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日探訪南京文保項目」江寧佘村潘家宗祠、潘氏住宅修繕...

2020-12-16 瀟湘晨報

揚子晚報網6月11日訊(實習生 張令卓 記者 張可)今年文化遺產日前夕,南京市文化旅遊局發布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果。日前,揚子晚報記者探訪了江寧佘村的潘家宗祠。

仍在修復的潘氏住宅

南京主城區外約13公裡、與溫泉湯山隔山比鄰之處,坐落著素有「金陵古風第一村」之稱的佘村。村子被青龍山、黃龍山、橫山三山環抱,是天然的氧吧,物產、水資源豐富。佘村佔地面積25000畝,常住人口兩千餘人,共有六個自然村,七個大姓。佘村原先因青龍山、黃龍山而得名「龍村」。後因明朝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村中傳出「龍村出了皇帝」的傳言,皇帝大怒,派劉伯溫打探虛實。劉伯溫入村後,除了砍竹林、斷田埂、開山燒灰、焚毀兵器外,見村中大多為從安徽遷入的佘姓村民,便將村名改為「佘村」。

佘村有「七古」,即古宅、古花、古鐵、古井、古樹、古窯和古塘。其中,因由公家任用而得以完整保存的「古宅」——潘家宗祠和潘氏住宅,一起構成了佘村明清古建築群。

潘家宗祠位於潘氏住宅東側。由河南遷入的「佘村首富」潘氏宗族建造,原宗祠建在住宅內,後因宗族人數、錢財增多,於民國十年(1921年)集資動工興建潘家宗祠。歷時三年,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竣工。宗祠內祭祀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後因整個社會形勢變化而停止,該宗祠被用作佘村中小學校址。並特意在宗祠中打了一口井,方便在校學生用水。八十年代起該住宅闢為村委會(居委會)辦公所在。南京東郊「九十九間半」——潘家住宅,為明末清初建築物,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東西不同,是由潘氏先祖逐步根據人口數量擴建而成。建築結構嚴謹,三個宅院均為三進穿堂式高牆深院,於2006年被評為南京文物保護單位。

潘氏住宅外牆

從通往廂房的小偏門進入潘氏住宅,仍可以看到正在修復的房間。據江蘇江都古典園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潘氏住宅修復項目負責人介紹,修繕老宅項目從2017年開工至今,已過三年,進展較慢的主要原因是產權問題。潘家老宅內有十幾戶原居民,有些產權在原住民手中,區政府每家每戶多次進行產權協商,修繕項目只能邊協商邊修復。歷經戰火和火災,「九十九間半」現僅存六十餘間。據修繕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初期先由園林院做初步檢查,發現除幾個主要牆面之外,其他大部分坍塌,修復難度較大。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陳建剛認為,相對於南京其他百年老宅,佘村潘氏住宅的特點一是在農村中的老宅面積如此大,在整個南京中較少見;二是歷史格局很完整的被保留下來,磚雕、石雕保留較完好;三是部分房子產權仍在私人手上。在此特點的基礎上,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舊項目工程隊從蘇州、山東、揚州、安徽等全國各個地方「淘」來磚雕、木雕等老材料,請專家按照原工藝進行修復;對於小磚雕或牆面中的部分殘缺,並沒有進一步修復,保留明清時原本的模樣,力求呈現出歷史本來的面貌。

記者在現場發現,潘氏住宅外牆上下部分為石塊,中間為磚塊。如此設計能夠很好的處理南京梅雨天使磚牆潮溼發黴的問題。同樣,為了適應南京潮溼的天氣,項目工程隊將木質構件泡入防腐劑池中,並進行白蟻處理,防止木質結構發黴蛀蟲。

潘氏宗祠門口

江蘇江都古典園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潘氏住宅修復項目負責人介紹,潘氏住宅的修復項目預計在今年7月底完成,開放時間尚不明確。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陳建剛表示,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古宅用途與街道政府進行積極主動地溝通。有團隊想要在老宅打造民俗展示,但他認為老宅本身就是一個精美的展品,需要展示出來;而最好是將展示與實用功能相結合,與當地經濟形成互動。

