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隊橫掃歐亞,有一樣東西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也成為宮廷大宴的第一項內容

2021-02-07 文匯報

公元1276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著關鍵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元軍揮師南下,將偏安已久的南宋王朝攻滅,在長達五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後,大江南北再次重為一域,忽必烈成為首位在中國大陸建立大一統中央王朝的少數民族領袖;而且這次統一進程把雲南、西藏和西域也劃入中華版圖,如此範圍廣大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首次出現。

作為元代統一進程中最為關鍵的年份,《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作者史衛民以紀實手法將1276年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連綴成篇,向讀者展示出一幅簡短而又生動的歷史畫卷。在殘酷而激烈的戰爭過程之外,重點描述了由社會變革帶來的種種衝突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書中先後出現了近300個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歷史人物,皇帝、重臣、將軍、義士、宮女……在1276年這個有著宏大歷史意義的年份,他們演繹了種種令人長嘆、或悲或喜的個人命運。

《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

史衛民 著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正月初一 大都大明殿:元宮廷舉辦氣派非凡的「詐馬宴」

大都城內,隆重的元正受朝儀式已經結束。大明殿上,同樣隆重的「詐馬宴」正在進行。

元人自稱「國朝大事,曰徵伐,曰搜狩,曰宴饗,三者而已」。這三件大事,也就是用兵打仗、圍獵和宴飲。大規模的戰爭正在江南進行,圍獵則需要合適的季節,現在朝廷中的頭等大事就是朝會後例行的宴飲了。

出席宴會的人,都要身著同樣顏色的衣服。這種衣服,稱為「質孫服」(又譯為「只孫服」),由皇帝頒賜給蒙古宗王、后妃、駙馬、朝廷大臣和近侍衛士等人。沒有質孫服的人,也就沒有資格參加大宴。天子的質孫服,冬季穿的有十一等,夏季穿的有十五等;百官等人的質孫服,冬季九等,夏季十四等。服裝顏色分為大紅、桃紅、紫、黃、白、藍、綠、棗褐、駝褐、鴉青等。質孫服衣、帽、腰帶配套,大多用繡金錦緞製成。宮廷大宴,一般要進行三日,每日換一種顏色的衣服。這種大宴,被稱為「質孫宴」;波斯語把「質孫」叫作「詐馬」,所以又稱為「詐馬宴」。

大宴的第一項內容,是由蒙古大臣高聲誦讀「大札撒」。「大札撒」是成吉思汗頒布的法令,其中既有國家的法律規定,也有成吉思汗的訓言。每個蒙古宗王都收藏一部大札撒,並且要熟悉它的內容,以示念念不忘「祖訓」。札撒對軍隊的要求頗嚴,這些要求至今還約束著元軍官兵。成吉思汗是這樣說的:

——萬夫長、千夫長和百夫長們,每一個都應將自己的軍隊保持得秩序井然,隨時作好準備,一旦詔令和指令不分晝夜地下達時,就能在任何時候出徵。

——居民[在平時]應像牛犢般地馴順,戰時投入戰鬥應像撲向野禽的餓鷹。

——軍隊的將官們應當很好地教會兒子們射箭、騎馬、一對一地格鬥,並讓他們練習這些事。通過這樣的訓練把[他們]練得勇敢無畏。

——十夫長不能統率其十人隊作戰者,將連同其妻子、兒女一併定罪,然後從其十人隊中另擇一人任十夫長,對待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也這樣。

——只有在行軍時能考慮到不讓軍隊饑渴、牲畜消瘦的人,才配擔任首長。

按照遊牧民族的傳統習慣,蒙古人以十進位將軍隊編組成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各級設官長(蒙古語稱為「那顏」);有時在十戶與百戶之間,還有五十戶的編制。十夫長又稱為牌子頭、甲長,蒙古語稱為「阿兒班那顏」。五十夫長亦直稱為五十戶(下同),蒙古語為「塔賓那顏」;百夫長(百戶)為「札溫那顏」;千夫長(千戶)為「敏罕那顏」;萬夫長(萬戶)為「土綿那顏」。

