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真的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得的嗎?被黑的有道理嗎?

2020-12-22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在網上,總能聽到許多網友罵莫言,黑莫言,說他是靠醜化祖宗討得西方人喜歡,靠出賣民族魂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網友會對莫言有這樣的看法呢?莫言的作品到底怎麼樣?我們來分析一下莫言的作品,真相就清楚了。

莫言作為首位也是至目前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他的一系列長篇小說,以上世紀的中國歷史為背景,從民國到當代,整整寫了一個世紀。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刻畫了數十個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他的創作在國內得到了較高的認可,長篇小說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也得到世界文壇的認可,獲得了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有著非常獨特的藝術特色。

莫言的小說藝術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一、人物形象刻畫具有莫言特色。莫言筆下的小說人物,都不是簡單的一個人,他的筆觸深入到人物內心,深入探索人性的複雜性,善惡交織,美醜交融,每個人物都顯示出複雜的靈魂和性格。比如《紅高梁》裡的「我爺爺」餘佔鰲就是個典型。餘佔鰲一方面具有土匪兇惡的一面,搶佔「我奶奶」九兒,殺人剝皮,霸佔酒坊,一方面又有著人性善的一面,非常愛九兒,敢為九兒出生入死,為心愛的女人不惜一死。在日本人侵佔他們的土地之後,他帶著一幫兄弟們抗日,打伏擊,成為抗擊侵略者的民族英雄。還有《豐乳肥臀》裡的母親,一方面她具有東方女人的堅韌性格,為了養育子女含辛茹苦,一方面又不守婦道,甚至有時候不顧廉恥,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顛覆了中國傳統文學中有關母親「賢妻良母」的形象,寫出了一個真實的生存中的有血有肉的豐滿的母親形象。這些都是莫言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創新,也是人物塑造方面他獨有的莫言特色。

二、小說作品的語言具有莫言特色。小說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也是小說寫作最重要的元素。莫言的語言如洪荒巨流,特別是長篇小說,用一種長句式,裹挾著各種奇特的形象、意象傾瀉而下,非常壯觀而有氣勢,同時充滿了閱讀的快感,讀起來痛快淋漓,很難停留下來。正是因為這樣的泥沙俱下的裹挾和衝擊力,讓讀者在產生閱讀快感時,也讓人有粗礪之感,甚至有人提出莫言的語言很粗糙。其實莫言的語言並不粗糙,他的有些短篇小說的語言,是很講究和精緻的,比如短篇小說《枯河》,其語言充滿張力和美感。

三、小說的結構具有莫言特色。莫言可以說是在中國作家 中,最具有創新意識的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的結構,都有意識地尋找不同的結構方式,給人在敘事方式上的閱讀新意。作品結構裡,倒敘,插敘,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混合敘述,運用戲曲方式,以信件方式,甚至報紙都可以成為敘事工具。長篇小說《蛙》即是用四封信加一部戲的方式,來敘述整個故事。所以他的長篇小說結構,幾乎用遍了各種不同的敘事方式。每一部作品都會精心設計不同的敘事結構,是一位在結構藝術上非常用心和精心的作家。

四、莫言的小說充滿了魔幻色彩。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就說到,莫言的小說是魔幻和民間故事的結合。的確,莫言因為受馬爾科斯《百年孤獨》的影響,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魔幻手法,他的作品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他很好地將民間傳說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營造一種魔幻主義色彩,比如給貓念咒語,詐屍等等,讓作品在寫實的同時,具有了一定空靈與魔幻,給作品套上神秘的外衣,帶給讀者更多地探索與思考。

總之,莫言的作品具有他自己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魅力。雖然很多普通讀者對他的作品不理解,甚至反感,以為他是以審醜或者醜化中國人來取悅西方國家,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其實是對莫言作品的一種誤讀、誤解,莫言的作品有著很深刻的寓意,他是一位敢於寫實,敢於反映現實,敢於真實記錄時代的優秀作家,他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絕對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有些人說的那樣,靠醜化中國人才獲獎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更多地認識到莫言作品的藝術價值。

