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陽牛肉麵人盡皆知,是襄陽人早餐的招牌,在此相比之下酸辣麵就不那麼出名了。
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襄陽火巷口的一眾酸辣麵館也是紅極一時,後來因為拆遷便落寞了。
多少麵館打著火巷口酸辣麵的招牌,卻不是原來那個味道。
張家酸辣麵並不源於火巷口,也不打著旗號,憑著自己摸索二十幾年調製的湯底攬獲了長徵路一眾居民的胃。
樹枝丫下嶄新的大紅招牌,讓人以為是新開的店鋪,實際上張家酸辣麵已經開店25年了。
坐在店鋪裡吃麵的大爺說:「他們家做幾十年了,都是
老物件了,附近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做酸辣麵的寥寥數幾,他們家算是樊城區數一數二的
傳統酸辣麵了。」
95年開始老闆夫妻倆便在老西灣路上開起了店,慢慢摸索酸辣麵的味道做法,從一天賣5斤麵條到100斤麵條。
店鋪生意漸漸紅火了起來,倆人便從狹小的店鋪搬了出來,先後輾轉火車站風神大廈、立業路,最後才在長徵路紮下了根。
阿姨說:「真要說起開店的事,其中曲折怕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說是「新店」確實也不為過,招牌新是因為這是19年剛盤下的店鋪,之前店鋪還在長徵路中前面些。為了照顧家裡老人,老闆夫妻倆回老家盡孝了幾年,去年才又將店鋪重新開了起來。
「新店」卻絲毫沒有影響店鋪生意,兩間門面,整潔衛生,附近的居民一下就能將味道認回來。
新店鋪老熟客,即使過了早飯點,也能看見滿店的客人。
酸辣麵可以說是襄陽麵食類裡,少數可以與牛肉麵匹敵的了。與牛肉麵不同,酸辣麵的味道憑的不是牛油湯和牛肉,而是那一勺酸辣湯汁。
仔細觀察過便知道,你要的豆腐面和酸辣麵,師傅澆得湯可不是一個鍋裡的。
要說張家的招牌酸辣麵味道好在哪裡,應該是那一味與眾不同的麻。問老闆為什麼吃完舌頭麻麻的,老闆娘笑著說湯底裡放了花椒。
這應該就是老人說的傳統的酸辣麵吧,和現在單純的酸和辣不同,還多了一味花椒的麻。
張師傅熟練的冒面動作,幾下就將麵條撈入碗裡,再澆一勺張家自製酸辣湯底,紅油少許,一小勺黃豆,這就是張家酸辣麵了。
不得不說的是海帶,沒有海帶的酸辣麵是不完整的。有的做法是將海帶放入湯底中,這樣的海帶入味,自身就帶著酸辣的味道。軟軟的海帶配著麵條這才是酸辣麵的靈魂。
還有錦上添花的小黃豆。炸的酥脆金黃的小黃豆,撒上一點鹽,就是酸辣麵最好的佐料搭配。
夾一筷子面帶著海帶和黃豆,一起入口,口感有軟有脆有勁道,味道有酸有辣還有麻。吃完一碗舌頭嘴巴都酥酥麻麻的,那股熱辣勁兒把身上的寒氣的消散了。
熱乾麵的味道全在芝麻醬上,各家麵館調製的芝麻醬都不同,芝麻香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有的稠有的稀。
張家的芝麻醬是濃稠的,憑自己的口味加一點鹹菜、酸菜,攪拌一下。芝麻醬包裹著麵條看著就勾起了清晨胃裡的饞蟲。
新鮮黃豆現榨出來的豆漿,加一點水稀釋,不加糖,是家裡豆漿的味道,濃稠度剛好,黏糊糊的,不加糖能直接喝到黃豆的醇香。
還有早上現熬的玉米粥,一直放在保溫桶裡,舀出來還是溫熱的。
吃完面喝一杯豆漿或一碗粥,胃裡一陣溫熱,飽腹感襲來,早餐儀式才算結束。
老闆冒面,老闆娘就負責收拾打下手,分工合理,配合默契。「這麼多年了,要是配合的還不默契,他不早把我炒了」,老闆娘打趣道。
「沒有辦法,我們家三個孩子,要生活啊,我看著原來人家麵館人多生意好,就讓他也去學,我們自己開。」開早餐店是件辛苦的事,不管粥鋪還是麵館,凌晨就得起了,開始準備食材。為了生活為了孩子,25年就這樣過來了。
如今孩子們也都長大了,說是被這一碗碗匯聚心意的面哺育大的也不為過。
生活辛苦,長徵路上一年四季都是來往穿梭為生活奔波的行人,不管是夏日梧桐樹蔭下盛滿陽光,還是冬日梧桐枝丫下飄滿落葉。
一份美好的食物可以喚醒早晨的胃,也可以喚醒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冬日早上吃一碗熱騰騰的酸辣麵,是抵禦寒冷的鎧甲,也是奔向理想生活的白馬。
張家酸辣麵
/
•END•
出品:襄陽食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編輯:西瓜喵 攝影:大福君
由襄陽食記原創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