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發布春節活動:館長初一開門拜年 讀者現場書寫春聯

2020-12-14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記者從國家圖書館獲悉,2020年春節,國圖將延續大年初一館長拜年的傳統,並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新春年俗展、迎春音樂會,開展猜燈謎、寫春聯等年俗活動。

1月13日,國圖發布春節系列活動安排,嘉賓在館內欣賞清朝五代皇帝書寫的「福」字。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館長初一開門為讀者拜年、送紀念品

館長拜年活動是國家圖書館春節傳統活動,已持續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上午9點,國圖館長饒權將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二層大廳迎接庚子年首批讀者,向讀者拜年,贈送紀念品。

初一當天,讀者可以到總館北區中文圖書閱覽區參加「福氣帶回家」迎新年寫福字、寫春聯活動,完成後可以將作品帶回家。

春節期間,國圖閱覽室還策劃了一系列年俗文化體驗活動。除夕至初二,總館南區綜合閱覽室將開展「圖書館趣味知識問答」,答對即可獲得小禮品。除夕至元宵節,總館北區四層數字共享空間將開展「遇·薦 國圖E世界——《見國圖·賀新春》視頻尋寶賀新春」活動,讀者可以參與視頻尋寶有獎答題。

除夕至初二及元宵節當天,總館南區外文文獻第一閱覽室內將懸掛燈謎燈籠,舉辦英文燈謎活動。初一至初三及元宵節,總館北區中文圖書閱覽區、中文圖書借閱區也將舉辦「燈謎過大年」「讀經典 猜燈謎」等活動。

除夕至初六,少年兒童館將面向小讀者舉辦寫福字、寫春聯、做鞭炮、制燈籠、經典故事展映及非遺傳統技藝體驗等活動。

初七起連映5場公益電影

春節前後,國圖藝術中心將為讀者送上2場迎春公益演出和5場公益展映活動,讀者均可憑藉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參與。

1月16日晚上將舉辦「書香築夢 玉鼠送福」迎春音樂會,1月17日晚上將舉辦「榮慶學堂」——北方崑曲傳統折子戲專場演出推廣活動,演出《夜奔》《尋夢》《佳期》三出折子戲。

1月31日至2月4日每天上午10:00,國圖藝術中心國圖影院將為觀眾們公益放映5場電影,包括《穆桂英掛帥》《秦香蓮》《乾坤福壽鏡》《狀元媒》《龍鳳呈祥》。

新春年俗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

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的「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國家圖書館新春年俗展」,將於1月中旬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三、四展廳正式開展。