從某方面講,莫言是中國人的驕傲,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重要的貢獻,我們應該為他驕傲,應該多予以支持和理解,而不要隨意誹謗與抹黑。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

相關焦點

  • 莫言真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得了獎卻被罵了8年
    在網上,總能聽到許多網友罵莫言,黑莫言,說他是靠醜化祖宗討得西方人喜歡,靠出賣民族魂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網友會對莫言有這樣的看法呢?莫言的作品到底怎麼樣?我們來分析一下莫言的作品,真相就清楚了。莫言作為首位也是至目前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莫言的作品,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以實事求是為寫作中心,不誇大不縮小的敘述。唯獨的是太直白了,讓有些沒經歷過的人受不了。莫言就是在迎合西方人的胃口。說輕了是諂媚,說重了就是醜化自己的民族。諂媚西方人,就是討好西方人;醜化自己的民族,與叛國無疑。由西方流氓設的遊戲規則,我也是說怎麼有中國的份呢?
  • 獲諾貝爾獎的天才型作家莫言:倘若預知後事,當初真不該領那個獎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級大獎,是由西方設立評選沒錯,但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等不也都是西方評出來的嗎?為何一定要厚此薄彼?從語言環境、歷史、文化等角度看,可以說一國文學是有國界的,不是世界性的,但文學中所蘊含的真實、樸素、激蕩的情感,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學作品中對人性的剖析,對社會的洞察,也存有人類基礎共鳴。就敝身觀感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斷定為胡攪蠻纏,並且頗為如此變異的輿論生態而沮喪。
  • 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該有多大,出版即遭「封禁」
    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該有多大,出版即遭「封禁」莫言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懷舊和怨鄉的豐富情緒。他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歷史社會與民間故事相結合。他迥異的思想和藝術特點在中國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 2020諾貝爾文學獎預測:文學獎正走向保守?
    這不禁令人想起2012年莫言的諾貝爾獲獎演講《講故事的人》,主題也是母親、童年、家鄉以及講故事。託卡爾丘克的演講關鍵詞之一也是「故事」,與漢德克和莫言相比,她更偏重於揭示故事與意義的關係,強調故事能夠在意義周圍遊蕩,不直接將道理表達出來。諾獎對於故事與故事性的反覆強調,不禁令人猜測,今後的文學獎要頒給講故事的人了嗎?從文學回到講故事的傳統,究竟是一種復興還是倒退?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被楊振寧嘲諷農民出身,他機智回擊,給國人長臉
    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農民出身的文學作家莫言就曾與楊振寧會面,那麼當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遇見時,兩人又會有什麼樣令人期待的反應呢?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公布,這些諾獎小知識你了解嗎?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瑞典文學院將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每一年諾貝爾文學獎都會受到全世界的極大關注,但關於諾獎你真的了解嗎?1974年之後,諾貝爾基金會規定,原則上不能頒給已經去世的人。有人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嗎?有。1958年,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表彰他「對現代抒情詩歌以及俄羅斯小說偉大傳統做出的傑出貢獻」。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但是他們上來就直接說要我們中國的小說,文學類的。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 楊振寧問莫言:你我背景不同,得了諾獎啥感受?莫言回答讓人叫絕
    在醫學領域僅屠呦呦一人,文學獎也僅莫言一人摘取,其他領域的獎項更是空白。而在科學領域,唯一能沾上邊的也僅是美籍華人剛改回中國國籍的楊振寧先生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在央視這樣的平臺上,這個問題似乎真的有點刁鑽和犀利了,這可讓國外的一些社交媒體鑽了大空子,開始大肆散播這篇充滿爭議的事情。開頭第一句就說「您是農民的兒子,我是教授的兒子,這都21世紀了,難道還要講究階級歧視嗎?」就這樣,這類似這樣的報導在國外炒得沸沸揚揚,反觀國內,歧視也沒什麼。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有一女作家的呼聲比他更大,卻少為人知
    曾幾何時,諾貝爾文學獎一直都是為中國人所眼饞的對象,網絡上各種諾獎提名層出不窮。比如老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比如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等,這些假新聞都已近被講爛了,但是人們依舊是樂此不疲。直到2012年,莫言成功奪得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了此項目零的突破。
