絕對算得上史詩級的血淚教訓,日本闖入中國領土肆意侵略,搶奪財物,屠殺百姓,可謂是惡行累累,臭名昭著。事實上,不止是中國,就算在二戰其它戰場,各國對日本的評價都不好,大家對於日本人可謂是深惡痛絕,而這絕大部分要歸功於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以及天皇至上的信仰。儘管大家對於日本的惡行十分痛恨,但在二戰中國戰場,也曾出現過中國農民救治日本傷兵的事件,儘管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1945年左右,日本瀕臨投降邊緣,日本軍隊陸續撤離中國,國內傳來一片歡呼聲。可是儘管大部分日本軍隊都撤離了中國領土,但少許日本重傷兵依舊被拋棄留了下來,當時在中國河南地區,就有這麼一位日本重傷員。石田東四郎是日本撤退過程中被拋棄的一員,因為戰鬥中傷勢嚴重,滯留在了戰場上,無人理會。

而孫邦俊是中國河南某村莊的一戶老實農民,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了奄奄一息的石田。按理說當時中國遭受日本洗劫,中國人應該很恨日本人才對,可是善良的孫邦俊實在不忍心看見一個大活人就在自己面前死去,糾結良久,他還是決定救他,並將他帶回了家。

將一個日本人帶回村子,可想而知村民的態度,完全不能接受石田的存在,可是因為孫邦俊一直極力維護,村民才忍住報復的衝動。後來石田傷勢好轉之後也會幫忙做農活,村民見他卻是老實巴交不曾有過什麼壞心思,便也默許了他的存在,甚至還會給他送吃的。孫邦俊生活清苦,但也絕對不會餓著石田,於是就這樣,石田就留在了中國,且一留就是47年。

就連孫邦俊去世之後,還交代自己的後代也要善待石田,孫邦俊的兒子孫保傑一直謹記父親的叮囑,對待石田一如從前,而且還在石田的請求下幫助他尋找親人。孫保傑多次寫信聯繫相關部門,但一直沒有回應。後來1992年的一天,日本交流團來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孫邦俊家人聽聞後便拖政府幫忙聯繫,想圓了石田的回家夢。了解清楚情況之後,交流團十分感謝孫邦俊一家,他們將孫邦俊的善舉記在心中,並幫助石田回家。

後來回到日本的石田感念孫邦俊一家的救命之恩,不僅將其善舉弘揚開來,還為當地的家鄉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因為孫家拒絕了他的巨額感謝金,於是他就錢投入到將河南該縣的教育事業中去,還在當地修建了一座「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園」,以報答那些對他表達了善意的村民。