陳建剛並不擔心沒有遊人參觀的問題,反而擔心由於地理位置、地形特徵而吸引過多的遊客,這個擔心以目前的情況下來看,不到一年就已經兌現了。每當趕上較大的節假日,村中車輛往往堵得水洩不通。相對於潘氏住宅,潘氏宗祠的未來稍顯明朗。後期潘氏宗祠將會與南京大學合作,收集村中老物件,進行升級提檔,更好地向遊客展示佘村歷史。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永盛梁氏宗祠的修繕故事
    永盛梁氏宗祠已搭起了腳手架進行修繕。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將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雖然推遲舉行,但我市推進相關工作的腳步沒有停歇,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項目周末不停工。25日,記者來到位於三江口的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探訪正在修繕中的省級文保單位永盛梁氏宗祠。歷史: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記者看到,於本月初啟動修繕的永盛梁氏宗祠東、西、南、北立面均已搭好腳手架,施工人員堅守在現場。宗祠前由省政府於2009年立的一塊「福建省級文保單位」石碑格外醒目。
  • 省港澳潘氏宗親會、珠璣巷潘氏大宗祠籌建委員會籌備會議紀要
    2020年4月15日下午,由潘冠華,潘銳雄兩位宗長提議,並得到香港潘氏宗親會潘小燕主席支持,在佛山海琴灣大酒店召開籌組省港奧潘氏宗親會和珠璣巷潘氏大宗祠籌建籌備會議。由於疫情的影響,本次會議只邀請佛山廣州附近的部分宗親參加。
  • 廣西潘氏文化研究會潘仁山會長到欽州、北海走訪交流
    2020年11月12日,廣西紅水河文化藝術促進會、廣西潘氏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兩會)潘仁山會長一行輕車簡從到欽州、北海兩地走訪,看望當地宗親,與當地宗親交流,共同研究潘氏文化和探討潘氏的團結髮展大業。仁山會長向欽州潘氏回顧了廣西潘氏成立十幾年來的歷程、潘可權等元老的貢獻,分享了潘琦、潘鴻權兩位大宗長對潘氏工作的囑託和要求,並對欽州潘氏取得的成績表示高度讚賞,對大家的無私奉獻和對總會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座談會後,仁山會長一行到欽州潘氏宗祠舊址也是計劃中新的潘氏文化廣場(祠堂)地址進行考察。該項目所處位置極佳,離主幹道僅100米左右。
  • 桂潘文化: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潘公平跌打還魂丸
    2014年11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廣州白雲田心村改造,200餘歲的林氏宗祠將「喜遷新居」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棟賢圖/受訪對象提供近幾年,廣州的三舊改造建設如火如荼,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老建築該怎麼辦?白雲區田心村城中村改造的選擇是,在保護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將老建築的修繕和易址重建結合。
  • 石人潘氏宗祠記、世系
    石人潘氏宗祠記盛世肇祥瑞,和諧沐春風修譜修祠,昭示一個家族的富足興旺,雄厚的文化底蘊;也標誌著一個家族的團結和諧及政治、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強盛、和諧安定的重要標誌。宗祠既是祭祀先祖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族人們相率、孝悌、友愛、和諧共處、富振其貧、勤勵其懶、賢化其不肖的鞭策作用。其禮教、倫理、祖訓、族制、家規等體現作用,更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文化精粹的紐帶作用。
  • 萬科「光年系」產品首進南京!兩盤齊發,三大產品理念曝光...
    12月9日,南京地產圈被「光年」刷屏。原來,是萬科又有新動作! 江寧大學城G52、燕子磯新城G54兩大純新盤案名齊發,「光年系」產品首次禮獻金陵! 其中,江寧大學城G52地塊案名定為「偉星萬科·四季光年」,燕子磯新城G54地塊項目案名定為「萬科·燕語光年」。 兩盤齊發,動作敏捷!
  • 潘氏祠堂迎接新媳婦祭祖活動
    西峽縣潘氏祠堂2020年8月30號上午舉行了潘氏子孫新婚夫婦祠堂祭拜活動,潘氏家族上百人,文,武兩班響器迎接一對新人。雲二公二十世孫茂林長子,潘建偉兒媳李威進行上香叩拜活動,最後隆重進上香火錢,主持人茂領,向新人宣布潘氏文化,並求潘氏列世列宗保偌一對新人早生貴子,子孫昌盛。本次活動有雲二公十九世孫潘尚謙,二十世孫潘茂功,潘茂領,潘茂林,潘複合,二十一世孫潘建文,建黨,建科等上百家族成員參加.
  • T20中以科技文化交流大會在南京江寧舉行
    7月16日,以「穿越千年的握手」為主題的2020南京創新周—T20中以科技文化交流大會在南京江寧舉行。此次交流合作的盛會是2020南京創新周重要專場活動之一,中以科技文化交流大會落地江寧,是將中國(南京)智慧,中國(南京)方案和以色列的創新能力相結合,也是南京落實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的點睛之筆。
