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外國的國家元首或是政府首腦來華訪問,我們的國家主席或是國務院總理為他們舉行的正式歡迎宴會,二是特指每年國慶節,國家為出席慶典的相關人士舉行的招待宴會。
建國初期的國宴,一般在中南海舉行,而每年的國慶國宴則在北京飯店舉行,從1949年開國第一宴到1958年國慶國宴,連續十年如此,菜品均以淮揚菜為主。1959年,適值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作為當時國慶十大工程之一的人民大會堂在國慶節前夕交付使用,十周年國慶節的國宴就被安排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之後的大規模重要國宴也都在這裡舉行。
1959年的國慶國宴堪稱國宴史上的經典,同之前十次國慶國宴幾百人的規模相比,這次宴會的參與人數足足有5000多人,包括八十多個國家的國賓和國內各界人士,雖然後來也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國宴,但這次的難度無疑是最大的,在這次宴會中川菜廚師扮演了重要角色,川菜也悄然登場並開啟了國宴之路。
要運作規模如此龐大且規格又是頂級的宴會,光是與廚事相關的工作就異常複雜,從落實上級要求、了解出席者需求、確定菜單、準備原料、協調人員、制定呈菜策略、桌面布局、動線設計等等,稱得上是一場戰役。
由於北京飯店之前一直是國慶國宴的舉辦地,有著豐富的辦會經驗,自然成了十周年國宴的絕對主力,任前臺總指揮的是負責過開國第一宴的鄭連福,從1935年進入北京飯店,先後主理過多場國宴,是國寶級宴會設計大師。後廚的總指揮是羅國榮、範俊康和王蘭,王蘭是著名的淮揚菜大師,而羅國榮和範俊康兩位則是北京飯店的川菜名師,羅、範、王三人與粵菜大師陳勝一起,並稱新中國四大名廚。
羅國榮是新津人,範俊康是成都人,兩人早年都在成都著名餐館福華園學過藝,可以說師出同門,並且兩人也都有過操持大型宴會的經歷,不僅手上功夫了得,安排調度也不在話下。不過從一個小細節就可以看出這次國宴的規模,對所有人來說都絕非易事,豐澤園名廚、魯菜大師王義均(曾師從羅國榮)曾回憶說:「(這次國宴)師傅讓我切四十斤蔥,手都切酸了。」
幾位總指揮率領著從全國各地調來的上千位服務人員和包括多位川菜廚師在內的三百位烹飪高手,順利完成了本次國宴任務,受到各界高度讚揚。周恩來總理在給前臺後廚工作人員敬酒時,還誇獎羅國榮是帥才。
當時宴會執行的是兩個菜單,主桌三十人,菜品包括五個冷菜雙拼和十多個熱菜,其他470桌為十一個冷菜和兩個熱菜,裡邊還有個小插曲,原本按10人一桌應該擺500桌,由於場地受限,撤掉30桌糅合成470桌才能擺下,不愧是宴會設計大師。
由於年代久遠,此次國宴沒有留下實物菜單,主桌菜單已不可考,但我們還是從北京飯店的老資料中輯錄到這份十周年國慶國宴菜單內容:
冷菜十一品——
其中葷菜七品:
麻辣牛肉、桂花鴨子、叉燒肉、燻魚
桶子雞、松花蛋、糖醋海蜇
素菜四品:
醬黃瓜、薑汁扁豆、雞油冬筍、珊瑚白菜
熱菜兩品——
元寶鴨子、雞塊魚肚
主食——
大蛋糕每桌一個
水果
這份菜單和網上流傳的版本有所區別。
看出哪幾樣是川菜了嗎?
從這次十周年國慶國宴後,川廚和川菜逐漸開始頻繁出現在國家的各級宴會上,另文再敘。
【關注百家號「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