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多次搬遷,一碗摸索了20多年的酸辣麵,終於紮根在長徵路!

2021-02-17 襄陽食記

/

襄陽牛肉麵人盡皆知,是襄陽人早餐的招牌,在此相比之下酸辣麵就不那麼出名了。

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襄陽火巷口的一眾酸辣麵館也是紅極一時,後來因為拆遷便落寞了。

多少麵館打著火巷口酸辣麵的招牌,卻不是原來那個味道。

張家酸辣麵並不源於火巷口,也不打著旗號,憑著自己摸索二十幾年調製的湯底攬獲了長徵路一眾居民的胃。


樹枝丫下嶄新的大紅招牌,讓人以為是新開的店鋪,實際上張家酸辣麵已經開店25年了。

坐在店鋪裡吃麵的大爺說:「他們家做幾十年了,都是老物件了,附近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做酸辣麵的寥寥數幾,他們家算是樊城區數一數二的傳統酸辣麵了。」

95年開始老闆夫妻倆便在老西灣路上開起了店,慢慢摸索酸辣麵的味道做法,從一天賣5斤麵條到100斤麵條。

店鋪生意漸漸紅火了起來,倆人便從狹小的店鋪搬了出來,先後輾轉火車站風神大廈、立業路,最後才在長徵路紮下了根。
阿姨說:「真要說起開店的事,其中曲折怕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說是「新店」確實也不為過,招牌新是因為這是19年剛盤下的店鋪,之前店鋪還在長徵路中前面些。為了照顧家裡老人,老闆夫妻倆回老家盡孝了幾年,去年才又將店鋪重新開了起來。

「新店」卻絲毫沒有影響店鋪生意,兩間門面,整潔衛生,附近的居民一下就能將味道認回來。新店鋪老熟客,即使過了早飯點,也能看見滿店的客人。


酸辣麵可以說是襄陽麵食類裡,少數可以與牛肉麵匹敵的了。與牛肉麵不同,酸辣麵的味道憑的不是牛油湯和牛肉,而是那一勺酸辣湯汁。

仔細觀察過便知道,你要的豆腐面和酸辣麵,師傅澆得湯可不是一個鍋裡的。

要說張家的招牌酸辣麵味道好在哪裡,應該是那一味與眾不同的麻。問老闆為什麼吃完舌頭麻麻的,老闆娘笑著說湯底裡放了花椒。

這應該就是老人說的傳統的酸辣麵吧,和現在單純的酸和辣不同,還多了一味花椒的麻。

張師傅熟練的冒面動作,幾下就將麵條撈入碗裡,再澆一勺張家自製酸辣湯底,紅油少許,一小勺黃豆,這就是張家酸辣麵了。

不得不說的是海帶,沒有海帶的酸辣麵是不完整的。有的做法是將海帶放入湯底中,這樣的海帶入味,自身就帶著酸辣的味道。軟軟的海帶配著麵條這才是酸辣麵的靈魂。

還有錦上添花的小黃豆。炸的酥脆金黃的小黃豆,撒上一點鹽,就是酸辣麵最好的佐料搭配。

夾一筷子面帶著海帶和黃豆,一起入口,口感有軟有脆有勁道,味道有酸有辣還有麻。吃完一碗舌頭嘴巴都酥酥麻麻的,那股熱辣勁兒把身上的寒氣的消散了。

熱乾麵的味道全在芝麻醬上,各家麵館調製的芝麻醬都不同,芝麻香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有的稠有的稀。

張家的芝麻醬是濃稠的,憑自己的口味加一點鹹菜、酸菜,攪拌一下。芝麻醬包裹著麵條看著就勾起了清晨胃裡的饞蟲。


新鮮黃豆現榨出來的豆漿,加一點水稀釋,不加糖,是家裡豆漿的味道,濃稠度剛好,黏糊糊的,不加糖能直接喝到黃豆的醇香。

還有早上現熬的玉米粥,一直放在保溫桶裡,舀出來還是溫熱的。

吃完面喝一杯豆漿或一碗粥,胃裡一陣溫熱,飽腹感襲來,早餐儀式才算結束。
老闆冒面,老闆娘就負責收拾打下手,分工合理,配合默契。「這麼多年了,要是配合的還不默契,他不早把我炒了」,老闆娘打趣道。

