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二
周身經穴賦(醫經小學)
手太陰兮大指側,少商、魚際兮太淵穴。經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澤。俠白共天府為鄰,雲門與中府相接①。
手陽明兮,大腸之經。循商陽兮,二三而行②。歷合谷、陽溪之溪,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裡而近,曲池、肘髎、五裡之程。臑髃③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唇連,迎香鼻迫④。
注:
①左右共二十二穴。
②二間、三間也。
③即臂臑、肩髃二穴。
④左右共四十穴。
胃乃足之陽明,厲兌趨乎內庭。過陷谷、衝陽之分,見解溪、豐隆之神。下巨虛兮條口陳,上巨虛兮三裡仍。犢鼻引入於梁丘、陰市之下,伏兔上貫於髀關、氣衝之經。歸來兮水道,大巨兮外陵。運天樞兮滑肉,禮太乙兮關門。梁門兮承滿,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庫房之氣戶、缺盆。氣舍、水突,人迎、大迎。地倉兮巨髎續,四白兮承泣分。御頰車於下關,張頭維於額垠①。
足太陰兮脾中州,隱白出兮大指頭。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陵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衝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②。
注:
①左右共九十穴。
②左右共四十二穴。
迨夫真心為手少陰,少衝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門。陰郄、通裡兮,靈道非遠;少海、青靈兮,極泉何深①。
手之太陽,小腸之榮。路從少澤步前谷、後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穀、養老之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臑腧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髎,曷造聽宮②。
注:
①左右共十八穴。
②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膀胱兮太陽,交背部之二行。窮至陰於通谷之口,尋束骨於京骨之鄉。申脈命僕參以前導,崑崙闢金門於踝旁。奮附陽、飛揚之志,轉承山、承筋之行。至於合陽、委中、委陽、浮郄、殷門以歧往,承扶、秩邊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門、胃倉,開意舍兮振彼陽綱。出魂門兮膈關,乃譩嘻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戶兮隨附分而會陽。下、中、次、上之髎,白環、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腸,大腸俞兮在旁。三焦、腎俞兮胃俞接,脾、膽、肝、膈兮心俞當。厥陰、肺俞之募,風門、大杼之方。天柱堅兮玉枕、絡卻,通天溪兮見彼承光。自五處、曲差而下,造攢竹、睛明之場①。
足少陰兮腎屬,湧泉流於然谷。太溪、大鐘兮水泉緣,照海、復溜兮交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麓。氣穴、四滿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步廊、神封而靈墟存,神藏、彧中而俞府足②。
注:
①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②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陰心包之絡,中衝發中指之奇。自勞宮、大陵而往,逐內關、間使而馳。叩郄門於曲澤,酌天泉於天池①。
手少陽三焦之脈,在小指次指之端。關衝開乎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相連。天窗處天牖之下,翳風讓瘈脈居先。顱息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和髎倒懸。耳門既闢,夏蚋聞焉②。
注:
①左右共十八穴。
②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陽兮膽經,穴乃出乎竅陰,沂俠溪兮地五會,過臨泣兮丘墟平。懸鐘兮陽輔、光明,外丘兮陽交、陽陵。西出陽關兮,抵中瀆、風市之境;環跳、居髎兮,循維道、五樞之宮。考夫帶脈,詢至京門。日月麗兮輒筋榮,淵液洩兮肩井盈。臨風池兮腦空鳴,窮竅陰兮完骨明。舉浮白於天衝,接承靈於正營。目窗兮臨泣,陽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鬢出,懸釐降兮懸顱承。頷厭兮嘉客主人,聽會兮瞳子髎迎①。
厥陰在足,肝經所鍾。起大敦於行間,循太衝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關、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裡兮,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兮,期門可攻②。
注:
①左右共八十八穴。
②左右共二十八穴。
至若任脈行乎腹與胸,承漿洩兮廉泉通。窺天突於璇璣,搗華蓋於紫宮。登玉堂兮羶中集,履中庭兮鳩尾衝。瞻巨闕兮二脘上中,過建裡兮下脘攸同。水分兮神闕縹緲,陰交兮氣海鴻蒙。石門直兮關元、中極,曲骨橫兮會陰乃終①。
督脈行乎背部中,兌端接兮齦交從。素髎在面兮,水溝疏通;神庭入發兮,上星瞳矇。顖會現兮前頂,百會儼兮尊崇。後頂輔兮強間逢,腦戶閉兮風府空。啞門通於大椎兮,陶道夷坦;身柱縹於神道兮,靈臺穹窿。至陽立下,筋縮、脊中;接脊懸樞,命門重重。歌陽關兮舞腰俞,願長強兮壽無窮②。
注:
①凡二十四穴。
②凡二十七穴。
百症賦(聚英)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顖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佴佴,急取養老天柱。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陽穀俠溪,頷腫口噤並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幹口燥之悲。啞門關衝,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太衝瀉唇喎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裡;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
建裡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悽。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膈疼飲蓄難禁,羶中巨闕便針。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徵。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縮;目瞤兮,顴髎大迎。
痓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
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衝大橫須精。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癇常發,神道須還心俞寧。
溼寒溼熱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
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
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癆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裡之程。
治疸消黃,諧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往通裡大鐘而明。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刺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
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裡臂臑,生癧瘡而能治。
至陰屏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髃陽溪,消癮風之熱極。
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帶下產崩,衝門氣衝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脫肛趨百會尾翠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溪驗;痃癖兮,衝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方知玄裡之玄,始達妙中之妙。
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標幽賦(楊氏註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注:劫病之功,莫捷於針灸。故《素問》諸書,為之首載,緩、和、扁、華,俱以此稱神醫。蓋一針中穴,病者應手而起,誠醫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幾於絕傳,良為可嘆!經云:『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砭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此之謂也。又語云:『一針、二灸、三服藥。』則針灸為妙用可知。業醫者,奈之何不亟講乎?)
