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上洞心丹經訣

2021-02-07 弘道暢玄

  《黃帝聖紀經》曰:黃帝元年寅月寅日,齋於首山,方明牧力從黃帝以上,具茨謁大院君,授黃帝以《神芝靈圖》十二卷,《金銀方》十九首。黃帝又登王屋山,開石函,發玉岌,得九鼎神丹飛雪爐火之道。黃帝峨媚山見皇人,禮請神仙之道。皇人曰:子豈不知,天有玄一,生於右陽,名為流珠,為眾妙之門,得而修之,可令子長生,升雲飛霄,上朝玉帝。黃帝拜受,於荊山鑄金鼎,修合流珠大還神丹,令傳後人,而於鼎湖服而上升,時有大臣七十二人,得丹服之者,亦從黃帝上升。先是黃帝恐金丹道絕,授於元子,令傳後人。而誠之此道至重,必以授賢者。苟非其人、自招殃咎。後元子又傳束山子,自此以聖傳聖,以賢傳賢,以仁傳仁,得道者不可勝計。天之愛人甚矣。而人自非,心不合道,固難成也。

  太上內丹歌

  真鉛之精、在混沌中,生天地先。混沌既分,乃成四象,而立五行。得天地本,立性命胚,符合寒暑,優遊丹臺,十月滿足,如子脫胎,獲此玄珠,神明自來。

  太上外丹經節

  大道守真,三品為則,以一為度,以正為德,故鍊金液者神方也。妙玄清虛,莫不由金符而得道。履九幽而入冥,上下虛無,因神明而得升。即授喜《太清八符經》、《太清觀天經》、《九都經》、《神丹經》、《金液經》,八煉九轉還丹伏火之訣焉。

  其方曰:金液還丹,仙華流珠。高飛雲霞,翔登天丘。黃赤之物,須臾當得。雄雌紛珠,可以騰變,以致行廚。靈人玉女,與我俱遊,出入無問,與天同符。其精凝霜,善致沉浮。汝其震欽,必遊仙都。金液之訣,盡於此矣。夫水銀硃砂,硝液流珠,以作神丹,服一刀圭,飛升天宮。丹成作金,以為食器,乃得神仙。汝審欲神仙,先當服還丹金液,乃存其神,即得升天,上為真人。汝不服還丹金液,當自苦爾,為寒溼風鬼所擊,司命不能救也。道之如此,可不勉哉。汝善溫衣少食,適體守虛,虛無自然,鬼亦不能殺也。年壽盡終,即自死耳。何以言之,以其不堅無神故也。譬猶萬物之生,非欲求死,但自老朽枯槁腐死耳。人亦如此矣。吾以作禍,則妖魅試人,猛獸傷人,蛇蝗螫之矣。

  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感神人,授之以金丹仙經。會漢末大亂,不遑合作,而避地江束,志造名山,以修此道。乃以神丹經等,授弟子葛仙翁,又以授弟子鄭君。鄭君家貧,無以買藥。而葛洪者,鄭君之弟子,親事勤苦,乃於馬跡山立壇,授洪丹經並諸口訣。謂洪日:吾承先師左君之誡,曰諸小山中不可居作神丹也。且小山之中,無有正神,皆是木之精,千歲老物,血食之鬼,此輩是邪氣,不念人修道作福,但欲於禍人也。夫齋潔之士,雖以術數闢身,而鬼魅或能壞人藥也。今合醫家佳藥好膏,皆尚不欲令雞犬及婦人小兒等見之,如藥被見者,用便不驗。又染彩物者,遇惡目見之,皆失其色也。況神仙長生之大藥乎。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無人之地,終不止於小小凡山中,正為此也。又按仙經,可以精思合於仙藥山者,有泰山,華山,霍山,但山,嵩高山,少室,太白,終南等山。此中皆有正神,其中有地仙,又生芝草,可以闢大難,不但堪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神必助之為福也,至藥必成。