蒙古國時期,來自西方的人盛讚蒙古軍隊的吃苦耐勞、行動迅速和服從指揮,對它的戰鬥力從不抱任何懷疑態度。在歐亞大陸上,幾乎沒有任何軍隊能和它抗衡。成吉思汗曾驕傲地宣布他滅國四十,他的後繼者又滅掉了西夏、金、大理、斡羅思(俄羅斯)各公國、黑衣大食等國。驟然興起的蒙古狂飆已經使全世界的統治者們驚慌失措。現在,伯顏統領的大軍,再現蒙古軍隊的雄威,札撒的約束,自然起了重要的作用。

札撒中還把治國、齊家和律己聯繫在一起,做出了許多規定,作為蒙古人的道德標準,如尊重長者、信任賢人、注意言行、和睦親族、重信誓而不說謊話、不偷盜、不淫奔等。成吉思汗還有這樣一段話作為總結:

凡是一個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讚許兒媳,兒媳不尊敬公公,長者不保護幼者,幼者不接受長者的教訓,大人物信用奴僕而疏遠周圍親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濟國內人民,輕視「約孫」(習慣)和「札撒」(法令),不通情達理,以致成為當國者之敵,這樣的民族,竊賊、撒謊者、敵人和各種騙子將遮住他們營地上的太陽。

蒙古人有醉酒的習慣,不少人因此而傷身害命。對此成吉思汗留下了相當具體的訓誡:

——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麼也看不見;他也成了聾子,喊他的時候,他聽不到,他還成了啞巴,有人同他說話時,他不能回答……喝酒既無好處,也不增進智慧和勇敢,不會產生善行美德……國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頒布必裡克和重要的習慣法(yūsūn);異密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隊、百人隊或千人隊;衛士嗜酒者將遭受嚴懲。

——酒不管你是什麼人,無論善惡好壞的人它都讓你麻醉……它毀壞了所有的感官和思維器官。

——如果無法制止飲酒,一個人每月可飽飲三次。只要[他]超過三次,他就會犯下[上述]過錯。如果他只喝兩次,那就較好;如果只喝一次,那就更為可嘉,如果他根本不喝酒,那就再好不過了。但是到哪裡去找這種[根本]不喝酒的人呢,如果能找到這種人,那他應當受到器重!

在蒙古宮廷中,能夠參加詐馬宴,是一種特殊的榮譽,誰也不願意因為不會喝酒而失去這大好的機會,所以在大宴前宣讀祖訓,只是警告人們不要由於酒醉而失態,同時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祖上創業的艱辛和對後代的期望。這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制度。

在大宴上飲用的,有葡萄酒、蜜酒、米酒、阿剌吉酒、黑馬乳、舍兒別等。阿剌吉酒用葡萄酒、棗酒等好酒蒸餾而成,製作方法剛從西域傳來不久,乃是中國燒酒的鼻祖。黑馬乳就是馬奶酒,用馬奶發酵後攪拌而成,色清味美,是蒙古人極喜好的飲料。朝廷中專門有負責製作黑馬乳的人,稱為「哈剌赤」。蒙古人稱黑為「哈剌」,故有此名。「舍兒別」是用水果或藥物、香料配成的清涼飲料,可以解酒,製作方法也是從西域傳入的。宮廷中掌制「舍兒別」的人,就叫作「舍兒別赤」。宴會上備有各種食品,而羊肉是必不可少的。每逢大宴,宰殺的羊要以千萬頭計。

