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聯合織田信長攻打武田,武田家四百年基業就此完結

2021-01-08 雷雷侃歷史

武田家不斷地對外擴張時,德川家康也在積極想辦法應對。首先,德川家康攀上了織田信長,甚至不惜殺妻滅子來討好織田信長。另外,德川家康誘使武田前線的長筱城城主奧平信昌投靠了自己,甚至後來把自己的長女嫁給了奧平氏。奧平信昌投靠德川家之後,開始大規模建造工事,長筱城搖身一變,成了德川家的駐軍基地,同時,也成為策動武田家將領倒戈的一個基地。

武田勝賴對此突發變故,十分震怒。日本天正三年,也就是公元1575年,武田勝賴親率一萬五千人馬,入侵三河,包圍了長筱城。此時的武田家,還有很多當年跟隨信玄的勇將。他們的主力更是令人敬畏的戰國時代最強騎兵部隊。當時日本的戰馬都是體型矮小的日本原生馬,不是後來才有的東洋大馬。原生戰馬雖然個頭不大,但仍然十分健碩。一個武士所要配備的甲冑、武器超過六十公斤,再加上武士自身的體重,馬匹仍然能夠承擔負荷,使武士縱橫戰場。武田的騎兵採取步騎並進的戰法:步行的武士,先用弓箭、火槍射擊,等敵人的反擊受到壓制之後,再用長槍進攻;騎兵趁敵陣混亂的時候肆意踐踏。武田信玄大力發展騎兵,並以騎兵為作戰主力,因此武田騎兵天下無敵。勝賴蕭規曹隨,完全繼承了父親的這套戰法。

武田勝賴親率一萬五千大軍進攻長筱城時,長筱城的守軍只有五百。雖然長筱城建在兩河匯成的臺地上,是一座天然要塞,但是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軍,城池陷落是早晚的事兒。值此危急存亡之際,城中派了一個叫鳥居強右衛門的武士突出重圍,來到德川家康處請求援軍。德川家康答應儘快出兵,但是鳥居強右衛門在回城報信的途中,被武田軍俘獲,武田軍命令他對著長筱城大喊,說德川援軍不會來,只要這麼喊,就饒你一命。可是鳥居強右衛門不辱使命,朝著城門大喊:「家康公的援軍三天後就會趕到,你們一定要死守城池。」城內士兵聽到後士氣大振。武田軍大怒,一刀就把鳥居強右衛門給砍了。

德川家康知道自己恐怕也不是武田軍的對手,當年被武田信玄打得拉一褲襠的記憶很深刻,所以就向大老闆織田信長求救。織田信長覺得這是徹底擊潰武田家的機會,就派自己的嫡子織田信忠率軍前往增援。織田信長為了不損傷兵力,成功制敵,考慮到甲斐武田家的騎兵無敵於天下,決定採用火槍兵和防馬柵欄結合的戰術,一舉打敗武田家。織田信長動員了兩萬七千人馬,大多數士兵手裡都拿著木頭和繩索做的防馬柵欄。德川家康也動員了七千士兵,兩家兵力相加超過了三萬,比對方多一倍。再加上大量的火槍兵,足以使織田信長確信可以打敗敵人。

在戰端開啟之前,織田、德川聯軍就已經出動部隊奇襲了防衛武田軍後方的山寨,武田軍提供後勤給養的老窩被人端了。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本來還能主動選擇開戰時機的武田軍,陷入了不得不跟聯軍馬上進行主力決戰的境地。武田家的老將們,通過偵查織田、德川聯軍的陣勢,覺得敵人的兵力過於強大,防守過於嚴密,一致建議主公別打了,撤退。武田勝賴不但拒絕撤退,還下達了全軍進攻的命令。當時擔任武田軍前鋒的是號稱武田軍中頭號勇將的山縣昌景。山縣昌景身高只有一米四七,號稱日本當時第一騎兵大將。他善於將騎兵布置於全軍後方位置,先派步兵前進,以弓箭、火槍、投石器打亂敵人的橫隊,然後騎兵再發起進攻。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武田軍百戰百勝、屢試不爽的戰術這次失靈了。聯軍步步後退,把武田軍引到了防馬柵欄前面。

