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旗-行走西藏

2021-02-08 茗雨江南

   風馬旗

   走進藏地,首先映入的便是無邊高原風光中獵獵飄揚的風馬旗。風馬旗與嘛呢堆,是青藏高原上藏民族最顯著的文化特色。一串串、一列列、一叢叢、一片片,印在絲綢、布、麻紗和土紙上的經咒圖像的各色各型的彩旗經幡,無時無刻不縈繞迴旋在眼前,飄蕩搖曳在廣袤的天荒地老之間。彰顯著古老的民族、神秘的宗教,悠遠的文化,無盡的崇拜。

   經幡也叫風馬旗,風馬藏語稱為「隆達」,「隆」意為風,「達」意為馬。有關風馬的解釋,楚果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人是這樣說的: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所以,風即是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它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草原、森林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於是表達這種意識的方式,便是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行走的馬,以及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諾布末巴,是一種圓錐形火焰圖案。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這種形式的存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風馬旗的來歷,有著許多種版本的傳說,我比較喜歡的是這種:一個年輕的藏族僧人從印度取得真經回來的路上,在過河時不小心把經書弄溼了,於是他把經書攤開涼曬在河邊石灘上,自己則守候在一棵大樹下打坐,漸漸入定。這時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號,梵音迴蕩悠揚。陣陣和煦的輕風拂面,天宇盤旋,頓時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即刻大徹大悟。他睜開眼睛去看,原來是一陣風起,颳得經書滿天滿地,滿山滿樹滿河面。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的精髓,就把經書印在各種面料的布上,掛在樹上、旗杆上、繩子上、房上、門楣上,乃至天地之間所有靜像上,時光荏苒,日月流長,變成了如今的藏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也是藏族苯教與藏傳佛教互相融合後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徵。一個是表示自己的虔誠和敬意,一個是弘揚和傳播佛經。

   每次走過喀喇崑崙山口的時候,高山之巔風中飄揚的五顏六色風馬旗,都會讓我平添肅穆神聖之情。進藏車輛一般也要停下來,獻上潔白的哈達。然後在清寒的風中,默默禱告。風馬旗的顏色都是有特定含義的,藍色是代表天空,白色象徵白雲,紅色是燃燒的火焰,綠色表達的是江河湖泊,黃色自然是大地。風馬旗形式上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兩個山頭之間,這種經幡常見於人煙稀少的高山上、湖泊旁。第二種是一條三五米長的狹長布條,其顏色是單一的,或白或紅,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杆上,主要插立在庭院前、山道、村口或者山頂等。再有一種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星火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的主幡方塊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這些幡條布分別系掛在柳樹枝杆上,成為經幡,這一種主要是懸掛在屋頂和樓堂之上。

藏民族對於風馬旗的喜愛和崇敬是根深蒂固的,無處不在的。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風馬旗,以祈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

   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岭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巖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選取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讚。

   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臺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在藏民族看來,風馬旗是溝通和聯繫世俗社會與靈界上方的最普遍、最通用方式方法。

   我見過最壯觀的風馬旗,便是在七千七百米的納木那尼雪山腳下,西藏三大聖湖之首的瑪旁雍措湖畔南岸的楚果寺。在嘛呢石堆的簇擁間,一根粗大高聳的五色木柱矗立,柱頂裝飾有銅鑄鎦金日月、寶瓶、五彩華蓋、犛牛尾等許多宗教的裝飾。無數根幾十米甚至百米長的風馬旗一頭系在木柱上,一頭固定在大地上,形成一個五彩繽紛的華蓋。每當山風吹過,便會呼呼啦啦的發出巨大聲響,迴蕩在整個雪山碧湖之上,令人為之靜穆。此刻北望岡底斯山的第二高峰海拔六千七百二十米的三教第一神山岡仁波齊,如果能夠在雲霧繚繞中,難得的一睹全貌,便是所有三教信徒人生中最大的幸運和快樂。因為在藏傳佛教中認為勝樂金剛居住在此,代表著無量的幸福。而印度教則認為這裡是溼婆的居住地,是世界的中心。西藏本土的苯教也認為此地為其發源地,視岡仁波齊為神山。瑪旁雍措湖被佛教稱為世界萬河之母,朝聖者將聖湖轉經、沐浴當做是人生一件幸事,認為聖湖沐浴可以洗去「五毒」。所以聖湖神山,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信徒不遠萬裡前來朝拜。也因此這裡才有了永不凋謝的風馬旗,燦若繁星的嘛呢堆。

   嘛呢堆和風馬旗,既有久遠的歷史,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是藏民族最好的精神表現方式,也是藏地最美麗的風景線。只要想起遙遠的青藏高原,就會立刻出現它們仿佛天荒地老的生動畫面。