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餘心。
(注:夫人身十二經,三百六十節,以應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日。歲時者,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苟或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暖,是故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上逆而咳。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焉。是故天溫日陽,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氣血始清,衛氣始行;月廓滿,則氣血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天寒無刺,天溫無灸,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天時而調之。若月生而瀉,是謂髒虛;月滿而補,血氣洋溢;絡有留血,名曰重實。月廓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運,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氣,風寒暑溼燥熱也。』
經云:『凡用針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定其血脈,而後調之。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不調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脈不順而莫針。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注:經云:『病有沉浮,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壅則賊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傷五臟,後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膚。故春夏之人,陽氣輕浮,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之淺;秋病在肉脈,冬病在筋骨,秋冬則陽氣收藏,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刺之宜深。』又云:『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滎,季夏刺十二俞,秋刺十二經,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見子午流注。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經有十二,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太陽膀胱,少陽膽,陽明胃也。絡有十五,肺絡列缺,心絡通裡,心包絡內關,小腸絡支正,三焦絡外關,大腸絡偏歷,脾絡公孫,腎絡大鐘,肝絡蠡溝,膀胱絡飛揚,膽絡光明,胃絡豐隆,陰蹻絡照海,陽蹻絡申脈,脾之大絡大包,督脈絡長強,任脈絡尾翳也。陰陽者,天之陰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至於人身,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春夏之病在陽,秋冬之病在陰。背固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固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是以應天之陰陽。學者苟不明此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陽明,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反攻太陰,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蔽,則有勞無功,反犯禁刺。)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注:欲知臟腑之虛實,必先診其脈之盛衰,既知脈之盛衰,又必辨其經脈之上下。髒者,心、肝、脾、肺、腎也。腑者,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也。如脈之衰弱者,其氣多虛,為癢為麻也。脈之盛大者,其血多實,為腫為痛也。然臟腑居位乎內,而經絡播行乎外,虛則補其母也,實則瀉其子也。若心病,虛則補肝木也,實則瀉脾土也。至於本經之中,而亦有子母焉。假如心之虛者,取本經少衝以補之,少衝者井木也,木能生火也;實取神門以瀉之,神門者俞土也,火能生土也。諸經莫不皆然,要之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當細思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注:此言人之氣脈,行於十二經為一周,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於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計六十分,一時共計五百分。每日寅時,手太陰肺經生自中焦中府穴,出於雲門起,至少商穴止;卯時手陽明大腸經,自商陽起至迎香止;辰時足陽明胃經,自頭維至厲兌;巳時足太陰脾經,自隱白至大包;午時手太陰心經,自極泉至少衝;未時手太陽小腸經,自少澤至聽宮;申時足太陽膀胱經,自睛明至至陰;酉時足少陰腎經,自湧泉至俞府;戌時手厥陰心包絡經,自天池至中衝;亥時手少陽三焦經,自關衝至耳門;子時足少陽膽經,自瞳子髎至竅陰;丑時足厥陰肝經,自大敦至期門而終。周而復始,與滴漏無差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十二經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正經也。別絡者,除十五絡,又有橫絡、孫絡,不知其紀,散走於三百餘支脈也。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注:此言經絡,或正或側,或仰或伏,而氣血循行孔穴,一周於身,榮行脈中三百餘候,衛行脈外三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注:此言經絡,陰昇陽降,氣血出入之機,男女無以異。)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注:迎隨者,要知榮衛之流注,經脈之往來也。明其陰陽之經,逆順而取之。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是故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在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往來,逆順之道明矣。)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注:此言三陰、三陽,氣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記為最要也。)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注:凡用針者,先明上文氣血之多少,次觀針氣之來應。)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注:輕浮、滑虛、慢遲,入針之後值此三者,乃真氣之未到;沉重、澀滯、緊實,入針之後值此三者,是正氣之已來。)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
(注: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氣既至,必審寒熱而施之。故經云:『刺熱須至寒者,必留針,陰氣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閉;刺寒須至熱者,陽氣隆至,針氣必熱,乃吸之,去疾,其穴急捫之。』
氣之未至,或進或退,或按或提,導之引之,候氣至穴而方行補瀉。經曰:『虛則推內進搓,以補其氣;實則循捫彈努,以引其氣。』)
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注:氣既至,則針有澀緊,似魚吞鉤,或沉或浮而動;其氣不來,針自輕滑,如閒居靜室之中,寂然無所聞也。)
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注:言下針若得氣來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氣若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故賦云:『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候之不至,必死無疑矣。』)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
