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住進安全房,喝上放心水,邁上小康路丨習水縣醒民...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李軍,是貴州水投水務集團習水有限公司派駐習水縣醒民鎮紅崗村的第一書記。

2017年9月,我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囑託,來到紅崗村。紅崗村依山而立、地勢陡峭,是省級二類貧困村,人口近4000人,也是一個「苗漢」雜居村。到村後我立即在全村開展「地毯式」大走訪,收集民情民意。當我走訪到紅崗村三組時,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挑著水桶在陡峭的石梯路上艱難走著,便主動上前交流,「我們挑水的地方老遠了,腳又患有關節炎,每次挑水只能挑半桶,每天都要花一上午的時間來挑水,下午才能出去做農活。」毛利英老人說。通過走訪我了解到整個紅崗村沒有修建完整科學的水利工程,旱季基本上無水可用,飲水極不安全,基本上是靠著山溝裡的「望天水」過日子,飲水難成為全村脫貧攻堅的「痛點」。我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讓全紅崗村的群眾喝上安全的自來水。我立即將情況向公司匯報,公司領導高度重視,第二天就來實地查看,為紅崗村積極協調了125萬的水利項目。為了讓群眾早日喝上自來水,我們挑燈夜戰,沒有工人,自己就是工人,沒有資金,就自己先墊資。僅短短2個月的時間就修建和修復集中供水水窖10口,小水窖12口,總容量近6000立方米,新鋪設管網84千米,修復供水管道近20千米,為全村841戶3861人接通了自來水,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從此徹底解決了全村的飲水難題。

苗族同胞為李軍送來的錦旗

紅崗村十二組在全村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地方,住著7戶苗族同胞,全是貧困戶。他們居住在土牆房內,公路沒有通,下雨天出門就是兩腿泥。為了改善苗族同胞艱苦的生活條件,我多次步行到家中動員他們整體移民到安置點,通過苦口婆心地做工作,4戶苗族同胞最後同意搬遷到醒民集鎮上的安置點。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安置點附近協調土地為搬遷群眾準備「菜園子」,並為搬遷同胞積極提供戶均1.5人的就業崗位。在脫貧的路上,不能讓每一戶掉隊,3戶不願搬出的苗族同胞,為了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積極協調項目資金,幫助苗族同胞修建了兩公裡的小康路,同時也落實危房改造政策幫助修建了安全住房。

李軍為村民修路

2019年底,紅崗村全村201戶879人已全面脫貧,經過一年的監測無一戶返貧。如今,紅崗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苗族同胞們都住上了安全的住房,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他們正歡天喜地地邁上了致富的小康路。

