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這種機動性超強的裝甲車 英軍曾在北非戰場上狂虐義大利軍隊

2020-12-16 騰訊網

雖然在歐洲戰場上,面對裝備精良素養過硬的德軍,英軍的戰績並沒有什麼太過驚人的地方,不過在非洲的戰場上,對手換了義大利軍隊,英軍第7裝甲師第11輕騎兵團卻創造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意軍的戰例,即便意軍的戰力和德軍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通過在北非戰場的實戰考證,英軍認識到了輪式裝甲車的機動性,於是更加重視輪式裝甲車的裝備和發展了,而在整個二戰期間,最英國最常見產量也最多的輪式裝甲車是(DAIMLER )"戴姆勒"裝甲車了。

戴姆勒為一家獨立的英國汽車公司,其輕型裝甲車的設計來自BSA偵察車,不過雖然外觀與BSA偵察車很像,但是實際的重量卻幾乎是BSA偵察車的兩倍,而且還採用了雙人炮塔。戴姆勒最初的裝甲車項目開始於1939年,但是由於技術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直到了1941年4月,該公司裝甲車首批量產型下線,當時的編號為「戴姆勒」MK I輕型裝甲車。

「戴姆勒」MK I輕型裝甲車乘員車組成員為3人,車長同時兼任裝填手。戰鬥重量為7.5噸,車身總長3.96米,寬2.44米,高2.235米。採用的動力為1臺戴姆勒六缸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95馬力。這種輕型裝甲車的最大公路時速為80.5公裡,公路行駛距離為330公裡。這種裝甲車的主要武器是一門40MM火炮,在整個戰爭期間,這種裝甲車的總生產量高達2700輛。

由於該車在實際結構上是屬於放大的偵察車,一切都以輕便快捷為主,該車採用雙彈簧懸掛,格林液壓制動盤,這種形式的制動盤用液壓飛輪取代離合器,同時還採用了雙轉向系統,如果遇到突發性緊急情況,車長也可駕駛車輛向後方行駛。

「戴姆勒」MK I輕型裝甲車在進入戰場服役後,生產商又對車輛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進,一部分的MK I換裝了新型炮口制退器,可以發射穿甲彈火力上得到了加強。隨後的MK II型裝甲車不但改進了散熱器,而且還在發動機艙為駕駛員設置了逃生艙口,增加了駕駛員的戰場生存能力。而此後的MK I CS型號還加裝發射高爆彈和煙霧彈的76.2毫米榴彈炮。