   我的第一面風馬旗便是留在了瑪旁雍措湖,而且在那裡我看到了岡仁波齊的全貌。也許一生難再回去,但是我的風馬旗卻一定會永遠飄揚在神山聖湖,為我守候心靈的家園。

瀲灩居士

走遍中國,走遍世界。

相關焦點

  • 西藏風馬旗
    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  縱觀西藏各地的風馬旗,儘管其主體形象近乎是符號般的相對不變,但其風格流派大致是可一望而知的。下面,讓我們對這種獨特的布印版畫藝術作一番巡賞。       拉薩地區的風馬旗,雕版和印刷大致集中於郊縣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幾大寺院,所以形制風格較為統一。
  • 【解讀】風馬旗
    當你第一次看見壯觀的經幡隨風舞動時,你一定發現了它上面豐富的內容:在這些一片片、一條條的白、黃、紅、綠、藍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經文,六字箴言和大段大段的經書。 西藏自治區文聯張鷹老師介紹:最早的風馬旗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
  • 經幡(風馬旗)詳解
    中文名風馬旗別 稱五彩經幡藏 語隆達起 源古象雄1旗子來歷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
  • 藏區風馬旗與瑪尼堆的傳說
    初到再去,首先感到神秘不解的是在山坡、山頂、懸崖旁邊、十字路口、湖邊等隨處可見的風馬旗和瑪尼堆。藏族習慣在路過瑪尼堆時必放一個石子或石塊作為一次祈禱,石子如是白色的最好。許多瑪尼堆都是又高又大的,這一般是較為古老的或為信徒較為信仰的地方。
  • 【風馬旗的含義】
    「རླུང་རྟ་」,而漢語中的「風馬旗」也是由這個詞彙轉譯而來,只是多了「旗幟」的含義。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了解風馬旗的深層含義時,就會發現這個常用的藏語詞彙可能只是一個在歷史過程中向我們展現的最表層的詞語,它將最初的含義與豐富的圖像化特徵(中心的馬和四方的神獸)結合在了一起。在更多的文獻中,風馬旗的藏語詞彙是「ཀླུང་རྟ་」,其中的首個字「ཀླུང་」(klung)並不能理解為「風」的另一種寫法,也不只是五元素中「風元素」的代稱。
  • 風馬旗——青藏高原的獨特風景!
    風馬旗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人們都能隨處見到一串串風馬旗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 基礎知識17:略說風馬旗
    常見的風馬旗(又稱天馬旗),有無畏的意思。圖像中心大都為一匹背馱「噴焰摩尼」的駿馬,四角印有四種(大鵬鳥代表智慧、龍代表力量、獅代表無畏喜、虎代表信心)不同的瑞獸,經咒散置其間。    幡布上繪有「馱運」佛法僧三寶的馬,意思是藉由風的力量如同馬匹載運經文送到各地利益眾生。又稱為嘛呢旗、祈禱幡等。
  • 撒風馬、懸掛經幡的功德和利益
    經幡一掛,風在吹呀,吹呀,吹呀,這個叫風在念經啊,只要把佛號經典咒語刻印在上面,風一吹那一邊的眾生啊,永遠脫離三惡道,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家裡掛經幡(旗),在你家出生的蟑螂,螞蟻舍報(俗話就是死的意思),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到處掛經幡,無論大小,都有用。經典說,一片這樣的經旗經風一吹,代表念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十萬億遍。
  • 如何在西寧和拉薩遇見《西藏人文地理》
    從2018年6月開始《西藏人文地理》雜誌進駐國內最大單體書店——西寧幾何書店拉薩首家綜合性書城——風馬旗書城.你可以在上述任意一家實體書店購買到《西藏人文地理》雜誌。∆ 圖片來源|網絡風馬旗書城坐落於布達拉宮後側,主要從事圖書批發銷售、文化產品營銷、數字科技閱讀等,旨在為全區愛書、惜書的人群提供各類讀書和音響作品
  • 神聖感都走冷淡風?它卻以斑斕的色彩滌蕩你內心的「喪文化」
    by:《西藏,一個人的浩浩蕩蕩》初踏藏區的驢友,一定會對橫貫於布達拉山那一串串隨風招搖的風馬旗記憶猶新。在飄揚的風馬旗上,能感受到的更多是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區所特有的那股正統氣象。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象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小旗。
  • 穹窿銀城,古象雄時期五大城堡之首,西藏文化之根
    西藏傳說中的象雄都城,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址,位於海拔4400米的卡爾東山頂,面積10餘萬平方米。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彌沃佛祖對過去原始苯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