(注:言九針之妙,毫針最精,上應七星,又為三百六十穴之針。)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注:本形,言針也。針本出於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鐵代之。蠲,除也。邪氣盛,針能除之。扶,輔也。正氣衰,針能輔之。
此言針有長短,猶水之長短,人之氣血凝滯而不通,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決之使流於湖海,氣血不通,針之使周於經脈,故言針應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注: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針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陽經者,必斜臥其針,無傷其衛;刺陰分者,必正立其針,毋傷其榮,故言針應木也。
口藏,以針含於口也。氣之溫,如火之溫也。羸,瘦也。凡下針之時,必口內溫針暖,使榮衛相接,進己之陽氣,補彼之瘦弱,故言針應火也。)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注: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也。機捫者,針畢以手捫閉其穴,如用土填塞之義,故言針應土也。)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結上文,針能應五行之理也。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歧。
(注:言針雖但長三寸六分,能巧運神機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陰陽,其理最玄妙也。楨,針之幹也。歧,氣血往來之路也。言針之幹,雖如毫髮之微小,能貫通諸經血氣之道路也。)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注:平,治也。調,理也。言針能調治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痺痛,開四關而已之。
(注:拘攣者,筋脈之拘束。閉塞者,氣血之不通。八邪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言疾有攣閉,必驅散八風之邪也。寒者,身作顫而發寒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四關者,六髒有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宮之日,主八風之邪,令人寒熱疼痛,若能開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立春一日起艮,名曰天留宮,風從東北來為順令;春分一日起震,名曰倉門宮,風從正東來為順令;立夏一日起巽,名曰陰洛宮,風從東南來為順令,夏至一日起離,名曰上天宮,風從正南來為順令;立秋一日起坤,名曰玄委宮,風從西南來為順令;秋分一日起兌,名曰倉果宮,風從正西來為順令;立冬一日起幹,名曰新洛宮,風從西北來為順令;冬至一日起坎,名曰葉蟄宮,風從正北來為順令。其風著人爽神氣,去沉痾。背逆謂之惡風毒氣,吹形骸即病,名曰時氣留伏。流入肌骨臟腑,雖不即患,後因風寒暑溼之重感,內緣饑飽勞欲之染著,發患曰內外兩感之痼疾,非刺針以調經絡,湯液引其榮衛,不能已也。中宮名曰招搖宮,共九宮焉。此八風之邪,得其正令,則人無疾,逆之,則有病也。
九宮圖(風向順位如圖表):)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注:凡用針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後方可入針,既針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後施針行氣。若氣不朝,其針為輕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與進之,必使之候。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注:言欲下針之時,必取陰陽氣血多少為主,詳見上文。
下手,亦言用針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濟母裨其不足,奪子平其有餘,此言用針,必先認子母相生之義。舉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注:百會一穴在頭,以應乎天;璇璣一穴在胸,以應乎人;湧泉一穴在足心,以應乎地,是謂三才也。
大包二穴在乳後,為上部;天樞二穴在臍旁,為中部;地機二穴在足腨,為下部,是謂三部也。
陽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①。
注:①疑者,疾也。)
陽蹻脈,起於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通足太陽膀胱經,申脈是也(腿)。陽維脈者,維持諸陽之會,通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是也(肩)。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行風府過腦循額,至鼻入齦交,通手太陽小腸經,後溪是也(背)。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如系帶然,通足少陽膽經,臨泣是也(腰)。言此奇經四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陰蹻脈,亦起於足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通足少陰腎經,照海是也。陰維脈者,維持諸陰之交,通手厥陰心包絡經,內關是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至咽喉,通手太陰肺經,列缺是也。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通足太陰脾經,公孫是也。言此奇經四脈屬陰,能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注: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蹻者,陰蹻、陽蹻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注: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一寸,各隨長短大小取之,此乃同身之寸。先審病者是何病?屬何經?用何穴?審於我意;次察病者,瘦肥長短,大小肉分,骨節髮際之間,量度以取之。
伸屈者,如取環跳之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臥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正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漿在唇下宛宛中之類也。)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注:陽部者,諸陽之經也,如合谷、三裡、陽陵泉等穴,必取俠骨側指陷中為真也。陰分者,諸陰之經也,如手心、腳內、肚腹等穴,必以筋骨郄膕動脈應指,乃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注:此言取穴之法,必須點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則可為端的矣。若用一經,必須取三經而正一經之是非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注:頭部與肩部,則穴繁多,但醫者以自意詳審,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脈,直行背腹中,而有分寸,則易定也。)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注:標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經之標本,有天地陰陽之標本,有傳病之標本。以人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腑陽為標,髒陰為本;臟腑在內為本,經絡在外為標也。六經之標本者,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之類是也。更有人身之臟腑、陽氣陰血、經絡,各有標本。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變為標,凡治病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餘症皆除矣。謂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其輕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為急。若中滿、大小便不利,亦無標本,先利大小便,治中滿充急也。除此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從前來者實邪,從後來者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也。治法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也,當瀉其火;然直瀉火,十二經絡中,各有金、木、水、火、土也。當木之本,分其火也。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既肝受火之邪,先於肝經五穴,瀉滎火行間也。以藥論,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藥為君也。是治實邪病矣。又假令肝受腎邪,是為從後來者,為虛邪,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肝木既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其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以得病之日為本,傳病之日為標,亦是。)