「沒有辦法,我們家三個孩子,要生活啊,我看著原來人家麵館人多生意好,就讓他也去學,我們自己開。」開早餐店是件辛苦的事,不管粥鋪還是麵館,凌晨就得起了,開始準備食材。為了生活為了孩子,25年就這樣過來了。

如今孩子們也都長大了,說是被這一碗碗匯聚心意的面哺育大的也不為過。

生活辛苦,長徵路上一年四季都是來往穿梭為生活奔波的行人,不管是夏日梧桐樹蔭下盛滿陽光,還是冬日梧桐枝丫下飄滿落葉。

一份美好的食物可以喚醒早晨的胃,也可以喚醒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冬日早上吃一碗熱騰騰的酸辣麵,是抵禦寒冷的鎧甲,也是奔向理想生活的白馬。

  張家酸辣麵  

/

•END•

出品:襄陽食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編輯:西瓜喵 攝影:大福君   

由襄陽食記原創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長徵組歌》飄過55周年,首演藝術家多次重走長徵路
    紅船編輯部了解到,合唱團中,有十幾位老人親歷過《長徵組歌》的首演或是1976年電影版《長徵組歌》的拍攝,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有87歲高齡,而年齡最小的老人也已72歲。據悉,這些參與過首演的藝術家們還曾多次重走長徵路。舞臺上,老藝術家動情的說道:「當我們的腳印與先輩們的腳印重疊在一起時,已然還能感受到它的溫度」。
  • 瀘州:他走了30多年「長徵路」 自費編纂《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大辭典》
    作為一名基層九三學社社員,他受邀參加了九三學社中央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座談會。在會上,他講述了自己歷時30餘年,自費30餘萬元編纂《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大辭典》書稿的心路歷程。 「斯諾當時在序言裡寫道: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徵的全部史詩。我當時就想去做一個這樣的人,但30多年斷斷續續地堅持下來,我發現這條路太難了。」
  • 老將軍鄒衍回憶:長徵路上戰友給我一碗青稞面
    然後,他又加入了少先隊,配合遊擊隊活動,經過多次鬥爭的鍛鍊,鄒衍的階級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便成為一名共青團員。1930年9月,鄒衍被興國縣蘇維埃政府選中,到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去學習,他加入紅軍的心願,終於實現了。校領導和教官們的嚴格要求讓鄒衍迅速成長。但讓鄒衍真正明白革命的意義的人是毛澤東。
  • 來碗酸辣麵,酸、甜、香、辣、別有一番風味.
    酸辣麵是四川及雲南,湖北襄陽等地著名的漢族小吃。湖北襄陽人俗稱火巷口酸辣麵,享譽襄陽40餘年。四川酸辣麵具有酸、甜、香、辣、鹹等不同的味道,別有一番風味。微信.關注  / 10萬道家常菜4. 煮麵條,鍋中水開下入麵條
  • 襄陽特色的牛油麵、牛肉麵、牛雜麵、豆腐面、酸辣麵、雜醬面大搜羅,吃過10家我服你是好吃佬!
    一家酸辣麵,它的酸辣麵可不是用醋溝兌的,而是用酸玲果發醇研製的。每當吃它的麵條時總讓我回想起幼時在火巷口那家劉胡蘭酸辣麵的味。另一家河南人開的手工牛肉拉麵味道也不錯,印象中它們是從科技館那裡搬過來的。  12,中原路交通大廈底下有一家武漢炸醬、熱乾麵做的不錯。尤其是炸醬麵,醬放的很多,超誘人。  13,王胖子大廈斜對面有家老婆婆開的荊沙養身面好吃。我每次喜歡把它的泡菜放在巳起吃。
  • 吃在安順|一碗滷粉,20多年、20多種配料!卻還是安順人熟悉的味道
    它在街頭的一經出現 便引發無數學生的「垂愛」 它的粉絲群也從最初的學生 逐漸「蔓延」至各群體 一碗看似普通平常的粉
  • 南京同仁堂重走長徵路
    2019年,是紅軍長徵出發85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南京同仁堂成立的90周年。有幸見證歷史,更有責任傳承精神。    2019年6月16日-20日,南京同仁堂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重走長徵路」的南京同仁堂90華誕特別活動,致敬英雄,獻禮我們的偉大祖國。
  • 提升「四力」 增強本領——以重走長徵路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為例
    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絕非走馬觀花擺擺樣子,而要帶著真情、帶著溫度啟程,實打實地紮根進人民群眾當中,磨破鞋子、走出汗水,採寫的稿件才能直達核心、觸動人心。「腳力」不僅是對記者採訪能力的考驗,更是記者能否履職擔當的「試金石」。當年的紅軍,用腳步走出了一條勝利的徵途,而如今,作為新聞記者,我們也當用「腳力」走好屬於我們的新時代的長徵路。
  • 重走長徵路│婁山關:當年鏖戰急 今朝更好看