  • 莫言說:希望中國文學獎的名聲超越諾貝爾文學獎
    大概很多人都會說是莫言,因為他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全球領域最大的文學IP。在不久前的第二屆京東文學獎-年度國內作品獎終評會上,擔當評委的莫言說:「我們把京東文學獎努力辦好,讓中國文學獎的名聲有一天能超越諾貝爾文學獎。」因為這句話,很多人斷章取義,將京東文學獎等同於中國文學獎,有失偏頗。
  • 文學盛宴|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1901-1922,回顧莫言
    覺界文化(圖片來源網絡)同時,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莫言以及作品,截止2018年:長篇小說如中篇小說如:1、《透明的紅蘿蔔》:莫言的成名作。1985年在《中國作家》第二期發表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頂著大腦袋的黑孩 ,從小受繼母虐待, 因為沉默寡言,經常對著事物發呆 ,並對大自然有著超強的觸覺、聽覺等奇異功能的故事。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為何作品沒有編入教科書,反而受世人謾罵?
    但命運總是愛和世界上的生物開玩笑,在2012年的時候,諾貝爾獎組委會的電話就打到了中國。而接到這個電話的,正是當年說再過100年的莫言。而這時候,莫言還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中國本土人。但諷刺的是,這個獎項莫言拿的著實燙手。
  • 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中新社記者 應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兩個半月加印了五次,發行總量已超過50萬冊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為啥不被認可?
    提到莫言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國在文學獎上唯一獲得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莫言的一系列長篇小說《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等等,跨越時代和空間,從民國到當代,從高密農村到城市,整整寫了一個世紀。
  • 陳丹青:我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他獲獎是諾貝爾委員會識時務罷了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拐點。不僅代表著中國文學事業的豐收,也代表作家莫言的文學事業迎來高峰。在讀者歡呼之時,也不乏有些不認同的聲音出現。莫言能獲獎,表明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莫言獲獎,很正常,如果是閻連科獲獎,也很正常。"
  • 莫言:21歲參軍,40年創作,從農民作家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如果武者有不服的,也可以再次向對手發起挑戰,直到被打服為止。武人憑藉武功高低爭第一,但是文人之間比較難以評判。不過作為官方或者某些機構,還是會評出一個心目中的第一。古時文人便有狀元、探花、榜眼之爭,到了現在,各種文學獎項也是層出不窮,但是含金量和影響力區別很大。要說世界範圍內哪個文學獎項含金量最高,那應該可以說是瑞典的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作家最好的狀態是獨來獨往,別老邀請我
    得過兩次布克獎的有三人,而同時又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只有來自澳大利亞的作家庫切。當庫切遇到去年剛獲得諾獎的中國作家莫言,會擦出什麼火花?莫言幽默地說他特別不想談論任何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但庫切先生很喜歡這個話題,那麼「我就附和一下」。    庫切在簡短演講中談了諾貝爾獎的來由,介紹了諾貝爾的生平、文學喜好、遺囑對諾獎評選的影響。庫切說,諾貝爾文學獎地位幾乎被神化。作為諾獎評委,瑞典皇家學院的評審是封閉進行的。他提出,難道「表現理想主義傾向」這一百年前的評判標準,不能緊隨時代而變通嗎?
  • 被質疑的諾貝爾文學獎,西方價值觀評判下的文學真的沒有價值嗎?
    「附帶移民問題和西方文學價值的諾貝爾獎是媚俗、不值得尊敬的行為。」  而石黑一雄獲獎真的只是諾獎的媚俗行為嗎?是不能匹配的文學嗎?    村上春樹在《無比蕪雜的心緒》中有篇文章,就專寫了對「競爭對手」石黑一雄的看法:  「有那麼幾位作家,只要一有新品問世,我就馬上趕往書店買回來……石黑一雄就是其中一個。」
  • 陳丹青: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
    2012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莫言,消息一出,整個文學界都沸騰了。批評的聲音甚至高過了褒揚的聲音,儘管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一些人覺得莫言配不上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項。比如陳丹青,他說他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但他就誇下海口說莫言獲獎不是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