此言用針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也。先以針左行左轉,而得九數,復以針右行右轉,而得六數,此乃陰陽交貫之道也。經脈亦有交貫,如手太陰肺之列缺,交於陽明之路,足陽明胃之豐隆,走於太陰之徑,此之類也。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注:門海者,如章門、氣海之類。俞者,五臟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募者,臟腑之募,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胃募中脘,膽募日月,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此言五臟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門、海、俞、募之最微妙矣)。原者,十二經之原也。別,陽別也。交,陰交也。會,八會也。夫十二原者,膽原丘墟,肝原太衝,小腸原腕骨,心原神門,胃原衝陽,脾原太白,大腸原合谷,肺原太淵,膀胱原京骨,腎原太溪,三焦原陽池,包絡原大陵。八會者,血會膈俞,氣會羶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髓會絕骨,髒會章門,腑會中脘也。此言經絡血氣凝結不通者,必取此原、別、交、會之穴而刺之。)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注:根結者,十二經之根結也。《靈樞經》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也;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也;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堂也;太陽根於至陰,結於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耳也;手太陽根於少澤,結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結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結於扶突、偏歷也。』手三陰之經不載,不敢強注。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腳根也。三結者,胸結、肢結、便結也。』(注:此言能究根結之理,依上文標本之法刺之,則疾無不愈也。針之八法,一迎隨,二轉針,三手指,四針投,五虛實,六動搖,七提按,八呼吸。身之八法,奇經八脈,公孫、衝脈、胃心胸,八句是也。五門者,天幹配合,分於五也。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之類是也。主客者,公孫主,內關客之類是也。或以井滎俞經合為五門,以邪氣為賓客,正氣為主人。先用八法,必以五門推時取穴,先主後客,而無不效之理。)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注:八脈者,奇經八脈也。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蹻、陽蹻也。八會者,即上文血會膈俞等是也。此八穴通八脈起止,連及八會,本是人之綱領也。如網之有綱也。十二經、十五絡、十二原已註上文。樞要者,門戶之樞紐也。言原出入十二經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注: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滎俞原經合也。陽於注腑,三十六穴,陰於注髒,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具載五卷子午流注圖中。此言經絡一日一周於身,歷行十二經穴,當此之時,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以見幽微之理。(注:十二經原,俱註上文。此言一時之中,當審此日是何經所主,當此之時,該取本日此經之原穴而刺之,則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注:此言補瀉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之指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捫、提、按、彈、捻、搓、盤、推、內、動、搖、爪、切、進、退、出、攝者是也。法則如斯,巧拙在人,詳備《金針賦》內。交正者,如大腸與肺為傳送之府,心與小腸為受盛之官,脾與胃為消化之宮,肝與膽為清淨之位,膀胱合腎,陰陽相通,表裡相應也。本經者,受病之經,如心之病,必取小腸之穴兼之,餘仿此。言能識本經之病,又要認交經正經之理,則針之功必速矣。故曰:『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注:繆刺者,刺絡脈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
三陽之經,從頭下足,故言頭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注: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經也。繆刺者,刺絡脈也。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絡也。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經,一中絡之異耳。)
微針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針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也。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言針入肉分,以天、人、地三部而進,必察其得氣則內外虛實可知矣,又云:『察脈之三部,則知何經虛,何經實也。』
言下針之後,看針氣緩急,可決臟腑之寒熱也。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注:言欲下針之時,必先令針光耀,看針莫有損壞;次將針含於口內,令針溫暖與榮衛相接,無相觸犯也。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此戒用針之士,貴乎專心誠意,而自重也。令目無他視,手如握虎,恐有傷也;心無他想,如待貴人,恐有責也。)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注:下針之時,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於穴上切之,則令其氣散,以右手持針,輕輕徐入,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注: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無刺飢人,其氣血未定,則令人恐懼,有怕怯之心,或直立,或側臥,必有眩暈之咎也。此言欲下針之時,必令患人莫視所針之處,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臥或坐,而無昏悶之患也。)
推於十幹、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注:十幹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變者,逐日臨時之變也。備載《靈龜八法》中,故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五行五臟,俱註上文。此言病於本日時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如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時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時者克衰,餘仿此。)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注:此言用針刺穴,如弩之視正而發矢,取其捷效,如射之中的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注:陰交穴有二,一在臍下一寸,一在足內踝上三寸,名三陰交也,言此二穴,能定婦人之血暈。又言照海、外關二穴,能下產婦之胎衣也。