    85年前,因紅軍長徵在這裡打響兩次戰鬥而彪炳史冊、蜚聲中外,成為人們嚮往的革命聖地。10月27日上午 ,「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一行從遵義市區出發,驅車一個小時來到了位於匯川區板橋鎮的婁山關,探尋85年前,是什麼樣的意志,讓紅軍再克婁山、重佔遵義。
  • 讓長徵精神薪火相傳——「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武漢8月5日電 題:讓長徵精神薪火相傳——「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於6月11日正式啟動。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媒體記者們沿著紅軍長徵經過的13個省區市路線開展採訪,推出了大量精品報導,引發了社會輿論的熱烈反響。  廣大幹部群眾和參與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表示,「記者再走長徵路」採訪活動以一篇篇長徵故事讓自己重溫了紅軍歷經千辛萬苦完成兩萬五千裡長徵壯舉的傳奇,對弘揚長徵精神、激揚奮鬥熱情有著重要的意義。
  • 記者再走長徵路:跟著走,紅旗飄展在前頭
    記者再走長徵路:跟著走,紅旗飄展在前頭 原標題: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當人類社會邁進21世紀時,《人類1000年》一書歸納了1000年來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100件事,其中
  • 年輕人,去遵義重走一段長徵路吧
    長徵,距離我們已80多年了。記者出發之前,心下惶恐: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可該選哪一個點,才能體現長徵精神? 赴遵義,尋訪關於長徵的故事,採訪對象從耄耋老人到「90後」女生,我們發現,在他們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長徵;從「強渡烏江」到「四渡赤水」,我們也重走了一小段長徵路……
  • 2020中國長徵拉力賽系列活動 千車萬人重走長徵路
    網易體育5月22日報導:2020年5月20日,是總書記發表「現在是新長徵,我們要重新再出發」重要講話一周年。
  • 重走長徵路
    長徵歷史雖不久遠,但其承載的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記憶及情感依然生動鮮活,富於時代感召力。以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建設保護過程為例,參加規劃的成員大多是年輕人。從2016年開始,他們反覆行走在長徵路途中,考察了長徵全線。
  • 國電投大別山電廠:紮根老區「電亮」扶貧路
    國電投大別山電廠:紮根老區「電亮」扶貧路 來源:​中國電力報 2020-10-26
  • 搬遷群眾賈巴格日:從土坯房到空心磚房到樓房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涼山戰報報導組)「這裡就是3棟,我們在3單元602……」6月2日上午,涼山州金陽縣熱柯覺鄉友地村村民賈巴格日和兒子賈巴裡日趕到金陽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馬依足組團,在安置點轉了一圈,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新家。
  • 桂林臨桂區:盼了20多年通往保全小學的道路終於修好了
    今年1月,通往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保全村保全小學的路終於完成硬化,上學走路回家的學生終於不用擔心被路過的車輛濺一身水了,這條路牽動著村民20多年的爛泥路終於修好了。硬化前通往保全小學的道路。李勇華攝路修好,這要感謝從桂林市工信局派駐到保全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李勇華。2018年3月,他到保全村任第一書記,村民的修路訴求讓李勇華感覺這條路的意義和身上沉甸甸的責任。為解決這一困擾民生的「老大難」問題,李勇華帶領工作組同村幹部一起多次召開村民協商會,商討如何解決修路難題,平衡滿足各方利益。
  • 文化長徵853‖舌尖新長徵:江西井岡山革命老區紅米飯南瓜湯曾是根據地軍民的主要食糧
    【紫秋紀實】文化長徵853:  2021年1月26日周二(北京晴轉多雲/-8至9℃)。
  • 央視主持人重走長徵路來到土城
    央視播音員主持人與遵義市委宣傳部、習水縣領導合影10月28日至29日,中央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20人「重走長徵路」來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在四渡赤水戰役發軔地土城開展了為期兩天的「 重走長徵路」活動。遵義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餘婭,習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副縣長苟明利,縣政協副主席、四渡赤水紀念館館羅永賦等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