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著關鍵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元軍揮師南下,將偏安已久的南宋王朝攻滅,在長達五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後,大江南北再次重為一域,忽必烈成為首位在中國大陸建立大一統中央王朝的少數民族領袖;而且這次統一進程把雲南、西藏和西域也劃入中華版圖,如此範圍廣大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首次出現。
作為元代統一進程中最為關鍵的年份,《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作者史衛民以紀實手法將1276年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連綴成篇,向讀者展示出一幅簡短而又生動的歷史畫卷。在殘酷而激烈的戰爭過程之外,重點描述了由社會變革帶來的種種衝突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書中先後出現了近300個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歷史人物,皇帝、重臣、將軍、義士、宮女……在1276年這個有著宏大歷史意義的年份,他們演繹了種種令人長嘆、或悲或喜的個人命運。
《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
史衛民 著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正月初一 大都大明殿:元宮廷舉辦氣派非凡的「詐馬宴」
大都城內,隆重的元正受朝儀式已經結束。大明殿上,同樣隆重的「詐馬宴」正在進行。
元人自稱「國朝大事,曰徵伐,曰搜狩,曰宴饗,三者而已」。這三件大事,也就是用兵打仗、圍獵和宴飲。大規模的戰爭正在江南進行,圍獵則需要合適的季節,現在朝廷中的頭等大事就是朝會後例行的宴飲了。
出席宴會的人,都要身著同樣顏色的衣服。這種衣服,稱為「質孫服」(又譯為「只孫服」),由皇帝頒賜給蒙古宗王、后妃、駙馬、朝廷大臣和近侍衛士等人。沒有質孫服的人,也就沒有資格參加大宴。天子的質孫服,冬季穿的有十一等,夏季穿的有十五等;百官等人的質孫服,冬季九等,夏季十四等。服裝顏色分為大紅、桃紅、紫、黃、白、藍、綠、棗褐、駝褐、鴉青等。質孫服衣、帽、腰帶配套,大多用繡金錦緞製成。宮廷大宴,一般要進行三日,每日換一種顏色的衣服。這種大宴,被稱為「質孫宴」;波斯語把「質孫」叫作「詐馬」,所以又稱為「詐馬宴」。
大宴的第一項內容,是由蒙古大臣高聲誦讀「大札撒」。「大札撒」是成吉思汗頒布的法令,其中既有國家的法律規定,也有成吉思汗的訓言。每個蒙古宗王都收藏一部大札撒,並且要熟悉它的內容,以示念念不忘「祖訓」。札撒對軍隊的要求頗嚴,這些要求至今還約束著元軍官兵。成吉思汗是這樣說的:
——萬夫長、千夫長和百夫長們,每一個都應將自己的軍隊保持得秩序井然,隨時作好準備,一旦詔令和指令不分晝夜地下達時,就能在任何時候出徵。
——居民[在平時]應像牛犢般地馴順,戰時投入戰鬥應像撲向野禽的餓鷹。
——軍隊的將官們應當很好地教會兒子們射箭、騎馬、一對一地格鬥,並讓他們練習這些事。通過這樣的訓練把[他們]練得勇敢無畏。
——十夫長不能統率其十人隊作戰者,將連同其妻子、兒女一併定罪,然後從其十人隊中另擇一人任十夫長,對待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也這樣。
——只有在行軍時能考慮到不讓軍隊饑渴、牲畜消瘦的人,才配擔任首長。
按照遊牧民族的傳統習慣,蒙古人以十進位將軍隊編組成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各級設官長(蒙古語稱為「那顏」);有時在十戶與百戶之間,還有五十戶的編制。十夫長又稱為牌子頭、甲長,蒙古語稱為「阿兒班那顏」。五十夫長亦直稱為五十戶(下同),蒙古語為「塔賓那顏」;百夫長(百戶)為「札溫那顏」;千夫長(千戶)為「敏罕那顏」;萬夫長(萬戶)為「土綿那顏」。
蒙古國時期,來自西方的人盛讚蒙古軍隊的吃苦耐勞、行動迅速和服從指揮,對它的戰鬥力從不抱任何懷疑態度。在歐亞大陸上,幾乎沒有任何軍隊能和它抗衡。成吉思汗曾驕傲地宣布他滅國四十,他的後繼者又滅掉了西夏、金、大理、斡羅思(俄羅斯)各公國、黑衣大食等國。驟然興起的蒙古狂飆已經使全世界的統治者們驚慌失措。現在,伯顏統領的大軍,再現蒙古軍隊的雄威,札撒的約束,自然起了重要的作用。
札撒中還把治國、齊家和律己聯繫在一起,做出了許多規定,作為蒙古人的道德標準,如尊重長者、信任賢人、注意言行、和睦親族、重信誓而不說謊話、不偷盜、不淫奔等。成吉思汗還有這樣一段話作為總結:
凡是一個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讚許兒媳,兒媳不尊敬公公,長者不保護幼者,幼者不接受長者的教訓,大人物信用奴僕而疏遠周圍親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濟國內人民,輕視「約孫」(習慣)和「札撒」(法令),不通情達理,以致成為當國者之敵,這樣的民族,竊賊、撒謊者、敵人和各種騙子將遮住他們營地上的太陽。
蒙古人有醉酒的習慣,不少人因此而傷身害命。對此成吉思汗留下了相當具體的訓誡:
——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麼也看不見;他也成了聾子,喊他的時候,他聽不到,他還成了啞巴,有人同他說話時,他不能回答……喝酒既無好處,也不增進智慧和勇敢,不會產生善行美德……國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頒布必裡克和重要的習慣法(yūsūn);異密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隊、百人隊或千人隊;衛士嗜酒者將遭受嚴懲。
——酒不管你是什麼人,無論善惡好壞的人它都讓你麻醉……它毀壞了所有的感官和思維器官。
——如果無法制止飲酒,一個人每月可飽飲三次。只要[他]超過三次,他就會犯下[上述]過錯。如果他只喝兩次,那就較好;如果只喝一次,那就更為可嘉,如果他根本不喝酒,那就再好不過了。但是到哪裡去找這種[根本]不喝酒的人呢,如果能找到這種人,那他應當受到器重!