痺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痺厥者,四肢厥冷麻痺。偏枯者,中風半身不遂也。言治此症,必須接氣通經,更以迎隨之法,使血氣貫通,經絡接續也。
漏崩帶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症,必須溫針待暖以補之,使榮衛調和而歸依也。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注:此言下針之後,必須靜而久停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痴。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注:此言疼痛者,熱宜瀉之以涼;癢麻者,冷宜補之以暖。)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注:俞者,十二經中之俞。井者,十二經中之井也。)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注:飛虎穴即支溝穴,以手於虎口一飛,中指盡處是穴也。)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於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注:地五者,即地五會也。)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注:此以月生死為期,午前卯後者,辰、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之生也。是故月廓空無瀉,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當此時分,太陰月之死也。是故月廓盈無補,宜速冷之。將一月而比一日也。經云:『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至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十七日十三痏,漸退,至三十日二痏。』月望以前謂之生,月望以後謂之死,午前謂之生,午後謂之死也。)
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注:循者,用針之後,以手上下循之,使血氣往來也。捫者,出針之後,以手捫閉其穴,使氣不洩也。彈努者,以手輕彈而補虛也。留吸母者,虛則補其母,須待熱至之後,留吸而堅長也。
爪下者,切而下針也。伸提者,施針輕浮豆許曰提。疾呼子者,實則瀉其子,務待寒至之後,去之速,而噓且短矣。)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注:動退,以針搖動而退,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空歇,撒手而停針,迎以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病,必瀉脾子,此言欲瀉必施此法也。推內進者,用針推內而入也。搓者,猶如搓線之狀,慢慢轉針,勿令太緊。隨,以針順而隨之;濟,則濟其母也。如心之病,必補肝母,此言欲補必用此法也。此乃遠刺寒熱之法,故凡病熱者,先使氣至病所,次微微提退豆許,以右旋奪之,得針下寒而止。凡病寒者,先使氣至病所,次徐徐進針,以左旋搓提和之,得針下熱而止。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注:慎之者,戒之也。此言有危篤之疾,必觀其形色,更察其脈若相反者,莫與用針,
恐勞而無功,反獲罪也。此言無針大寒、大熱、大風、大陰雨、大飢、大飽、大醉、大勞,凡此之類,決不可用針,實大忌也。)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注: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廿二、廿三也。朔,每月初一日也。凡值此日,不可用針施法也。如暴急之疾,則不拘矣。)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注:此言灸也,勉醫者宜專心究其穴法,無誤於著艾之功,庶免於犯于禁忌,而壞人之皮肉矣。
此言針也,勉學者要明其針道之理,察病之原,則用針不失其所也。)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注: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加四肢之井,共四十九也。禁針之穴二十二,外除六腑之腧也。)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此引先師用針,有此立效之功,以勵學者用心之誠。
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席弘賦(針灸大全)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裡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衝。
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
手足上下針三裡,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
胃中有積刺璇璣,三裡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滯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裡隨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尤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裡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
牙疼腰痛並咽痺,二間陽溪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
若針肩井須三裡,不刺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
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針三裡,懸鐘二陵三陰交。
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
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冷風冷痺疾難愈,環跳腰間針與燒。
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
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裡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
髖骨腿疼三裡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
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裡穴中尋。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
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
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裡便須求。
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胯痛急必大,便於三裡攻其隘。
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
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令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
左右拈針尋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
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
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
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名最高。