相關焦點

  • 80年前 英軍在北非發動「羅盤行動」義大利軍隊一觸即潰淪為笑柄
    儘管韋維爾將軍只有36000名士兵,120門火炮和275輛坦克,卻主動發起了進攻,這讓義大利軍隊始料未及。圖為1940~1941年英軍軍服。義大利軍隊共有15萬人,1600門火炮,600輛坦克,卻被英軍擊潰。英軍在一個半月時間裡,推進了500多千米。
  • 北非戰場首秀打得英軍沒了脾氣
    這主要歸功於他在北非戰場上的傑出指揮能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的首秀表現,看看這位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到底有多狡猾。德國最高統帥部意識到想光憑義大利軍隊守住非洲顯然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便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的軍長,由他率領德軍第五輕裝師和第十五裝甲師前往非洲馳援盟友義大利。值得一提的是,第五輕裝師要在四月中旬才能運送至北非戰場,第十五裝甲師則要遲至5月底。2月中旬,隆美爾飛抵義大利人在北非的最後根據地的黎波裡。
  • 北非戰場的德意志駱駝,二戰德國Sd.Kfz.233重型裝甲車
    在早期輕型Sd.Kfz.233裝甲車被投入法國戰場以後,德國軍隊發現這種小型裝甲車非常好用,但是也存在攜帶武器威力過小,裝甲貧弱等顯而易見的問題。作為現代輪式戰車的先行者,Sd.Kfz.234重型裝甲車全重僅有12噸,最高時速卻能達到80公裡以上,原型車設計搭載20毫米機炮和機槍。後來被證明 這些車載武器的威力在面對潛在敵人的時候還是太小了。所以,在此基礎上對於Sd.Kfz.234重型裝甲車的改進一直在進行。
  • 一戰勞斯萊斯出產的裝甲車,陸軍瞧不上,海軍當成寶
    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是一戰前夕勞斯萊斯公司在「銀色魔鬼」老爺車的基礎上研發而來的武器,一戰爆發後英國軍隊有少量裝備,陸軍一開始並不看重,反倒是海軍很積極的購買並投入實戰。,抱著步槍靠雙腳一步步逼近敵人,直到壓垮對方。
  • 探尋二戰戰場上真實的義大利軍隊,揭秘背後的歷史真相
    想必大多數國人對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的印象,大多會感覺就像是德國人的偽軍,感覺義大利人戰鬥力非常差勁。其實,這完全是一定程度上誤解了意軍。關於義大利在北非以及蘇聯戰場上一敗塗地的說法在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依據。本文現加以全部更正,希望能讓各位讀者認識二戰中真實的義大利軍隊。
  • 給遊擊隊送武器,高射炮打下自己元帥,二戰中「可愛」的義大利人
    單從戰鬥技能和戰鬥意識上來說,各國軍隊都打的很英勇,當然這個各國一定要刨除掉義大利軍隊。因為義大利軍隊和英勇這個詞真的沾不上邊。用網友的話來說,義大利軍隊就是來「搞笑」的。作為軸心國第三號勢力,義大利一直野心勃勃,墨索裡尼在和希特勒的會晤中曾表示,義大利將瓜分非洲領土。但顯然,墨索裡尼雄心萬丈,怎奈何手下太熊。從二戰開始,義大利軍隊就開啟了漫長的打臉之旅。
  • 二戰時義大利軍隊為何總想著投降?戰鬥力不弱,但卻不想上戰場
    要知道在二戰中,義大利軍隊是公認的厭戰,完全不像是一個大國的風範。他們為了投降找的理由實在讓人哭笑不得。當時德軍的主要戰場是歐洲和蘇聯,非洲則是義大利的主戰場。在中非戰場上,面對英軍對戰時出了個笑話,當時義大利奉命防守野戰機場,他們軍隊有500多人,擁有混凝土防禦工事,兩門威力巨大的88火炮和充足的彈藥。
  • 二戰三千英軍的神奇勝利,貝達富姆之戰一戰擊潰數萬義大利軍隊
    在一部分人看來,二戰時期論軍事實力的排名,能拿得上檯面的只有美軍、德軍、蘇軍,而對其他國家的軍隊都嗤之以鼻。其實這種想法未免過於武斷,有一些部隊也曾經上演過以少勝多和絕地反擊的精彩之戰。而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是挺近北非的英軍,1941年2月英軍曾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之中,上演了一處以少勝多的精彩戰役——貝達富姆之戰,而這背後的故事也十分的精彩生動。一、"羅盤行動"的收尾1940年12月8日,駐紮北非的英軍對義大利法西斯發動了代號為"羅盤"的軍事行動。
  • 北非戰場上的十字軍坦克,在「飆車」這一方面,從來沒輸給過德軍
    因為中世紀時期的歷史事件,我們對這個名詞應該還是很熟悉的,現在它不是為了財富而東徵的軍隊,而是在北非沙漠馳騁的英軍坦克。儘管後期被淘汰了,但它還是成功撐起了英軍在北非戰場上的勝利。
  • 二戰中的那些事兒 義大利進攻北非的原因,原來是被德國坑了
    這個時候遙遠的北非也不平靜,義大利在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取得小勝之後,進攻法國,進攻希臘都是鎩羽而歸。所以義大利的墨索裡尼也深感歐洲是強敵林立,真心打不過,於是把目光投向了地中海對岸的北非沙漠。但是他沒有想到義大利的軍隊到北非照樣不靈。他命令義大利駐非洲軍入侵埃及,去挑釁英國人。非洲在二戰當中是一個次要戰場,對於戰爭的最終結局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墨索裡尼還是想欺負一下感覺很菜的希臘。
