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裂 | 非遺傳承與保護·麝香考1

2021-02-17 九龍沉香博物館

「麝」的描寫,在唐宋詩詞中數度出現。李商隱《蠅蝶雞麝鸞鳳等成篇》[13]有「鬥雞回玉勒,融麝暖金釭」。李白《連理枝》有「噴寶猊香燼、麝煙濃,馥紅綃翠被」。蘇軾《翻香令》中「金爐猶暖麝煤殘」,陸遊《夜遊宮》中窮奢夜宴場景「寶奩炷、麝煙初暖」,周邦彥《解語花·上元》寫楚女「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麝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所及麝香,不言出佔城國腐外黑肉黃赤、氣類於麝的麝香木;不言出蒼梧、鬱林郡似紅蘭的麝香草;亦不言西山樺根的麝香檀。僅言動物麝之香。

麝香,傳《神農本草經》[1]始載,又稱寸香、元寸、當門子。為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散奇香。《本草綱目·獸部·麝》[11]釋名為「射父,香獐」,《說文》云:「麝如小麋,臍有香,黑色獐也」。《精細化工辭典》記載雄麝在2歲時開始分泌麝香,最佳分泌期為10歲左右,每隻麝鹿可分泌約50g。

麝與香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草名著集成》[12]雲「(麝)陝西各山谷俱生,文州諸蠻中尤盛」。《唐本草》[5]有「生中臺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畜牧業卷下》載麝主要生活在中國西南、西北部高原及北印度、尼泊爾、西伯利亞寒冷地帶。

洪氏云:「唐天寶中,廣中獲水麝臍,香皆水也,毎以針取之,香氣倍於肉臍」。水麝香為水麝所分泌,呈水狀,奇香倍於肉臍且經久不歇。《本草綱目·獸二·麝》(集解)引蘇頌曰:「水麝,其香更奇,臍中皆水,瀝一滴於鬥水中,用灑衣物,其香不歇……此說載在《酉陽雜俎》。」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陶隱居未見水麝香,對其抱有絕妙嗅覺想像,便言「或傳有水麝臍,其香尤美」。宋代水麝香或常見,所以宋詩詞中多有記載,賀鑄《暈眉山》[13]詞中有:「鏡暈眉山,囊薰水麝。」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薄槿煙脂染,深荷水麝焚。」葛立方《次韻周少隱梅花三絕》「聞說青腰夜雨霜,水沉水麝洩寒香。」李壁《蠟梅數枝託悟上人持供南囿》「色染薔薇水麝薰,靜中時有暗香聞」。楊億《別賦賞花一首》「露濯冰蠶鋪瑞錦,風吹水麝拆香臍。」

《本草》言麝香有三等:第一生香,亦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臍香;其三心結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又風香。

   《本草名著集成》記載麝用蹄尖剔出麝香,後用糞便遮蓋,謂之遺香。「(麝)形類獐略小,香結臍近陰。凡臍閉滿之時,自將蹄尖剔出。所落之處,草木焦黃。一名遺香,性甚辛烈」。張師正同云:商汝山多群麝,所遺糞嘗就一處,雖遠逐食,必還走之,不敢遺蹟他處,慮為人獲,人反以是求得,必掩群而取之」。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傳統採香極其暴力,即殺麝取香。唐代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中就有隨風收野蜜,尋麝採生香的說法。

據載,人們會在冬春季獵取雄麝,連腹皮割下香囊。陰乾後把毛剪短修整形狀,成「整麝香」或「毛香」。如把香囊中暗褐色的半固體和粒狀麝香挖出,丟掉肉囊,則稱「麝香仁」或「散香」。面對人類暴力取香,麝以極其剛性又撕裂的方式保全自身,自投高崖。宋代張師正軼事小說《倦遊錄》[9]就述麝絕愛其臍,為護臍寧自投於高崖,死後姿態如拱足保臍狀:「麝絶愛其臍,毎為人所逐,勢急,即自投髙嵓,舉爪裂出其香;就縶而死,猶拱四足保其臍」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目前,為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四川、陝西地區已成功研究出活麝刮香法採集麝香。