2020年是庚子鼠年,展覽將以新春時令為線索,配合楹聯、姑蘇版畫、年畫、剪紙等形式,輔以45種館藏經典文獻,向觀眾介紹傳統新年習俗。

此次展覽有三大亮點:結合文獻揭示傳統文化中「鼠」的別樣形象與典故,展示京津冀地區與年節相關的年畫、剪紙等非遺,邀請書法家書春送福、非遺傳承人表演剪紙等非遺項目。

1月18日14點,國家典籍博物館將舉辦迎新春音樂會。中央音樂學院老師及學生將在現場演奏《幽蘭逢春》《女兒情》等傳統曲目,吟誦《越人歌》及《詩經》的經典篇目。

春節期間,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 甲骨文記憶展」「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紀念展」等5大展覽持續對公眾開放。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李國君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國家圖書館裡過「書香年」 初一館長給讀者拜年
    【環球網文化報導】春節臨近,國家圖書館將延續大年初一館長拜年的傳統,舉辦新春年俗展、迎春音樂會,開展猜燈謎、寫春聯等年俗活動,邀請讀者朋友走進圖書館,共同度過一個濃鬱的書香年。館長拜年是國家圖書館春節活動持續20年的「慣例」。
  • 國家圖書館準備文化組合大餐:大年初一上午九時 國圖館長將給讀者...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窗口,國家圖書館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期間,策劃推出了具有國圖特色的年俗專題文化活動,以滿足廣大群眾熱愛生活、品味生活的需求。今年,國家圖書館將延續大年初一館長拜年的傳統,並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新春年俗展、迎春音樂會,開展猜燈謎、寫春聯等年俗活動,同時聯合地方圖書館,邀請讀者朋友走進圖書館,共同度過一個濃鬱的書香年。館長拜年活動是國家圖書館春節活動的一個傳統內容,已堅持20年。
  • 國圖、首圖開放時間看這裡
    國家圖書館13日透露,農曆除夕至初二,國圖每天9時至16時開放,初三至初六每天9時至17時開放。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除夕到初二這3天,國圖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另,初四和初六兩天,提供閉架服務的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具體情況可查看國圖網站通告。
  • 2020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春節開放時間及春節活動看這裡
    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除夕到初二這3天,國圖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另,初四和初六兩天,提供閉架服務的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具體情況可查看國圖網站通告。【查看國家圖書館春節活動安排】  》》2020國家圖書館春節開放時間通知(開館時間+閉館時間)   首都圖書館春節開放時間:除夕至初六每天9時至17時均將開門迎接讀者。
  • 春節起源傳說 春節習俗與春聯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 寫一副棒棒噠春聯「牛」轉乾坤!2021春節春聯徵集活動開始啦
    一副紅彤彤喜氣盎然的春聯,自然是過年不可或缺的標配之一,不管往年你家的春聯來自哪裡,今年的春節,讓我們自己動腦創作、動手書寫一副春聯,喜氣洋洋過大年,如何?煙臺晚報、大小新聞聯合推出的「牛」轉乾坤——2021春節春聯徵集活動即日開啟。
  • 春節到,如何用英語表達春節、春聯、拜年等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馬上就是春節了,可以和家人、朋友團聚、暢聊了,很開心,有木有。小天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除了每天計算自己回家的日子,制定春節假期的schedule,還學習了如何用英語表達「春節」「拜年」「對聯」「紅包」等知識,提升自己英語能力的同時,為自己可以迎接弟弟妹妹們的提問做好準備。(畢竟,小天是他們心中的學霸呢。)
  • 正月初一,給您拜年啦!
    正月初一,是農曆年、月、日的開始,這一天是農曆正月的頭一天。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 中國的「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禁忌與民俗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寶雞市總啟動 「我們的節日·春節——送春聯進萬家」活動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9日寶雞電 臨近春節,寶雞市總工會「我們的節日·春節——送春聯送萬福活動」今天啟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曹海芹深入寶雞軒苑雍華公館項目工地為一線工人送春聯。當天,寶雞市總組織了七名職工書法家來到寶雞軒苑雍華公館項目工地,為企業一線職工義務書寫春聯。他們現場揮筆潑墨,一行行俊逸的書法,揮灑在一張張喜慶的紅紙上,書寫著一句句對新春的寄語與祝福。曹海芹將一幅幅春聯和「福」字送給現場的職工們。拿到職工書法家們現場書寫的春聯,大家紛紛表示「手寫春聯更有過年的味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
  • 我們的節日•春節——「墨香迎新春 春聯送祝福」
    春節將近,為了給千家萬戶市民讀者送上節日的祝福,給新春添意,給新年添彩,北海市圖書館近日舉辦了2021年「我們的節日•春節——『墨香迎新春 春聯送祝福』」主題活動,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採取線上預約,線下領取的方式,將祝福送到讀者手中。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 說古道今話春節 年味記憶話從前
    紅紅火火迎春節以前傳統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呢?古時中國是農業社會,春節期間正是農閒時分,因此過春節不僅指正月初一這一天,而是從農曆十二月廿四就開始春節活動,至來年正月十五結束,其中高潮迭起,精採紛呈。踩歲農曆正月初一要放爆竹,貼春聯。民間有「開門爆竹」之說,即正月初一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國特產,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 【我們的節日】春節的起源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
  • 春節的習俗由來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
  • 正月初一忙拜年 穿上新衣來吃 「齋」
    正月初一開始,春節的慶祝活動便進入到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的主題。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1、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五枚叫「五福臨門」;放六枚叫「六六大順」……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人人見面互道一聲「新年好」,這新的一年也就開始了。
  • 微課堂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
  • 春節民俗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 有一種幸福叫過年 ——坎北中學向大家拜年啦!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 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春節期間,央視新聞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春節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今天大年初一,央視新聞給您拜年啦!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