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金元足球的自我救贖:足協「限薪」兩大殺器來了

2020-12-16 第一財經

就如華貴富麗珍寶光色的外衣,中國足球又脫去一層「泡沫之服」。

12月1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上,中國足協正式向外界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兩項決定:一是球員全面限薪,按照中國足協出臺的最新規定,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平均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元,外援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總額不得超過1000萬歐元;在總支出方面,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

「這當然是好事,無論是財務管理到商業模式管理,中超聯賽都應該像公共產品以及文化產品一樣去管理,當然,這是系統工程,這次主要把熱錢湧進來造成的泡沫擠出去。」知名體育營銷專家朱小明15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薪水膨脹

談到管理,自然得有所參照。

而中超聯賽在全球範圍內究竟處於怎樣的水準?

外媒「品牌價值網」發布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在目前全球的足球聯賽排名中,中超已經上升到了第九位。

在這份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聯賽排名中,歐冠聯賽位居首位,影響力佔據全世界25%,英超(24%)、西甲(14%)、德甲(10%)、意甲(7%)、法甲(6%)緊隨其後。排在世界第七大聯賽的是英冠聯賽(英格蘭次級別聯賽),影響力達4%,第八大聯賽是美國職業大聯盟,影響力達3%。中超聯賽僅次於美職聯,排在第九位,影響力已接近2%。

但這份排名還是讓球迷頗為意外。

畢竟,從比賽水準層面,中超聯賽表現還是不盡如人意。不過,從中超聯賽的上座人數以及球迷人數角度,中超聯賽還是有些許亮點,曾排名全球第六位。

至於此次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為何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平均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元,朱小明表示,主要是參照亞洲,尤其是日韓聯賽的標準。

「我們俱樂部的投入,是J聯賽俱樂部的三倍多,是K聯賽的10倍多,球員薪酬是J聯賽的5.8倍,是K聯賽的11.7倍。金元足球吞噬健康的足球肌體,現在有些人還不覺醒,難道良心已死嗎?」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簡稱J聯賽,韓國職業足球聯賽簡稱K聯賽。據2018年統計,日本J聯賽註冊球員共有1585名,而2019年J聯賽球員平均年收入為227萬人民幣(3459.5萬日元)。

當然也有大牌巨星。在2020年日本球員年薪排行榜單中,伊涅斯塔以33億日元(約合2620萬歐元或2億元人民幣)奪得第一位,這在歐洲足壇屬正常價位,而其他一些外援多在1.5億日元與5億日元之間。

這與動輒百萬、千萬歐元身價的歐洲足壇是天壤之別,即便和中超俱樂部工資較高的外援對比,也是相差數倍。

今年夏天,外媒financefootball曾發布中超聯賽的最高工資球員排行榜,在這份排行中,上港、恆大、國安、魯能等俱樂部外援的工資都不低,奧斯卡以46萬歐元(約合366萬元人民幣)的周薪,成為中超聯賽的第一名,第二位是巴坎布,周薪達到37.5萬歐元,胡爾克周薪達到32萬歐元,球員佩萊的周薪為29萬歐元,保利尼奧周薪達27萬歐元。

如果以周薪去衡量的話,中國這些球員的收入都是天文數字。

球員的身價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中超聯賽中的七冠王廣州恆大俱樂部中目前身價最高的球員是來自巴西的國腳後腰保利尼奧,這位前巴薩球員目前在德國轉會市場上的身價為3800萬歐元;身價排名第二的則是塔利斯卡,目前身價為2500萬歐元。

「這主要是前幾年,投資者紛紛進入足球聯賽俱樂部,砸錢引外援引發的泡沫。」動吧體育董事長白強與朱小明均如此表示。

眾所周知,受「四大毒瘤」影響(編註:青少年運動員更改年齡、賽場嚴重違規違紀、不公平競爭、賭球),中國足球自2009、2010年跌入最低谷,經過休整,2014年開始出現上揚趨勢,也正是這一年,各路資本開始湧入足球產業,從王健林的「買買買」到許家印、馬雲、劉強東等富豪在足球領域的砸錢,中超聯賽再次站在了「風口」上,與20年前地產商紛紛進入足球領域的方式略有相似,在國內的足球文化、青訓體系還沒有配備成熟的背景下,大量引進外援,從而提高足球俱樂部成績。

國際足聯曾出爐一份報告稱,2016年,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在購買國際外援上投入的費用為4.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五。這一年,中國俱樂部共在國際市場上籤下159位球員。