金針賦(楊氏註解)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經曰:『榮氣行於脈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衛氣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是則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今分早晚何所據依?但此賦今人所尚,故錄此以參其見。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此一段手法,詳註四卷。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如刺肝經之穴,暈,即補肝之合穴,針入即蘇,餘仿此。或有投針氣暈者,即補足三裡,或補人中,大抵暈從心生,心不懼怕,暈從何生?如關公刮骨療毒,而色不變可知。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龍虎龜鳳等法,亦注四卷。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始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至氣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以上總要,於斯盡矣。
《醫經小學》云:『出針不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轉出可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素問》補遺篇注云:『動氣至而即出針,此猛出也。然與此不同,大抵經絡有凝血,欲大瀉者當猛出。若尋常補瀉,當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淺則用淺,法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覆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以上手法,乃大略也。其始末當參考四卷。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通,災憂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澇也。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歧吉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痾,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玉龍賦(聚英)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煩;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
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腳氣連延,裡絕三交。
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
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
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
二白醫痔漏,間使剿瘧疾;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
天井治瘰癧癮疹;神門治呆痴笑咷。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尪羸喘促,璇璣氣海當知。
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
心悸虛煩刺三裡,時疫痎瘧尋後溪。
絕骨三裡陰交,腳氣宜此;睛明太陽魚尾,目症憑茲。
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之可推。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陽卻疸,善治神疲。
長強承山,灸痔最妙;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理感患脾洩之危。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
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
陰交水分三裡,蠱脹宜刺;商丘解溪丘墟,腳痛堪追。
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
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痛兮,尺澤合於曲池。
風溼傳於兩肩,肩髃可療;壅熱盛乎三焦,關衝最宜。
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裡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
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內庭臨泣,理小腹之(月真)。
天突羶中,醫喘嗽;地倉頰車,療口喎。
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勞止虛汗,通裡療心驚而即瘥。
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
太溪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屍勞之例。
印堂治其驚搐;神庭理乎頭風。
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
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行步艱楚,刺三裡中封太衝。
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疾之塊;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
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於支溝;腿風溼痛,居髎兼環跳於委中。
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
又若心虛熱壅,少衝明於濟奪;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
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
或值坐閃疼痛之不足,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
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此賦總輯《玉龍歌》要旨爾,歌見三卷。
通玄指要賦(楊氏註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①。巧運神機之妙②,工開聖理之深③。
①夫治病之法,有針灸,有藥餌,然藥餌或出於幽遠之方,有時缺少,而又有新陳之不等,真偽之不同,其何以奏膚功,起沉痾也?惟精於針,可以隨身帶用,以備緩急。
②巧者,功之善也;運者,變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機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應也。
③工者,治病之體。聖者,妙用之端。故《難經》云:『問而知之謂之工,聞而知之謂之聖。』夫醫者意也,默識心通,貫融神會,外感內傷,自然覺悟,豈不謂聖理之深也。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①;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②。
①砭針者,砭石是也。此針出東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圓長,磨之有鋒尖,可以為針,治病療邪無不愈。
②水火者,寒熱也。惟針之中,有寒邪補瀉之法,是進退水火之功也。回陽者,謂陽盛則極熱,故瀉其邪氣,其病自得清涼矣。倒陰者,謂陰盛則極寒,故補其虛寒,其病自得溫和矣。此回陽倒陰之理,補瀉盛衰之功。
原夫絡別支殊①,經交錯綜②,或溝池溪谷以歧異③,或山海丘陵而隙共④。
①別者,辨也。支者,絡之分派也。《素問》云:『絡穴有一十五,於十二經中每經各有一絡。外有三絡:陽蹻絡,在足太陽經;陰蹻絡,在足少陰經;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此是十五絡也,各有支殊之處,有積絡,有浮絡,故言絡別支殊。
②經交者,十二經也。錯者,交錯也。綜者,總聚也。言足厥陰肝經,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足太陰脾經,交出厥陰肝經之前,此是經絡交錯,總聚之理也。
③歧者,路也。其脈穴之中,有呼為溝、池、溪、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異也。若水溝、風池、後溪、合谷之類是也。一雲《銅人經》乃分四穴。溝者水溝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谷者陽穀穴。所謂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於一原。
