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的描寫,在唐宋詩詞中數度出現。李商隱《蠅蝶雞麝鸞鳳等成篇》[13]有「鬥雞回玉勒,融麝暖金釭」。李白《連理枝》有「噴寶猊香燼、麝煙濃,馥紅綃翠被」。蘇軾《翻香令》中「金爐猶暖麝煤殘」,陸遊《夜遊宮》中窮奢夜宴場景「寶奩炷、麝煙初暖」,周邦彥《解語花·上元》寫楚女「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麝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所及麝香,不言出佔城國腐外黑肉黃赤、氣類於麝的麝香木;不言出蒼梧、鬱林郡似紅蘭的麝香草;亦不言西山樺根的麝香檀。僅言動物麝之香。
麝香,傳《神農本草經》[1]始載,又稱寸香、元寸、當門子。為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散奇香。《本草綱目·獸部·麝》[11]釋名為「射父,香獐」,《說文》云:「麝如小麋,臍有香,黑色獐也」。《精細化工辭典》記載雄麝在2歲時開始分泌麝香,最佳分泌期為10歲左右,每隻麝鹿可分泌約50g。
麝與香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草名著集成》[12]雲「(麝)陝西各山谷俱生,文州諸蠻中尤盛」。《唐本草》[5]有「生中臺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畜牧業卷下》載麝主要生活在中國西南、西北部高原及北印度、尼泊爾、西伯利亞寒冷地帶。
洪氏云:「唐天寶中,廣中獲水麝臍,香皆水也,毎以針取之,香氣倍於肉臍」。水麝香為水麝所分泌,呈水狀,奇香倍於肉臍且經久不歇。《本草綱目·獸二·麝》(集解)引蘇頌曰:「水麝,其香更奇,臍中皆水,瀝一滴於鬥水中,用灑衣物,其香不歇……此說載在《酉陽雜俎》。」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陶隱居未見水麝香,對其抱有絕妙嗅覺想像,便言「或傳有水麝臍,其香尤美」。宋代水麝香或常見,所以宋詩詞中多有記載,賀鑄《暈眉山》[13]詞中有:「鏡暈眉山,囊薰水麝。」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薄槿煙脂染,深荷水麝焚。」葛立方《次韻周少隱梅花三絕》「聞說青腰夜雨霜,水沉水麝洩寒香。」李壁《蠟梅數枝託悟上人持供南囿》「色染薔薇水麝薰,靜中時有暗香聞」。楊億《別賦賞花一首》「露濯冰蠶鋪瑞錦,風吹水麝拆香臍。」
《本草》言麝香有三等:第一生香,亦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臍香;其三心結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又風香。
《本草名著集成》記載麝用蹄尖剔出麝香,後用糞便遮蓋,謂之遺香。「(麝)形類獐略小,香結臍近陰。凡臍閉滿之時,自將蹄尖剔出。所落之處,草木焦黃。一名遺香,性甚辛烈」。張師正同云:「商汝山多群麝,所遺糞嘗就一處,雖遠逐食,必還走之,不敢遺蹟他處,慮為人獲,人反以是求得,必掩群而取之」。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傳統採香極其暴力,即殺麝取香。唐代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中就有「隨風收野蜜,尋麝採生香」的說法。
據載,人們會在冬春季獵取雄麝,連腹皮割下香囊。陰乾後把毛剪短修整形狀,成「整麝香」或「毛香」。如把香囊中暗褐色的半固體和粒狀麝香挖出,丟掉肉囊,則稱「麝香仁」或「散香」。面對人類暴力取香,麝以極其剛性又撕裂的方式保全自身,自投高崖。宋代張師正軼事小說《倦遊錄》[9]就述麝絕愛其臍,為護臍寧自投於高崖,死後姿態如拱足保臍狀:「麝絶愛其臍,毎為人所逐,勢急,即自投髙嵓,舉爪裂出其香;就縶而死,猶拱四足保其臍」。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目前,為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四川、陝西地區已成功研究出活麝刮香法採集麝香。
《香乘》[10]雲「研麝香,須著少水,自然細,不必羅也,入香不宜多用,及供神佛者去之」。
《南史·齊本紀下·廢帝東昏侯紀》[6]中「塗壁皆以麝香」,窮極綺麗。《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六》[8]載波斯祭祀天地日月水火神,「水西,距京師萬五千裡而贏。東與吐火羅、康接,北鄰突厥可薩部,西南皆瀕海,西北贏四千裡,拂菻也。···祠天地日月水火。祠夕,以麝揉蘇,澤耏顏鼻耳。」祭祠之日,波斯人用麝香揉和蘇,塗在臉面、鼻、耳及鬍鬚上。《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七》載漢末初平年間建立的郡象林縣(唐至德年間改為環王),即今越南中南部,人們兇悍善戰,以麝香塗身,「環王···俗兇悍,果戰鬥,以麝塗身,日再塗再澡,拜謁則合爪頓顙。」
麝香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上品·獸部·麝香》認為麝香能「主闢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痓,去三蟲。久服除邪,不夢寤厭寐。」《抱樸子·內篇·登涉》[3]以麝香避蛇蝮,「或以乾姜附子帶之肘後,或燒牛羊鹿角薰身,或帶王方平雄黃丸,或以豬耳中垢及麝香丸著足爪甲中,皆有效也。」
麝能通關、鎮心、安神,《物類相感志》[7]就有「枕中置麝少許,絕惡夢。」麝香偶用則可,久則反足為累。如《宋書·列傳·卷六十九》[4]中引宋曄撰《和香方》序中警言「麝本多忌,過分必害」。
【清】乾隆 汪鬥山款麝香月墨 故宮博物院藏
墨圓形,直徑4.3cm,厚0.5cm。一面為月宮桂花樹下玉兔搗藥圖,一面為「麝香月」填金隸書三字。因其內加麝香,故屬於休寧派傳統制墨產品中高級禮品墨、藥品墨的混合。
大裂,意為麝用至剛的方式抗拒來自人世間的貪慾。巖如大地裂縫,有光照出。縱身一躍,便殺身成仁。
可謂:「為保瓦全,持大悲滅身」。
參考文獻(按年代順序排列):
[1] 神農氏:《神農本草經》[M],顧觀光輯本。
[2]【漢】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83年。
[3]【晉】葛洪:《抱樸子》[M],中華書局,1985年。
[4]【南朝】沈約:《宋書》[M],中華書局,1997年。
[5]【唐】蘇敬等:《唐本草》[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6]【唐】李延壽《南史》[M],中華書局,1974年。
[7]【宋】蘇軾:《物類相感志》[M],華語出版社,2016年。
[8]【宋】宋祁等:《新唐書》[M],中華書局,1975年。
[9]【宋】張師正:《倦遊雜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宋】周嘉胄:《香乘》[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明崇禎十六年版。
[11]【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1993年。
[12] 張瑞賢:《本草名著集成》[M],華夏出版社,1998年。
[13] 蘭世雄:《唐宋詩詞名句鑑賞》[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撰文:有無間
校對:有無間
美編:科學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