大量引進外援的結果是,各俱樂部間拼殺得火熱,俱樂部成績提升了不少,投資方品牌獲得影響力,也贏得了流量,但中國足球想突破東亞都很難。顯然,靠砸錢,拯救不了國足。

自我救贖

巨大而長期的投入與產出、成績不匹配,砸錢模式也難以持續。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上其他因素,昔日的金主旗下的企業受到很大影響。

「關鍵是,除了家大業大的房地產業,還有哪些金主會砸錢到足球領域?」白強認為,足球對於投資方而言,最大的作用增加營銷效果,但對於現在正在崛起的高科技企業而言,足球所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

面對此現狀以及俱樂部目前巨額投資壓力之下,唯有踏上自我救贖之路才是正道,但前提是需要正視足球是「文化產品」的屬性,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消費產品。

朱小明認為,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從管理、財務以及商業模式上進行規範,而此次限薪正是對標這樣的改革。「文化產品需要幾代人傳承,企業是傾向支持本地球隊與支持、尊重足球文化的,而不是用地產等企業的思維模式去經營足球俱樂部。」

此次新規規定,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俱樂部單個財政年度總支出超出限額、不高於20%的,將被扣除聯賽積分6分;超出限額,高於20%但不高於40%的,將被扣除聯賽積分12分;以此類推。聯賽扣分最多不超過24分,並將在審查報告籤發年度的賽季執行。

「這樣的限制,與日韓俱樂部以及歐美知名俱樂部中下流表現的俱樂部投資額度基本類似,關鍵是將青訓等費用支出也納入其中。」朱小明認為,這對於中國足球的長期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歐洲悠久的足球文化造就了歐洲球員成熟的培養模式,球員多來自青訓營,英、德、意的青訓屬於地區服務性質,西甲青訓對象面向全國且訓練時間較長,法甲採用購入培養模式;各聯賽俱樂部都實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而各家對青訓營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比如德國足球,在德國國家隊在1998年世界盃、2000年歐錦賽無所作為,以及2004年德甲俱樂部冠軍聯賽無緣八強後,德國足球界開始深刻反思,最重要的應對舉措就是加大對青訓系統的培養:從2000年開始至2010年期間,德國足協在10年裡為青訓計劃投入了至少5億歐元。

根據中國足協財務報告,2018年各級國家隊支出逾2.5億元,青訓中心建設與青少年足球培養支出7461萬元。根據中國足協2018版職業俱樂部準入規程,青訓投入不得低於俱樂部全年支出的15%。如此,中超多隊需支出上億元。

這筆費用,各大俱樂部是否嚴格執行?目前,國內俱樂部都是企業或企業主個人投資,成本支出與收益的真實情況也是各家自己知道。

從目前唯一一家公開財報的俱樂部來看,效果難言理想。其2017年財報顯示,17.65億元營業成本中有12.4億元主要用於一線球員的薪水和獎金。

到了2019年,該俱樂部為5名外援支出的轉會費、工資及安家費高達8.7億元,而該俱樂部的總成本高達28.9億元,營業成本為24億元。再看收入,其2019年總收入達到了9.489億元,其中營業收入為7.82億元。如此,2019年整體虧損為19.4億元。

「這十數億元的虧損,對於市值高達幾千億元的企業而言雖然算不上事兒,俱樂部也可靠自家集團投入的廣告在帳面上好看一些,但對於足球產業本身危害很大。」朱小明認為,這就像是一個畸形的黑洞。「足球俱樂部的投入、產出與收入以及商業模式,應該有現代企業該有的規範。」

憑藉轉播、贊助、廣告等模式,歐洲俱樂部2018-2019賽季年度總收入數額中,英超、西甲、德甲年度總利潤值以人民幣計算分別達到了7億元、4億元和3.5億元。

中超曾公布聯賽16支球隊在2017年整年的財務報表。數據顯示,2017賽季平均每家俱樂部虧損2.5億元;到2018年,平均虧損4.4億元。

看中超球員的收入,是日韓等國球員的數倍;一些俱樂部的投資更是趕上歐洲豪門俱樂部的投資,但比賽水準,卻相差巨大。

「唯有改革,中國足球才有未來,按我的判斷,未來五年將是中國足球很艱難的時期,但也可能會從此涅槃重生。」白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關焦點