宴飲時,皇帝和臣僚各有座次,不可越座亂動。旁邊有樂工奏曲助興,還有各種藝人獻技,熱鬧非凡。

大宴上用的各種器具,非常考究,最引人注意的是貯酒的大甕,時人稱之為「酒海」。蒙哥汗時,來自巴黎的工匠曾造出一個大型供酒器,以銀樹為主體,樹內裝有四根管子,接通帳外的貯器,一旦需要,各管可分別湧出葡萄酒、黑馬乳、蜜酒和米酒。忽必烈即位後,這架酒器已不知去向。忽必烈命人在宮中各殿安放了酒海。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製成的瀆山大玉海,由整塊黑玉雕成,高70公分,直徑135公分,重約3500公斤,放在萬壽山上(現在依然陳列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玉甕亭內)。

在大明殿上,還擺放著一架七寶燈漏。這架燈漏是順德邢臺人郭守敬設計製造的,高一丈七尺,以金為架,共分四層。燈漏上既有調節機內水流緩急的戲珠龍,又有代表日月星辰的四神和按時跳躍的龍虎烏龜。更為奇妙的是漏中裝有十二個小木偶人,各執子、醜、寅、卯等時辰牌子,每個時辰的初刻,木偶人執牌開門而出,面對御榻報時。燈漏下層四角,又各立一人,分掌鍾、鼓、鉦、鐃,一刻鳴鐘,二刻敲鼓,三刻響鉦,四刻鳴鐃。當然,在飲酒正酣的時候,人們都不太留意時間,因為大宴總是要到日暮點燈時才散。

今天的「詐馬宴」上,蒙古王公貴族、文臣武將們開懷暢飲,興高採烈。他們有理由高興。已經到來的陽火鼠年看來是吉祥的一年。南宋朝廷已捏在伯顏的手心裡,覆滅指日可待,統一全中國的大業,就要在他們手裡完成了。祖先成吉思汗倘若地下有知,也會與他的子孫們一起舉杯痛飲的。

入夜,歡騰了一日的大都城慢慢安靜下來。往來巡邏的士兵和各門的守衛,各司其職,不敢有一絲鬆懈。而在數千裡之外的臨安城中,雖然也有士兵巡邏和守衛,全城卻瀰漫著驚恐和沮喪。求和看來已經失敗,但使者既然未歸,就仍有一絲希望。謝太后和陳宜中並不知道,潭州殉難將士的英魂沒有能夠保佑大宋的國運,伯顏將軍在他的大營裡,早已拒絕南宋的議和了。

——摘自《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史衛民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張裕