《香乘》[10]雲「研麝香,須著少水,自然細,不必羅也,入香不宜多用,及供神佛者去之」

《南史·齊本紀下·廢帝東昏侯紀》[6]中「塗壁皆以麝香」,窮極綺麗。《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六》[8]載波斯祭祀天地日月水火神,「水西,距京師萬五千裡而贏。東與吐火羅、康接,北鄰突厥可薩部,西南皆瀕海,西北贏四千裡,拂菻也。···祠天地日月水火。祠夕,以麝揉蘇,澤耏顏鼻耳。」祭祠之日,波斯人用麝香揉和蘇,塗在臉面、鼻、耳及鬍鬚上。《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七》載漢末初平年間建立的郡象林縣(唐至德年間改為環王),即今越南中南部,人們兇悍善戰,以麝香塗身,「環王···俗兇悍,果戰鬥,以麝塗身,日再塗再澡,拜謁則合爪頓顙。」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上品·獸部·麝香》認為麝香能「主闢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痓,去三蟲。久服除邪,不夢寤厭寐。」《抱樸子·內篇·登涉》[3]以麝香避蛇蝮,「或以乾姜附子帶之肘後,或燒牛羊鹿角薰身,或帶王方平雄黃丸,或以豬耳中垢及麝香丸著足爪甲中,皆有效也。」

     麝能通關、鎮心、安神,《物類相感志》[7]就有「枕中置麝少許,絕惡夢。」麝香偶用則可,久則反足為累。如《宋書·列傳·卷六十九》[4]中引宋曄撰《和香方》序中警言「麝本多忌,過分必害」

【清】乾隆  汪鬥山款麝香月墨   故宮博物院藏

墨圓形,直徑4.3cm,厚0.5cm。一面為月宮桂花樹下玉兔搗藥圖,一面為「麝香月」填金隸書三字。因其內加麝香,故屬於休寧派傳統制墨產品中高級禮品墨、藥品墨的混合。

大裂,意為麝用至剛的方式抗拒來自人世間的貪慾。巖如大地裂縫,有光照出。縱身一躍,便殺身成仁。

 

可謂:「為保瓦全,持大悲滅身」。

參考文獻(按年代順序排列):

[1] 神農氏:《神農本草經》[M],顧觀光輯本。

[2]【漢】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83年。

[3]【晉】葛洪:《抱樸子》[M],中華書局,1985年。

[4]【南朝】沈約:《宋書》[M],中華書局,1997年。

[5]【唐】蘇敬等:《唐本草》[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6]【唐】李延壽《南史》[M],中華書局,1974年。

[7]【宋】蘇軾:《物類相感志》[M],華語出版社,2016年。

[8]【宋】宋祁等:《新唐書》[M],中華書局,1975年。

[9]【宋】張師正:《倦遊雜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宋】周嘉胄:《香乘》[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明崇禎十六年版。