  凡山大則神大,山小則神小,無防避之道,有必思害也。或被疾病,或遭驚怖,或患傷刺,或聞異聲,或逢變異,或見光景,或大木不風而摧折,或巖石無辜而自墮,或令人迷亂狂走墜落坑谷,或猛獸毒蛇犯傷人,故不可輕入也。

  凡入山,當擇四時旺相,幹支相生之日,吉也。束嶽忌甲乙寅卯歲月入,南嶽忌丙丁巳午歲月入,中嶽忌戊己辰戌醜未歲月入,西嶽忌庚辛申酉歲月入,北嶽忌壬癸亥子歲月入。

  但所之此山,屬其嶽之方面者,皆悉禁此歲月也。

  《靈寶經》云: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專日,大吉。若以制日、伐日,必死。保日者,幹支上生下也,如甲午、乙巳是也。義日者,幹支下生上也,如壬申、癸酉是也。制日者,支幹上克下也,如戊子、己亥是也。伐日者,支幹下克上也,如甲申、乙酉是也。專日者,支幹比和也,如甲寅、乙卯是也。

  入名山當以甲子開除日,以五色彩繒各五寸,懸石上,所求必得。入名山亦癸之時,此謂天心日,必得仙道度世也。

  入山良日,甲子、甲午、甲寅、乙亥乙卯、乙巳、丙戌、丙午、丙辰,皆大吉,必安隱得道。

  大月忌日,初三、十一、十伍、十八、二十四、二十六、三十日。

  小月忌日,初一、初五、十三、十六、二十八。

  若犯此日入山,既為山神所試,所求不得,所作不成。豈但道士忌之,凡人此日入山,皆兇,與虎狼毒蟲喜相見。入山宜知六甲秘訣,呎日: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當密呎之,無不闢惡,要道不煩也。

  又入山月忌之日,正月午,二月亥,三月甲,四月戊,五月戌,六月申,七月甲子,八月甲午,九月寅,十月辰,十一月乙,十二月醜。

  上古入山合丹求道,潔掙,責《三皇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召山神,及按鬼錄召裡社及山卿澤尉問之,則知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試人也。凡諸邪物,自然遠匿。黃帝束到青丘,見紫府先生,受《三皇文》,勸召萬神即此。

  凡入山合丹,欲闢山川廟坐百神鬼之法,最以符為切要。神仙大藥,亦資符力而闢衛也。符法者,老子於神人授之者也。今人用之而少驗者,由於傳寫多誤,又信心不篤,徒施用之。然凡求長生,制之在藥,不由符力,而能致之仙也。然不可廢者,藉其卻鬼闢邪,以丹之漸。入名山責召高山君符

  此符齋十日,召高山君使,除虎狼之害。其符以丹書繒上,一尺二寸長,亦如之。若書時不得中息而語也。書畢,燒香,夜於掙室之中,隨月建立,著新衣服而召之。凡用符,以大字著左右心前,怛正思慕其象之宜,旁召六甲直符,並玉女名字,蛩召之書,仰視面想,思八方之外,存神長五尺,衣服如《 六甲經》 。