  • 北非戰場的決勝要素是什麼?機動戰的背後是後勤和兵力的匱乏
    二戰中的北非戰場,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如蘇德戰場,但是作為二戰中最適合裝甲作戰的戰場,戰爭的雙方均有出色表現。然而即便他們獲得大勝之勢,卻也沒有一次擊敗對方,這樣的原因在哪呢?
  • 二戰北非戰役義大利一言難盡的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
    ,但說到地面戰場,義大利北非戰役完完全全得依靠隆美爾的北非軍團作為進攻支點。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而義大利的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同樣面臨威力不足,操作繁瑣,槍枝過重等一系列複雜問題,但義大利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作為一把初速為700米每秒步槍,雖說在歐洲戰場威力不足,但基本性能還是要比日本三八式步槍好一點,但就是穿透性太強才導致打不死人,當時德軍對義大利步槍評價就是垃圾,東線戰場上跟蘇聯打基本上無論射距,傷害,也都是均落下風,關鍵是義大利的卡爾卡諾
  • 隆美爾前期在北非勢如破竹、反守為攻,希特勒為何不加緊增援?
    希特勒出於安插親信的目的,把第七裝甲師交給了隆美爾指揮,隆美爾憑藉自己過硬的軍事素養在戰場上大膽用兵,打得法軍暈頭轉向。以42輛坦克損失的代價,俘獲97000人、坦克與裝甲車458輛,成為整個戰場最亮眼的新星。而隆美爾領導的第七裝甲師也獲封「魔鬼之師」的稱號。接著,非洲戰役爆發了,希特勒考慮再三後決定派隆美爾前往。
  • 歷史百科:二戰時,義大利軍隊真的只負責搞笑嗎?
    在二戰中,義大利作為法西斯歐洲策源地和三大軸心國之一,沒有像德國和日本一樣,橫掃多個國家,使上千萬人流離失所,犯下了滔天罪行。義大利在二戰期間的主要戰場是北非和蘇聯,存在感很低。在人們的眼中,其存在似乎就是負責搞笑的。那麼真實的義大利軍力到底如何呢?
  • 義大利人一敗再敗,英軍為何放棄進攻?邱吉爾的決定幫了一個倒忙
    對於義大利人而言,1940年可不是什麼好年份,幾乎是處處失敗。尤其是在北非戰場,義大利人幾乎是要被英國人趕下海去了。德國的小鬍子最終看不下去了,在1941年2月6日指派隆美爾帶領一支部隊去幫助義大利人抵禦英軍的進攻。可是隆美爾抵達時,義大利人幾乎輸的家底都快沒了,英國人只要一次進攻就能把義大利人和隆美爾一起趕下大海。
  • 義大利軍隊有多奇葩?開戰前投降遭拒絕,一怒之下2小時幹掉對手
    更何況還有一名「盟友」跟在德國的身後,這位「盟友」就是義大利。義大利雖然當時被調侃是德國的「豬隊友」,這一點讓人覺得義大利非常的搞笑。主要是因為義大利士兵在戰場上很喜歡投降,但並不是每一回都如此,有一次卻表現得十分的不同了。二戰的一次戰役中,義大利軍隊在1941年的北非戰場正在對英軍窮追不捨。
  • 北非戰場上的獵狐大戰:是什麼原因讓隆美爾一開始就註定會失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的戰場之上,隨著戰場局勢的不斷變化和時間線的不斷推移,整個局勢都發生了變化,原本一直圖謀非洲大陸的義大利軍隊被直接扔進了垃圾堆裡,而北非戰場上真正的對決者變成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軍隊和盟軍的軍隊,而如果把這一組對決抽象來看的話,無疑就是雙方指揮官隆美爾和蒙哥馬利的巔峰對面,和信奉著閃電戰以及機動化快速迂迴作戰的隆美爾不同,蒙哥馬利有著截然不同地指揮風格和戰爭態度
  • 二戰北非戰役,隆美爾靠什麼迅速晉升元帥?忠誠膽識和指揮才華
    雖然古德裡安和曼施坦因指揮的部隊比隆美爾都多,打的戰役也大,但古德裡安卻在莫斯科戰役中臨陣撤退,最後被德軍解除了職務;曼施坦因同樣在戰場上唯條件論,每場戰役都要和德軍討價還價,最終落了個「甩鍋帝」的稱號。只有隆美爾獨樹一幟,德軍給他多少兵,他就打多大仗,正因為他不唯條件論,在北非戰場才打得英軍第8軍換了三任軍長。第二點,隆美爾身先士卒。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常敗之師,軸心國裡屢戰屢敗的義大利軍隊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軸心國成員由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德國我們就不用多說了,在歐洲大陸上所向睥睨,那是差點統一歐洲的存在。日本呢?在太平洋戰場上和美軍交戰,甚至一開始還和蘇聯打了幾仗,戰鬥力還算說得過去。至於義大利呢,仿佛一直在拖德國的後腿一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義大利軍隊到底多搞笑?投降卻遭拒,一怒之下將對方打的哭爹喊娘
    義大利軍在戰場上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就是內部不合,長久以來的南北不合和貧富兩極分化,導致支持墨索裡尼的都是城市化的北部地區的普通市民,而南方彪悍的農民們和傲嬌的貴族老爺們卻瞧不上瘋狂的墨索裡尼,尷尬的地方就在於,開戰之後義大利最重要的兵源又恰恰是南部農民。可想而知,不想打仗,對領袖又不忠誠的士兵,上了戰場怎麼可能不逃跑,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