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6月11日訊(實習生 張令卓 記者 張可)今年文化遺產日前夕,南京市文化旅遊局發布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果。日前,揚子晚報記者探訪了江寧佘村的潘家宗祠。
仍在修復的潘氏住宅
南京主城區外約13公裡、與溫泉湯山隔山比鄰之處,坐落著素有「金陵古風第一村」之稱的佘村。村子被青龍山、黃龍山、橫山三山環抱,是天然的氧吧,物產、水資源豐富。佘村佔地面積25000畝,常住人口兩千餘人,共有六個自然村,七個大姓。佘村原先因青龍山、黃龍山而得名「龍村」。後因明朝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村中傳出「龍村出了皇帝」的傳言,皇帝大怒,派劉伯溫打探虛實。劉伯溫入村後,除了砍竹林、斷田埂、開山燒灰、焚毀兵器外,見村中大多為從安徽遷入的佘姓村民,便將村名改為「佘村」。
佘村有「七古」,即古宅、古花、古鐵、古井、古樹、古窯和古塘。其中,因由公家任用而得以完整保存的「古宅」——潘家宗祠和潘氏住宅,一起構成了佘村明清古建築群。
潘家宗祠位於潘氏住宅東側。由河南遷入的「佘村首富」潘氏宗族建造,原宗祠建在住宅內,後因宗族人數、錢財增多,於民國十年(1921年)集資動工興建潘家宗祠。歷時三年,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竣工。宗祠內祭祀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後因整個社會形勢變化而停止,該宗祠被用作佘村中小學校址。並特意在宗祠中打了一口井,方便在校學生用水。八十年代起該住宅闢為村委會(居委會)辦公所在。南京東郊「九十九間半」——潘家住宅,為明末清初建築物,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東西不同,是由潘氏先祖逐步根據人口數量擴建而成。建築結構嚴謹,三個宅院均為三進穿堂式高牆深院,於2006年被評為南京文物保護單位。
潘氏住宅外牆
從通往廂房的小偏門進入潘氏住宅,仍可以看到正在修復的房間。據江蘇江都古典園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潘氏住宅修復項目負責人介紹,修繕老宅項目從2017年開工至今,已過三年,進展較慢的主要原因是產權問題。潘家老宅內有十幾戶原居民,有些產權在原住民手中,區政府每家每戶多次進行產權協商,修繕項目只能邊協商邊修復。歷經戰火和火災,「九十九間半」現僅存六十餘間。據修繕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初期先由園林院做初步檢查,發現除幾個主要牆面之外,其他大部分坍塌,修復難度較大。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陳建剛認為,相對於南京其他百年老宅,佘村潘氏住宅的特點一是在農村中的老宅面積如此大,在整個南京中較少見;二是歷史格局很完整的被保留下來,磚雕、石雕保留較完好;三是部分房子產權仍在私人手上。在此特點的基礎上,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舊項目工程隊從蘇州、山東、揚州、安徽等全國各個地方「淘」來磚雕、木雕等老材料,請專家按照原工藝進行修復;對於小磚雕或牆面中的部分殘缺,並沒有進一步修復,保留明清時原本的模樣,力求呈現出歷史本來的面貌。
記者在現場發現,潘氏住宅外牆上下部分為石塊,中間為磚塊。如此設計能夠很好的處理南京梅雨天使磚牆潮溼發黴的問題。同樣,為了適應南京潮溼的天氣,項目工程隊將木質構件泡入防腐劑池中,並進行白蟻處理,防止木質結構發黴蛀蟲。
潘氏宗祠門口
江蘇江都古典園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潘氏住宅修復項目負責人介紹,潘氏住宅的修復項目預計在今年7月底完成,開放時間尚不明確。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陳建剛表示,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古宅用途與街道政府進行積極主動地溝通。有團隊想要在老宅打造民俗展示,但他認為老宅本身就是一個精美的展品,需要展示出來;而最好是將展示與實用功能相結合,與當地經濟形成互動。
陳建剛並不擔心沒有遊人參觀的問題,反而擔心由於地理位置、地形特徵而吸引過多的遊客,這個擔心以目前的情況下來看,不到一年就已經兌現了。每當趕上較大的節假日,村中車輛往往堵得水洩不通。相對於潘氏住宅,潘氏宗祠的未來稍顯明朗。後期潘氏宗祠將會與南京大學合作,收集村中老物件,進行升級提檔,更好地向遊客展示佘村歷史。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