  此登山符,仙人陳安世入山,甲寅日書白素上,夜向北鬥,祭以酒脯,自說姓名,以著衣領中,闢邪精百鬼、老

  物虎狼毒蟲,帶之置案上,面向北鬥。

  此符一本書點畫如此,用法如前同,只點畫大同小異,與前不同,其功效一種無別,故兩存之。

  此符以丹書絹素,各異之,帶著肘後,男左女右,亦可以書白素帶之,可以著住處四方各一枚。若移徙,當先令人拔取。此符大神,勿妄傳也。

  此符亦是登山,功效不異,是老君黃庭三十九真秘符,闢百鬼,合仙藥,和合之處住,必須名山極探之處,無人

  畜行跡,乃有束流水,大石巖室之中。若無巖石室,可於深林之中無人跡處作室,常須近水,非其處,勿措意作神藥,大山無束流水,西流亦得。

  此得居山住處安,以丹書柏板上,大文書令,彌滿其板,上著門上四方四隅,及所行道之處安之,並五十步,闢諸精也。

  此符是去狼虎之符,與前同移徙板,將闢山精用。

  按為道者多在山林之問,乃是虎狼毒蛇、精怪魍魎之窟穴也,不深防闢,損害藥也。

  闢百蛇即及卻虎狼符

  此二神印,取棗心刻之,方之二寸,畢設祭再拜請,佩之甚有效。

  此黃首朱宮玉女簡房教導之印,能卻虎狼不敢前,此亦可為符朱書,吞之,入山闢虎狼,亦可為印,出《玉胎經》也。

  此符卻鬼,合藥時懸安四面,制諸鬼,大神驗。  

  一本中心有七曲,餘並同,不知誤者。

  此山居符,書之於柏板上,安門四角,虎狼不至。

  已上三符,並用朱書。

  屯符,有一本下如屯。

  此開山符,以千歲虆為奏,長尺二寸,以丹書此符,以印大石名山,山門即開,寶書亦出,金玉皆見。千歲虆者,天慈也,如鼠耳,卻鬼制魅也。

  右於深山靜處作丹屋,四角懸鈴子,並作卻鬼藥、卻鬼符,安四面,然後可合藥。若不然者,鬼神吸其藥精

  盡,或變卻,是以須作符厭禳之。卻鬼藥法,以光明砂、雄黃、雌黃、麝香、附子、白米、鬼臼、鬼箭,各二等,蜜丸之帶。

  昔黃帝受丹經於玄女,訪真一於皇人。故云長生仙方,唯有金丹。守形卻惡,獨有真一,古人尤重焉。仙經曰:九轉金丹經守一訣,皆在崑崙五城之內,藏以玉函,克之金扎,封以紫芝,印以中章,此蓋上聖寶秘之法也。身疾未愈,神丹未就,年命未定,眾邪未遣,守一之道不可不知也。入山守一,則百毒不敢近,人不須諸法,百邪自去也。

  作丹屋法

  先擇得探山臨水懸巖靜處,人畜絕跡,施帶符印符室法庭前,其室方十二步,高一一丈四尺,南門著扉,門前使有東流水,東日西月,表裹香泥,泥之

  四方,各作主丹符也。於室中立五嶽

  三臺,西方壁下別立層壇,置諸藥草,

  及神丹經訣目錄,並布於上。即有生

  藥使者護之,萬靈不能幹也。

  合和防闢法

  凡欲合丹,於山中安堵訖,乃召山神,請問可否,方得安穩施行,萬無不成。其法如左,此後諸法,仙翁持用諸符也。

  齋十日,丹書黃素一尺,於山草問,召中嶽君主,欲作神丹,先召問其節度以符字。

  老子合神丹之日,以朱書白素八寸,盛以絳囊,繫心前。欲服丹者,當迎七日服之,即便通靈役使,此名太一

  八寸素符。

  此符合丹人服之,令心開,勿汙辱之。

  太清神丹寶經,凝鍊八石,五耀七明,玄官寶鎮,檢御火靈,九轉成華,長升太清。祝畢,以青錦囊盛符,擊於頸上。此符檢制石精,令不飛亡,使姻霜充滿,神華凝結。

  卻害符,以丹書白紙上,廣三寸,長四寸,以投爐中,即伏精。思常見神光加精,諸神來至,仙人玉女來見也。即神丹成,天地鬼邪不能害也。

  法日:夫欲為神丹,五石變化,出五金之法,皆當謁天上皇道君,受五神符,則五石五金,隨意而化,爭出其精。

  青帝符法,甲乙日白茆為藉,長三尺,青繒長一丈二尺,布藉上,酒二杯,

  脯二朐,以繒為地,墨書符,廣二寸,長七寸,置藉上。咒曰:吉日良時,小兆臣某再拜,謹受上皇道君青帝神符,因再拜,燒符服之。此應一個符圖,寫校差參,須詳審之。

  赤帝符法,以丙丁日白茅藉,長三尺,絳繒長一丈三尺,布藉上,酒二杯,脯二胸,以丹書符,廣二寸,投符藉上。呎日:吉日良時,小兆臣玄再拜,受上皇道君赤帝神符,因再拜,燒符吞之。