④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陰陵之類是也。一雲《銅人經》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氣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陰陵穴。四經相應,包含萬化之眾也。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
此言經絡貫通,如水流之分派,雖然難以揆度,在條目綱領之提挈,亦有統緒也。故書云:『若綱有條而不紊。』一雲經言:『井滎俞原經合,甲日起甲戌時,乃膽受病,竅陰所出為井金,俠溪所溜為滎水,臨泣所注為俞木,丘墟所過為原,陽輔所行為經火,陽陵泉所入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須看日腳,陰日刺五穴,陽日刺六穴。』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①?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②。
①蓋聖人立意,垂法於後世,使其自曉也。若心無主持,則義理繁亂,而不能明解,縱依補瀉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腸實則瀉小海,虛則補後溪;大腸實則瀉二間,虛則補曲池;膽實則瀉陽輔,虛則補俠溪。』此之謂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後,惟不知此理,不明虛實,妄投針藥,此乃醫之誤也。
②夫用針之法,要在識其通變,捷而能明,自然於迎隨之間,而得施為之妙也。
且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痴。
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便宜。
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
太白宣通於氣衝①,陰陵開通於水道②。
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
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
癇發癲狂兮,憑後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①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②陰陵泉,真水也,滋濟萬物。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裡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
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
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淚,臨泣尤準①。
①頭臨泣穴。
髖骨將腿痛以祛殘①;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①髖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樞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針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臏上一寸,兩筋空處是穴,刺入五分,先補後瀉,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癰。按此兩解,俱與經外奇穴不同,並存,以俟知者。
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隨手而蘇①;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②。
①維會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陽輔穴),內應足少陽膽經。屍厥者,卒喪之症,其病口噤氣絕,狀如死,不識人。昔越人過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診太子脈曰:『太子之病為屍厥也。脈亂故形如死,太子實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陽,鑱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二旬而復。故天下盡以扁鵲能生死人。鵲聞之曰:『此自當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臍下四寸是穴(中極穴),手之三陽脈,維於玉泉,是足三陽脈會。治卒中屍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澀,失精夢遺,臍腹疼痛,結如盆杯,男子陽氣虛憊,疝氣水腫,賁豚搶心,氣急而喘。』經云:『太子屍厥,越人刺維會而復甦。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術。婦人血氣症瘕堅積,臍下冷痛,子宮斷緒,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產後惡露不止,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盡能治之。針八分,留五呼,得氣即瀉,更宜多灸為妙。』
②灸三壯,針三分。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遊,逢一懷娠女人,太子診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診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視之。文伯止曰:『臣請針之。』於是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其胎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婦不可針此穴。昔文伯見一婦人臨產症危,視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陰交二穴,又瀉足太衝二穴,其子隨手而下。此說與《銅人》之文又不相同。
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①。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②!
①雖雲諸疼痛皆以為實,諸癢麻皆以為虛,此大略也,未盡其善。其中有豐肥堅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虛羸氣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執而斷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別其內外之感,然後真知其虛實也。實者瀉之,虛者補之。
②夫冒風寒,中暑溼,此四時者,或因一時所感而受病者,謂實邪,此疾蓋是自外而入於內也。多憂慮,少心血,因內傷而致病者,謂虛邪,此疾蓋是自內而出於外也。此分虛實內外之理也。一云:『夫療病之法,全在識見,癢麻為虛,虛當補其母;疼痛為實,實當瀉其子。且如肝實,瀉行間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虛,補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實,瀉厲兌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虛,補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實,瀉天井二穴;三焦虛,補中渚二穴。膀胱實,瀉束骨二穴;膀胱虛,補至陰二穴。故經云:『虛羸癢麻,氣弱者補之;豐肥堅硬,疼痛腫滿者瀉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經,取井滎俞原經合,行子母補瀉之法,乃為樞要。深知血氣往來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經而刺,無不效也。
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①。
①裨者,補也。濟母者,蓋補其不足也。奪子者,奪去其有餘也。此補母瀉子之法,按《補瀉經》云:『只非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則瀉心火之子,虛則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安矣。五臟仿此。』一云:『虛當補其母,實當瀉其子。』故知肝勝脾,肝有病必傳與脾,聖人治未病,當先實脾,使不受肝之賊邪,子母不許相傳,大概當實其母,正氣以增,邪氣必去。氣血往來,無偏傷,傷則疾蜂起矣。
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①;據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②。
①經者,十二經也。絡者,十五絡也。共計二十七之經絡相隨,上下流行。觀之者,一一明辨也。