[11]【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1993年。

[12] 張瑞賢:《本草名著集成》[M],華夏出版社,1998年。

[13] 蘭世雄:《唐宋詩詞名句鑑賞》[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撰文:有無間

校對:有無間

美編:科學怪人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吳品仙保護傳承侗族大歌獲褒獎
    「非遺」傳承人吳品仙保護傳承侗族大歌獲褒獎 2014年12月09日 15:03   來源:新華網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圓桌|當「非遺+旅遊」:保護與傳承,不必諱言利益
    貴州省丹寨縣萬達小鎮非遺展示館,非遺傳承人在展示鳥籠製作技藝。對於「非遺建設機制」,魏小安認為:「一是保護機制,保護機制的核心是動力機制,老百姓願意保護的,因為他覺得保護對他來說有利益,所以才有積極性。這幾年我們的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老百姓都知道,凡是古的東西就值錢,正是因為有了利益,所以才有了保護的動力。這裡面我們不必諱言利益。專家可以唱高調,讓老百姓唱高調可能嗎?
  •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
    11月30日上午,齊魯大講壇第187期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做了《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專題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背景,到非遺概念的演變,再到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葉濤研究員為「非遺熱」帶來了一場正本清源的「冷思考」。
  • 耒陽市舉辦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調研座談會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人傳承保護意識,推動文旅廣體「十四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12月3日,市文旅廣體局組織舉辦了2020年耒陽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非遺「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24名代表性傳承人和部分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 西藏自治區創造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原標題:西藏自治區創造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非遺之花」綻放雪域高原   —我區創造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記者 王雨霏 攝   藏紙、藏戲、藏香、藏藥……   曾幾何時,這些具有濃鬱高原色彩的非遺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總是有些神秘。但隨著這些年我區不斷加大對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宣傳的工作力度,諸多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揭開了神秘面紗,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福建商學院黨委書記劉劍津表示此次培訓班意義重大,是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彰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傳承的一個平臺,對福建商學院而言也是一個機遇,把高校教師資源和工藝美術的優秀青年人才結合在一起,進行跨界交流,挖掘非遺項目的內涵,提高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水平,加快促進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 志願傳承挖掘非遺「富礦」
    每周六早上7點20分,「80後」平面設計師竇雅麗就要從家出發,輾轉乘坐1個多小時的地鐵,在9點前趕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9號的西城區非遺傳習基地。在這裡,作為一名傳承志願者,她每周有一次與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寶琳當面學活兒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非遺傳承志願者項目。
  • 非遺專家:非遺傳承應順勢而變
    非遺如何創新,如何文旅融合?當天,非遺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非遺工作者匯聚潮州古城,共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新格局下,非遺傳承也應順勢而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認為新發展格局下的非遺保護要服務、融入並促進雙循環,要走活態傳承與創新道路。宋俊華提出,非遺生命力以創新力、傳承力、傳播力為核心。其中,創新力是指傳承者適應環境變化對非遺主動發展的能力。非遺傳承是要原汁原味地傳承嗎?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本組圖/記者 林銘鴻 攝)廈門日報訊(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林燕平)讓歷史與現實情景交融,在傳承與發展中煥發生機——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於今天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湖裡區精心籌備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也將與觀眾見面。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流光爍金,一轉眼皮影戲在三峽人家的大舞臺上已為世界各地的遊客上演了38000多場,不僅在保護中獲得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也因為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而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魯家班裡最小的藝人——90後魯佳浚,是魯家班第四代皮影戲傳承人,經過學習,已熟練掌握這門民間傳統藝術,為地方皮影戲的保護和傳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 世屹集團2020盛典,擘畫非遺傳承大格局
    世屹集團2020盛典,擘畫非遺傳承大格局 2020年01月07日 14:5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2020年1月4日,世屹集團2020年度盛典在泉城濟南隆重開幕,世屹集團董事長徐志鵬出席盛典並做主旨發言。
  • 把「非遺」拍回家! 騰訊微視直播助力深圳「非遺」傳承
    1月8日,騰訊微視攜手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圳南山文化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共同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並邀請潮彩、剪影、麥杆畫、捏麵人等多領域9位深圳市非遺大師走進現場及直播間,為廣大網友呈現非遺傳統文化的同時,帶來眾多非遺匠心好物,讓大家足不出戶賞文化、拍好物、逛市集,輕鬆選購新年禮。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北京民生智庫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包啟挺在發布報告時講到,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並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處。本次調研結果顯示,44.1%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面臨傳承危機,主要靠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僅有5.9%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發展「處於鼎盛時期」,總體發展態勢不容樂觀。且製作工藝、曲藝失傳是當前非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危機。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堅持科學保護、提高能力,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方案明確,到2025年,組織非遺傳承人群參加研修和培訓等各類學習,累計培訓北京地區及全國各地傳承人群不少於500人。
  • 大健康產業背景下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各級各地政府的重視,我國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得到了良好的開展。名錄式保護、生產性保護以及產業化利用等方式促進了民族醫藥的合理保護、傳承及利用。1.民族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逐步完善。一是建構了日趨完美的五級名錄體系。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以後,各地各級政府也相繼頒布了不同種類和批次的名錄體系,
  • 師徒相傳:非遺中醫藥傳承的有效途徑
    剛剛過去的6月13日,是中國第十五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 ,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
  • 社區繁榮與非遺保護相結合,探索非遺「社區化」七大新路徑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方面有著非遺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專家學者眾多、經濟基礎雄厚等諸多有利條件。但一路走來,武漢市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處境堪憂,傳承和發展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與若干問題,如公眾對武漢非遺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不高,部分非遺項目因循守舊,非遺項目難覓新傳承人,相關部門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非遺保護部門權責不夠清晰等。
  • 山東:非遺傳承體系邁入2.0時代
    山東德州推動非遺進校園 德州市文化供圖記者12月13日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完善,已從單純的項目記錄向全方位記錄傳承2.0時代邁進。近幾年,省非遺保護中心完成45名70歲以上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同時,積極推動記錄工程成果轉化與利用,立足國家項目產出學術成果,已啟動全省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的撰寫出版工作,手工技藝類第一輯正在編纂中。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建設。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1月5日,新年伊始,記者走近蔡甸區文化館看到,非遺展廳內南湖高龍、賤三爺的故事、索河善書、大集豆盤包子製作技藝、袁氏箍桶技藝等各級非遺項目精彩紛呈;知音展廳裡知音遺存、知音人物、知音典籍等內容圖文薈萃、意蘊深厚。站在這裡,猶如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