  • 終結金元足球的自我救贖:足協「限薪」兩大殺器來了
    12月1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上,中國足協正式向外界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兩項決定:一是球員全面限薪,按照中國足協出臺的最新規定,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平均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元,外援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總額不得超過1000萬歐元;在總支出方面,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
  • 限薪!中國足協全盤否定恆大的「金元足球」
    都知道恆大搞足球投入大,可這數字依舊讓人觸目驚心!作為 「金元足球」的始作俑者,恆大進入中超以來,可以說是在燒錢的路上策馬揚鞭回顧職業聯賽前期,燒錢規模遠不及現在,但自打廣州恆大進入中超後,就以它獨特的金元理念完全改變了中國職業聯賽的生態圈。並很快收到成效。剛進中超,恆大就開始揮舞著支票簿大肆購買大牌外援,聘請頂尖教練。並通過付出遠遠高於當時市場行情的薪金迅速挖角籠絡了一批國內實力球員。完成了高水平球員的原始積累與囤積。受此帶動,整個市場球員的身價與薪資開始急速膨脹。買個人動輒上億元,薪資千萬也不再新鮮。
  • 足協限薪大殺器:金元足球終結者?
    12月1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上,中國足協正式向外界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兩項決定:一是球員全面限薪,按照中國足協出臺的最新規定,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金元足球吞噬健康的足球肌體,現在有些人還不覺醒,難道良心已死嗎?」 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簡稱J聯賽,韓國職業足球聯賽簡稱K聯賽。
  • 本土球員高薪低能,足協限薪限資利在千秋,擠掉金元足球泡沫
    新一輪限薪浪潮在昨日(14日)正式下來,這也被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嚴限薪令」!這個限薪政策一出來,在社交媒體上是引發熱議,其中球迷吐槽聲音最大,部分媒體稍微比較看好,球迷普遍的看法認為足協這是瞎折騰、影響聯賽觀賞度。
  • 足協「限薪」大殺器:金元足球終結者?
    12月1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上,中國足協正式向外界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兩項決定:一是球員全面限薪,按照中國足協出臺的最新規定,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平均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元;外援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總額不得超過1000萬歐元;在總支出方面,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
  • 職業聯賽進一步限薪,金元足球要徹底熄火
    關於職業球員將進一步限薪的傳聞越來越趨於落實,在25日召開的中超聯賽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向各俱樂部介紹了相關細則。從明年起,本土球員的頂薪為稅前500萬,降幅超過一半。年初大批俱樂部因欠薪問題倒掉,其中還包括中超的天海,這樣的場景令人震驚,引人警醒,也使繼續限薪、限制投入成為必然。過去的八九年中,金元足球盛行,俱樂部投入增長了十倍以上。大批大牌外教、外援相繼湧入,中超一度有成為世界第六大聯賽的勢頭。但是,金元政策在製造紅火場景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泡沫。尤其是當泡沫迅速傳導至低級別聯賽,小俱樂部越來越無力支撐,只好倒掉。
  • 足協緣木求魚式限薪 必將危害中國足球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許是經不住媒體的轟炸,足協最終妥協。今天下午中國足協發布了一則說明,可能實行限薪,以期堵住悠悠之口。中國足球是職業聯賽,各俱樂部是市場主體,投資生意是集團公司自己的事情,公司根據自己的實力參與競爭,贏虧自負,限薪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必將帶來嚴重後果。
  • 加大力度實施限薪政策,中超就能擺脫「金元足球」?
    中超公司支出大增收入銳減,怎麼可能讓高層滿意?其實他們在意的,是聯賽俱樂部財務表現。足協這些年一直在整頓「金元足球」,如今順勢實現一定程度的「去泡沫化」,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加大力度整治「金元足球」得益於本賽季聯賽優異表現,足協主席陳戌源透露,下賽季中超仍可能採用賽會制,另外還會加大力度限制俱樂部投入,以及實施更嚴厲的限薪政策。沿用賽會制可以理解,畢竟疫情還沒有完全散去。
  • 中超召開聯賽會議,腰斬限薪令+中性化改名,金元足球正走向消亡
    此舉一出正式宣布中超金元足球時代結束,天價外援將不復存在,各家俱樂部的外援具備競賽已成歷史。新賽季中超將引入第三方機構監管,加強監察力度,嚴厲打擊陰陽合同,保證聯賽的公平公正。無法高薪引進外援,會讓俱樂部更加注重青訓的培養,加大青訓投入力度,挖掘年輕人才,只有青訓搞好了,中國足球才有持續發展的希望。國內球員也有了更多比賽鍛鍊的機會。限薪令的實行,讓足球更多回歸本質,球員將精力放在訓練與比賽上,中國足球的實力才能有更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同時也能減輕輿論給國內足球環境帶來的壓力,給球員帶來的壓力。給中國足球一個健康的,能持續發展的大環境。