織田信長嚴令士兵不許跨出柵欄之外,等到敵方接近柵欄的時候開槍射擊。當時織田、德川軍的火槍大概有三千多支,山縣昌景率軍衝到柵欄前,縱馬揚鞭,橫踢馬腹,手下的騎兵一律身穿鮮紅的盔甲,號稱赤備,個個英勇過人。可惜等著他們的卻是聯軍不間斷的火槍射擊,只見周身鮮紅的騎士接二連三地中槍落馬。那會兒的槍,裝彈速度慢,射擊速度也慢,打五槍就不響了。但是織田信長把火槍手分為三隊,一隊攻擊,一隊點火,剩下一隊填充彈藥,這就是所謂的三段式射擊法。火槍隊連續不斷地發射,徹底顛覆了以往的作戰方式。山縣昌景衝進防馬柵欄的時候,還來不及拔出寶刀,就已經渾身被打成了篩子眼兒,血流滿地,倒地身亡。一時間,武田軍的騎兵簡直就成了槍靶子。山縣昌景戰死後,繼續進攻的是武田信廉,也就是勝賴的叔叔,信玄死後的影武者。他的部下同樣遭到聯軍的火槍攻擊,傷亡超過半數。隨後一連五隊發起進攻的武田騎兵都被打得大敗。從早上六點開始決戰,打了將近八個小時,武田軍一共發起了十九次進攻,只是徒然增加傷亡人數而已。戰場上,武田軍死屍遍地,血流漂杵,最後武田勝賴戰敗逃脫。武田家陣亡了六員大將,一萬名戰士。此次戰鬥,聯軍一改過去日本以刀馬、長槍為主的作戰方式,取得大勝,再一次證明了新式武器的強大。

長筱合戰,武田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此武田家開始走下坡路了。七年後,也就是公元1582年,織田信長決定向武田勝賴佔據的據點甲斐和信濃髮動攻勢。織田信長在好幾年前,就暗中接觸武田家的有力家臣,拉攏他們叛變。由於在長筱合戰中,武田軍慘敗,武田家的家臣也有所動搖,不少人都投到了織田一方,武田家眾叛親離,連武田家的主城都已經被織田家佔領了。武田勝賴只好攜妻帶子,倉皇出逃。跟著他的人是走一路跑一路,最後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人,許多起初信誓旦旦保護他的家臣,到最後也紛紛加入到了討伐他的一方。武田勝賴一行人逃到天目山的時候,只有四十多名武士還在跟隨。這四十多人與一路追殺的五百織田軍奮勇廝殺,想為主公逃生拖延時間。勝賴知道大勢已去,無心再逃,準備剖腹自盡。臨死的時候,他跟自己的兒子說:「你逃出去,繼承武田家的家業。」他兒子當時有十六歲,已經成人,小夥子慷慨地表示:「咱們一家還是滅絕了的好,別給甲斐源氏丟人了。堂堂源義光之後,清河天皇苗裔流落到民間,跟個老百姓一樣,沒有任何意義。」最終,武田勝賴全家自盡,甲斐武田家四百年基業就此完結。