微信編輯丨JohnnyQ


相關焦點

  • 蒙古最強軍隊的沒落:曾橫掃歐亞,現在瀕臨消亡只在遊戲裡出現
    在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裡,如果要說哪個兵種的戰績最強,那一定繞不開蒙古騎兵。遙想當年,在可汗的帶領下,蒙古帝國一路橫掃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德國的多瑙河附近,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震驚。但所謂地位越高,摔下來的時候就越慘。
  • 「開掛」的蒙古大軍如何橫掃歐亞? | 循跡曉講
    :這個帝國的領土空前龐大,遠勝於古典時代的亞歷山大打造的馬其頓帝國,幅員之遼闊可以與工業時代的大英帝國相媲美,它便是——蒙古帝國。 一直以來,關於蒙古帝國有很多問題困擾著當今學者:蒙古戰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群人?是什麼讓一窮二白的遊牧民建立起叫人嘆為觀止的巨型國度?在沒有工業化、沒有機器發明和現代募兵系統的情況下,他們是怎樣在軍事上保持優勢的?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多角度分析這架橫掃歐亞的「戰爭機器」崛起的原因。
  • 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他們的彎刀究竟是什麼模樣?
    中原古代的兵器有"18般武藝"的稱呼,但其實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朝代存在的地方,所以它出現的武器遠不止18種,只不過這18種兵器在中原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除了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之外,許多帶有民族特色的兵器,同樣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蒙古人才是閃電戰鼻祖!蒙古輕騎如何成就最大版圖?取代重騎兵
    這是文章頭部 蒙古輕騎橫掃歐亞 重裝騎兵一度是世界各國軍隊的主力。今天的人們回望歐洲中世紀歷史,從頭到腳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盔甲、馬鎧一直是記憶的亮點。
  • 蒙古軍隊有多厲害?13世紀差點統一歐洲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蒙古軍隊,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強大。12-13世紀,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率領著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滅國無數,建立了疆域遼闊的蒙古帝國。在13世紀的歐洲人眼裡,蒙古軍隊幾乎是不可戰勝的,他們對蒙古軍隊充滿了深深的畏懼。
  • 蒙古騎兵是如何成為世界最強軍隊的?
    這支騎兵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騎兵勇士,精銳的蒙古勇士矮而粗壯,能夠適應戰鬥的需要,能在快速撤退的時候回過頭射擊跟在身後的敵人,並且蒙古的騎兵勇士十分能吃苦,也能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所以在作戰中展現出了強大的耐力和魄力,令人聞風喪膽。
  • 麾下人口只有100多萬的成吉思汗,為何能夠橫掃歐亞大陸?
    曾帶領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鐵木真所在的時代,當然也是如此。 鐵木真麾下的蒙古究竟有多少人已不可考,但按照當時的生產力和史書中關於蒙古戰爭中參戰的軍隊人數來推算,統一蒙古高原後,鐵木真麾下的蒙古總人口應在150萬到170萬。而作為對比,當時被蒙古視為對手的國家,無論是金國還是南宋,人口都數以千萬甚至上億計。
  • 秦軍漢軍唐軍蒙古軍明軍八旗軍,哪支軍隊最厲害,蒙古軍只排第二
    漢軍的兵器已經鐵器化,長兵器與秦國一樣,只不過是鐵的,短兵器已經改用環首刀了,比秦軍也先進,比起匈奴來更先進,漢軍與匈奴作戰取得完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兵器和國力強大的原因,所以漢軍戰鬥力比不起秦軍。,還有反射太陽光的作用,一旦在強光下作戰,明光鎧還能起到刺激敵人眼睛的作用,唐軍還有一種兵器叫槊,這是一種重型武器, 步兵和騎兵都可以裝備,是野戰衝鋒的極佳長兵器。
  • 蒙古騎兵橫掃歐亞,但竟被一群「奴隸」全殲
    從東亞的黃河、長江流域,到歐洲的多瑙河沿岸,這支蒙古騎兵像旋風一樣,摧枯拉朽,將敢於阻擋他的人,踏為齏粉!無論是東方的強弓硬弩,還是西方的重甲騎兵,都沒能阻擋蒙古人擴張的步伐,但這支不可一世的軍隊卻在一群「奴隸」面前跌倒,蒙古大軍第一次在野戰中被對手全殲!這是一場怎樣的戰役?這是一群怎樣的奴隸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為何最後卻栽了在不起眼的小國手中?
    亞洲各地生靈塗炭,整個歐洲也為之恐慌:英國人不敢出海,德國人為之驚懼,俄羅斯出現「黃禍」一說,蒙古鐵騎創造了戰爭的神話。然而這個徵服欲望超強的蒙古帝國,在它最為強盛的時候,也曾多次吃過敗仗。徵安南的三次失利。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最早是中國的郡縣,五代時期自立為國。
  • 蒙古前期,騎兵橫掃歐亞,裝備和兵種組成是什麼情況?