②歧伯云:『凡人稟乾坤而立身,隨陰陽而造化,按八節而榮,順四時而易,調神養氣,習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緩。或一脈不調,則眾疾俱動,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總計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載,然變症雖多,但依經用法,件件皆除也。
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①;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②。
①躋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誤傷其命也。夫醫之道,若能明此用針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鬱結渙如冰釋。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後,並無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長壽之域矣。
②幾微者,奧妙之理也。判,開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奧妙之理,已煥然明著於前,使後學易曉。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裡。
冷痺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
頭項痛,擬後溪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①。
①夫用針之士,先要明其針法,次知形氣所在,經絡左右所起,血氣所行,逆順所會,補虛瀉實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於目前,療疾病於指下也。
靈光賦(針灸大全)
黃帝歧伯針灸訣,依他經裡分明說。
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
靈光典注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聾氣閉聽會間。
兩鼻鼽衄針禾髎,鼻窒不聞迎香間。
治氣上壅足三裡,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顫針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
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動瀉丘墟,復溜治腫如神醫。
犢鼻治療風邪疼,住喘卻痛崑崙愈。
後跟痛在僕參求,承山筋轉並久痔。
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
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
百會鳩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
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
傷寒過經期門愈,氣刺兩乳求太淵。
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
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
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灸牙齒愈。
陰蹻陽蹻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
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蹻陽蹻與三裡。
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
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得玄功病須愈。
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
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有病針四肢。
針有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舊是筌蹄。
蘭江賦(楊氏書)
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
我今詠此蘭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
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
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
頭部須還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幹。
噤口咽風針照海,三稜出血刻時安。
傷寒在表並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
眼目之症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
後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
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耳鳴鼻衄胸中滿,好把金針此穴尋。
但遇癢麻虛即補,如逢疼痛瀉而迎。
更有傷寒真妙訣,三陰須要刺陽經。
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
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
四日太陰宜細辨,公孫照海一同行。
再用內關施截法,七日期門妙用針。
但治傷寒皆用瀉,要知素問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將水火土金平。
水數虧兮宜補肺,水之泛濫土能平。
春夏井滎刺宜淺,秋冬經合更宜深。
天地四時同此數,三才常用記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調各部一般勻。
夫弱婦強亦有克,婦弱夫強亦有刑。
皆在本經擔與截,瀉南補北亦須明。
經絡明時知造化,不得師傳枉費心。
不遇至人應莫度,天寶豈可付非人。
按定氣血病人呼,撞搓數十把針扶。
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
流注指微賦(竇氏)
疾居榮衛,扶救者針。觀虛實於肥瘦,辨四時之淺深。
是見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溪谷;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論中,賾義成賦,知本時之氣開,說經絡之流注。
每披文而參其法,篇篇之旨審尋;復按經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諭。
疑隱皆知,虛實總附。
移疼住痛如有神,針下獲安;暴疾沉痾至危篤,刺之勿誤。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留口溫針;陽日氣引,逢陰血暖牢寒濡。
深求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陰俞六十髒主,陽穴七二腑收。
刺陽經者,可臥針而取;奪血絡者,先俾指而柔。
逆為迎而順為隨,呼則瀉而吸則補。
淺恙新痾,用針之因,淹疾延患,著灸之由。
躁煩藥餌而難拯,必取八會;癰腫奇經而畜邪,殲鑱砭瘳。
況夫甲膽B肝,丁火壬水,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
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方刺矣。
犯禁忌而病復,用日衰而難已。
孫絡在於肉分,血行出於支裡。
悶昏針暈,經虛補絡須然;痛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
想夫先賢迅效,無出於針;今人愈疾,豈難於醫。
徐文伯瀉孕於苑內,斯由甚速;範九思療咽於江夏,聞見言稀。
大抵古今遺蹟,後世皆師。
王纂針魅而立康,獺從彼出;秋夫療鬼而獲效,魂免傷悲。
既而感指幽微,用針真訣。
孔竅詳於筋骨肉分,刺要察於久新寒熱。
接氣通經,短長依法;裡外之絕,羸盈必別。
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針昏而閉血。
又以常尋古義,由有藏機。
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則表我扶危。
男女氣脈,行分時合。
度養子時刻注,穴須依今;詳定療病之宜,神針法式。
廣搜難素之秘密文辭,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
故稱廬江流注之指微,以為後學之模規。
相關閱讀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
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