  • 中國足協的限薪令存在一個大漏洞,限薪令極有可能形同虛設
    近日,在中國足協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了下年度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投資帽和工資帽計劃,簡稱653計劃。也就是俱樂部年投資額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本土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援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
  • 解讀足協新政:「限薪令」如何影響青訓
    但無論後續如何調整,足協大刀闊斧地限薪已成定局。依據媒體人的說法,讓足協進一步推動限薪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今年年初某俱樂部被財政拖垮時的查帳,部分球員的籤字費和年薪都飈到了上千萬的級別,這也使得足協高層痛下決心,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幹預俱樂部的財政。
  • 中國足球這個冬天有點冷,限薪外援,扯痛自己
    一切都起源於中國足協的限薪令。 那對於中國足協的限薪令,該如何看待呢?有利有弊。 廣州恆大掀起金元足球後,很多俱樂部也開始跟風,只是目前都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既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又令俱樂部在經濟上捉襟見肘。 對於這種困境,中國足協及時出臺限薪令,確實是好事。可以扼制金元足球的持續發展,避免各俱樂部間繼續大肆燒錢。
  • 中國足協出臺的限薪令,對於中國足球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幾天,最熱門的消息就是中國足協出臺的限薪令,相信高薪的國內球員和大牌外援心裡一定涼了一大截,因為限薪令等於裁去了他們大部分的收入,因此限薪令的出臺將影響著中超聯賽的關注度,進而影響著整個中國足球未來的發展方向。 那麼,這樣的限薪令對於中超聯賽和中國足球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 強硬執行限薪政策,中國足球就能覺醒?
    強硬執行限薪政策,中國足球就能覺醒? 前兩日,足協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
  • 足協新賽季強力限薪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兵近日,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聯賽工作會議。會上,醞釀已久的新版限薪方案正式出臺,將從下賽季開始正式施行。這是繼首次限薪令出臺不到一年後,中國足協再次升級限薪方案。根據新版限薪方案,每家中超俱樂部2021賽季的總支出額度最高不得超過6億元。
  • 中國足協強力限薪,卻阻力重重,這些反對理由真的有理嗎?
    足協限薪決策一出,網絡馬上出現大量的反對聲,總結下來總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中國球員身價是市場決定的 ,因為優秀球員稀缺,所以供需不平衡,所以身價高是正常的市場行為,而足協限薪是行政幹預,真的不職業。2、如此限薪,大牌外援就將離開,沒有了大牌外援,中超的觀賞性和吸引力將大打折扣,誰還會看中超。
  • 為何韓國足球也限薪?不是韓國球員薪水太高
    為何韓國足球也限薪?正因為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中國足協痛定思痛,終於下定決心頒布新政,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給泡沫嚴重的中國金元足球降溫,限定球員的薪水,也就是限薪。
  • 足協限薪令下,恆大何以自處?
    先來看一下今年足協全新出臺的限薪政策吧這次的「均貧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俱樂部所有可以想到的支出,都被足協加了限高具體為——每家中超俱樂部2021賽季的總支出額度最高不得超過6億元新賽季中超俱樂部本土球員的頂薪標準由此前的1000萬元(
  • 足協硬舉措遏制金元足球
    中國足協14日在上海召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俱樂部投資總額和球員薪水被進一步限制。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發言中痛批金元足球:我們難道還不覺醒嗎?我們難道良心已死了嗎?前述限薪額度不包括比賽獎金,不過足協對獎金也有明確限制,中超贏球獎不超過300萬,平球獎不超過100萬,參加亞冠賽事獎金可以翻番。此外,俱樂部可設1000萬機動獎金,自行決定使用方案。如果俱樂部違規發放獎金,將扣掉聯賽積分3分。
  • 恆大十年布局見成效,脫身金元足球,坑壞各大俱樂部
    自恆大入主中國足球以來,一直是中國足球的領頭羊,是各大俱樂部爭相模仿的對象。可以說恆大引領了中國足球一波潮流。特別是由恆大引發的中國足球金元時代,更是將中國足球短時間內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各大俱樂部嘗到了甜頭,有樣學樣,紛紛引進大牌外援,中國足球由此步入&34;。現如今恆大又有新動作,意圖從金元足球中脫身。不過這一次,可真的是坑慘了其他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