  • 徐匯區首個住宅修繕復工項目開工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3月23日,烏魯木齊南路58號裡弄房屋修繕工程正式復工,成為徐匯區疫情期間第一個「實心房」住宅修繕復工項目。圖說:施工現場 徐匯區供圖新冠疫情造成上海市幾乎所有住宅修繕項目開、復工時間延遲,徐匯區住宅修繕中心仔細梳理待開、復工的項目,走訪天平、湖南、龍華等多個街道,最終決定將烏魯木齊南路58號作為徐匯首個住宅修繕復工項目。烏魯木齊南路58號是廣元路158弄廚衛綜合改造工程標段中的一處房屋。
  • ——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南京江寧...
    新華社南京10月10日電題:鄉村振興「密碼」何在?——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南京江寧區觀察新華社記者沈汝發走馬位於南京市郊的江寧區農村,從西部生態到中部水鄉,從東部溫泉到南部山水,所到之處現代農業園區星羅棋布,美麗鄉村俯拾皆是。
  • 江寧濱江宜居標杆!南京首座INS風網紅售樓部一手實探,人性化交付...
    江寧濱江新城的2020可謂「星光璀璨」。前有各項利好落地,後有不少純新盤相繼亮相,這座產業新城全方位的展示著只屬於它的魅力,這讓買房人對這塊土地越來越著迷!臨近年底,南京樓市十分熱鬧,江寧濱江板塊也有純新盤放出重磅消息!區域標杆人居項目——新城·雲漾濱江[YOUNG·心島]藝術中心近日盛大公開。據了解,這也是南京首座INS風網紅售樓部!
  • 提速了,又一批住宅修繕項目進入審批環節
    受疫情影響、同時不耽擱項目的施工,區房管局在作了一系列研究後,創新提出審管聯動、壓縮環節、「住宅修繕項目備案」零材料審批,為住宅修繕項目提速。據了解,江川路街道這批住宅修繕項目從下達實施計劃,到完成「住宅修繕項目備案」,用時不到2個禮拜。
  • 嘶馬潘氏 入江都籍 六百餘年,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2018年權威統計姓氏排名第36位) 江都大橋鎮姓氏文化愛好者殷澤利向記者展示了嘶馬《潘氏族譜》,並講述了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和為鄉裡稱道的家風家訓。 「第一種說法是源於姬姓,據載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的幼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姓,該支潘氏後裔奉季孫為得姓始祖。」 「第二種說法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這支潘氏後人尊羋潘崇為得姓始祖。第三種說法是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
  • 舊居修繕活化、文物「三級聯保」……廣州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6月9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發布了15個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以及市屬各文博單位和相關文化單位設計製作的15個優秀文創產品。
  • 南京百子亭天地一期2022年全面開放
    而衛巷片區正在開展危舊房改造,完善廚衛功能,根據居民意見夢想改造家。此外,鍾嵐裡歷史文化街區不久後也將復活。再往後走,其他兩三棟民國建築也已修繕完成,在其旁邊還搭建了別具一格的玻璃房子。新建建築百舍則承擔著展示廳、接待等功能。△百子亭天地內的民國建築據悉,民國時,南京百子亭是文化精英、社會名流、政府要員的住宅區之一,一幢幢 「和而不同」的新式住宅拔地而起。
  • Q&A |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
    公元1366年,身為吳國公的朱元璋就選定了這處「鍾阜龍蟠」的寶地建造新宮。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正式即位後,改應天府為「南京」,並開始全面的都城與皇宮建設。宮殿建設幾次反覆,最終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成完整的明南京故宮。
  • 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通過出臺扶持政策、建立保護機制、培養人才隊伍,福州市的一大批重要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地保護。2019年6月8日,人民日報重刊了習近平同志於2002年為《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言。這篇閃耀著思想光輝、哲理光芒的序言指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又要重視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 「2020·江寧」百家湖再拍宅地!上秦淮地價新高!剛需板塊更難了!
    NO. 1|壹新房、二手房成交量穩居南京第一作為南京樓市的供應大戶,與江北高調搖號、火爆開盤不同,江寧一直以低調、內部置換消化形象示人。截至今天(12月29日)下午17:28分,江寧新房成交套數為18408套,成交面積約208萬㎡,成交套數佔南京全市(86028套)的約21.4%,可以說超五分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