相關焦點

  • 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結盟後,德川家的這些年
    引言:1562年,織田信長派遣了家臣瀧川一益前往三河,希望可以和松平元康(德川家康)和談結盟。這時候的松平元康糾結了一陣後,最終選擇了與織田信長結盟。因為今川義元戰死後,今川氏真不但統治力下降而且沒有攻打尾張的意圖,而自己邊上還有一個武田信玄需要提防。
  • 三方原擊潰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的目的真的是「上洛」嗎?
    1572年,武田信玄受幕府將軍之託,率兵攻打德川家康,即三方原之戰。這場仗把德川家康打得大敗,而威震日本大名的甲州鐵壁軍團也正是在這場仗中凝結而成。武田信玄舊說大多描述信玄攻打德川家康、織田信長的目的是上洛(前往京都),事實並非如此。
  • 織田信長、德川家康都不是對手,武田信玄的軍隊為何那麼強?
    德川家康德川家的軍隊強在凝聚力上,首先是思想上高度統一,廣大家臣緊密團結在以德川家康為核心的三河統治集團周圍,創建和諧的東海道發展環境;其次是軍隊制度高度統一,以至於大叛徒、德奸石川數正叛逃到豐臣家後,軍隊制度居然需要徹底更換
  • 清州同盟——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二十年羈絆
    大約在天文十六年(1547年)左右,織田信秀攻陷岡崎城,松平廣忠不得不表示臣服,將嫡子竹千代(德川家康)送到了織田家中作為人質。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說織田信長在這個時候與德川家康相識,不過實際上德川家康當時只是一介人質,二者地位相差很懸殊。並且,織田信長住在城裡,德川家康是被委託家臣看管,住在織田家臣的家裡,兩個人在一起玩的可能性同樣也不高,並沒有史料證明二者自幼相識。
  • 武田勝賴雖有武家軍團,但面對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聯軍也不敢大意
    鳶巢山是武田勝賴退回根據地的唯一道路,如果被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的軍隊切斷,那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也意識到了鳶巢山的重要性,可由於那裡跟長筱城一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他倆不知道誰能夠擔當攻取鳶巢山的重任。酒井忠次在德川家康的手下混了多年,還是那種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酒井忠次想在這一次戰役中建功立業,樹立自己的威信,可以說是想「畢其功於一役」。
  • 織田信長死後,德川家康已有強大實力,為何卻當豐臣秀吉家臣
    尤其是在他和織田信長聯合起來,打敗了武田家族後,他已經躍升為日本戰國時代,除織田信長外,最為強大的大名。而且,德川家康雖然和織田信長友好,但並不是完全臣服於織田信長,他其實還在和織田信長明爭暗鬥。總之,他基本上保持著一種較為獨立的姿態。
  • 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真的是因為友情而聯盟嗎?雙方各取所需
    無論是信長包圍網,還是面對武田信玄的進攻,雙方都聯手應對,互相化解雙方面臨的壓力。這一切都是因為兩人的友情嗎?德川家康的幼年極為不幸,原本作為人質被送往今川家,沒料到家臣謀叛,半路上把家康劫走送往織田家。此時的德川家康10歲,而織田信長已經19歲。不少作家對此大做文章,在小說中描述德川家康下定決心,此生一定要追隨織田信長。
  • 日本戰國著名的「長筱之戰」,武田家族「單挑」織田與德川聯軍
    其子武田勝賴掌握實權後,主動出擊,進攻德川家康,後遭到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反擊,史書中將此役稱為 「長筱之戰」。此役過後,武田家族的精兵強將幾乎死傷殆盡,從此,曾經輝煌的武田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滅。「長筱之戰」發動者武田勝賴的介紹武田勝賴是武田信玄和側室所生。
  • 織田信長的盟友德川家康,本能寺之變後做了什麼?你的就是我的
    摘要:織田信長的盟友德川家康,本能寺之變後做了什麼?你的就是我的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這對日本戰國時代的最佳盟友,在同盟的時間內大家相安無事,家康更是緊緊跟隨信長,從未背叛過信長,堪稱戰國時代的奇蹟。作為信長盟友的德川家康想要獲得甲斐國,如果直接發動攻擊名聲太難聽,於是他通過忍者煽動原武田家的武士發動叛亂。武田家滅亡後,除部分家臣加入其他勢力外,其餘武士成為地方勢力,由於織田家採取高壓統治,早就心生不滿的舊武田武士被成功煽動,甲斐境內隨處可見武裝暴動。德川家康隨即派出使者勸說河尻秀隆,家康希望秀隆回到自己在美濃的領地,這樣他就可以輕鬆接手甲斐國。
  • 德川家的誕生:德川家康的改姓與統一三河國
    當然,名義上這次上洛的主帥是足利義昭,無論是織田信長還是德川家康、淺井長政,都是響應幕府將軍的號召而上洛的。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一樣,早期也是個幕府忠臣,後來室町幕府滅亡後,德川家康甚至一度想將足利義昭接到德川家居住。此時德川家和織田家如同曾經擁戴足利義稙上洛的細川高國、大內義興、畠山尚順等人一樣是同盟關係,德川家可以直接與將軍聯絡,接受幕府指揮。