  黃帝符法,以戊己日白茆為藉,長三尺,黃繒長一丈一一尺,布席上,酒二杯,脯二朐,朱為地,以紫書符,廣三寸,長七寸,投席上。咒曰:吉日良時,小兆臣玄再拜,受上皇道君黃帝神符,因再拜,燒符服之。

  右已上大寥落不相附近,計是一符,復用審之。

  白帝符法,以庚辛日白茆為藉,

  三尺,白素長一丈亡一尺,布藉上,

  ,脯二朐,綠為地,以丹書符,

  ,長七寸,投藉上,睨曰:吉日良時,兆臣玄再拜,受上皇道君白帝神符,

  因再拜,燒符服之。

  黑帝符法,以壬癸日白茆為藉,長三尺,皂繒長一丈一一尺,布藉上,酒一一杯,脯二胸,黑為地,以丹書符,廣二

  寸,長七寸,投藉上。呎日:吉日良

  時,小兆臣玄再拜,受上皇道君黑帝神

  符,因再拜,燒符服之。

  右按前五帝神符,後四符每雲玄者,仙翁受時稱之諱也。並書兩通,燒服之,一通頭上帶之,彌為變化家用於欲丹時前十日作之。

  夫大丹者,金火之精華,真人之所珍,是故服之者神仙變化,長生久視,役使百靈,上升太清者也。俗人徒知其丹經之篇目,而不知合丹之忌諱。雖得其方,而無成者,此也。夫神丹欲合者,有五忌三諱,四敗六畏也。若犯之者,丹精飛散,靈華墜落,神光沉迎,霜姻損失,服之無益,不可不慎也。所以真人請問其目。

  玄師答日:五忌,一者合藥及發火時,無犯五石死日也。謂春壬辰,夏癸巳,秋丙戌,冬丁丑。用之石精死,結合毒藥,之無益也。二者忌市具神藥及論說丹事,無用五邪生日。謂春壬寅,夏癸巳,秋壬申,冬癸亥。以其日入山合神藥,皆無所成,神盡不佑,鬼邪敗人。三者忌合神丹入名山,忌五嶽傷絕日。謂春庚寅,夏癸未,秋丙申,冬丁丑。以其日入山合藥,及採芝草,神靈錄人魂魄,丹藥損壞,疾病傷身。四者忌合神丹爐釜及封泥神藥,無用天開地破日。春丙戌、丙辰,夏辛未、辛丑,秋壬辰、壬戌,冬癸未、癸丑。以此合神丹爐寵釜,則丹室自開,石精散洩飛揚,丹華皆敗。五忌者,合丹男忌七月三日,及七月甲寅日。女合丹忌正月七日,及正月庚申。此四日是石精交戰合鬼之日,以其日執事起火,則丹精不發,柙靈不感,邪鬼來入,皆為兇敗。此所謂五忌也。

  三諱者,一諱合丹之時,泣淚悲傷也,二諱犯丹弒賊名字也,三諱兇衰淹穢死產乳也。按犯此三諱,則石精哀結,五華不曜,其丹必毒,入口殺人。凡八石至,己心憂戚泣淚,及臨屍兇淹之人,皆不可廁預丹爐等事也。又丹有弒賊惡鬼,謂所名不□子,字混泥洗,合丹始火之日,慎呼此名字也。若犯之,則鬼兵來入,神爐破碎,精華散出。

  四敗,一者地無丹氣,謂非神地。二者見嫉拓之人,謂惡眼人見神藥,則致鬼殃也。三者侶非其友,四者五辛臭物,及燒雞犬毛也。按此四敗者,八石之所大忌,不可犯之。

  六畏者,一初封藥之日,及始火之時,畏遇風雨雷霆。二者合丹之日,畏聞喚魂魄聲。三畏四畏脫開。五者合丹,畏聞悲哭聲也。六者畏見一切血腥、汙穢之事也。按此六畏者,皆神丹之所禁忌,有聞而犯之,則神精驚,擾靈氣損也。