    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大軍,在中前期騎兵是其重要的利器。那么元朝蒙古的騎兵兵種組合和武器裝備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是許多人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先來說一說蒙古的騎兵種類在蒙元發跡的初期,蒙古軍隊主要就是騎兵,很少有步兵。而騎兵又以輕騎兵為主,人和馬均不披甲,輕裝快行,機動性十分強。這些輕騎兵的主要作用有巡哨、掩護重騎兵、快速奇襲、追擊敵方逃兵等等,輕騎兵裝備的武器則是弓箭、彎刀、套索等。
  • 明代著名「坦克部隊」,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都要望而卻步
    一戰中同盟國和協約國共投入兵力6500萬,交戰雙方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平民的傷亡人數高達600餘萬。這場波及數億人口的戰爭一直籠罩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就像是一股揮之不去的陰霾,它的魔爪毀滅了四個帝國,重創了歐洲文明,給人類帶來了難以磨滅的災難。戰爭和科技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科技可以誘發戰爭,而戰爭也是在推動科技,兩者可謂是相輔相成。
  •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卻獨不敢涉入這三國!
    亞洲各地生靈塗炭,整個歐洲也為之恐慌:英國人不敢出海,德國人為之驚懼,俄羅斯出現「黃禍」一說,蒙古鐵騎創造了戰爭的神話。然而這個徵服欲望超強的蒙古帝國,在它最為強盛的時候,也曾多次吃過敗仗,並且這三個國家是蒙古軍隊的噩夢!
  • 【蒙古八珍】元代蒙古宮廷廚師必會的八大佳餚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瑪拉沁信息網」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 蒙古馬跑得慢、體型小,口碑最差,為何蒙古騎兵一天奔襲80公裡?
    作為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其騎兵的機動性能是舉世聞名的,遊牧民族均能騎善射,但是蒙古騎兵卻創造了之前的遊牧民族不曾創造的遼闊帝國,除了當時的世界格局以外,這和騎兵的重要裝備—戰馬有很直接的關係。蒙古馬「個小而壯實,體態不優美,有強健的脖子和粗壯的腿,蒙古馬的速度雖然不強,但是耐力非常令人驚嘆。」「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由於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野外,所以相比一般的馬匹在食物上要求更低。」「蒙古騎兵乘坐的蒙古馬雖然個頭矮小,但是耐力好,體質健壯,行動快速,衝力大,而且不挑食,遠比亞歐其他國家馬匹優良」。
  • 日本和越南偏小一隅,面對橫掃歐亞大陸的元軍,為何屢戰屢勝呢?
    但是,和上次一樣,元軍順利登島之後,在向九州發起進攻時,戰事不利,大軍只好退守戰船上。 戰爭的起因是蒙古為了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消滅大理國和越南。
  • 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三支軍隊,其中一支曾橫掃歐亞大陸
    中國能夠作為古代最輝煌的文明,除了文化和經濟這些軟實力外,各朝軍隊的硬實力也是一個絕對因素,也正是就是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我國的文明才能夠保持始終不被外敵毀滅,從而延續5000年之久。而要說起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三支軍隊,那絕對非這三個朝代莫屬,其中有一支曾經橫掃全球!第一支軍隊便是秦始皇所打造的秦國雄師。
  • 新興的蒙古帝國:國家與軍隊
    ——譯者在軍隊中也有同樣的封建等級。個人效忠的紐帶將十夫長 (阿兒班)、百夫長(札溫)、千夫長(敏罕)和萬夫長(土綿)聯繫在一 起。百夫長、千夫長和萬夫長是由地位較高的那顏組成。在他們 之下,軍隊的骨幹是由自由人中的小貴族組成,他們取古突厥稱號達千(蒙古語,答兒罕darqan),®原則上,他們有權留下戰爭中擄 掠的戰利品和大規模狩獵遠徵中獲取的獵物。
  •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曾經很多彪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了?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戰鬥力爆表的蒙古鐵騎,的確很厲害蒙古人擁有優良的戰馬。在古代,騎兵是戰鬥力最強悍的兵種,而騎兵的戰馬的優劣,又直接影響著騎兵部隊的戰鬥力。
  • 蒙古騎兵戰馬多為公馬,為何其長途遠徵時,卻要攜帶大量母馬隨行
    於是,南宋與金國軍隊與蒙古騎兵作戰時才發現,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要比金國騎兵高几個檔次。很快,金國、南宋全都倒在了蒙古騎兵的刀下,蒙元成為了時代的王者。但這並沒有結束,當他們將中原地區統一之後,並沒有停下徵服的腳步。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之下,蒙古鐵騎曾橫掃歐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