  • 藏地符號 | 來自西藏的瑞獸天團!
    西藏瑞獸文化,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西藏,那些千奇百怪的飛禽走獸大多都被賦予了祥瑞寓意,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守護瑞獸。瑞獸符號的背後,是深刻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大 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與「祥」字諧音,故「象」被賦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
  • 七八月的西藏是屬於遊客的,冬季的西藏,才是真正的西藏
    ,七八月的西藏是屬於遊客的,其實冬季的西藏,才是真正的西藏△芒康雪霏霏,風凜凜,你說雪天的西藏那麼冷,風那麼大,但也正是嚴冬的雪,將過多的腳步拒之門外,保住了這一方寧靜與純潔。△那根拉山口@行走是快樂的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西藏夢,卻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住西藏嚴冬的高反。但幸好,還可以看著照片遊覽雪域西藏。
  • 薦書|《愛旅行-天堂在左,西藏在右》
    ,每一幅佛意充沛的唐卡……西藏,在這本書裡,盡情展現著自己在雪域高原上的每一處勝景,這裡是西藏,這裡更是充滿聖潔的天堂! 內容簡介《天堂在左,西藏在右》一書對西藏的自然景觀、文化古蹟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對遊客最感興趣的拉薩、林芝、日喀則、阿里、山南、那曲、昌都等地市進行了翔實介紹,方便讀者了解西藏的基本情況。書中精美的圖片讓讀者的精神深入其中,完全不用擔心會迷失自我。翔實的文字介紹和精美的圖片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個聖潔的高原仙境,講述鮮為人知的藏地傳奇。
  • 國內唯一的柏樹王園林,由廣東援助建立,成了西藏林芝特色旅遊點
    大家都說:人這一生有一個必去的地方叫西藏,而西藏必去的地方則是林芝。林芝大部地區氣候溼潤,海拔較低,降雨充沛,也造就了豐富的植被和自然景觀,它相比西藏的其他地區,這裡有著不一樣的高原風景。其實林芝地區都是天然的風景,很多不常常出現在大眾眼中的景觀就容易被忽略,林芝擁有世界柏樹王園林,卻極少人知曉,在林芝地區的朗縣、米林到尼洋河中下遊一帶的河谷中,常有零星的柏樹分布,塔形的樹冠及挺拔的樹幹十分惹眼,這便是西藏特有的古樹——巨柏(亦稱為雅魯藏布江柏樹)。
  • 航拍中國西藏林芝,居然藏著一片世界柏樹王林
    航拍中國西藏秘境,林芝藏著一片世界柏樹王林】和一棵3200多歲的樹王比大小是種什麼體驗?世界柏樹王園林,位於西藏林芝地區八一鎮東南方向約8公裡的八一鎮巴結村,在318國道旁邊。柏樹王園林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園內柏樹平均高30米,平均直徑100釐米,其中最大的一棵高57米,樹圍粗達18米,樹齡3200多年,需十多個成年人合圍才能抱住它,被譽為「活的文物」、「世界柏樹之王」。
  • 藍天、草地、風馬旗……異國新人青海行
    風馬旗下的祈願,乘著風的翅膀飛揚,風兒啊風兒,請把祝福的口信兒傳揚!
  • 盧溝詩歌獎第十二期《西藏,西藏》
    西藏,西藏李魯燕我相信每一塊粗礪的石頭是柔軟的我相信扯一塊藍天上的白雲比棉花糖甜轉山   轉經   轉人我相信那些看見看不見的風馬旗一直在每顆佛心前引路我相信蒼鷹、雪山、喇嘛、信徒、路人、雪蓮、蟲蟻經過冷、經過寒、經過缺氧、哪怕斷糧
  • 去西藏,為了天堂裡的風景!
    相互依偎的青唐古拉山和納木措湖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在西藏古老的神話裡,它們還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它是西藏宗教文化的精神所在,如果說布達拉宮是拉薩的靈魂,那麼大昭寺就是整個西藏的眼睛。在通往大昭寺的八廓街上,那些無畏千裡,三步一叩首,前來朝拜的藏族信徒,渾身散發著光輝。
  • 藏北高原,西藏的阿里!
    眾人都想窺探她的美麗,幸好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擋住了大多數的普通遊客,少了這份滋擾,西藏才能多少保留了她大部分的原貌。走進西藏,就走進了人間天堂。藍天白雲,雪山草地,蒼鷹駿馬,犛牛羊群,這是風景,更是圖畫,充滿壯美,讓人神暢;寺廟輝煌,經幡招展,喇嘛誦經,信徒膜拜,這是風情,更是文化,充滿神秘,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