【人物小傳】

李軍,貴州水投水務集團習水有限公司幹部,中共黨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穎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誰說女子不如男丨習水縣土城鎮五星村駐村第一...
    2017年3月8日這一天對於我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我正式被習水縣交通運輸局選派到土城鎮五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啟了全新的生活。五星村轄7個村民組,461戶1916人,貧困戶共76戶297人。青壯年勞動力中,80%在外務工維持生計。  進村第一天,五星村兩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
  • 「我的脫貧故事」成為群眾心中的樣子丨習水縣東皇街道綜治幹部湯...
    在我初中時父親隨母親到外地務工了,那時我和兄長每次放假都「無家可歸」,我才意識到一家人在一起有多重要。2015年,那年我準高三,兄長也進了大學。因為當時我的成績並不理想,離理想大學差距過大,母親毅然決定辭職回來陪我。由於農村的立材房多年未住,早已成了危房。於是母親乾脆在習水縣城裡租了一個60平方米的房子並在超市做導購員,貼補家用。
  • 「我的扶貧故事」大伙兒都叫我「甜蜜蜜」書記丨習水縣官店鎮新莊...
    兩年前,我初到新莊村,時值嚴冬,這裡地勢狹窄,落差從700米攀升至1400米。通村毛路貫穿南北,村級辦公陣地正在建設,我徒步兩個半小時到達村級指揮所。我叫田潤禾,是官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書記,新莊村是國家級貧困村之一。
  • 「動態」住進新房子、致富有路子、過上好日子——三臺:易地扶貧...
    近年來,三臺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舉措,按照「群眾自願、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原則,高標準編制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力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幫助貧困群眾住了新房、換了新業,改了舊習,特別從住房上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群眾 不怕擔子重丨習水縣回龍鎮九龍村駐村...
    我叫朱坤旺,系遵義市司法局行政複議應訴科副科長,2020年3月份派駐到習水縣回龍鎮九龍村擔任第一書記。回龍鎮九龍村是國家級二類貧困村,下轄13個貧困村,769戶3159人,其中貧困戶190戶906人。
  • 「我的扶貧故事」充滿感情的扶貧路|興義市教育局工作人員陳志偉
    那一年是2016,走近興義市滄江鄉新寒村,眼裡是山高谷深,泥濘的進村路,彎彎拐拐,一路上時不時的摩託車起起伏伏,一路行的扶貧小轎車又刮又蹭。男主人和同戶頭小兒子遠出廣東打工,女主人一身乾淨的藍色布依裝,見有人來,趕忙停下手中活把我迎進家中。一張小凳、一杯熱水,一番交流,一聲道別,純樸和熱情盡在不言中。那一年是2017,扶貧一年多,終於見到了男主人。那是在新寨村兩委辦公地,從沒見過的兩人居然像是認識,已通過了無數次電話,趕緊握手招呼。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記得第一次走訪白記村潘家權戶時,迎面看見的堂屋就是雜物房,老兩口70多歲,長期慢性病,三個女兒已遠嫁他鄉,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八大件」,所有的衣服全部散落的搭在一根長篙上,一些衣物也因為屋裡太潮而發出一絲絲黴味。
  • 「我的扶貧故事」桃花有了花 水江有了水 群眾有了笑容丨安順市...
    扶貧路上,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我仍歷歷在目,雖然有猶豫、有彷徨、有辛酸、有不被理解和誤會,但看到路變寬了、水變清了、房變美了、學校變敞亮了、群眾笑了,我認為這一切的辛苦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我也是幸福的。
  • 「我的扶貧故事」擔當在身步履鏗鏘 恰似春風溫暖萬家
    2017年8月,習水縣溫水戰區副指揮長、習水縣法院院長陳旭,將院機關59名幹警調往溫水戰區脫貧攻堅前線,駐村入戶。貧困人口多、面廣、程度深,溫水戰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法院幫扶幹警們耳聞攻堅拔寨的衝鋒號角,面臨夙興夜寐的扶貧工作,依然以法院人堅韌的身姿,踏下一個個鏗鏘有力的步伐,留下一段段溫暖人心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人叫我「草帽先生」丨習水縣坭壩鄉八字橋村...
    碌碌人生四十春,幫扶路上影單行昨宿陳門身為客,晨謝主家又起程家有老幼共六口,結對脫貧廿餘人願攜眾親共致富,戶戶小康圓夢景這首詩是兩年前我送給自己在坭壩鄉八字橋村,從一家到另外一家需要走很長的路,到村核查信息的我總是戴著草帽,很多村民因此叫我「草帽先生」。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楊再義支書熱情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我頓時感覺肩上的任務更重了。到村裡後,我迅速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每天走村入戶,穿梭在田間地頭。為了儘快掌握群眾的基本情況,我建立了一本「扶貧日記」,將自己負責的群眾一一登記在冊。這本日記幫我迅速拉近了和群眾的距離,更好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搭好上海和習水的幫扶橋丨習水縣扶貧辦副主任郭仲
    我叫郭仲,是上海援黔幹部,也是習水縣扶貧辦副主任。習水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集西部地區、內陸山區、革命老區為一體,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9年7月經組織選派,我從黨的偉大誕生地上海來到了黨的偉大轉折地遵義。  習水具有發展綠色農業的天然生態優勢。
  • ...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劉傑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腳上有土,心中有譜|黃平縣重安鎮大井村同步小康...
    我叫劉兵,是黃平縣重安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重安鎮大井村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目前已駐村兩年多了。  兩年多的時間說起來不長,但也不短,在全縣有無數個忙碌在鄉間的駐村工作人員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 基建扶貧為滇西山村鋪就小康路
    新華社南京10月16日電 題:基建扶貧為滇西山村鋪就小康路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  正值松子採收期,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紅土坡鎮依黑麼村,路旁的松球堆了一米多高,67歲彝族脫貧戶胡永生這幾天忙著用機器給自家的松球脫粒。
  • 扶貧故事丨初心照亮德江扶貧路
    全村共13個村民組442戶1520多人,一直過著出門爬山溝、守著烏江沒水喝艱難日子,祖祖輩輩沿襲至今,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郭曉春到達德江縣的第一站,就跟隨送他赴任的公司領導赴騰溪村產業援建項目調研項目進展情況。鄉間公路沿著烏江岸邊險峻的山石盤旋,汽車在泥石路上顛簸起伏,向車窗外望去就是深不見底的烏江,他第一次體驗到了暈車的感覺,深感脫貧任務艱巨。
  • 「我的扶貧故事」「錦鳳來朝」 指日可待|錦屏縣河口鄉錦來村前沿...
    我叫覃義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的一名普通幹部,兼任鄉紀檢監察員,現年30歲,大家都叫我「老覃」。2017年3月,我來到河口鄉錦來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2019年擔任錦來村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如此一大堆問題接踵而至,意見最大的是我的幫扶對象吳禮清,因為他剛起了新房,搬遷拆房划不來,一說到搬遷立馬拉著臉衝我吼道:「打死我也不會搬!」
  • 深圳寶安:瑤山巧用「三字訣」 群眾喝上「放心水」
    大化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水三用貴如油,洗菜洗腳又餵牛」曾經是這裡山區群眾應對常年缺水生活的真實寫照。飲水安全是村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是「兩不愁三保障」的硬任務、硬指標,直接影響脫貧攻堅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