  仙訪曰:服第一之丹流珠九轉,及丹華二丹功能者,以甲子日平旦,向日再拜,長跪服之,如黍粟。即時神仙,上升九天。服半黍粟,即為地仙,入火不燒,入水不溼,萬惡不中,兵刃不傷,變化自在,出入無問,役使鬼神,壽同天地。若欲去代,更服半黍粟,即時升天。欲度俗人,服如小豆,即日升仙。服半小豆,即為地仙。及六畜令服,如大豆,即時升天。故日烏得之為鳳。獸得之為麟,蛇得之為龍,鬼得之為神,女得之為玉女,男得之為仙也。以蛇脂和為四丸,如彈丸許,埋所居宅處四角,即變為赤龍,舉宅升天,去地七千尺,變為金玉,任情所適。埋一丸如雞子黃,隨所遠近方圓千裡,下徹九泉,其中所有江河山林,皆悉升天矣。取黃土堅實細理者一斤,細搗篩,沸湯煮之,三佛,以一銖投中,熟合和煎,令水盡,變成金。

  仙翁曰:諸丹成而服者,乃多格人以三品,言上中下。上士七日登真,下士服之,七十日得仙。愚人服之,一年乃仙。若還至誠,便敢頓服刀圭者,皆暫死半日許,乃生,如眠覺狀。此乃瞼之至矣,必須依方,以半黍要為度。

  伏聞學道不成,所由有八。一者偶知一事,便言已足,劬勞鼎火,皓首無成。二者雖遇奇方,謂非實法,求之不已,遂至蓋棺。三者真偽不分,無師取訣,意無一定,消棄光陰。四者恃所聰明,忽略知法,自言已得,不盡師心。五者真方秘訣,非易見逢,謂在名山,歷險損命。六者家無修石,饑寒切逼,得如不得,知如不知。七者性不精專,復無蓄積,明師已次,疑而不行。八者所遇之師,師素狹劣,惜其淺短,不盡教之。告雲道不在多,矯生寶秘,謂以為實,遂至守株也。