在蒙古宮廷中,能夠參加詐馬宴,是一種特殊的榮譽,誰也不願意因為不會喝酒而失去這大好的機會,所以在大宴前宣讀祖訓,只是警告人們不要由於酒醉而失態,同時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祖上創業的艱辛和對後代的期望。這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制度。
在大宴上飲用的,有葡萄酒、蜜酒、米酒、阿剌吉酒、黑馬乳、舍兒別等。阿剌吉酒用葡萄酒、棗酒等好酒蒸餾而成,製作方法剛從西域傳來不久,乃是中國燒酒的鼻祖。黑馬乳就是馬奶酒,用馬奶發酵後攪拌而成,色清味美,是蒙古人極喜好的飲料。朝廷中專門有負責製作黑馬乳的人,稱為「哈剌赤」。蒙古人稱黑為「哈剌」,故有此名。「舍兒別」是用水果或藥物、香料配成的清涼飲料,可以解酒,製作方法也是從西域傳入的。宮廷中掌制「舍兒別」的人,就叫作「舍兒別赤」。宴會上備有各種食品,而羊肉是必不可少的。每逢大宴,宰殺的羊要以千萬頭計。
宴飲時,皇帝和臣僚各有座次,不可越座亂動。旁邊有樂工奏曲助興,還有各種藝人獻技,熱鬧非凡。
大宴上用的各種器具,非常考究,最引人注意的是貯酒的大甕,時人稱之為「酒海」。蒙哥汗時,來自巴黎的工匠曾造出一個大型供酒器,以銀樹為主體,樹內裝有四根管子,接通帳外的貯器,一旦需要,各管可分別湧出葡萄酒、黑馬乳、蜜酒和米酒。忽必烈即位後,這架酒器已不知去向。忽必烈命人在宮中各殿安放了酒海。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製成的瀆山大玉海,由整塊黑玉雕成,高70公分,直徑135公分,重約3500公斤,放在萬壽山上(現在依然陳列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玉甕亭內)。
在大明殿上,還擺放著一架七寶燈漏。這架燈漏是順德邢臺人郭守敬設計製造的,高一丈七尺,以金為架,共分四層。燈漏上既有調節機內水流緩急的戲珠龍,又有代表日月星辰的四神和按時跳躍的龍虎烏龜。更為奇妙的是漏中裝有十二個小木偶人,各執子、醜、寅、卯等時辰牌子,每個時辰的初刻,木偶人執牌開門而出,面對御榻報時。燈漏下層四角,又各立一人,分掌鍾、鼓、鉦、鐃,一刻鳴鐘,二刻敲鼓,三刻響鉦,四刻鳴鐃。當然,在飲酒正酣的時候,人們都不太留意時間,因為大宴總是要到日暮點燈時才散。
今天的「詐馬宴」上,蒙古王公貴族、文臣武將們開懷暢飲,興高採烈。他們有理由高興。已經到來的陽火鼠年看來是吉祥的一年。南宋朝廷已捏在伯顏的手心裡,覆滅指日可待,統一全中國的大業,就要在他們手裡完成了。祖先成吉思汗倘若地下有知,也會與他的子孫們一起舉杯痛飲的。
入夜,歡騰了一日的大都城慢慢安靜下來。往來巡邏的士兵和各門的守衛,各司其職,不敢有一絲鬆懈。而在數千裡之外的臨安城中,雖然也有士兵巡邏和守衛,全城卻瀰漫著驚恐和沮喪。求和看來已經失敗,但使者既然未歸,就仍有一絲希望。謝太后和陳宜中並不知道,潭州殉難將士的英魂沒有能夠保佑大宋的國運,伯顏將軍在他的大營裡,早已拒絕南宋的議和了。
——摘自《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史衛民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張裕
微信編輯丨Johnn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