  • 德川家康明明對織田信長忠心耿耿,為何織田還要殺家康嫡長子
    被殺掉的是德川家康的嫡長子德川信康。他驍勇善戰,十幾歲就開始四處徵戰,是德川家康寄予厚望的繼承人,然而在他20歲時卻被織田信長逼迫切腹自殺,這是怎麼回事呢?隨後織田信長決定以「天下布武」的策略奪取天下。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今川戰役中,消滅了東海道最強大名今川義元,德川家康趁機獨立,成為三河國的大名。不過,三河國境內的貴族大家,不肯聽命於德川家康。為了鞏固勢力,本依附於今川勢力的德川家康,迅速與勢力強大的織田信長結盟。而織田信長也考慮到想要西徵,必須穩住東方的形勢,無疑與他年少即是好友的德川家康是最合適的盟友。
  • 織田信長上洛,德川家康為何不作壁上觀,而是全力支持
    1568年9月,織田信長以天下布武的大義名分,擁立足利義昭為第15代將軍並開始上洛,彼時的德川家康沒有選擇作壁上觀,而是全力支持信長上洛,那麼,他為何這麼做呢?
  • 日本戰國時代的「滿漢全席」:織田信長招待德川家康的最後一餐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的「滿漢全席」:織田信長招待德川家康的最後一餐西方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於戰國時代在日本傳教,他受到織田信長禮遇,曾經拜謁信長18次之多。根據他的著作《日本史》記載,信長身材中等,體形修長纖細,不愛飲酒、飲食節制,而且勤於鍛鍊武藝,所以身體很健康。不過書中也記載,織田信長始終看似有些憂鬱,可能是因為不斷徵戰以及跟本願寺之間的抗爭,導致壓力重重。這樣的織田信長於天正十年(公元1582)五月中旬興高採烈地宴請了德川家康。
  • 武田勝賴與武田家的滅亡之路
    首先,織田信長在這一年相繼流放了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滅亡了淺井家、朝倉家,將年號從「元龜」改為了「天正」,擺脫了「元龜爭亂」的困境。其次,武田信玄去世的謠言滿天飛,連爺爺武田信虎都在聽了這個謠言後跑回了信濃國,武田家的敵人德川家康自然也不放過這個機會發起反攻,甚至將武田信玄生前最後的著陣地長筱城都奪下了。
  • 嫡長子是繼承人,非常重要,為何德川家康逼殺嫡長子德川信康
    今川義元在發展過程中,與另一個實力強勁的大名織田信長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中,德川家康吃裡扒外,偷偷聯合織田信長,幾乎全殲今川義元的部隊,今川義元也戰死。而德川家康得以帶著妻兒回家,回三河國繼承家督之位。  德川家康之所以能獨立並做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附了織田信長。
  • 日本戰國最強的武田軍團為何滅亡?並非是繼承者武田信賴的無能?
    勝賴覺得不能放任織田信長和家康如此胡作非為,他準備再次攻打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1575年5月,勝賴率兵1萬5千人,劍指德川家康的城池——三河長筱城。長筱城對於控制著三河的德川家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據點。得知勝賴揮師三河的消息後,織田信長立刻率領大軍出陣。
  • 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的同盟為什麼能一直維持到最後?
    然而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的同盟卻一直維持到「本能寺之變」,這個持續了二十多年也是日本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同盟。那麼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的同盟為什麼能維持到最後呢?
  • 德川家康殺繼承人,全是織田信長的錯?信長:怎麼又怪我?
    摘要:德川家康殺繼承人,全是織田信長的錯?信長:怎麼又怪我?日本戰國時代是一個下克上的時期,也是父子相殘造成人倫悲劇的時代。武田家父子的悲劇歷歷在目,隨後德川家康與嫡子的悲劇同樣上演。按照19世紀的記載,家康嫡子之妻五德姬(織田信長之女),因為發現婆婆慫恿夫君信康意圖聯合武田勝賴顛覆德川家,隨即寫信告訴父親織田信長,信長大怒立即命令家康殺妻、殺子。萬般無奈下的家康,只能殺了妻子和兒子。那麼,這起人倫悲劇的兇手,真的是織田信長嗎?
  • 毛利元就晚生30年,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能吃得下飯嗎
    毛利元就74歲病故之時,上杉謙信41歲,武田信玄50歲,明智光秀43歲,織田信長37歲,德川家康29歲,豐臣秀吉35歲,伊達政宗4歲。那麼,如果毛利元就晚生30年,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能吃得下飯嗎?
  • 戰國時代,德川家康為何最終能夠奪取日本?老二哲學了解一下
    不過這並未最終發生,隨著桶狹間之戰,今川義元丟了腦袋,今川家在新任家督的帶領下一蹶不振。家康也在這個時期回到了自己的領地岡崎城,事實上相當於脫離今川家獨立而出。1561年,家康正式攻打今川的領地,以此來宣布我們一刀兩斷。