相關焦點

  • 河南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國後,他是如何報答恩人的?
    河南老農收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國後,他是如何報答恩人的?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和善的民族,在面對敵人入侵的時候,全民都會奮起反擊,而在面對鄰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國家也會不計前嫌的幫助他們。
  • 河南老農收留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是如何對待老農一家的?
    不過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位河南老農收留了一名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一家的? 這位河南老農名叫孫邦俊,就是當地縣城中的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農民。日本投降後,還多日本軍人有傷在身就被遺留在了中國。
  • 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大家都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恐慌,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才是最主要的,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枚原子彈,日本宣布投降,這才結束了長達多年的戰爭,人們的生活才得以安定,不再顛沛流離擔驚受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情就和戰爭與關,但是卻是一段兩國人民的真情意,河南老農養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後,日本兵是這樣對待老農的。
  • 日本傷兵被河南老農供養47年,接回日本後,他這般回報老農一家
    動物尚知有返哺之恩,真心對待的人自然也會報以真心回饋,電影《生者的墳墓》,講的是中國老農供養日本兵長達半個世紀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那就是以中國河南南召縣山廟鄉老農孫邦俊一家,收養戰爭中傷殘日本兵石田長達47年,戰爭結束後將其送回日本的真實事件為原型,那麼被送回的日本兵是如何對待昔日恩人的呢
  • 日本戰敗後傷兵被棄,河南老農收留照料47年,日本兵如何報答的?
    正是因為日本對中國的傷害實在太過深重,這使得我國很多民眾總是很難接受日本。不過在抗日戰爭期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當時有一位日本傷兵落難中國,被一河南老農民救起,並且照顧了整整47年,那麼你知道日本兵是怎樣報答老農的嗎?這位日本傷兵的名字叫做石田東四郎,石田在侵華戰爭後期才來到中國,彼時他跟隨自己的部隊來到河南,在一次作戰中石田受了很嚴重的傷。
  • 日本傷兵被中國農民收養47年,回日本後,傷兵是如何報答老農的?
    在經過十四年艱苦抗戰之後,中國人民終於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中國在近代史上的百年恥辱從這一刻開始被終結。然而戰爭可以由一紙無條件投降書結束,中國人民心裡的傷痕卻無法立刻因此戰爭結束而痊癒。由於日本人在中國大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切切實實的傷害,因此中國人民簡直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他47年,報答方式讓人感慨
    在我國河南,一名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他47年,而那個傷兵回國後的報答方式讓人感慨。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倉皇而逃,而後我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生活逐漸趨於平靜,但人們的心中仍持深深的恨意,久久不能平息。然而在我國河南農村,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名日本士兵被拋棄後被當地的老農救起。
  • 河南老農養一日兵47年,回到日本後,他又是怎樣對待老農一家的?
    河南一老農救回日本兵在日軍的隊伍中,並不是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想要戰鬥的。他們在日本也有自己的妻子子女,要是他們戰死,他們遠在異國的妻兒又該如何?在1945年的時候,日軍宣布無條件頭銜。這一消息的傳出,很多日軍都撤離中國。
  • 被日軍拋棄的日本兵,後被河南一老農照顧47年,他是如何報答的?
    當日本兵拿到之後,狼吞虎咽,孫邦俊夫婦離開時,這位日本兵就跟著他們,一直到了家,孫邦俊是個善良的老人,戰爭已經結束,這位日本兵也許也被遺棄了,孫邦俊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收養這位日本兵,也算是結了一段善緣,不一會兒,這位日本兵家裡又收養了一位日本兵,消息傳到十裡八鄉。
  •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民照顧47年,回國後他如何報答恩人?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當年日本戰敗後傷兵被棄,河南老農收留照料47年,日本兵怎樣報答? 那個叫做石田東四郎的日軍就是那些不幸掉隊的傷兵中的一員,後來他就被一中國農民撿了回去。
  • 河南農民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兵是如何報答恩人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很多日本人便很快撤離了中國,但還有日本人被「拋棄」在了我國,日本諜報員石田是其中一位,他因為戰爭受了很重的傷,因此日本認為他根本活不下去了,於是就將他放棄了。自石田在孫家生存下來後,孫邦俊覺著石田的身上並沒有惡意,所以也不願意看到石田被處死,在孫邦俊看來,那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就看著他沒了,實在是不忍心。因為這件事,孫邦俊沒少被村民們責罵過,不過孫邦俊的妻子倒是很支持丈夫的抉擇,也給了孫邦俊很多安慰,後來村民們也接受了這件事情,雖然還是怨恨日本人,但對石田和睦了不少。
  • 歷史解說:河南一老農收留日本逃兵47年,逃兵回國後,是這樣
    但就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河南卻有一位老農,以德報怨收留了一位日本逃兵47年,逃兵回國後,是如何報答老農的呢?戰爭結束後,河南南召縣泰山廟縣裡,一位叫作孫邦俊的老農,某天與妻子趕集時,偶遇了一位行為奇怪的人,此人穿著破衣服走在路邊,不停問路人討要食物。經了解,孫邦俊得知此人並非附近的居民,而是戰爭後遺留的日本兵。
  •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兩代人照顧他47年,日本兵回國這樣報答
    而《生者的墓碑》也確實並不是導演杜撰,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確實有一位名為孫邦俊的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兵,為他治病,兩代人照顧了他47年。1945年抗日戰爭已經是尾聲,日本人的垂死掙扎也沒能換回一絲生機,正義必勝的天秤越來越明顯的朝向中國人民,飽受戰爭困擾的百姓終於要回歸正常生活。
  •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但是有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以德報怨,默默供養了一個受傷的日本兵長達47年,這種無國界的大愛值得我們稱頌。       機緣巧合,救回士兵       抗日戰爭越打越烈,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一個叫孫邦俊的普通村民在戰場上發現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士兵——石田東四郎。當時,整個村莊的人都慘遭日本兵蹂躪,他們根本容不下這個自己的敵人。
  • 日本傷兵遭遺棄,河南一家收留照顧他47年,他卻用這種方式報答
    當戰爭進行到尾期的時候,很多駐紮在我國的日本人在聽到日本戰敗的消息後,都紛紛逃竄回日本,但在中間也有一些日本人因為被遺棄或者其他原因而選擇留在了中國,其中有一名日本傷兵就是被遺棄在中國,被河南的一個農民收留,並且悉心照顧了47年。在他找到家人以後,卻選擇了令人唏噓不已的方式報恩。
  • 河南農民收養一日本兵長達30幾年 日本兵回國後 日本人是這麼做的
    在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很多日本兵被拋棄在中國。這些日本鬼子在中國也是害怕,東躲西藏的,生怕被發現,拉出去遊街示眾。在河南南召縣,一個叫孫邦俊的農民,碰到一個日本兵。這個日本兵向他比劃著要吃的,孫邦俊沒理他。這個日本兵一直跟著孫邦俊回了家,孫邦俊一心軟就收留了這個日本兵。
  •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
    事實上,抗戰時期曾有許多日軍士兵,被俘後經過我軍感化勸說而幡然醒悟,認識到侵華戰爭的邪惡性質,從而主動投身於反戰運動之中。戰爭結束後,一些傷殘日軍並沒有回國,而是選擇留在中國。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中國農民孫邦俊一家照顧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的感人故事。
  • 老獵戶把日本傷兵帶回家,一住就是45年,老人去世之後才離開
    日本戰敗撤退後,中國留下了許多傷兵,而其中有一位日本兵,被河南一位老農照顧了47年。傷兵回家後是如何回報農民家庭的?這位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名叫孫邦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捕獵一些獵物,或者摘一些野菜到集市上去賣,補貼家用。那是1946年的一天,孫邦君像往常一樣來到集市,突然看到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人衣衫襤褸,蜷縮在地上。
  • 在河南農民收養了日本士兵47年並幫助他們返回日本
    遇到日本士兵,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在新中國成立,人們的生活終於回到正軌。有一天,南召縣梁溝村老農民孫邦俊準備帶著鋤頭去田裡幹活,他一打開院門,就嚇了一跳,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躺在門口,孫邦俊仔細地看了看,是個年輕人。
  • 老農收留日本傷兵47年,隨後老農兒子去了日本,竟被這樣對待
    因此,在與日本的戰鬥十多年中,我們遭受了重大傷亡,也讓我們對這個國家有了不可磨滅的仇恨,特別是經歷過戰爭的老年人,他們更恨日本。 日本戰敗後,許多受傷的日本部隊跟不上軍隊,留在中國。當石田四郎流浪到河南省的一個小村莊時,這個村莊很窮,一年四季都在打仗,收成不好。沒有人想扣除自己的食物來同情日本人。他只能拖著病態的身體四處乞討,大概說不完,他很快就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忠實而誠實的農民孫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