  仙翁曰:合丹當求道養真,勿貪俗利榮華,造黃白,至靈祇不佑,鬼忽志,以致不祥,夭橫傷年。深宜慎之,不得妄傳非人。非同志者,不得輕洩之,的有殃譴。

  仙經曰:有仙籍者,謀之者死,犯之者滅門,憎之者亡。

  上洞心丹經訣卷下竟

相關焦點

  • 《中華道藏》手工宣紙線裝 精裝49冊 共5箱
    《中華道藏》在承載道教歷史和信仰內容的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社會風俗、倫理道德、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文獻資源。
  • 8-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  經名: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原題太清真人述,當系南北朝或隋唐道士假託。唐初《道典論》卷四已引述此書。其內容亦與《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一所載九轉丹訣類同。《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三卷,現殘存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 正統道藏全集影印下載
    (校正本)高上玉皇本行經髓高上玉皇心印經高上玉皇胎息經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三光注齡資福延壽妙經太上長生延壽集福德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經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太上九天延祥滌惡四聖妙經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元始天尊說梓童帝君應驗經元始天尊說梓童帝君本願經元始八威龍文經黃帝陰符經混元陽符經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太上開明天地本真經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變化空洞妙經太上升玄三一融神變化妙經太上導引三光九變妙經太上導引三光寶真妙經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玉清元始玄黃九光真經元始天尊說十一曜大消災神咒經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鬥本生真經太乙元真保命長生經太上元始天尊證果經太上元始天尊說續命妙經洞真太極北帝紫微神咒妙經太上說六甲直符保胎護命妙經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太上護國祈魚消魔經太上洞淵北帝天蓬消災神咒妙經太上洞淵辭瘟神咒妙經高上太霄兩琅書瓊文帝章經太上玉佩金當太極金書上經上方天尊說真元通仙道經無上大乘要訣妙經元始洞真決疑經元始天尊說玄微妙經太上洞真玄門經元始天王歡樂經玉清胎元內養真經玉清無上內景真經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太上元始天尊說消殄蟲蝗經太上安鎮九壘龍神妙經太上洞真安歸龜經太上元始天尊說金光明經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元始天尊說豐都滅罪經太上說九幽拔罪心印妙經元始天尊說甘露升天神咒妙經元始天尊說功德法食往生經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升仙妙經太上三洞神咒三洞神符記雲篆度人妙經洞真太微黃書天帝君石景金陽素經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白羽黑翮靈飛玉符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太上洞真經洞章符太上秘法鎮宅靈符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
  • 《中華道藏》數字高清掃描古籍善本線裝PDF版電子書籍下載
    內容簡介《中華道藏》在承載道教歷史和信仰內容的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社會風俗、倫理道德、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文獻資源。《中華道藏》在以明代《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按現代人閱讀習慣和圖書整理規則進行了編修,分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教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和目錄索引七大部類。
  • 道藏是什麼?
    隨著北宋的統一,重編道藏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殘存《道藏》3700多卷為基礎,重修恢復《道藏》。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並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6455卷。
  • 19-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
    大洞煉真寶經妙訣  經名:大洞煉真寶經妙訣。唐玄宗時衡嶽道士陳少微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作者自稱矜黃龍巖穴中遇至人授以靈砂要訣,因述為靈砂七返訣七篇、金丹至訣二章,並為序論。徒人分此書為二種,幾二卷。今合併為一。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街類。參考:《雲笈七籤》卷六八、六九。
  • 學道修道,先看懂道藏「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法!
    《道藏》的輯成始於唐玄宗,在開元時唐玄宗下詔搜訪道經,並命令崇玄館道士編輯了最早的一部《開元道藏》。《開元道藏》共有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分為三洞十二部,由道士張仙庭編成目錄三卷,取名為《三洞瓊綱》,在天寶七年詔傳流布。
  • 《道藏》中國道教的百科全書
    經書多了以後,就有了編纂《道藏》的需要。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廣泛搜集道經,編成《三洞經書目錄》,總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除道經、符圖之外,還包括一些醫藥書籍,這是《道藏》最早的結集。」三洞四輔分類法實質上是東晉南北朝道士按當時道書的傳承、流別而採取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既反映了道書的淵源和傳承關係,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當時道教各派高低的評價。
  • 12-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修煉大丹要旨
    修煉大丹要旨卷上  外丹要訣  山·澤之物,二八為元。山譯之物,四六為團。以團入元,丙丁合乾。山澤之物,以硫炒堅,用元為匱,養死為鉛。既得真鉛,用汞方全。硃砂同研,再養以元。其砂既死,是謂大全。取元合體,可長於天。觸類而長,真死九還。五者既備,豈可妄傳。某仰觀天地,盜大虛而濟人,鉛汞盜大乙而利物。蓋盜我者,盜我精氣,煉我魂魄。
  • 11-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九轉青金靈砂丹
    九轉青金靈砂丹  經名:九轉青金靈砂丹。未著撰人,似出唐代。一春。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街類。  九轉青金靈砂丹  水銀一斤 硫黃四兩  右用陽日,以淨土磚十餘個,砌爐一座,高二尺,上圓下方。爐中一尺五寸。下用鐵條七根,隔炭火。隔下留風門五寸,爐口闊一尺。爐中約盛炭五斤為準。
  • 入道門者不可不知:《道藏》簡介
    隨著北宋的統一,重編道藏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殘存《道藏》3700多卷為基礎,重修恢復《道藏》。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並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6455卷。
  • 24-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太古土兌經
    伏流朱作黃白並服食  硫朱一斤 磁石三兩 黃丹五兩 丹中鉛五兩  右治石藥了,入白礬、譽石三兩,並搗為末。取前鉛黃丹磁石硫朱等,同下詣祈下煮七日,即白。次取巖州樸硝,瓜州黃礬,嵩山譽石,北庭袖砂,已上各三兩。又取前白汞及磁石,同入醋煮兩日,即出,號日硫朱。汞專流珠,此雲硫朱,字異名同。取朱投丹中鉛,合成挺子。卻搗碎,入褚脂煮三十日即伏。
  • 13-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受生之性,一化為丹。反砂為汞,反汞為丹,是丹一化矣。既定升騰上宮,宮,南方朱宮,定汞變化也。即無任萬物矣。為汞任化萬物也。太陽白汞,汞,水銀也,陰之精者也。本含赤水。汞本是生出硃砂,故云含赤水者也。返我丹液,返汞為硃砂,是夫婦也,汞本是硃砂也。純黑精元含青是也。黑鉛者,汞色青也,位屬束方為朱,是木精,故云青也。  今四象定本,各有解者,則從性而和之。悟者易,迷者難。
  • 高葉青 | 陝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自唐迄明歷代纂修道藏,然其工程浩大,多賴朝廷組織方得進行(僅元修《玄都寶藏》為全真教所組織)。有明一代,朝廷頒賜各地道藏的數量約在89部以上[1],而陝西四處宮觀先後獲賜明版道藏6部,清初樓觀道士又入京購請明版道藏1部,若加上明代屬陝西所轄的寧夏慶王府[2]和甘州衛顯應觀[3]各獲賜1部道藏,則陝西境內曾庋藏道藏多達9部,佔所知明版道藏總數的十分之一。
  • 《道藏》目錄及文體分類簡介
    《道藏》對於中國的意義,遠超我們的想像和形容。一部集神學、哲學和科學的典籍,所以歷代王朝奉之為「國寶」圖書。儘管近幾百年來這個民族對道教有很多壓制和負面宣傳,造成民眾甚至學術界對《道藏》的陌生甚至誤解,但「若拿它作研究時,便是一個無盡的寶藏;我們如果要知道我們民族的信仰與思想,這種書比儒學正統的《十三經》重要得多」(顧頡剛,《走在歷史的路上》)。
  • 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一般認為,將道書收集整理,編成叢書,從東晉就已經開始,但多數已經流失。
  • 《道藏》及《道藏索引》
    直到20年後的正統九年(1444),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讓道士邵以正主持督校,喻道純、湯希文等學者參與,對張宇初、張宇清等人編修的道藏重加訂正,增其遺逸。對所收的道書都加以重新分卷,如原來是短卷的,就將幾卷並為一卷。正統九年(1445),全藏刊版完成。這就是《正統道藏》,系梵夾裝,共5305卷,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編類。
  • 10-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九轉靈砂大丹資聖玄經
    我今復憫眾生煅煉,後學修真志士,飛丹轉石,充餌金白,雪素霜華,四藥八景,九轉成丹,造化至寶,屍解等藥,皆未成就,而作是念。爾時寶積真人即從座起,嚴整衣冠,安詳雅步,至於寶座,稽首扣頭,而白太極真人言:弟子何修,得與斯集。我從昔來習煉大丹,今得成道。弟子憫念一切眾生後學之士,遇下元末劫,燒丹煉寶,造化五金,終無成就。惟願真人大慈大悲,廣開法印,以何因綠,得成造化,而得成就,金丹大藥,如何轉制。
  • 道醫學堂丨道經道書之道藏
    道書目錄早見於載笈的,當推《抱樸子·遐覽篇》,其中列 舉「經」類 137 種,共 434 卷;「記」類 29 種,共 51 卷;「法」 類 5 種,共 15 卷;「文」類 4 種,共 10 卷;「錄」類 3 種,共 4 卷;「集」類 2 種,共 2 卷;「雜」類(如養生書、升天儀、微 言、九宮、囊中要、大禁、奪笄律、立亡術、道要、道意、大覽、肘後等)12 種,共 150 卷;「圖」類 13 種,共
  • 典福說正統道藏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更別說去讀道藏,道藏的文字是繁體給很多喜歡道教道藏的修行帶來了不便,即使識字又不知其意。末學吳典福意在弘揚道教之學,冥冥之中祖師庇佑加持,願翻譯正統道藏以校道門之興矣。末學萬不敢更改原文半字,只在原文基礎上做釋意。同時也懇道門同修,高道大德,熱愛道藏喜歡道教的朋友批評指正!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志一心稱念三清三境天尊不可思議功德!志一心稱念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不可思議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